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近些年我们人类科技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同时我们赖以生存地环境也受到了破坏。大气变暖、臭氧层空洞、海啸、台风等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来。所以现在环境治理也成为了全世界的一个难题,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还是得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而生物学习地目的就是了解自然环境发展地规律,所以把环境教育渗透进生物教学中是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最好办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渗透
引言
上世纪全世界各国为了本国科技发展的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了过度的开采,我们生活的环境也遭到了破坏。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更高。人们也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随即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策略,开始重视保护环境回馈大自然。而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我们要为学生树立起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老师可以以生物教材为基础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其中来无形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本文就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展开论述。
一、高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也非常的严峻,早在1997年我国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策略。随着这些年的环境治理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国家通过课程改革把环境教育也加入到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去。鼓励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习来了解环境,从而针对具体问题利用生物科技来解决环境问题。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突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注重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去思考如何解决现下的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另外,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都带有环境教育的影子。所以利用高中生物来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合理而有效的[1]。
二、高中生物教学开展环境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为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各种山洪、海啸、火山喷发、全球变暖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人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还是显得弱小无力。为了人们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是很有必要的。社会需要进步,但是环境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根本。
2、生物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可以具体反映出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对生物的学习,做出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例如,封山育林,退沙还林克隆技术的研發等都是利用生物技术来针对环境问题所作出的解决措施。所以把环境教育渗透进生物教学过程中也是未来生物发展的需要。
3、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对保护环境以及上升到了个人责任义务的高度。所以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青少年要在学生阶段就加强对环境知识的了解,以及对自己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这些已经成为当下青少年应该掌握的常识性问题,学生只有掌握更多的环境知识,才能更好的发展。
三、高中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学的途径
1、充分运用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本身生物就与环境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所以在生物教材中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体现出环境教学。例如,在讲种族和群落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因为环境的破坏使很多种族和群落都遭到了灭顶之灾来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通过讲述这些种族消亡的原因来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通过思考来增加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从而使他们的环保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还有在讲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时,可以从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延伸的整个环境。毕竟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就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让学生了解一个系统稳定的重要性,从而拓展到我们生活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遭到了破坏,鼓励学生去思考如何来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教学过程中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于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生物教材中还有其他很多知识点都可以用来渗透环境教育,老师要充分地利用好,来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2]。
2、充分的利用社会实践来渗透环境教育
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刻骨铭心,老师可以积极的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来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的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一些环境保护措施。通过这种亲身体验来改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态度。老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环保宣传片的形式来增加学生对于环境教育的兴趣,而且这种宣传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环保意识的宣传也更加有效果。学生也更愿意在这种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学习,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3、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环境教育
研究性学习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一个好方法,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型学习了解更多的环境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针对城市空气污染展开研究型学习,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现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加学生的环境知识。
四、结束语
总之,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是改善当下环境的最好方法。通过高中生物与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观念,增加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提高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卢晓红.浅谈如何挖掘高中生物素材渗透环保教育[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20(4)
[2]林小明.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浅析[J].科技信息,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