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回旋”手法在勃拉姆斯作品中的应用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20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勃拉姆斯虽处于浪漫主义时期,但在作曲手法上依然倾向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特征,特别体现在交响曲奏鸣乐章的创作上。在奏鸣原则的基础上混合回旋原则,以两种曲式结构原则来实现作品的斗争性与统一性。分析发现,作曲家在交响作品中使用这一手法时,还有另一个特点——让主部主题与主调进行同步再现,达到“主部主题守调回旋”的效果,使得主部主题再现的力度更强。笔者首先对《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进行分析,另外分析其在各个部分中的发展变化,最后论述主题回旋手法对作品整体结构的影响。此次的分析研究,可作为作品整体结构中使用双重原则的一个重要论据。
  【关键词】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主题回旋
  【中图分类号】J652 【文献标识码】A
  勃拉姆斯是19世纪后半叶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德国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他的创作深受巴赫和贝多芬的影响,是继舒伯特之后最接近古典主义的音乐家。一生中创作了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包括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合唱作品以及管弦乐作品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属他的交响乐了,其中《第四交响曲》创作于其成熟时期,是最能体现他创作水平的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对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分析,发现其中大量运用“主部主题守调回旋”这一手法来实现作品的统一性与斗争性,而且也巩固了“主部主题”在作品中的地位。
  一、选择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原因
  勃拉姆斯一生共创作了四部交响曲,《第一交响曲》从构思到完成共花了10多年,于1876年结束,可见它在交响曲上付出的心血与思考。
  在分析勃拉姆斯交响曲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他的另外一个特点——“主部主题守调回旋”。这种写法在勃拉姆斯的交响曲中有了深刻的体现,在他的四部交响曲中,一共有九个奏鸣曲式的乐章,其中没有使用“主题回旋”的有四个乐章(《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省略展开部在尾声中主题再现的有一个乐章(《第一交响曲》第四乐章);这四个乐章只要出现主部主题的再现,就一定伴随着主调的同步再现,所以,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它有意将二者同步再现,以此来加强对整首作品的控制力,也反映出了他对整体结构的严谨态度以及美学的思考,以结构完整的《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为切入点来对勃拉姆斯使用这一手法的特征进行阐述与论证。
  二、主部主题回旋的类型及意义
  在奏鸣曲式中,“主部主题”即作品的“第一主题”往往“先入为主”,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主部主题的多次再现对作品整体结构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在这里,“再现”的要求为,“主部主题”完整再现或“主部核心乐句”的出现,在听觉上可以给人以再现的效果。再现的部位有四种类型:
  ①呈示部(主题)+展开部(主题或核心乐句)+再现部(主题原样或变化再现)=三次主题隔时再现。
  ②呈示部(主题)+再现部(主题完整或变化再现)+尾声(主题或核心乐句)=三次主题隔时再现。
  ③呈示部(主题)+展开部(主题或核心乐句)+尾声(主题或核心乐句)=三次主题隔时再现。
  ④呈示部(主题与主调)+展开部(主题或核心乐句)+再现部(主题完整或变化再现)+尾声(主题或核心乐句)=四次主题隔时再现。
  “主部主题回旋”这一手法,通过主部主题的隔时再现,分别出现在不同的乐部,来实現作品整体结构的统一。再发挥各乐部本身的功能属性,营造矛盾对比的同时,也有力地将各乐部进行了统一。
  三、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及结构分析
  在这首作品中,最具特征的是勃拉姆斯运用了非常独特的主题发展手法,主题动机不仅在第一乐章多次重复再现,并在第四乐章变奏曲式中反复出现五次,形成了一定的“主题回旋”创作特点。
  (一)音乐作品的结构特点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四个部分。比较突出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均衡的呈示部与再现部。在本曲的呈示部中的连接部进行了主题材料的扩展,但是在再现部的时候又恢复了主题材料的重复,将扩展的部分省略。
  第二,主部主题的频繁出现。在一般的奏鸣曲式中主部主题一般仅出现在主部,而在其它部分则会以元素、片段、某音型材料进行发展,很少会出现完整的再次陈述主部主题的现象,在这首交响乐的第一乐章中,作曲家前前后后共运用了7次主题重复,加上主部主题,该主题在第一乐章中共出现了8次。
  第三,展开部以主调来引入,具有了“双重回旋”的特点,体现了作曲家的多重思维对作品的控制。在传统的奏鸣曲式中,展开部一般会从其属调或其他调性进入,但是在这首作品中,展开部运用了主部主题的调性,并在原调性上对主部主题进行展开。
  第四,频繁的调性转换。呈示部调性在结构图中已经有所展示,但是在展开部中,勃拉姆斯将调性的转换发挥到了极致,并运用主题材料在各个调性之中进行模仿重复、卡农模仿等等。
  第五,尾声原调运用主部主题材料,在结束部以后还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尾声,这个尾声又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就是主部主题的重复出现,形成了“回旋”特点。
  (二)音乐主题在乐曲各部分的再现及变化
  1.第一次再现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结构完整的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四个部分组成其呈示部与再现部,共分为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四个部分,结构非常是具有古典主义时期的特征。看似曲式结构比较传统,但是音乐却高度统一。
  主部主题最开始是在第一小提琴与第二小提琴上进行陈述,紧接着进入了连接部,虽然有稍微的改变,但依然具有再现的效果。在这一连接部,主题的旋律转为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声部。并在在主题上出现了变奏。首先在音区上,移为最低声部,在旋律上也产生了变化。   2.第二次再现
  在呈示部的结束部中,也变化运用了主部主题的材料,但是并没有像连接部一样进行完整的变化呈现,如作品的结束部87-88小节。在此处87-88小节,旋律进入了铜管和木管声部,调性转为D大调,在低音提琴声部进行了上主音的持续。在结束部中始终贯穿了主部主题的核心音调和旋律级进手法,使之与主题相呼应,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主部主题在该乐章中一共出现了七次再现(本文以两次再现进行说明),在这七次再現中由于连接部没有与主部主题隔时再现、结束部没有与展开部的引入部分隔时再现,不能满足“主部主题回旋”中“隔时再现”条件,因此经分析,主部主题在该乐章中做了五次回旋。
  四、“主题回旋”这一手法对本作品整体结构的影响
  在奏鸣曲式本来的原则上,混合了回旋原则,双重原则的使用,对作品整体结构力的加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此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即主题多次回旋,会不会降低作品本该有的矛盾冲突,减弱作品的整体动力性?
  首先主部主题在e小调进行以后,连接部以主部主调的方式进行重复和扩展,保持了音乐进行的自然流畅,并转调进入了副部。副部与主部主题形成了对比,为音乐的变化发展提供了新鲜的动力,继而进入了结束部。为了保持呈示部的呼应性,在结束部运用了主部主题的元素,与之之前的主题相呼应,但却又显得有创新,因此整个主题串在作品结构中,保持了材料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展开部,勃拉姆斯通过主部主题在主调上的形式进行展开,音乐顺理成章,好似在呈示部中隐藏的主部主题旋律特征材料元素经过一系列的探索,终于在这里找到了情感表达的出口,自然而然的就显示出了音乐的联系性。
  在再现部分,音乐回归到主部主题,与呈示部相互辉映。而在尾声部分,主部主题又一次出现了,依然在主调上,实现了主题在主调上的双重回旋。
  综上所述,“回旋”原则在奏鸣曲式中显然不会降低作品的动力性,作曲家在每个作品中使用这种手法都是经过了精心设计的。在加强结构力的同时,作曲家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使作品的矛盾冲突依然存在,不会改变作品本该传达的内容。
  五、结束语
  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德国音乐家,他的创作既含有古典主义时期的传统又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的探索,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最后一位古典主义风格提倡者。
  《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是一部主题性格鲜明的作品,遵循了传统奏鸣曲式的创作原则,并在其中运用“主部主题回旋”的手法,使得整个作品整体结构更加严谨,并成为音乐发展和结构划分的重要依据。本文的研究是在分析具体的曲式结构,和声调性以及写作手法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作品整体结构的特征以及主题的发展手法,通过对结构、调性二者的结合来说明主题在整首作品中的回旋使用,论证双重回旋对作品结构力的增强,以及作曲家双重思维对作品发展的控制。文章对其“主题回旋”手法的分析,是为了引起更多专业学者在分析作品时对该角度的重视,能够更深层化的理解作品。
  参考文献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01).
  [2]桑桐.勃拉姆斯喜用的一种和声手法[J].音乐艺术,2008(01).
  [3]韩志然.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和声技法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
  [4]孙白.以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为例研究交响曲的主题动机发展[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5]张璟.勃拉姆斯交响曲中的“主题贯穿”及第一交响曲两个前奏的“资源库”意义[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01).
  [6]张璟.勃拉姆斯交响曲的特定格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3).
  作者简介:卫璐瑶(1996—),女,汉族,山西省新绛县人,南阳理工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在读。
  指导教师:王从军,男,南阳理工学院音乐学院助教。
其他文献
【摘要】艺术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而且各种方式可以通过某种手法组合并创造出一个令人拍手叫绝的艺术作品:《夜宴》,就是一个良好诠释的样例。本文从电影与舞蹈的结合手法角度,阐明两者的关系。笔者相信,这种手法将会越来越常见于电影里。  【关键词】电影舞蹈;夜宴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夜宴》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宫廷悲剧电影,该片根据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改编,由冯小刚导演,并代表
期刊
想见欢·林花謝了春红
期刊
【摘要】大都市旅游演出文化产品是反映本国传统演出文化特征的现代化演出。韩中两国自古以来就共有着百戏的演出文化。现在韩国代表旅游文化产品为贞洞剧场的“美笑”与乱打秀专用剧场的“乱打秀”,这些演出是以散乐即以民俗歌舞为主,讲述传统故事或实际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内容加以效果构成。相反,中国的代表演出文化产品为北京欢乐谷的“金面王朝”或上海马戏城的“时空之旅”,这些演出为杂技即主要用身体技巧来演绎,结合传说或
期刊
【摘要】本文以聆听孙文明几个版本的评弹开篇《杜十娘》为契机,根据自己多年教学、演奏經验,谈谈自己对孙文明及这首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进而联系当今二胡艺术进入到多元的创作理路下,后现代、先锋实验性的二胡等民乐创作的兴盛大大丰富了民乐曲库,但我们不能忽略传统,民乐中兴应当坚守原则和底线,对待传统曲目我们仍有责任和义务使之发扬光大。  【关键词】二胡创作;严洁敏;孙文明;杜十娘  【中图分类号】J632.2
期刊
【摘要】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蒂(1866—1925)是二十世纪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尽管在今天他的名声和地位远不如同时期的德彪西(1862—1918),但萨蒂的创作风格和技法构思上极大的影响了一代法国作曲家。这首《Je te veux》是埃里克·萨蒂在1902年创作的一首咖啡厅音乐作品中独具浪漫色彩的钢琴小品,由Henry·pacory填词为当时著名的‘慢圆舞曲女王’波莱特·达蒂而作。  【关键词】埃
期刊
【摘要】《蓝色狂想曲》,美国史上第一步带有爵士风格的严肃音乐,即“严肃”又“散漫”,他的灵感来自于美国底层人民茶余饭后的布鲁斯音乐素材,穿梭在庄严肃穆的交响乐之间,诉说着黑人凄惨、追求自由的内心情感。他的到来,为美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画上了划时代意义的一笔。  【关键词】爵士;布鲁斯;即兴  【中图分类号】J652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十八世纪崛起的新民族國家,可追溯历史仅仅不到三百年。谈起美国
期刊
【摘要】钢琴视奏,是钢琴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钢琴演奏综合能力的体现。本文献综述是通过“JSTOR”和“SAGE”两大外文数据库中高级检索主题——钢琴视奏,进行分类总结,来帮助我们了解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钢琴视奏;综合能力;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音乐百科辞典》中明确定义:“视奏,看乐谱即演奏,尤指面对新谱即刻演奏(或演唱)
期刊
【摘要】瞿安华先生生前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二胡专业教授,从事二胡演奏与教学事业五十多年,他古朴清雅、细腻婉约的演奏风格被誉为南派二胡的领军人物,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艺术表现的手法,本文针对瞿安华先生的二胡演奏艺术特色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二胡的演奏和教学提供启发。  【关键词】瞿安华;二胡;演奏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瞿安华先生的二胡演奏艺术“以优美的音色,
期刊
【摘要】2016年4月8日至11日,首届全国音乐表演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笔者作为参会代表亲历了此次会议的全部日程。8日中午主办方开始接待与会代表,下午4点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Robert Winter教授有关音乐表演的历史与实践的讲座《Technology and the Riddles of Western Performance》拉开了大会帷幕。此次会议日程紧凑、内容丰富,三
期刊
【摘要】2017年7月29日——8月2日,2017三晋琴韵手风琴艺术节在山西太原隆重举办。本次艺术节活动精彩纷呈,与会人员均收获良多。这次艺术节是山西手风琴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对山西手风琴的一次检阅!  【关键词】艺术节;活动;音乐会;讲座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7月29日至8月2日,美丽的山西太原迎来了手风琴界的一大盛事——2017三晋琴韵手风琴艺术节。我所带领的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