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提出通过美术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基本是通过一些教学环节和学生美术作业来实施的。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问题也不一样。如在低年级,孩子们喜欢做美术作业,表现和创作缺乏个性。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够,表现细节的能力不够,画面内容空洞等问题也是常见的。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该如何有效指导呢?
【案例一】
某校开完运动会后,某节美术课上,教师要求学生以学校运动会的内容画一幅画。有的学生的作业画面没有内容,空洞干巴;有的学生不知道该画什么……
教师进行启发道:“你们在运动会上什么时候是最激动、最紧张的?要说出自己的感受,不能和别人一样哦!”
生1:我们班××在100米赛道上跑了第一名,我们班同学嗓子都喊哑了。
生2:我一个人拿到3个第一名时最激动!
生3:拔河比赛时最紧张,我的手都磨出水泡了!
……
于是,教师顺势启发道:“你们班××跑了第一名,他胜利的动作是什么样的啊?你们一定也举起双臂,高声呼喊了吧!”“拔河比赛时你们拼命向后拽,脸一定都涨得通红吧!啊,失败的一方全咕咚咕咚倒成一片了!”……
伴随着这样的对话,学生笔下的“运动会比赛”的画面自然很少有概念性、程式化的因素,而是充满稚拙童心体验到的真实质朴的表现。
【案例二】
人美版新教材第三册第3课《漂亮的小钟表》,这一课非常贴近学生们的生活,本课通过欣赏古今钟表的不同,体验不同时代的钟表在色彩、形状以及设计上的差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小钟表。一时间,同学们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束手无策。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动手制作,而是先询问孩子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小钟表。同学们说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想做小丑钟表,有的想做大肚子猪八戒钟表,还有的想做向日葵钟表等等。解决了思路的问题,接下来如何巧用材料以及对表盘的设计,如何让表针能拨动,怎样才能使你制作的小钟表稳定地站立,这些技术环节都是影响制作成功与否的现实问题。教师这时就通过示范使同学们了解材料的哪部分最适合制作表盘,选定后再添加表符,引导学生分清大刻度和小刻度,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表盘上。制作表针,最后根据刚才的想法固定装饰,制作出自己喜欢的小钟表。而如何让表针能拨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出出主意。比如,前面可以用图钉,后面用橡皮或者彩泥浆图钉固定等等,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制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乐趣,真切感受审美的体验。
【反思】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发现:正确巧妙地引领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桥梁,恰当地引领比我们滔滔不绝地说更有作用。教师在指导前详细了解了学生们的兴趣、欲望、能力、内心世界以及生活经验和作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取而代之,告诉他们该怎样做,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案例1中孩子们对于运动会本身就有浓厚的兴趣,教师通过情景创设,提示某些场景,引导他们从单纯的经历表现进入到体验表现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共鸣,有感而发。每个不同的孩子在运动会上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教师鼓励孩子们在表现形式上不去模仿别人,提倡每个人的作业都与别人不相同,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独创能力。而案例2中如何巧用材料以及对表盘的设计,如何使表针能拨动,怎样才能使你制作的小钟表稳定地站立,这些技术环节教师就没有必要在引导中浪费时间了,直接点拨即可。
【概述】
关于怎样有效指导学生进行作业创作,每个教师可能都有不同的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也不应该把成人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强行灌输给学生。美国学者厄尔·林德曼曾在他的《艺术与感官意识的发展》一书中认为:家长和老师要理解儿童的各种画法,不要随意横加指责,尤其要避免错误性的指导,因为孩子画画的愿望是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和感情。在艺术及其他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也不是滴水不漏,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和判断,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教师应着重开拓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把具有个性的、独创性的表现视为追求目标。引导学生提高感受和想象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加强对学生使用材料、工具以及技法能力的训练,真正做到指导落到实处。
我们知道在各门类的学科中都离不开专业知识与技能技法,离开了就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术也不例外。美术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教学科目,必然有其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训练体系来支撑,不然便失去了作为独立教学科目存在的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儿童阶段的美术辅导,我想应该是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原创,了解并保持孩子特有的造型能力的基础上,适时告知他们一些易用的美术知识,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引领。教学时,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作业问题上遇到的困难各不相同,比如:刚接触美术学习的幼儿喜欢在画纸的底边画上线或直接在底边画物体,而且不管画什么。我们就要在课上运用得当的作业解决这个问题。告诉他们画在底边只是运用纸张的一种方法,还可以把整张纸当做地面、天空、海洋,下面上面都可以画上你喜欢的内容;下是前,上就是后;还有的孩子画的画特别小,那就让他们画一个顶天立地的人,锻炼他们的胆量的同时,也让他们觉得很有趣,从来没画过这么大的人。杨景芝教授的美术活动中心,不管多大的孩子,第一张画就是《爸爸、妈妈和我》,通过这张画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如智力水平、造型能力,还有大与小、高与矮、胖与瘦的理解能力。
陈铁桥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儿童绘画的最典型的语言是“符号”,是最简单抽象的“符号”,虽说每个孩子表达的“符号”有区别,但万变不离其宗。这种符号区别于成人化的简笔画,是孩子们与生俱来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手段。它把世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让孩子们都能成为小画家,所以了解这些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帮助他们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根据这些信息,教学中我常采用加一加、变一变、动一动的方法。如很多孩子画人物,不画耳朵、头顶的头发、衣领、衣袖、鞋、细节花纹等等,孩子们想不到的地方可以用加一加来提醒,通过提醒以后的添加会使整个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还有可以提醒让眼睛、嘴巴、表情变一变的方式使人物更生动。
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也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尝试运用,以起到真正有效的引领指导。
1.简入繁法:第一步画出物体的外部形象,第二步画它形内的图案,第三步画图案中的图案。由此使学生了解丰富绘画内容的步骤方法。
2.夸张法:重点是抓住所描绘的物体特点大胆夸张变形,采取拉长、压扁、放大、缩小等手法,使画面更有变化。
3.随机补救法:有的学生经常会说自己画错了,对学生认为画错的地方。教师要启发学生在错误的地方,开动脑筋改一改、添一添,就会使画面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绘画的兴趣。
4.问题法: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拓展思路。
我想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还有很多好的、巧妙的方法,不管什么方法,以只要能解决问题,不束缚学生为标准。另外,像画面中主次、对比、遮挡、疏密、点线面的变化等等都要合理地告知学生,使他们在创作中用更多的手段来表达。我们应该懂得,孩子创造出作品的本身并非目的,它只应是逐步吸收经验的一个途径。教师要做的就是搭建一座适合他们成长的桥梁。
【案例一】
某校开完运动会后,某节美术课上,教师要求学生以学校运动会的内容画一幅画。有的学生的作业画面没有内容,空洞干巴;有的学生不知道该画什么……
教师进行启发道:“你们在运动会上什么时候是最激动、最紧张的?要说出自己的感受,不能和别人一样哦!”
生1:我们班××在100米赛道上跑了第一名,我们班同学嗓子都喊哑了。
生2:我一个人拿到3个第一名时最激动!
生3:拔河比赛时最紧张,我的手都磨出水泡了!
……
于是,教师顺势启发道:“你们班××跑了第一名,他胜利的动作是什么样的啊?你们一定也举起双臂,高声呼喊了吧!”“拔河比赛时你们拼命向后拽,脸一定都涨得通红吧!啊,失败的一方全咕咚咕咚倒成一片了!”……
伴随着这样的对话,学生笔下的“运动会比赛”的画面自然很少有概念性、程式化的因素,而是充满稚拙童心体验到的真实质朴的表现。
【案例二】
人美版新教材第三册第3课《漂亮的小钟表》,这一课非常贴近学生们的生活,本课通过欣赏古今钟表的不同,体验不同时代的钟表在色彩、形状以及设计上的差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小钟表。一时间,同学们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束手无策。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动手制作,而是先询问孩子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小钟表。同学们说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想做小丑钟表,有的想做大肚子猪八戒钟表,还有的想做向日葵钟表等等。解决了思路的问题,接下来如何巧用材料以及对表盘的设计,如何让表针能拨动,怎样才能使你制作的小钟表稳定地站立,这些技术环节都是影响制作成功与否的现实问题。教师这时就通过示范使同学们了解材料的哪部分最适合制作表盘,选定后再添加表符,引导学生分清大刻度和小刻度,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表盘上。制作表针,最后根据刚才的想法固定装饰,制作出自己喜欢的小钟表。而如何让表针能拨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出出主意。比如,前面可以用图钉,后面用橡皮或者彩泥浆图钉固定等等,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制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乐趣,真切感受审美的体验。
【反思】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发现:正确巧妙地引领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桥梁,恰当地引领比我们滔滔不绝地说更有作用。教师在指导前详细了解了学生们的兴趣、欲望、能力、内心世界以及生活经验和作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取而代之,告诉他们该怎样做,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案例1中孩子们对于运动会本身就有浓厚的兴趣,教师通过情景创设,提示某些场景,引导他们从单纯的经历表现进入到体验表现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共鸣,有感而发。每个不同的孩子在运动会上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教师鼓励孩子们在表现形式上不去模仿别人,提倡每个人的作业都与别人不相同,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独创能力。而案例2中如何巧用材料以及对表盘的设计,如何使表针能拨动,怎样才能使你制作的小钟表稳定地站立,这些技术环节教师就没有必要在引导中浪费时间了,直接点拨即可。
【概述】
关于怎样有效指导学生进行作业创作,每个教师可能都有不同的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也不应该把成人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强行灌输给学生。美国学者厄尔·林德曼曾在他的《艺术与感官意识的发展》一书中认为:家长和老师要理解儿童的各种画法,不要随意横加指责,尤其要避免错误性的指导,因为孩子画画的愿望是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和感情。在艺术及其他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也不是滴水不漏,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和判断,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教师应着重开拓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把具有个性的、独创性的表现视为追求目标。引导学生提高感受和想象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加强对学生使用材料、工具以及技法能力的训练,真正做到指导落到实处。
我们知道在各门类的学科中都离不开专业知识与技能技法,离开了就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术也不例外。美术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教学科目,必然有其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训练体系来支撑,不然便失去了作为独立教学科目存在的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儿童阶段的美术辅导,我想应该是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原创,了解并保持孩子特有的造型能力的基础上,适时告知他们一些易用的美术知识,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引领。教学时,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作业问题上遇到的困难各不相同,比如:刚接触美术学习的幼儿喜欢在画纸的底边画上线或直接在底边画物体,而且不管画什么。我们就要在课上运用得当的作业解决这个问题。告诉他们画在底边只是运用纸张的一种方法,还可以把整张纸当做地面、天空、海洋,下面上面都可以画上你喜欢的内容;下是前,上就是后;还有的孩子画的画特别小,那就让他们画一个顶天立地的人,锻炼他们的胆量的同时,也让他们觉得很有趣,从来没画过这么大的人。杨景芝教授的美术活动中心,不管多大的孩子,第一张画就是《爸爸、妈妈和我》,通过这张画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如智力水平、造型能力,还有大与小、高与矮、胖与瘦的理解能力。
陈铁桥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儿童绘画的最典型的语言是“符号”,是最简单抽象的“符号”,虽说每个孩子表达的“符号”有区别,但万变不离其宗。这种符号区别于成人化的简笔画,是孩子们与生俱来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手段。它把世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让孩子们都能成为小画家,所以了解这些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帮助他们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根据这些信息,教学中我常采用加一加、变一变、动一动的方法。如很多孩子画人物,不画耳朵、头顶的头发、衣领、衣袖、鞋、细节花纹等等,孩子们想不到的地方可以用加一加来提醒,通过提醒以后的添加会使整个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还有可以提醒让眼睛、嘴巴、表情变一变的方式使人物更生动。
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也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尝试运用,以起到真正有效的引领指导。
1.简入繁法:第一步画出物体的外部形象,第二步画它形内的图案,第三步画图案中的图案。由此使学生了解丰富绘画内容的步骤方法。
2.夸张法:重点是抓住所描绘的物体特点大胆夸张变形,采取拉长、压扁、放大、缩小等手法,使画面更有变化。
3.随机补救法:有的学生经常会说自己画错了,对学生认为画错的地方。教师要启发学生在错误的地方,开动脑筋改一改、添一添,就会使画面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绘画的兴趣。
4.问题法: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拓展思路。
我想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还有很多好的、巧妙的方法,不管什么方法,以只要能解决问题,不束缚学生为标准。另外,像画面中主次、对比、遮挡、疏密、点线面的变化等等都要合理地告知学生,使他们在创作中用更多的手段来表达。我们应该懂得,孩子创造出作品的本身并非目的,它只应是逐步吸收经验的一个途径。教师要做的就是搭建一座适合他们成长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