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教育以终身教育和个性教育为两大特征,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为主要支柱。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让课堂教学活动起来。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彻底打破程式化的教学,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中“活”起来,“动”起来,参与实践,获取知识和能力,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一、精、深、新,让教材“活”起来
精。在教材内容选择和处理上,做到精心设计。教师应先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把自己的实践活动化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然后认认真真地研究学情,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想做什么,并在这期间设计教学的各个步骤,预测可能碰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不能照搬教材,照抄参考书和辅导资料,必须真正有自己的东西。为此,教师要突破唯书、唯上、唯名家、唯新潮的思维,眼睛向下,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和一篇篇图文并茂的课文,从学生出发,从教学出发,去创造、去修正、去升华。例如,对于学生较容易掌握的课文,就可以采用自学和角色转换法。课前,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课上,推选一二名学生担当主讲人,主讲学生或围绕教学目标讲述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或组织学生通过设问解答、讲讲议议、课堂练习等共同学习理解教学内容。最后,教师进行评价,作画龙点睛的点拨和总结。
深。教学内容的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不能因问题太简单而让学生“不屑一答”,要充分体现自主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做人达到和谐的结合,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在创设问题情境上,材料或角度既能引人入胜,总揽全课,顺其自然地再现课文的知识点,又能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受到启迪。
新。将着眼点放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深入挖掘和弘扬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因素,选择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点”,做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弘扬学生特质,发掘学生潜力,重视教学中新问题的呈现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固着点之间适度的联结,注重对身边事例的分析,注重与现实内容的结合,改进教材,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始终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之中,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二、激、导、启,使学生“动”起来
激。以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才会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激趣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使用多种教学模式:表演式、讨论式、辩论式、演讲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图、文、声、像并茂能极大地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等。例如,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画家画牛”的动画片这类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画配上故事的解说、动听的音乐背景,抽象的哲学原理会变得直观形象,充满趣味性,学生会立刻兴趣盎然。又如,学习九年级“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对“天价”的“满汉全席”等反映过度消费甚至铺张浪费的新闻进行评析,学生很感兴趣,探讨问题积极活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导。学生的“动”,必须靠教师去引导、调拨。教师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不怕说错,要及时肯定不同的回答结果。教师必须依据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学生生理心理规律,创造性地改造教材,挖掘其中的“闪光点”,使教材真正成为训练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例子”,摆脱师授生受、了无生气的窘境,做到师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活、教学手段活,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使他们去思、去想、去说、去写,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去。
启。启发引导,容易开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启发引导一般可以从教学的难点、疑点、热点等方面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内容,对枯燥的知识旁征博引,以清晰的解释和生动例子来吸引学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多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为素材,让学生讨论、探索使学生主动学习,引导他们寻找结论;掌握重点,抓住典型,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去分析,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精、深、新,让教材“活”起来
精。在教材内容选择和处理上,做到精心设计。教师应先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把自己的实践活动化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然后认认真真地研究学情,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想做什么,并在这期间设计教学的各个步骤,预测可能碰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不能照搬教材,照抄参考书和辅导资料,必须真正有自己的东西。为此,教师要突破唯书、唯上、唯名家、唯新潮的思维,眼睛向下,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和一篇篇图文并茂的课文,从学生出发,从教学出发,去创造、去修正、去升华。例如,对于学生较容易掌握的课文,就可以采用自学和角色转换法。课前,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课上,推选一二名学生担当主讲人,主讲学生或围绕教学目标讲述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或组织学生通过设问解答、讲讲议议、课堂练习等共同学习理解教学内容。最后,教师进行评价,作画龙点睛的点拨和总结。
深。教学内容的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不能因问题太简单而让学生“不屑一答”,要充分体现自主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做人达到和谐的结合,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在创设问题情境上,材料或角度既能引人入胜,总揽全课,顺其自然地再现课文的知识点,又能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受到启迪。
新。将着眼点放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深入挖掘和弘扬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因素,选择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点”,做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弘扬学生特质,发掘学生潜力,重视教学中新问题的呈现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固着点之间适度的联结,注重对身边事例的分析,注重与现实内容的结合,改进教材,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始终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之中,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二、激、导、启,使学生“动”起来
激。以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才会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激趣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使用多种教学模式:表演式、讨论式、辩论式、演讲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图、文、声、像并茂能极大地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等。例如,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画家画牛”的动画片这类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画配上故事的解说、动听的音乐背景,抽象的哲学原理会变得直观形象,充满趣味性,学生会立刻兴趣盎然。又如,学习九年级“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对“天价”的“满汉全席”等反映过度消费甚至铺张浪费的新闻进行评析,学生很感兴趣,探讨问题积极活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导。学生的“动”,必须靠教师去引导、调拨。教师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不怕说错,要及时肯定不同的回答结果。教师必须依据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学生生理心理规律,创造性地改造教材,挖掘其中的“闪光点”,使教材真正成为训练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例子”,摆脱师授生受、了无生气的窘境,做到师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活、教学手段活,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使他们去思、去想、去说、去写,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去。
启。启发引导,容易开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启发引导一般可以从教学的难点、疑点、热点等方面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内容,对枯燥的知识旁征博引,以清晰的解释和生动例子来吸引学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多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为素材,让学生讨论、探索使学生主动学习,引导他们寻找结论;掌握重点,抓住典型,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去分析,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