论汉初《津关令》的立法目的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120900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津关令》是我国西汉《二年律令》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津关令》的研究业已倾注了相当关注。但《津关令》作为法律,目前对其立法目的的论述尚难以见到。只有了解了该法律立法的目的,才能知道该法律的地位。本文结合汉初社会形势分析,《津关令》的直接目的在于以控制大量的稳定的人口来维护统治,以“黄金”为抓手稳定经济秩序,以“马匹”、“铜铁”为突破口整顿军备。而隐藏于背后的原因,除了通常认为以“强本弱末之术”防备诸侯之外,更应有为防备匈奴作军事准备的考察。
  关键词 西汉 《津关令》 立法目的
  作者简介:胡建涛,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2-008-03
  《津关令》为《二年律令》之组成部分。由张家山汉简推测,《津关令》初定时令条至少有二十三则,今存十八则。一般认为条令成文于汉高祖初年至吕后二年间,而除第一至三则令文可能形成于高祖十一年之前(公元前196年),其余令文大约形成于高祖十一年至惠帝年间 (公元前196~188年)。这些令条在通关文书制度,人员、物资、马匹出入津关等多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是西汉关禁制度研究的重要材料。
  目前关于西汉津关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津、关”本身的设置与职能,以及通关文书制度的研究。至于津关制度的目的论,则囿于“强本弱末”的成见,因而关于《津关令》这一法律的立法目的缺少应有的系统论述。因此,从《津关令》的条文入手,结合汉初统治者所面临的形势,从人口、经济和军事几个角度,可以对其立法目的作一个比较系统的讨论。
  一、 控制大量人口以维护统治
  在古代社会,人口兼有社会的主要生产者、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兵役的主要来源等多重属性,因而是统治者增强实力,维护统治的重要资源。控制大量的稳定的人口历来是统治者施政所要达到的重要目的。这也是汉初颁布《津关令》所要达到的一大目标。
  战国时,梁惠王就曾向孟子请教,“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指向的就是人口问题。秦末战乱频仍,人民或死于战火,或避乱于山泽之间。到西汉立国,政府所能控制的人口已经少而又少。史载,“初,高祖封功臣为列侯百四十有三人。时兵革之余,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十二三。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尤其严峻,“楚汉战争结束时,关中残存的人口很少,从惠帝时仅五十万左右推算,当时人口不满四十万” 。不难理解,实际控制人口的不足是汉初统治者的一大“心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津关令》第一条“越塞阑关令”应运而生。令文称:
  一、御史言,越塞阑关,论未有令。请阑出入塞之津关,黥为城旦舂;越塞,斩左止(趾)为城旦;吏卒主者弗得,赎耐;令、 四八八 丞、令史罚金四两。智(知)其请(情)而出入之,及假予人符传,令以阑出入者,与同罪。其非所为而擅为传出入津关,以 四八九 传令、阑令论,及所为传者 。
  又规定,“诸诈袭人符传出入塞之津关,未出入而得,皆赎城旦舂;将吏智(知)其请(情),与同罪” 。
  也就是说,汉初人员出入津关必须有政府颁发的符、传,并接受守关官吏的盘查。违者将视情节处以刑罚,相关人员负连带责任。而之所以汉初统治者如此大费周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检括人口,增加编户齐民。战乱以来人口的急剧流失,使得增加民数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高祖五年(前202)春二月,刘邦即位为皇帝,五月便下诏书指向戶籍问题。“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在以优厚的条件诱使人民自觉纳入到汉王朝编户齐民下的同时,派官吏督促,以期显著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数量。
  然而,这一政策的成效似乎并不明显。至高祖八年(前199),政府在户籍问题上的态度便强硬了起来。这年十月,南郡处理了一起“狱吏舍匿无名数男子的案件”,并由此引发了一项新的法令,要求尚未纳入到编户齐民体制的民众自觉申报户口,违者处以不得赎免的惩罚。“令曰:诸无名数者,皆令自占书名数,令到县道官盈卅日,不自占书名数者,皆耐为隶臣妾,锢,勿令以爵、赏免;舍匿者与同罪。” 虽然此“令”未必从属于《津关令》的条文,但把检括人口作为一个背景来探讨《津关令》颁布的出发点,也可说是站得住脚的。
  其次,防止“实关中”人口逃亡。面对立国之初关中凋敝,人口稀少的局面,高祖七年(前200),刘邦接受娄敬“实关中”的建议,将“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 ,共计十万余口,迁到关中居住。
  被迁至关中的故六国贵族之后以及豪强之家,与其说响应新政权的号令,毋宁说屈从于武力的威慑。这些人既在故地治有产业,又习惯于故土人情,所以被迁入关中的人难免心有怨言。而值得注意的是,秦汉时代的人有着浓厚的故国情结。《史记》、《汉书》为故六国人立传多交待其“国”说明了这一点,如“张耳者,大梁人也”、“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史记》),“陆贾,楚人也”、“朱建,楚人也”、“娄敬,齐人也”(《汉书》)。因此,一旦有机会,这些被迫迁徙关中的人口便设法逃回故国。
  高祖十年七月(前197),函谷关截获了一起“以阑出关”未遂的案件。有个叫“阑”的狱吏从临淄来到关中,企图助一名齐国田氏女子名叫“南”的蒙混出函谷关,结果被守关吏卒识破,后这名男子被判处“黥为城旦”。张家山汉简《奏谳书》记载了这一案件的经过。“临菑(淄)狱吏阑令女子南冠缴(缟)冠,详(佯)病卧车中,袭 一七 大夫虞传,以阑出关。”经过审问,“阑”被认为是“诱汉民之齐国”,当以“从诸侯来诱”论处。阑服罪。另外,在草拟处理意见时,又有“亡从兄赵地”的案例作为比较。 由此可以推断,“实关中”人口逃亡的案件比比皆是,从而推动了《津关令》的立法。   再次,限制人口流动,缉捕逃亡人口。西汉立国之初,正是社会经济最为萧条和残败的时候,“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农业是恢复和发展汉朝社会经济的根本,而要保证农业生产的产量,就需要把更多的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因而,不能说汉初在通关上设置种种障碍,就没有这样的考虑。
  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破败、民生凋敝的情况下,盗贼常常四处出没,流民也因此而多有。《津关令》关于人员通过津关的限制,也有出于防止流民、缉捕盗贼的目的。
  二、抓住黄金以稳定经济
  虽然尚无证据表明汉初所设津关有征收关税的性质,但《津关令》的颁布则有经济目的。从令文上看,这点是明确的。
  “其令扜关、郧关、武关、函谷【关】、临晋关,及诸其塞之河津,禁毋出黄金、诸奠黄金器及铜。”
  “其令诸关,禁毋出私金器、铁。其以金器入者,关谨籍书。出,复以阅,出之。”
  汉初政府对“黄金”、“黄金器”、“铜”等贵金属输出关中的明确禁令,实际上是要把黄金掌握在政府手中。禁令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当时黄金执行着货币职能,而铜执行着部分货币职能。在汉初百废待兴的形势下,稳定货币是汉王朝巩固统治,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货币的重要性在秦时已为人所认识。秦统一全国后,以黄金与铜为国家法定货币。按《史记·平准书》,“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近似地可以认为,秦朝执行了金铜双本位的币制。至汉立国,因袭秦制,仍以金、铜为国家法定货币。所不同的是,改黄金计量单位“溢”为“斤”,而铜钱币制在开放私铸的影响下,较秦朝远为紊乱。从高祖“令民铸荚钱”,到高后二年(前186)“铸八铢钱”、六年铸“五分钱” 、文帝五年(前175)铸“四铢钱” 、武帝建元元年到元鼎二年又有五次改币制 ,直至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铸“上官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币制从此才较为稳定。即在《津关令》的颁布时间范围内,汉朝通行的铜币为“荚钱”,而这种铜币是允许私铸的。如此一来,货币发行量就失去了控制,随之而起便是“通货膨胀”。史载,“不轨逐利之民畜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 在此的情况下,“黄金”成为汉初的“硬通货”,更好地发挥“黄金”的货币职能成为汉朝稳定经济秩序的必然选择。
  在现代经济学看来,货币的职能在:贮藏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世界货币。黄金固然属性上兼有此货币的五项职能,但就漢初而言,发挥最大作用的职能是价值尺度。西汉给后人的一大印象便是“多金”,据统计“西汉皇帝的赏赐黄金有数可计多达80多万斤,加以无数字者可达100万斤”,而相关研究表明“西汉时期不会有这么多的黄金积累。” 那么,史书上所见的这许多黄金,只能价值尺度职能之下的“观念上的货币”。 这也就意味着,通常情况下,以“黄金”充当衡量物价高低、赏罚多寡的名义货币,而以“铜钱”作为流通的实际货币。《汉书·惠帝纪》记载刘盈即位给各级官僚的赏赐,注引晋灼曰“凡言黄金,真金也。不言黄,谓钱也”,又引颜师古注“诸赐言黄金者,皆与之金。不言黄者,一金与万钱也”。
  实际上,“黄金”与“金”的界限并不明显,《史记》、《汉书》关于同一事常有“黄金”、“金”互见的记载。如陈平离间楚国君臣关系。《史记· 高祖本纪》载刘邦“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间疏楚君臣”。同书《陈丞相世家》则书“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有如田肯说高祖,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曰:‘善’。赐黄金五百斤”。《汉书·高帝纪》则书“上曰善,赐金五百斤”。无疑的是,汉初,以黄金计量数字标准,而以铜钱实际支付是普遍存在的。
  由此,汉初严格操控黄金的具体目的就可以明确了。一方面,在双本位币制下,由于铜币发行量不掌握在政府手中,所以唯有政府控制黄金才能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另一方面,由于黄金与铜钱之间存在一个兑换比率,政府只有控制大量黄金,才能保证铜钱在流通中的信用。这点对于活跃经济至关重要。
  至于铜,固然它也是财富的一部分,但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军事资源属性。
  三、蓄马匹、广铜铁以整军备
  前文提到《津关令》对铜、铁出关的限制。而《津关令》更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于马匹的限制。在现存18则令条中,有8则与马匹相关,陈伟将这些令条统称为“涉马诸令”。涉马诸令不厌其烦地规定买马程序,并有对马匹通关的严格管制。总的来说,不论铜、铁,还是马匹,在当时都是重要的军事资源,因而,汉初对铜铁、马匹的严格限令,其直接目的当与整顿军备有关。日本学者大庭修认为,“这是本来以军事理由来限制输出,可见汉代关津原则的性质是以军事警察为目的的”。
  众所周知,高祖五年(前202),刘邦即位为皇帝定都洛阳。后听从娄敬的建议,当年迁都关中。娄敬建言说,“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 可见,汉初政权远非稳固,故六国贵族仍有实力威胁刘姓江山。高祖七年(前200),刘邦亲征韩王信为匈奴困于白登长达七日之久,更暴露出军事上的不足。因此,汉王朝不得不采取措施整顿军备,以应对可能的威胁。
  “马匹”成为西汉政府选择的第一个突破口。在西汉,马匹不仅仅是传驿系统下的主要交通工具,更是组建强大骑兵的先决条件。汉初统治者对骑兵战术意义的认识是具体而深刻的。公元前204年彭城之战,刘邦集结了一支五十六万人的部队伐楚,却被项羽率领的三万骑兵打得大败,一战损失十多万士卒。汉军只得沿山路向南逃,又在灵璧东的睢水被项羽骑兵追上,于是“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以至于“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对刘邦来说,这是血与泪的教训。此后不久,刘邦便组建了汉军骑兵部队,并很快尝到了胜利的甜头。“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 。因而,“涉马诸令”的由来首先与汉初统治者对马匹的战争潜力的认识有关。   除“长沙地卑湿,不宜马, 置缺不备一驷,未有传马……得买马关中”及“汤沐邑在诸侯属长信詹事者”、“鲁侯居长安”两个特例,涉马诸令对于马匹通关的严格限制,对于诸侯地區接近于封锁,无疑是从军事目的出发的。由于“渭水流域以及以北地区,是古代著名的产马之地” ,而“内郡人众,水泉荐草不能相赡,地势温湿不宜牛马” ,如此一来,关中便形成了对诸侯国的天然军事优势,退是军事威慑,进可剿灭叛乱。
  另外,“涉马诸令”的初衷不能排除为反击匈奴作准备的考虑。
  “铜铁限令”则是西汉政府选择的第二个突破口。铜、铁是制作兵器的主要原料。汉代,“铜兵颇有可观” ,长、短兵器,射远器,防御武器,铜鼓等等不一而足。至于铁制兵器,“汉代以至铁兵全盛时代,进为钢兵” 。尤其应当指出的是铜弩机的问世,这是汉代兵器史上的大变革。《汉书·艺文志》有“《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的记载。这种弩机为连发装置,所用箭镞为铜制。由于箭镞基本上属于一次性消耗品,因而没有大量的铜的储备是不可想象的。
  铜铁禁令所针对的,主要还是防备匈奴。“其令诸关,禁毋出私金器、铁”,这个“关”应不同于令文所见“五关”,还包括边塞诸关。《汉书·汲黯传》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律,胡市,吏民不得持兵器及铁出关。虽于京师市买,其法一也。”因此,《津关令》对铜铁的禁令是针对匈奴的战略准备,也可以认为是后来武帝反击匈奴的先声。
  《津关令》不是一蹴而就的立法,而是为了解决汉初社会出现的问题,一项一项提出的,因而关于其立法目的必须结合汉初形势作系统地分析。
  注释:
  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相关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2.
  《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132.
  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主编.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05,311.
  《汉书·高帝纪下》.
  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主编.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51.
  《汉书·娄敬传》.
  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主编.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38-339.
  《史记·平准书》.
  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主编.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07-309.
  《汉书·高后纪》.
  《汉书·食货志》: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
  五次更改币制:建元元年(前140)“行三铢钱”(《汉书·武帝纪》),建元五年(前136)“罢三铢钱,行半两钱”(《汉书·武帝纪》),元狩四年(前119)“为皮币,直四十万”、“ 造银锡为白金”《史记·平准书》,元狩五年(前118)“罢半两钱,行五铢钱”(《汉书·武帝纪》),元鼎二年(前115)“铸钟官赤侧”(《史记·平准书》)。
  《汉书·食货志》.
  瓯燕.试论秦汉黄金为“上币”.货币史研究.1989(1).
  [日]大庭修著.林剑鸣等译.秦汉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481.
  《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陈伟.张家山汉简《津关令》涉马诸令研究.考古学报.2003(1).
  《盐铁论·末通》.
  周纬.中国兵器史稿.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12,143.
其他文献
关节软骨是构成关节的重要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是维持关节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关节软骨发生结构与功能改变,是骨关节炎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骨关节炎以肝肾亏虚为基础,以筋骨
[摘要]英语身为国际通用语言,在人际交往以及生产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是因为国家与国家相互间文化的区别,很多人运用英语交流时会发生误会,为了处理这一问题,一定要提高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让中职学生能够更加良好的学习英语语言。  [关键词]中职 英语教育 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8-0213-01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
国际营销学作为市场营销学的扩展延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整体市场观念,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传统的案例教学在案例内容、组织等方面存在
数字技术已经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大量被使用,它包含对文化遗产各元素的采集方式、运用标准、视觉化表现、虚拟交互、传播方式、终端设备的硬件与软件一体化等环节,形成了较系统
优化学科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体系,培养满足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今我国工科院校的紧迫任务.工科院校学科结构优化应当遵循相应的原则,要结合
从平面到立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军在南太平洋战场上跳岛战术取得节节胜利,当海军陆战队战士经过激战登上被日军占据的硫磺岛时,一面大大的星条旗传递到冲向山顶战士们
[摘要]交际语言教学法是一种广受好评的外语教学法,笔者将在本文中探讨如何在高职高专韩语教学中有效运用此教学法培养高质量的韩语人才。  [关键词]交际语言教学 高职高职 韩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8-0214-01  2015年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订。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必将会掀起一场大规模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热潮,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强调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凸显学生是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 The new curriculum advocates a new people-oriented concep
正确理解和把握刑事诉讼立案的基本条件,严格案前审查,是做好立案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但是立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本文通过对公诉和自诉案件的立案条件的分析,提出了立案条件
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就使得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控制以及安全管理成为了重点的工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中相关管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