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异乡、在风尘仆仆的黑夜里,因着邂逅的月光,我回到幼时的胡同,重新把遗落在胡同深处的生活拾起又放下。
有一次,我住在北京胡同里的一家青年旅社,曲里拐弯的胡同悠长安宁,绵绵到深处,像不可测底的深井。穿行其中,几乎可以听到所有发生在这里的声音,窸窸窣窣的起夜,碰碰撞撞的亲昵,你敲我打的拌嘴,以及月光洒落到地面以后颤巍巍弹起又落地的响动。
那天深夜,我从地铁站钻出来,踩着月光,摸黑进到胡同里面。路上没有什么人,街灯以外,偶有亮起的为了方便起夜的灯光。胡同里的月光明亮,踏在上面,听到的吱吱作响像走过雪地那样干脆又略带翼翼之心,俨然是故乡村庄的记忆。
事实上,这些胡同要比我出生村庄的胡同窄长,可是它们弯曲绕合在一起形成的空间与故乡的村庄没什么两样——独立、私密、寂静里有着没完没了的声响;而且,按照口口传授至祖辈一代的说法,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庄重新规划以前,故乡的村庄里仍然有几百年未变的明显的轱辘把式样的街道和胡同。
所以,我在胡同里听到的清脆又有一定弧度的声音,对我而言是熟悉的。在我还小的时候,在故乡,也是冬日,我快步跟着父亲经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到朋友家中串门的场景也是这样,踩着月光,听得到从周围涌来又迅速消散的响声。我不知道它们究竟从哪里来,更不清楚最后这些声音入了哪一家的门、哪一户的室。
来往的路程不远,可是由于年纪小,我感到时间很长,堪比月光从天空倾泻到胡同里的漫漫时光。
很多次,父亲催促我跑起来,我像听到了命令一般,快速越过他,然后回头看看他距离我还有多远,紧接着转身继续快跑。想起来,这是我们为数不多的类型固定的父子互动,大概因为我还没有成为父亲,因此回味的乐趣也都是我小时候跑动时追逐月光的跳跃感,还不能如实体会父亲当时的快慰。
三十年过去了,记忆不争气到只剩下一地月光里面父子俩一前一后或者一后一前的影子,说了什么话,有哪些事情发生,与那年那天那夜不知从何处涌来也不知向何处散去的声响一起走失地无踪无影。
那时候的串门真的是的聊天,没有真人秀,也没有微信,室内灯光都微微弱弱,甚至会有突然但并不意外的停电。父亲和他的朋友聊的热气腾腾,往往最后因为我困了倦了,他们就会戛然停止正在进行的热烈话题,让我试着睡一会儿,未等我有什么意见,他们已经接上了那些虽然聊过无数次但每次都有盎然饱满兴趣的家长里短。
我被叫醒的时候,一脸不情愿,心里想要立刻回家,却敌不过身体松懒,软耷耷的,动也不想动。最后,我都是被拽着出门的,又进到了胡同里。回家的月光愈发亮了,我通常会趴在父亲的背上,下巴搭在父亲的肩头,脑袋歪斜的角度刚好看得到游动的繁星以及与我们保持着固定距离的月亮。
月光在胡同里穿行了三十多年,我的身影渐长,父亲的身影渐短。计算起来,自2006年父亲的朋友搬家以后,十年间我再也没有经过那条胡同,尽管头顶的月光依旧。细细想想,恐怕这就是我对故乡的情感所在,因为除了亘古不便的日月,日久年深以后,其他一切都像在野地里烧火以后留下的污渍,有痕迹,可是风一吹,就无法为它安一个妥当的名字,更不能在以后七零八落的世界里找到它的位置,只知道它们曾经存在过、发生过。
那天晚上,那倾泻一地却又被胡同里的围墙牢牢捆绑的月光对我而言意外却又自然。在异乡、在风尘仆仆的黑夜里,因着邂逅的月光,我回到幼时的胡同,重新把遗落在胡同深处的生活拾起又放下,其中的惊喜、惆怅大有犹拍古人肩的风流韵味,流淌在生命里的瞬时的喧嚣、持久的静默泛起又沉底。
整个夜晚,我无法睡熟,一直处在半梦半醒的氛围当中,仿佛突然从远方回到了故乡。尽管这是迷糊的一种渴睡状态,但它和我清醒后的对故乡的热望确实不谋而合——醉乡路远,近乡情怯,我知道我终将要抵达那里,可是暂时却无处安放。
有一次,我住在北京胡同里的一家青年旅社,曲里拐弯的胡同悠长安宁,绵绵到深处,像不可测底的深井。穿行其中,几乎可以听到所有发生在这里的声音,窸窸窣窣的起夜,碰碰撞撞的亲昵,你敲我打的拌嘴,以及月光洒落到地面以后颤巍巍弹起又落地的响动。
那天深夜,我从地铁站钻出来,踩着月光,摸黑进到胡同里面。路上没有什么人,街灯以外,偶有亮起的为了方便起夜的灯光。胡同里的月光明亮,踏在上面,听到的吱吱作响像走过雪地那样干脆又略带翼翼之心,俨然是故乡村庄的记忆。
事实上,这些胡同要比我出生村庄的胡同窄长,可是它们弯曲绕合在一起形成的空间与故乡的村庄没什么两样——独立、私密、寂静里有着没完没了的声响;而且,按照口口传授至祖辈一代的说法,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庄重新规划以前,故乡的村庄里仍然有几百年未变的明显的轱辘把式样的街道和胡同。
所以,我在胡同里听到的清脆又有一定弧度的声音,对我而言是熟悉的。在我还小的时候,在故乡,也是冬日,我快步跟着父亲经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到朋友家中串门的场景也是这样,踩着月光,听得到从周围涌来又迅速消散的响声。我不知道它们究竟从哪里来,更不清楚最后这些声音入了哪一家的门、哪一户的室。
来往的路程不远,可是由于年纪小,我感到时间很长,堪比月光从天空倾泻到胡同里的漫漫时光。
很多次,父亲催促我跑起来,我像听到了命令一般,快速越过他,然后回头看看他距离我还有多远,紧接着转身继续快跑。想起来,这是我们为数不多的类型固定的父子互动,大概因为我还没有成为父亲,因此回味的乐趣也都是我小时候跑动时追逐月光的跳跃感,还不能如实体会父亲当时的快慰。
三十年过去了,记忆不争气到只剩下一地月光里面父子俩一前一后或者一后一前的影子,说了什么话,有哪些事情发生,与那年那天那夜不知从何处涌来也不知向何处散去的声响一起走失地无踪无影。
那时候的串门真的是的聊天,没有真人秀,也没有微信,室内灯光都微微弱弱,甚至会有突然但并不意外的停电。父亲和他的朋友聊的热气腾腾,往往最后因为我困了倦了,他们就会戛然停止正在进行的热烈话题,让我试着睡一会儿,未等我有什么意见,他们已经接上了那些虽然聊过无数次但每次都有盎然饱满兴趣的家长里短。
我被叫醒的时候,一脸不情愿,心里想要立刻回家,却敌不过身体松懒,软耷耷的,动也不想动。最后,我都是被拽着出门的,又进到了胡同里。回家的月光愈发亮了,我通常会趴在父亲的背上,下巴搭在父亲的肩头,脑袋歪斜的角度刚好看得到游动的繁星以及与我们保持着固定距离的月亮。
月光在胡同里穿行了三十多年,我的身影渐长,父亲的身影渐短。计算起来,自2006年父亲的朋友搬家以后,十年间我再也没有经过那条胡同,尽管头顶的月光依旧。细细想想,恐怕这就是我对故乡的情感所在,因为除了亘古不便的日月,日久年深以后,其他一切都像在野地里烧火以后留下的污渍,有痕迹,可是风一吹,就无法为它安一个妥当的名字,更不能在以后七零八落的世界里找到它的位置,只知道它们曾经存在过、发生过。
那天晚上,那倾泻一地却又被胡同里的围墙牢牢捆绑的月光对我而言意外却又自然。在异乡、在风尘仆仆的黑夜里,因着邂逅的月光,我回到幼时的胡同,重新把遗落在胡同深处的生活拾起又放下,其中的惊喜、惆怅大有犹拍古人肩的风流韵味,流淌在生命里的瞬时的喧嚣、持久的静默泛起又沉底。
整个夜晚,我无法睡熟,一直处在半梦半醒的氛围当中,仿佛突然从远方回到了故乡。尽管这是迷糊的一种渴睡状态,但它和我清醒后的对故乡的热望确实不谋而合——醉乡路远,近乡情怯,我知道我终将要抵达那里,可是暂时却无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