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内疚感,你了解多少

来源 :幼儿教育·家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sh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屡教不改”的宝贝们
  豆豆又把小朋友推倒了,因为他想玩小朋友的玩具,而对方不同意。其实,对于这类事情,豆爸豆妈已经对豆豆进行了多次教育,豆豆却一点儿悔改的意思都没有
  “和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妈妈有点生气了,可是妞妞才不管呢,她继续玩她的玩具,根本没有要把玩好的玩具放回原处的意思。
  案例分析
  内疚感能促使幼儿在发生伤害别人或违反规则的行为后,愿意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并向受害者道歉或是给予帮助以弥补损失。案例中豆豆和妞妞的表现其实是内疚感发展不良的典型表现,这就是他们不良行为习惯“屡教不改”的重要原因之一。
  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出现,大概在2岁左右,孩子们逐渐具备了因为行为上的过失而体验到特定的情绪即内疚的能力。并且,随着幼儿逐渐长大,内疚也会出现不同的阶段性表现,这种情绪的唤醒在幼儿形成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内疚感的发展阶段
  阶段1 生命初期,幼儿并未出现真正意义的内疚
  “不懂事的小小孩”
  1岁之后,妈妈开始有意地让婷婷和家里人一起吃饭,想帮助她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婷婷特别挑食,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每次遇到不喜欢吃的,她就吐得到处都是。有一次,妈妈刚刚给婷婷喂了一口粥,婷婷马上就把粥吐了出来,妈妈用手一接,粥顿时顺着妈妈的手流了下来,看着妈妈的狼狈样儿,婷婷笑得特别开心。
  在生命的最初,幼儿还不能区分各种各样的规则和行为的对错。当他们使某个人受伤害时,他们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反应,但大约还要等一年的时间,这种悲伤性的反应才会表现出内疚的迹象。这个阶段的幼儿经常会对来自于父母、家人的“苦恼”产生模糊的反应,只是感觉到“哪里不对了”,“爸爸妈妈的状态好像和以前不一样了”,但是还不会出现特定的情绪或是行为,所以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恰当的反应。他们甚至会对自己的过失表现出混合着好奇、悲伤、有趣的反应。
  阶段2 幼儿出现了内疚的早期形式,过失后会体验到紧张不安,但尚未对规则存在有意识的内化
  “这是我的错”
  前几天,爸爸整理玩具时找到了一根塑料棒,壮壮可喜欢了,他整天挥舞着塑料棒,说自己是孙悟空。第一天,妈妈不小心就被棒子给打了一下。今天,壮壮又开始扮演孙悟空了,妈妈刚想提醒他小心一点,一只玻璃蜂蜜罐就被壮壮的“金箍棒”给扫落到了地上,还没有来得及批评壮壮,却发现一向调皮捣蛋、什么都不在意的壮壮撇着嘴,含着泪花,站在那里不动了。
  大约从2岁开始,幼儿开始因自己行为上的过失而体验到紧张、不安和焦虑的情绪,逐渐出现规则意识。当他们知觉到某些事情不符合原来应有的规则或是做了父母禁止做的事情时,就会对被自己伤害的人或损坏的物品产生情绪上的敏感反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不过,在这个阶段,他们还只是在情感上有了一些理解,还不能将外在的道德标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的内疚发展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通常只是在模糊的道德认知与对他人状态的理解这两者结合的条件下才会产生。
  阶段3 幼儿内疚情绪继续发展,有时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弥补行为
  “我错了,对不起”
  欣欣和妹妹在客厅里玩耍,他们又跑又跳的,玩得真带劲。“啪”,欣欣把妹妹的牛奶打翻了,妹妹哭了。欣欣一下子呆住了,过了一会儿,他拉着妹妹的手难过地说:“妹妹,对不起。”过了一会儿,妈妈来了,欣欣主动将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在妈妈的劝说下,欣欣把自己的牛奶给了妹妹,
  3岁以后,幼儿对他人内心状况的感知能力在不断发展,他们开始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内心状态是不同的,开始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也开始逐渐理解他人的要求。从一开始利用指向自身的痛苦来对他人的痛苦作出反应,到越来越能够采用对他人的同情去关注他人。对受害者的理解,结合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他人伤心的意识,幼儿会产生内疚,进而产生尝试修补的行为,如欣欣意识到是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妹妹的不高兴,在妈妈的劝说下,他愿意把自己的牛奶送给妹妹作为补偿。
  阶段4 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内疚,会用内化的规则来要求自己,当认为自己伤害了别人时,会想办法作出补偿
  你别哭,我来建
  区角活动时,贝贝拿起了自己喜欢的积木兴致勃勃地搭高楼,调皮的苗苗被吸引过来,一抬脚,没想到与贝贝的高楼碰了个正着,哎呀!贝贝辛辛苦苦搭的高楼就这样稀里哗啦全倒了,看着满地的“废墟”,贝贝哇哇地哭了,苗苗见状,不知所措,犹豫了一下,低声地说:“你先玩我的拼图行么?我帮你搭高楼。”说着,把拼图递给了贝贝,开始小心翼翼地建起了高楼……
  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加,幼儿开始出现具有真实交往价值的内疚感,即因为没有完成义务或责任而表现出内疚,并会导致做出相应的补偿行为。如不能满足朋友的需要、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等都会使内疚情绪的出现成为可能,他们会尝试着做一些事情来弥补受害人,同时也借此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内疚感的意义与作用
  很多家长可能会认为内疚是一种负性情绪,没什么意义。其实不然,内疚情绪是孩子情感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适度的内疚情绪体验,对于孩子的成长很有必要。
  因为孩子在体验内疚的同时,会产生焦虑、紧张、不安这些不愉快的体验。也正因为这样,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为了减少因为错误行为而带来的不良体验,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的言行更符合规则。“不舒服”的记忆会让他们在做出某些行为之前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估,有效地抑制冲动行为的产生,这对于孩子自控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
  内疚会促使孩子对违反标准或导致他人痛苦的行为承担责任,对受害者进行补偿,激发随后的助人行为。这将有助于孩子在幼儿园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更易于被他人接受。
  此外,内疚还与道德相关联,使孩子在没有爸爸妈妈要求的情况下,能逐渐自觉地从正确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行为,促进其在道德情感与认识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关系,进而达到掌握道德知识、道德准则和产生自律的道德行为等目的。
  爸爸妈妈的功课
  目前,许多家长喜欢采用鼓励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不可否认,鼓励对孩子的发展确实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一味地鼓励却弊大干利。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那么,在幼儿的认知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之前,家长要怎样为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作准备呢?
  1.做“明辨是非”的好父母
  “宝贝,你把玩具娃娃的胳膊弄坏了,这是不对的,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要爱护自己的玩具”,“你撞倒了别的小朋友,要把他扶起来,和他说对不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应该对孩子过分溺爱,而应该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告诉他们规则,一旦孩子出现了错误行为,就要引导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会给别人造成伤害,把他从无 意识状态引发到有意识状态,以唤起幼儿的内疚感,向受害者道歉,并依据幼儿现有的能力对受害者进行弥补。
  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情绪交流对于内疚情绪的发展非常必要,对于孩子而言,这种交流主要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与父母语言、表情、肢体上的交流,只有他认识和理解了父母针对他们的行为所作出的情绪性反应时,才有可能将规则内化,自发地对错误行为产生适当的内疚反应,从而进行弥补。这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交流就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家长要让孩子体会到一种和谐、民主、充满爱的家庭氛围。这样,孩子在犯了错误之后才愿意主动告知父母,而不是因为害怕被父母惩罚而将事情隐瞒,甚至让自己一直经受内疚的困扰。
  3.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幼儿
  对于犯错误的幼儿,父母应该采取诚恳、认真和接纳的态度,帮助他们面对和承认自己的问题,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给别人带来的痛苦后果,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内疚,协助他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补偿,这将有利于孩子情感的良好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切忌简单粗暴、态度蛮横,当着其他人对幼儿大喊大叫。父母要用鼓励的言语、温和的目光去鼓励孩子,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当幼儿已经觉得很内疚的时候,千万不要继续严逼,反而应该把他“扶”起来。
  行动起来吧
  1.认识情绪:他们怎么了?
  目的:
  1.协助孩子体验内心的情感,并及时表露出来。
  2.了解孩子在什么情景下会产生内疚,加以指导。
  准备:几个伤害他人或是违反规则的小故事。
  过程:
  1.给孩子讲述事先准备好的小故事。
  2.和孩子讨论故事主人公的情绪,这个情绪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引导孩子分析故事主人公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4.借助故事中的主人公,告诉孩子做错事情后要道歉,并要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
  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看动画片、看图片等,引导孩子判断是非,分析对错。同时,也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了解孩子目前的状态,采取更有利的下一步教育措施。
  2.妈妈做错了
  目的:
  1.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情绪,由家长亲自指导。
  2.帮助孩子理解规则,明白错误行为的后果以及应该如何解决问题。
  准备:家长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过程:
  1.家长在生活中若产生错误行为,应及时改正。
  2.对错误行为不可置之不理,同时还要向孩子解释,讲明道理。
  3.若是错误行为是针对幼儿产生的,要及时道歉,切不可做权威型家长。
  建议:真实情境更有利于幼儿理解规则,但是家长要注意态度,切记不可忽略自己的错误,或是蒙骗幼儿,甚至推卸责任,应做到平心静气,循循善诱,以真诚的态度向幼儿道歉,在平和的气氛下解决问题。
其他文献
材料与工具:  凉水、食用色素、植物油、小玻璃瓶、糖浆(金黄色)
【实验原理】  玩过陀螺的人都知道,要让陀螺立起来,必须不断地用外力抽打,一旦失去外界力量的帮助,陀螺很快就会倒下来。为什么呢?因为陀螺一面围绕本身的轴线“自转”,一面围绕垂直轴作“公转”。当外力不能够支撑“自转”的时候,陀螺就会停下来。自行车也有陀螺效应,大家可以去观察它是怎样转动的。
放暑假了,爸爸妈妈打算让孩子怎样度过这长长的假期呢?有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他报各种署期兴趣班,让他尽量多学习:有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在暑假里尽情放松,对孩子不作任何要求。在开着空调的凉爽房间里度过署假虽然舒服,但是暑假快要过完的时候,不见又感叹浪货了一个大好的长假。暑假给了孩子一个多月由家长和孩子自由规划的时间,怎样过才会既学到东西又开心快乐呢?一起来看看日本孩子怎样度过充实又有意义的暑假吧。
我的“不教育”  著名学者易中天说,我的教育方法就是不教育,就是无为而治。可以说,我是一个一等爸爸、二等丈夫、三等教授。  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们可谓操碎了心。但有的时候却适得其反——无论你多么呕心沥血,多么全力以赴,孩子却依然我行我素,丝毫不配合父母的“宏伟计划”。像犯犟的水牛,任你鞭子狠劲儿抽,就是原地不动,就是不愿读书,让父母无能为力。  在我女儿出生那年,我刚考上研究生,在异地求学。后来女
一天,儿子对我说:“妈妈,以后不用你给我读书,我要自己读。”这话不免令我若有所失了。  和儿子一起读书,多美的事!  还不会说话的小宝宝,当我读到“小兔用镐头刨冰”,就会模仿我前一天表演过的样子,挥动胳膊,做出用拳头砸地的刨冰动作。那几乎是创造了他个人阅读史上意义重大的时刻——宣告他有能力进入一个世界,理解它并且回应它。  理解和回应的方式有时候令人捧腹。儿子3岁时,我们一起读《冬天里的弗洛格》。
症状    流鼻涕,鼻塞,轻微咳嗽,发烧,没精神,食欲不佳,能喝水,全身无红肿。    医生的处方    普通感冒,开抗菌止咳药,润肠药,体温超过38.5℃后口服降温药。    医生的解释    因为孩子能叫妈妈,所以一般不给输液降温。给孩子看漫画书,他知道抬头看,证明问题不大,意识是清楚的,没有必要输液。  强行降温对孩子来说不是好事,他本身需要有个适应过程,慢慢地退烧比较好,可以锻炼孩子的抗病
介绍加拿大父母的一些方法,也许能帮你让孩子愉快地做家务。  1 给孩子适合他们年龄的家务  给孩子分配家务时一定要适合他们的年龄。如果家务事太难,孩子很可能会望而却步。给孩子一些容易做的事,慢慢地训练他们。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再给他们增加家务的难度和责任。  2 给孩子选择做何种家务的权利  给孩子选择做何种家务的权利,这样有助于孩子更好、更愉快地完成自己选择的家务。尽管有时他们的选择会令父母大吃
嘟嘟熊的屋就在一棵大树的树洞里。树洞很大,除了门以外,在树干上还有一个窗子。整个屋里,嘟嘟熊最喜欢的就是那个窗子。  白天,他可以趴在窗台上往外看。晚上,他还可以从窗口看到星星和月亮。那都不算什么,最妙的是早上,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总会有一束阳光刚好照到嘟嘟熊的脸上,这时候,他就知道该起床了。  从窗子里照进来的阳光和外面的阳光就是不一样,嘟嘟熊常说:“这是我自己的阳光。”  是啊,因为这是嘟嘟熊
在我家,我在孩子眼里显然是一个“坏”人,这就是做一个狠心妈妈的代价。  儿子豪豪不听话,豪爸的口头禅是:“要不要叫妈妈来?”每次这么一说,豪豪就变乖了。  每一个孩子在每一个阶段都可能会出现一些麻烦,因为这就是成长的一个过程。对孩子,我们只能见招拆招,成长的经历对我们对孩子都是一种极好的历练。  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好管教一些,做父母的一定要说到做到,也就是父母要对孩子信守承诺。怎么样做到信守承
1.将愤怒的小鸟画在彩色卡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