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阶段;美术教学;情感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1-0102-01
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受应试教育长期影响使得不仅受到教师群体包括学生群体的忽视,而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落实,初中阶段美术教学对学生艺术文化素质的培养逐渐得到社会广泛的认识。在进行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过程当中不断强调对学生艺术感悟的培养,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是当前初中阶段美术教学的必经之路。
1.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激发情感教育
为了切实提升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首先需要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素养,从而激发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教育事业的不断落实与发展离不开情感教育,教师应该积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法,认识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去感受艺术文化中渗透的情感。过去在教师进行授课的过程当中只是一味的讲授美术文化中的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改变教学方法,作为美术教学的调节器,引导学生去感受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对于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而言,情感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事业,而是需要缓慢的逐渐培养,因此也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将情感教育与教学重点有机结合,切实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核心素养。
2.利用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艺术认知
将情感教育应用于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认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心智发展并不完全,因此也很难感受艺术作品中所表达出的美与情感。因此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课堂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艺术作品中想要表达的美感,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讨论艺术作品中的内涵。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情感和艺术展现在作品中,从而营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比如,在学习《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查找,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符合生命与自然相交融这一主题的艺术作品。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悟都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的引导时注意不要给予固定答案,而是让学生自由地分享自己的感悟,通过发言或小组讨论等形式与班级内的同学进行交流。在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切实发挥情感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渗透作用,实现学生艺术文化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3.深挖美术教学中的情感素材,提升学生积极性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与发展,当前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做的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当前初中阶段的美术教材中有较多的情感体验内容,比如,认真劳动、热爱祖国等,教师在进行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潜移默化的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将学生带到室外进行授课,感受校园内自然的生机与美感。在进行美术教学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注意的是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发展。在建立高效课堂的要求下,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已经成为各个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教师不断突破固有的教育教学思维,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自立自主的进行艺术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渗入情感教育,最终实现对学生艺术文化核心素养的培养。
4.摒弃固有的教学模式,充分丰富情感教育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艺术知识学习造成了很大的桎梏,其中原因不仅在于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也在于教师对于学生积极性的忽视。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经常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步伐进行教学,缺乏对于学生实际学习状态的了解,使学生对于艺术知识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感。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摒弃固有的教学理念,主动丰富初中阶段美术课堂中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艺术感知水平在情感教育中提升。比如,在学习梵高的《向日葵》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梵高创作的背景和绘画手法进行讲解。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对作品进行感悟和交流,从而了解在复杂情感背景下梵高的创作目的。
5.小结
随着当前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初中阶段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自身的情感认识去感受艺术中的美。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对艺术文化的喜爱,使情感教育逐渐渗透到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唐思敏.浅述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及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135-135
[2]徐璐.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下旬,2014(01):11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