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歌《苔》的审美解读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mx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袁枚曾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苔》是袁枚所作的一首极富“真性情”的小诗,它在情感、意象、手法、语言四个维度都给人带来极深的美感体验和审美愉悦,还给人带来生活的启示——生活如诗,人们可以把生活设计成诗歌的模样,把生活过成诗!
  袁枚曾经在一个夏天写下一首充满童年乐趣的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悠闲的牧童、温柔的黄牛、嘹亮的歌声、调皮地捕蝉,构成了一幅极富生活情趣的画面,它唤起了人们对童年的回忆,这也是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这一派和平宁静、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也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苔》是袁枚的另一首极富“真性情”的小诗,能给人带来独特的审美愉悦。诗歌写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33岁时,袁枚辞官回乡,在江宁(今南京小仓山)买了一座园子,它就是有名的“随园”,自号随园先生。他于园中写诗作画、招学生授课,直到去世。袁枚把随园经营得非常好,还邀请风雅之士来写诗、写文章,他不求自己能官运亨通,不求被人注意,却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快乐,他甘愿做一个普通人去发光发热,为周围的人带来清新的色彩、热烈的诗意。他的生命像那小小的苔一样美丽而有光彩。
  人们或许可以“苔”的口吻来描述这首诗:我是一棵小小的苔,阳光照不到,我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角落,可是呀,春天一来,我内心蓬勃的渴望就萌发生长,有了青青的颜色,也一样洋溢着生机和活力,春天的盎然生机也在我的身上体现出来。我的花呀,是非常小的,虽然没有牡丹的花那么盛大,那么鲜艳,可是在我怒放的生命中,不一样有一种盛大和鲜艳吗?
  人们也可以读者的视角来解读: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长得也不帅,也不是有特色的名师,教师节的表彰也没有我,可是在平常的岗位上,我也努力地学习,静静地成长,我也渴望我的课堂越来越精彩,我也喜欢我的课能上到学生的心里,我希望我的课堂上,孩子们没有睡觉的,都在认真地听讲,愉快地分享。没有领导和老师来听课,但这里依然洋溢着欢声笑语,不时会响起热烈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声。我陶醉于我的课堂。我甘做一颗小小的铺路石,为的只是可以延伸到远方,带领孩子们看到更美的风景。我也是一棵小小的苔呀!
  这样的“苔”会让人们想到太多人!人们会想到周围那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想到不曾被关注却依然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学校茶水间烧茶的阿姨……
  在读懂《苔》的同时,人们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共鸣,那就是作为普通人的你、我、他,人们的生命一样有美丽的渴望,人们一样可以为自己喝彩!
  如果再深入走进这首诗,读者会发现处处让人欣喜的审美愉悦。
  首先,情感之美。这是一首写给普通人的诗!人人心中皆有诗意,人人都可以诗意地生活。自信的,乐观的,热烈的,浪漫的,欢喜的!我们为自己喝彩,让生命之花勇敢绽放!有一种青春的色彩可以用你的名字命名!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说:“从《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自性灵,不关堆垛。”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是心底涌出的清泉,是不吐不快的胸中块垒,读者仿佛期待了很久,“相逢何必曾相识”而又“心有灵犀一点通”。诗人心中有的也正是读者心中有的,于是就有了共鸣和感动。
  其次,意象之美。什么是意象?意象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特定意境的典型物象,是寄托作者情感的艺术形象。在古典诗词里,用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是什么呢?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是留恋,是依依不舍的寄托。他在《相思》中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是相思的象征。这就是意象。
  苔本身就是诗歌《苔》的主角。它不仅是这首诗歌的主角,而且是青春的主角。它不仅是青春的主角,还是盛开得像牡丹一样鲜艳的主角。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的人生都可以像牡丹一样盛开。相反,很多普通人可能就像苔藓一样默默地生长着,默默地存在着,默默地绽放着。他们绽放的花朵仅有米粒一样大小,但是并不等于说他们的青春、他们的人生不重要。恰恰相反,中华民族历史就是由千千万万像苔藓一样,默默地绽放、默默地奉献一片片绿色的普通人创造的。所以,笔者觉得这首《苔》就是袁枚写给普通人的。袁枚创造的“苔”这个意象是多么新鲜,多么深刻,多么美好!
  再次,手法之美。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托物言志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常常源于作者对某一特定事物内在意义的直觉顿悟,之后将这种直觉的顿悟进行提炼并完善,最终形成单一而明确的主旨。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能促进读者联想和思考,使立意深远,表达含蓄,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苔》这首诗里,作者以苔自喻,表达了为自己而喝彩、为自己的人生而盛开的美好情怀,表意鲜明而深刻。
  最后,语言之美。“恰”字用得好!“青春恰自来”,前面第一句“白日不到处”让人感觉苔藓好像是被太阳遗忘的地方,那被太阳都遗忘的地方,何来青春呢,又怎么可能有蓬勃的青春?不!作者的回答是“青春恰自来”,这个“恰”字用得非常好。虽然这里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但是苔的青春依然在。青春的光芒是苔自己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的,发自内心。苔虽然见不到阳光,但是依然有自己的青春。
  “也”字用得好!“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生活中,很少有人关注苔藓,更不用说看苔藓开花。人们一般看什么花呢?看月季、看牡丹、看荷花,看各种各样绽放得非常艳丽、花朵盛大的花。很多人连苔藓都不会关注,怎么会看苔藓开什么花呢?所以,作者想到这一点了,他告诉人们“苔花如米小”,苔藓开的花就跟米粒大小一样,根本就不可能受到世人的关注,但是它会像牡丹一样盛开。换句话说,虽然苔地处阴暗潮湿的地方,太阳照不到,但苔依然有自己的生命,依然有自己的青春。虽然苔的花开得太小了,像米粒一样,但是苔有蓬勃的花朵,其花朵的生命和青春也像牡丹一样,毫不逊色。
  面对牡丹的盛大绽放,苔花没有气馁,采用一种“也学”的学习态度:人家好,我要学着变得更好,我要全力以赴,做到我的最好!这个“也”字写出了一种豁达、坦荡、开朗的学习态度,这不正是人们常说的“见贤思齐”精神吗?人们既要看到別人的光芒,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自在绽放!
  生活如诗,人们可以把生活设计成诗歌的模样,把生活过成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民间手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民间手工艺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面临失传的困境,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而言是沉重的打击。当前,有必要探究民间手工艺和文创产品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开发文创产品,有效地传承民间手工艺。本文首先分析了民间手工艺的特征,然后探讨了文创产品的特殊性,最后重点论述了民间手工艺与文创产品的发展趋势。  一、民间手工艺的特征  (一)原发性  民间手工
期刊
《全唐诗》中,诗歌数量将近五万首,题材和风格多样,可谓全面反映了唐代的诗歌创作成就和社会风貌。其中有一类“放生诗”,这类诗歌主要记录作者放生寄托之事,在写作模式与情感寄托方面别具特色。这类诗的创作特点主要有:多以第二人称进行写作;有固定的三段写作模式;寄托着唐人爱生护生的复杂情感。唐人放生之举与唐代放生诗折射的思想内涵与儒家、佛教、道教文化密切联系,三者相互交融,深刻地影响了唐人的价值观。  一、
期刊
从古至今,既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又有“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在历代文人墨客的想象中,美人俏婢与美酒佳肴、财宝与豪宅占据着梦境的中心。而在古龙的小说里,永远都不会少了三样东西:钱、女人和酒。作为“武侠三剑客”之一的古龙,吸收了大量西方的叙述、描写手法,其小说呈现出与金庸、梁羽生截然不同的特色。其剧情动机也从国恨家仇、身世胁迫转变为主人公的情感意愿、自身欲望。酒、女人和赌是古龙小说中绕不过的
期刊
回族是当今中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区域十分广泛,中国各地都有回族的聚集地,使得回族文化无时无刻都出现在人们的身边。回族装饰纹样在色彩、题材、形式上都体现着回族独特的伊斯兰文化特征,体现着回族文化斑斓多彩的文化韵味。回族装饰纹样运用广泛,在回族建筑室外和回族民居室内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回族装饰纹样的题材、色彩、装饰材料、工艺和应用,全方位地研究了回族装饰纹样的特点。  一、回族
期刊
20世纪中后期以来,日本动漫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动漫业堪称世界领先。其独具民族特色的阴翳画风和对死亡意象的痴迷刻画,与其传统宗教及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死亡在日本动漫中的体现主要集中于题材和形式上。本文将立足于死亡美学来剖析日本动漫的美学价值,并从部分动漫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探究死亡意象营造,分析该类型作品带来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价值。  日本动漫作为日本文艺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于其鲜明的作画
期刊
樵夫,本名章倩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文学作品460多万字。散文作品见《散文》《中华散文》《散文选刊》《散文家》《都市美文》《散文百家》《读者》《长城》《百花洲》等刊。出版散文集《倒不了的老屋》《在精神高地俯首或遥望》《那些美丽的村庄》等。曾获第21届全国孙犁散文奖三等奖。  雪,是上苍铺展在大地上的洁白的纸,每个人,每件风物,都会在这张纸上,书写着自己……  —
期刊
《将进酒》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作家在诗歌中呈现的形象历来为读者所争论。李白的豪情和颓废、积极与消极在这首诗中有一种矛盾而奇特、复杂却统一的呈现。李白为什么会在同一首诗歌中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性格?他的复杂多维度性格又如何矛盾地统一到一首诗歌之中?本文试图从性格呈现、性格成因和性格影响三方面分析李白多维度性格。  一、李白多维度性格在诗歌中的呈现  《将进酒》是李白在颖阳山居与岑勋、元丹丘饮酒时所
期刊
赵渝,河南郑州人。作品有《宋潜的问题》《玄鸟之歌》《光与光源》《悠游十八章》《羊癫记》。  一  十六岁那年,我们家从四川绵山搬迁到商都。离开绵山前的最后一段时光,恍恍惚惚像在做梦,只记得父母一趟趟地往绵州城里跑,而我独自在家搓托运家具用的麻绳。麻绳一节一节地搓出来,躺在夕阳映照下的客厅里,像一条条盘曲的卧龙,随时都要带我腾空飞去似的。  我们是在一个寂静的星夜离开绵山的,我还记得自己撩开吉普车的
期刊
巴金的小说《寒夜》描写了抗战胜利前夕,国统区里一个普通小家庭的悲剧故事。该小说以婆媳矛盾作为主要矛盾,婆媳矛盾是文本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文本中,树生与婆婆之间的矛盾表面看是对同一个男性的“爱”的争夺,但其深处隐藏着的是家庭结构中的权力争夺以及女性的“自我厌恶”,展现出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巴金对新旧女性生活方式的思考。事实上,《寒夜》中的婆媳矛盾构成一对功能性关系,用以指称新旧女性
期刊
李为民,20世纪60年代出生,安徽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现在安徽芜湖海关工作,主要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当代》《山花》《江南》《长江文艺》等几十家期刊,共计150多万字,作品被《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中华文学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刊》等期刊转载,出版小说集《从明天起》《每个人都有秘密》等,中国作协会员。  1978年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我们大院第一个考上中科大的是薛国平。那是全国重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