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内心的需要和感受,宣泄自己情感的活动。从幼儿的作品中,可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然而,在以往的美术活动中,因受传统的、呆板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教师以纸张、油画棒、水彩笔等作为美术活动的材料,材料单调乏味,缺乏变化,致使活动趣味性低,影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园地处闽中山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带领幼儿到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去探索、去发现可利用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本土资源,让“低耗的本土资源”变成“高效的教育资源”,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实效性,为幼儿的美术活动提供丰富的内容和色彩,成为孩子美术创作的“自助餐”。
一、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材料
丰富的美术材料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思维,发挥幼儿的想象。一般幼儿好奇心强,对新奇多样、色彩鲜艳、形态各一的材料很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美术材料。我们家乡山清水秀,处处蕴涵着栩栩如生、丰富多彩、富有教育价值的本土资源,可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知、去发现、去积累,让幼儿了解本土资源对美术创作的价值,从而喜欢本土资源,如:林中有嫩绿盎然、形状各异的树叶,形态迥异的枝干,连绵不断的草藤,摇摇欲坠的树果,各种各样的蘑菇,五颜六色的野花,青翠的竹林,随风飘曳的小草,穿梭林间的小鸟,唱响着林中的小调;田间有大小不一的地瓜、花生、土豆,品种繁多的豆类,沉甸甸的稻穗,粘性较强的泥土,活蹦乱跳的青蛙;溪边有芦苇、石头和细沙;还有那各种动物的羽毛,瓜壳、贝壳…一它们各具特色,是幼儿随处可见、触手可及,富有生气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去想象、去创造,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二、利用本土资源,激发幼儿美术创作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进行的,他们对自己感觉器官所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新颖、多样、有趣的物质材料是激发幼儿参加美术活动兴趣的直观因素。在日常的美术活动中,可提供给幼儿松果、干果、豆类、马铃薯、芦苇杆、稻草杆、竹片、竹签等,刺激孩子的创作欲望,增强“餐前食欲”。如,石头是幼儿随处可见的东西,不会觉得新奇和有趣,可一旦把石头搬进课堂,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我园某教师利用石头设计《有趣的石头画》并进行组织,活动中,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在形态各异的石头前认真观察,发挥想象,有的评说:“这石头像乌龟,像七星瓢虫,像娃娃的脸”;有的说:“我要把石头装饰成火箭”、“我要把石头彩画成惠安女”、“我要在石头上画海底世界……”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美术技能,通过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把石头装饰成怪兽、恐龙、奥特曼、惠安女、小丑、海底世界、七星瓢蟲、乌龟等各种动物造型画像,表现了孩子在活动中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本土资源在美术创作活动中的价值。
三、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
陶行知提出:“解放幼儿的空间,让他们能进入更广阔的社会,学习更丰富的知识。”他所倡导的教育方式是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更广阔的社会中过着真实的生活,让孩子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应大胆创新,冲破集中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向多元开放式发展,结合《纲要》精神,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资源,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贴近幼儿生活的,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去挖掘、去发现自然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开阔幼儿美术创作的视野,拓展幼儿创作的空间,为幼儿的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满足幼儿需要的“自助餐”。
在了解、发现本土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根据不同质地的本土资源,采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因此,我们带领幼儿参观瓷厂、商店,欣赏各种各样利用本土资源创作的美术作品—《雕塑车间》、《彩画车间》、《奇石展》、《芦苇粘贴画》、《叶子粘贴画》、《种子粘贴画》、《木制品》、《竹制品》……这些神奇而美丽的作品点燃了幼儿创作的热情。在美术活动中,在家长、老师、孩子的共同努力下,改变了以往材料单一的现象,收集大量的本土资源,让幼儿自主选择,进行创作,他们根据不同质地的材料,大胆想象,用大小不同的五彩豆进行粘贴、添画,创作出一幅幅别有韵味的画面;用芦苇杆、稻草杆、拼贴成各种各样格外奇特的图案,用竹片、草藤、棕叶进行编织;用泥土进行雕塑……大大拓展了幼儿想象、创造的空间,丰富了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倾注了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我们的家乡不仅只有“山美、水清”让人流连与陶醉,那丰富多样的本土资源更让人觉得独特与珍贵。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让本土资源走进课堂,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的学习环境,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为它能激发孩子去想象、去创造;因为它具有无以伦比、特殊的教育价值;有了它孩子们就可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大饱口福”,享受着“低耗高效”、“物美廉价”的“自助餐”。
一、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材料
丰富的美术材料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思维,发挥幼儿的想象。一般幼儿好奇心强,对新奇多样、色彩鲜艳、形态各一的材料很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美术材料。我们家乡山清水秀,处处蕴涵着栩栩如生、丰富多彩、富有教育价值的本土资源,可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知、去发现、去积累,让幼儿了解本土资源对美术创作的价值,从而喜欢本土资源,如:林中有嫩绿盎然、形状各异的树叶,形态迥异的枝干,连绵不断的草藤,摇摇欲坠的树果,各种各样的蘑菇,五颜六色的野花,青翠的竹林,随风飘曳的小草,穿梭林间的小鸟,唱响着林中的小调;田间有大小不一的地瓜、花生、土豆,品种繁多的豆类,沉甸甸的稻穗,粘性较强的泥土,活蹦乱跳的青蛙;溪边有芦苇、石头和细沙;还有那各种动物的羽毛,瓜壳、贝壳…一它们各具特色,是幼儿随处可见、触手可及,富有生气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去想象、去创造,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二、利用本土资源,激发幼儿美术创作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进行的,他们对自己感觉器官所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新颖、多样、有趣的物质材料是激发幼儿参加美术活动兴趣的直观因素。在日常的美术活动中,可提供给幼儿松果、干果、豆类、马铃薯、芦苇杆、稻草杆、竹片、竹签等,刺激孩子的创作欲望,增强“餐前食欲”。如,石头是幼儿随处可见的东西,不会觉得新奇和有趣,可一旦把石头搬进课堂,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我园某教师利用石头设计《有趣的石头画》并进行组织,活动中,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在形态各异的石头前认真观察,发挥想象,有的评说:“这石头像乌龟,像七星瓢虫,像娃娃的脸”;有的说:“我要把石头装饰成火箭”、“我要把石头彩画成惠安女”、“我要在石头上画海底世界……”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美术技能,通过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把石头装饰成怪兽、恐龙、奥特曼、惠安女、小丑、海底世界、七星瓢蟲、乌龟等各种动物造型画像,表现了孩子在活动中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本土资源在美术创作活动中的价值。
三、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
陶行知提出:“解放幼儿的空间,让他们能进入更广阔的社会,学习更丰富的知识。”他所倡导的教育方式是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更广阔的社会中过着真实的生活,让孩子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应大胆创新,冲破集中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向多元开放式发展,结合《纲要》精神,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资源,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贴近幼儿生活的,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去挖掘、去发现自然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开阔幼儿美术创作的视野,拓展幼儿创作的空间,为幼儿的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满足幼儿需要的“自助餐”。
在了解、发现本土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根据不同质地的本土资源,采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因此,我们带领幼儿参观瓷厂、商店,欣赏各种各样利用本土资源创作的美术作品—《雕塑车间》、《彩画车间》、《奇石展》、《芦苇粘贴画》、《叶子粘贴画》、《种子粘贴画》、《木制品》、《竹制品》……这些神奇而美丽的作品点燃了幼儿创作的热情。在美术活动中,在家长、老师、孩子的共同努力下,改变了以往材料单一的现象,收集大量的本土资源,让幼儿自主选择,进行创作,他们根据不同质地的材料,大胆想象,用大小不同的五彩豆进行粘贴、添画,创作出一幅幅别有韵味的画面;用芦苇杆、稻草杆、拼贴成各种各样格外奇特的图案,用竹片、草藤、棕叶进行编织;用泥土进行雕塑……大大拓展了幼儿想象、创造的空间,丰富了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倾注了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我们的家乡不仅只有“山美、水清”让人流连与陶醉,那丰富多样的本土资源更让人觉得独特与珍贵。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让本土资源走进课堂,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的学习环境,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为它能激发孩子去想象、去创造;因为它具有无以伦比、特殊的教育价值;有了它孩子们就可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大饱口福”,享受着“低耗高效”、“物美廉价”的“自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