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科中,有些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结构或过程,用传统的方法是很难理解的。靠强行灌输和死记硬背,即使学生当时是掌握了,过后也很容易再丢失或部分丢失。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效果良好。
一、复制理解——用手工构建思维的模型
复制理解主要适用于形状的理解。当我们遇到某种复杂的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形状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动手去“复制”。如果他理解有错,那么复制品一定明显有错;如果复制的正确,其原理会永久的留在他的记忆中。
如在学习“血管”一课时,关于血管的结构特点,如果单纯地对照图片让学生总结,有的学生不理解,记忆不深刻,于是笔者组织学生动手模拟。
复制内容:人体内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
复制所用材料:橡皮泥。
复制步骤:1,用不同颜色橡皮泥捏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大致形状;2,学生观察三种血管的不同,分别感受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厚度、管壁和管腔的特点、弹性大小。
用于复制的材料直观性比较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以复制现象和具体材料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得到真切的感受,更方便理解。
二、动现理解——将静态的语言信息变成动态的过程描述
生物教学的大多数内容都是细微、动态、抽象的,比如人体的呼吸、能量的释放、激素的调节、视觉的形成等均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静态的知识用动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使具体的知识形象鲜明地记在脑子里。
如学习“呼吸运动”一课时,对于肋骨、胸骨、膈的状态,要求学生记住上述基本知识点是比较容易的,但教学中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学生理清吸气和呼气时肋骨位置、膈的位置、胸廓大小、空气进出肺时的变化情况。对此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中笔者便用动态的视频配之音频演示这一过程,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正常讲解情况下学生记忆的准确率仅有15%,而运用动现理解学习后学生记忆的准确率为88%。
动现理解,不仅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还能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方面等知识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类比理解——用熟悉的事物比解不熟悉的事物
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如果我们光靠想象去理解也是很有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学会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去类比解读,就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植物体的组成”一课时,重点是要求学生了解植物体的结构概況——由细胞构成组织,由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构成植物体。要求学生记住这一知识点是比较容易的,但教学中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学生理清细胞、组织和器官之间的关系,即细胞如何构成组织,组织如何构成器官,六种器官又如何构成一个绿色开花植物的植物体。任何一个绿色开花植物体是否一定同时具有六种器官,不同时具有六种器官的植物体是否为完整植物体。
笔者在教学中把“植物体”比作“学校”,把“细胞”比作“学生”展开教学。在学校,学生是最基本的单位,学生的活动是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并且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如果没有学生的活动,就不会有学校,这样,学生就会容易理解。正如“学生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一样,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为了检验“类比理解法”教学所取得的效果,笔者在所教的4个班中,抽出两个基础较好的班采用“类比理解法”教学,同时在学完该课后自拟了下列判断正误题进行对比:1,既然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因此,构成同一个植物体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无差异。2,如果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也就没有器官和植物体。3,细胞在植物体内组成组织和器官之后,它的作用就失去了。4,一个完整的植物体一定同时具有六种器官。5,果实是一种器官,同一个果实中的所有细胞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相同。6,花、果实、种子都是器官,因此它们都是相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的。
通过课堂测验:未采用类比法教学的班,只有23%的学生全做对,并且有个别学生全做错,大多数学生出错在第4、5、6题,即使做对的学生,也不能完整、准确地回答对或错的理由;而实验班中,无一人全做错,91%的学生全对,也能较完整地回答他认为错的原因,并能改正。根据以上对比可以看出,通过类比理解后记忆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当然,特殊的理解方法还不止这几种,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几种方法。应该说,类似这样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学中,教者不仅自己要学会总结、梳理和归纳,更为主要的是,应该进一步去引导学生如何自己总结出类似的方法,这样才是教学的最大价值。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复制理解——用手工构建思维的模型
复制理解主要适用于形状的理解。当我们遇到某种复杂的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形状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动手去“复制”。如果他理解有错,那么复制品一定明显有错;如果复制的正确,其原理会永久的留在他的记忆中。
如在学习“血管”一课时,关于血管的结构特点,如果单纯地对照图片让学生总结,有的学生不理解,记忆不深刻,于是笔者组织学生动手模拟。
复制内容:人体内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
复制所用材料:橡皮泥。
复制步骤:1,用不同颜色橡皮泥捏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大致形状;2,学生观察三种血管的不同,分别感受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厚度、管壁和管腔的特点、弹性大小。
用于复制的材料直观性比较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以复制现象和具体材料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得到真切的感受,更方便理解。
二、动现理解——将静态的语言信息变成动态的过程描述
生物教学的大多数内容都是细微、动态、抽象的,比如人体的呼吸、能量的释放、激素的调节、视觉的形成等均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静态的知识用动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使具体的知识形象鲜明地记在脑子里。
如学习“呼吸运动”一课时,对于肋骨、胸骨、膈的状态,要求学生记住上述基本知识点是比较容易的,但教学中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学生理清吸气和呼气时肋骨位置、膈的位置、胸廓大小、空气进出肺时的变化情况。对此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中笔者便用动态的视频配之音频演示这一过程,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正常讲解情况下学生记忆的准确率仅有15%,而运用动现理解学习后学生记忆的准确率为88%。
动现理解,不仅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还能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方面等知识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类比理解——用熟悉的事物比解不熟悉的事物
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如果我们光靠想象去理解也是很有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学会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去类比解读,就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植物体的组成”一课时,重点是要求学生了解植物体的结构概況——由细胞构成组织,由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构成植物体。要求学生记住这一知识点是比较容易的,但教学中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学生理清细胞、组织和器官之间的关系,即细胞如何构成组织,组织如何构成器官,六种器官又如何构成一个绿色开花植物的植物体。任何一个绿色开花植物体是否一定同时具有六种器官,不同时具有六种器官的植物体是否为完整植物体。
笔者在教学中把“植物体”比作“学校”,把“细胞”比作“学生”展开教学。在学校,学生是最基本的单位,学生的活动是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并且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如果没有学生的活动,就不会有学校,这样,学生就会容易理解。正如“学生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一样,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为了检验“类比理解法”教学所取得的效果,笔者在所教的4个班中,抽出两个基础较好的班采用“类比理解法”教学,同时在学完该课后自拟了下列判断正误题进行对比:1,既然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因此,构成同一个植物体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无差异。2,如果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也就没有器官和植物体。3,细胞在植物体内组成组织和器官之后,它的作用就失去了。4,一个完整的植物体一定同时具有六种器官。5,果实是一种器官,同一个果实中的所有细胞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相同。6,花、果实、种子都是器官,因此它们都是相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的。
通过课堂测验:未采用类比法教学的班,只有23%的学生全做对,并且有个别学生全做错,大多数学生出错在第4、5、6题,即使做对的学生,也不能完整、准确地回答对或错的理由;而实验班中,无一人全做错,91%的学生全对,也能较完整地回答他认为错的原因,并能改正。根据以上对比可以看出,通过类比理解后记忆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当然,特殊的理解方法还不止这几种,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几种方法。应该说,类似这样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学中,教者不仅自己要学会总结、梳理和归纳,更为主要的是,应该进一步去引导学生如何自己总结出类似的方法,这样才是教学的最大价值。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