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研究中国的经济新闻发展为主线,对经济新闻的发展进行概括性总结,以文化大革命为界线,也可对比出其中的差异。之后,本文根据时间跳出了各个时间段最具代表性的报纸,以小见大地论证中国经济新闻的发展,其中包括《香港船头货价纸》、《新闻报》、《大公报》、《经济日报》、《金融时报》这一系列有影响力和特色的报纸。
关键词:经济新闻 发展史 经济类报纸
当代中国正处在巨大的社会变革期,最显著的社会变化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包括新闻学在内的传播学研究,自然也对经济发展这一最显著的社会变化进行了相当多的关注。经济新闻的传播也很自然地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对经济新闻史的及其重要报纸的研究,既是对经济新闻这种重要的新闻类型发展历程的探索,也可以为今天媒体从事经济新闻报道提供一些良好的借鉴。
一、中国经济新闻的发展概况
1. 文革之前我国经济新闻的发展
我国经济新闻报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7年10月创刊的《香港船头货价纸》,而在老一代人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著名经济类报纸,则是 1893年在上海创刊的《新闻报》,该报被称为“柜头报”,因为上海的众多店铺都订这份报纸,供自己也供顾客阅读。
解放后,我国一度没有全国性的专门的经济类报纸。1956年10月,党中央决定讓天津《大公报》进京,作为专门的全国性经济类报纸。1966年5月爆发“文革”,9月《大公报》停刊。
2. 文革之后我国经济新闻的发展
中国经济新闻的发展在文革后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当时最开始的“一季开门红,二季夺高产,三季战高温,四季报超产”的“四季歌”的宣传定式到今天的报道形式多种多样,报道内容无所不包,以至于出现“处处新闻皆经济”的局面,中国经济新闻取得了全方位的进步。经济类的报纸从改革开放时的5家到现在的170多家,有全国性的,如《经济日报》、《市场报》,也有地方性的,如《上海经济报》、《江苏经济报》等。
“文革”之后,中国快速进入了经济建设和恢复时期,从“文革”至今这段时期我国经济新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新创办经济类报纸。1978年在原《大公报》的基础上创办了一张名为《财贸战线》的周报,1981年转变为《中国财贸报》,1982年,进一步转变为全国性的经济类报纸《经济日报》。
第二阶段,创办金融类报纸。从出现一般性的经济类报纸到发现需要专门的金融类报纸,又经历了大概5年左右的时间。1987年第一张金融类报纸《金融时报》在北京创刊。但当时普通人还没有感觉到金融与自己的密切关系,因此大家把这类报纸视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报纸。
第三阶段,创办证券报纸。在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的鼓舞下,中国出现第一批证券方面的金融类报纸。1993年,《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先后创刊。这类报纸在当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受众群,但基本限于股民。
第四阶段,许多报纸开始创办金融证券专版。1998年,我国从经济短缺转为经济过剩,时为消除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在这一背景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开始凸显,老百姓开始关注经济新闻,于是经济报道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年,《人民日报》开设了财税金融专版,股市线图首次刊登在党中央机关报上。此后,各家报纸开始在这一领域纷纷创办各种名目的金融证券专版或附属周报。
3. 经济新闻在观念、形式和内容上的演变
第一,经济报道由单纯为政治服务转变为关注经济活动本身。
在1978年以前,经济报道在报纸版面上仅仅是配角,经济报道的内容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基本上是围绕政治口号进行新闻报道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报道开始真正受到重视。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经济新闻实现了由单纯为政治需要服务向关注经济活动本身的转变,经济规律受到重视。正确反映经济事件、揭示经济规律、符合新闻规律成为这一时期经济新闻的要义。
第二,经济新闻写作开始讲求分析预测。
在改革开放之前,经济新闻的地位是不被重视的。罗列数字,平铺直叙,经济名词深奥难懂,语言缺乏大众化色彩,其写作用词显得极为单调,通行于版面上的是“形势大好”、“喜获丰收”、“超额完成”,而像“大约”、“预计”等现在报道中常出现的词在当时是不常见或被禁用的。
原有经济新闻写作的模式,在1978年之后被逐步打破,在标题、段落结构、写作用词和文章时态等方面有所创新。1978年前的经济新闻,复合式的标题结构在新闻报道中占了重要地位,经济新闻所涉及的事件时间、地点、背景及意义基本都能在标题中一览无余,正文的描述不过是详细的注释。而随着经济新闻文体的增多、文章篇幅的增大, 标题逐渐走向简洁,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成为标题最主要的任务。在文章时态上,经济新闻也由注重过去时、略带现在时,转为以现在时为主、注重将来时,这体现了记者思维的前瞻性,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好的建议,也给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帮助。关注经济事件发展的动态报道,为经济新闻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活力,对事实过程的报道也吸引了读者对经济发展的关注。
第三,主流经济新闻形式的转变和记者角色的转型。
建国初期,经济新闻还被称为经济宣传,一般比较零碎,就事论事,现象罗列比较多。1978年至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这期间中国经济新闻围绕计划、市场、姓“资”姓“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持久深入的讨论,讨论式报道无疑成了主流。而到了1992年之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主流思想,新闻媒介要大力拓展为社会提供经济信息的领域和渠道,面对如此多的经济事件、经济现象,中国受众由于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对经济知识有传统性的缺乏和不同程度的需求,这就为调研类深度报道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这类新闻对经济事件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弄清楚来龙去脉, 做出较为充分、透彻的分析, 揭示问题的本质和相关方面,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随着主流经济新闻的形式由动态新闻到讨论式报道,再到调研分析式报道的转换,记者的角色也在进行转换。在1978年前,经济记者无异于经济宣传员,而在1978年至1992年经济记者充当了经济报道者、讨论主持者,在1992年后则开始向经济专家或分析评论员的角色演变。在前两个阶段中,记者的立场较为客观,记者只是政府的“发言人”或群众的代言人。而现在,记者角色开始分化——一部分成为从事事实和现象收集报道的记者,另一部分则成为在线提供意见、分析原因、预测未来的更加专业的记者。
二、《新闻报》的早期经济新闻报道以及借鉴意义
1. “经济独立,无党无偏”的《新闻报》
风行上海乃至江南的《申报》创刊21年后,1893年2月17日,《新闻报》在上海诞生,望平街的“申”、“新”时代初露端倪。这份商业报纸的创办人为英国人丹福士(A.W.Danforth),6年后归美国人福开森(John C.Ferguson)所有,此人曾兼任南洋公学监督,介入过“苏报案”,扮演过并不光彩的角色。但他大胆任用“既无报馆经验,又乏新闻智识”的汪汉溪为总理,“汪事必躬亲,二十余年,未尝稍懈”。辛亥革命后,该报逐渐改革报纸内容,以报道经济新闻为主,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
在汪手里,《新闻报》奠定了“无偏无党”的风格,致力于开辟经济新闻报道,不嫌琐碎,把市场行情、商货行情详细刊登出来。为有充足的经济信息来源,除设专职记者采访外,还在各行各业聘请通讯员,在会审公廨、捕房等处聘请特别报事员,在北京设常驻记者,国内各大城市均建立通讯网;在各国首都也聘请了访事人员,随时向报馆提供信息或直接供稿。报纸还逐日介绍商情、商场动态,经济信息灵通,从而成为上海绅商各界每日必读的报纸,为工商界所重视。从工厂、公司、洋行到澡堂、理发店无不订阅,发行量急剧上升,广告源源不断。仅以发行量而论,以经济新闻取胜的《新闻报》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报。汪汉溪“抱定经济自立宗旨,无党无偏,力崇正谊,不为威胁,不为利诱”,连聘用人员都很慎重,“量才使用,均能洁身自好,绝无党派关系”。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
2. 《新闻报》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新闻报》创刊一年后,报纸的发行量就由最初的300份上升到3000份,仅次于《申报》。并且在后来,这张报纸后来居上,在十里洋场发行量始终居《申报》之上,成为首先赢得经济独立的中国报纸。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新闻报》在经济新闻报道中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优势:
① 设置经济新闻的专版。
“上海人口以从事工商业者为最多,我们办报,首先应当适应工商界的需要。”事实证明,汪汉溪的这一指导思想,适应了上海以经济商业立市的大形势,对该报的发展影响深远。在1922年4月15日,《新闻报》在原有的“经济新闻”专栏的基础上,正式辟出“经济新闻”专版,列于第四大张。其内容有商情和市场的动态报告与分析,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简况,经济学理方面的知识介绍与讨论等。“经济新闻”专版从1922年持续到1949年《新闻报》停刊,一直是该报吸引读者的一张王牌。为了提高“经济新闻”专版的质量,《新闻报》先后重金聘用了当时著名的经济学者徐沧水、朱羲农、杨荫蒲等人为该版编辑,他们的月薪 180元,仅次于报馆总编辑的200 元。
② 经济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大。
汪汉溪还聘用经济学者和各行业通讯员,确保经济新闻质量和新闻来源。在经济新闻专版中,报纸会提供关于各种商品的市价信息和各类金融业的交易信息,包括国外汇兑、津汉汇兑、金市、银洋钱市、各国票价等各类讯息近千条,涉及当时市场上的主要商品数十种。信息量之大,所包括交易商品种类之全,与今天的媒体相比也毫不逊色。
从内容上来看,《新闻报》的经济新闻报道种类齐全,既有金融与证券报道、较宏观的经济报道,又有跨国财经报道、调查性财经报道,还有在综合新闻报道中侧重财经报道等。而从文体上看,有消息、新闻、评论、调查、统计图表等,非常全面,便于全面报道经济新闻事件。
③ 正确的经济新闻报道观念
《新闻报》在经济新闻报道方面的成功,与其经营者正确的经济新闻理念是分不开的。《新闻报》的老板福开森任用汪汉溪,仅提出“不偏不党”四字办报方针作为馆训。这实际上初步确立了《新闻报》不以政治倾向和言论为胜的基调。因此,汪汉溪的经济新闻中心的理念得以顺利实施,他敏锐地认识到,上海是一个经济和商业的中心城市,因商而兴、以商立市。上海人口以从事工商业者为最多,办报首先应当适应工商界的需要。报纸要加强与工商界的联系,从而能够及时获取信息,保证新闻来源。他采取的办报措施,几乎都是围绕着此种经济新闻中心的理念来进行,如设置并扩展经济新闻板块,聘用经济学家主持编务,积极与工商业界拓展关系等措施。
3. 总结
《新闻报》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报界凭借优秀的经济新闻报道站稳了脚跟,脱颖而出,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销量第一的大报,经济新闻报道成为该报确立自己地位的一张王牌。今天,历史已经跨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今天的重要新闻门类之一,也深受各大媒体重视。不仅各种综合性媒体纷纷开设经济新闻版面,而且专事报道经济新闻的专门性财经媒体也层出不穷,如《经济日报》、《财经时报》、《经济观察报》等,仅上海就有《第一财经日报》、《上海商报》、《上海经济报》、《上海证券报》、《理财周刊》等,这些还不包括电子媒体。因此,考察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期上海《新闻报》的丰富的经济新闻报道经验,总结其特点,对于今天新闻媒体做好经济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中国《金融时报》见证时代经济发展
1. 《金融时报》的主要内容与方向
《金融时报》于1987年5月1日创刊,属于全国性、综合性经济类报纸,向国内外公开发行。《金融时报》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围绕金融中心工作,通过编辑出版报纸、刊物及其他新闻宣传活动,为我国的经济金融事业服务,为中央银行依法履行职责服务。所以,《金融时报》也是一张党和国家的经济类报纸,有为中央经济、金融政策进行宣传、服务的义务。
《金融时报》以“立足金融,面向经济;通过金融,反映经济”为办报方针,重点宣传报道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银行在金融工作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公布我国的金融法令和重要的金融经济统计资料,传递国内外金融新闻动态,及时报道我国金融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成就,为实施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创造舆论条件,提高全民族的金融意识普及金融法律知识,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综合部门的宣传报道,提高报纸的综合性,开发性与理论性。
2. 《金融时报》办报的“四个依托、四个面向”
《金融时报》力求做到:依托金融,面向经济;依托央行,面向社会;依托专家,面向大众;依托国内,面向世界。《金融时报》不能单纯以金融论金融,要以金融论经济,以经济论金融,从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宣传金融政策,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把握经济的脉搏,充分利用金融优势为经济金融发展服务。但《金融时报》的主要内容还是从银行、外汇、证券、市场这些属于金融的非实体经济进行报道。《金融时报》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部门的优势,以及丰富的经济金融新闻信息资源和各项研究成果,提高报纸的质量和权威性。同时,为全社会服务,向全社会宣传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为经济金融发展和稳定服务。对经济金融进行新闻报道,不仅要熟悉国内,还要了解国际;不仅要宣传中国,还要报道世界。同时要从观察、分析国际与国内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促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全面和有说服力,增强报纸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3. 总结
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的报纸已具有大规模,广阔信息量,较高的时效性等特点,内容也更加丰富,《金融时报》的报道具有鲜明的特色。按照自己的办报方针,《金融时报》组织经济报道,注意选择金融角度,努力突出自己的金融新闻特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展,人们对经济的关注将会更宏观,更全面,这为全国性经济类报纸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发展空间;现在社会生活的经济化现象,为经济类报纸提供了更丰富的报道内容;并且在大众传媒中,由于具有逻辑性和权威性等特点,经济类报纸有别于其他媒体,其他媒体对它的替代性较低。今后在中国,媒体的演变可能會给经济类报纸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经济新闻报道的发展和经济类报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 《我国经济新闻的发展和变化》 新闻实践, 2000年04期
[2] 吴山, 颜伟,《从三家报纸看我国经济类报纸的发展和走向》 新闻界, 2001年06期
[3] 汪绍文, 《我国经济新闻报道内容的变化历程及趋势》 新闻知识, 2004年11期
[4] 李翚, 《从<香港船头货价纸>看中国早期经济报纸》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06期
[5] 安成蓉, 《试析<新闻报>“在商言商”的经营之道》 商场现代化, 2007年12期
[6] 陈兮,《<申报>、<新闻报>鼎盛时期的办报模式》新闻爱好者, 2009年01期
[7] 李嘉, 《从<大公报>看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办报宗旨》 中国商界, 2008年12期
[8] 肜新春,李兆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公报>的改组与转型》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05期
[9] 刘占锋, 《浅谈<经济日报>的重点报道特色》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 05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傅先萍
关键词:经济新闻 发展史 经济类报纸
当代中国正处在巨大的社会变革期,最显著的社会变化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包括新闻学在内的传播学研究,自然也对经济发展这一最显著的社会变化进行了相当多的关注。经济新闻的传播也很自然地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对经济新闻史的及其重要报纸的研究,既是对经济新闻这种重要的新闻类型发展历程的探索,也可以为今天媒体从事经济新闻报道提供一些良好的借鉴。
一、中国经济新闻的发展概况
1. 文革之前我国经济新闻的发展
我国经济新闻报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7年10月创刊的《香港船头货价纸》,而在老一代人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著名经济类报纸,则是 1893年在上海创刊的《新闻报》,该报被称为“柜头报”,因为上海的众多店铺都订这份报纸,供自己也供顾客阅读。
解放后,我国一度没有全国性的专门的经济类报纸。1956年10月,党中央决定讓天津《大公报》进京,作为专门的全国性经济类报纸。1966年5月爆发“文革”,9月《大公报》停刊。
2. 文革之后我国经济新闻的发展
中国经济新闻的发展在文革后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当时最开始的“一季开门红,二季夺高产,三季战高温,四季报超产”的“四季歌”的宣传定式到今天的报道形式多种多样,报道内容无所不包,以至于出现“处处新闻皆经济”的局面,中国经济新闻取得了全方位的进步。经济类的报纸从改革开放时的5家到现在的170多家,有全国性的,如《经济日报》、《市场报》,也有地方性的,如《上海经济报》、《江苏经济报》等。
“文革”之后,中国快速进入了经济建设和恢复时期,从“文革”至今这段时期我国经济新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新创办经济类报纸。1978年在原《大公报》的基础上创办了一张名为《财贸战线》的周报,1981年转变为《中国财贸报》,1982年,进一步转变为全国性的经济类报纸《经济日报》。
第二阶段,创办金融类报纸。从出现一般性的经济类报纸到发现需要专门的金融类报纸,又经历了大概5年左右的时间。1987年第一张金融类报纸《金融时报》在北京创刊。但当时普通人还没有感觉到金融与自己的密切关系,因此大家把这类报纸视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报纸。
第三阶段,创办证券报纸。在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的鼓舞下,中国出现第一批证券方面的金融类报纸。1993年,《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先后创刊。这类报纸在当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受众群,但基本限于股民。
第四阶段,许多报纸开始创办金融证券专版。1998年,我国从经济短缺转为经济过剩,时为消除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在这一背景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开始凸显,老百姓开始关注经济新闻,于是经济报道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年,《人民日报》开设了财税金融专版,股市线图首次刊登在党中央机关报上。此后,各家报纸开始在这一领域纷纷创办各种名目的金融证券专版或附属周报。
3. 经济新闻在观念、形式和内容上的演变
第一,经济报道由单纯为政治服务转变为关注经济活动本身。
在1978年以前,经济报道在报纸版面上仅仅是配角,经济报道的内容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基本上是围绕政治口号进行新闻报道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报道开始真正受到重视。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经济新闻实现了由单纯为政治需要服务向关注经济活动本身的转变,经济规律受到重视。正确反映经济事件、揭示经济规律、符合新闻规律成为这一时期经济新闻的要义。
第二,经济新闻写作开始讲求分析预测。
在改革开放之前,经济新闻的地位是不被重视的。罗列数字,平铺直叙,经济名词深奥难懂,语言缺乏大众化色彩,其写作用词显得极为单调,通行于版面上的是“形势大好”、“喜获丰收”、“超额完成”,而像“大约”、“预计”等现在报道中常出现的词在当时是不常见或被禁用的。
原有经济新闻写作的模式,在1978年之后被逐步打破,在标题、段落结构、写作用词和文章时态等方面有所创新。1978年前的经济新闻,复合式的标题结构在新闻报道中占了重要地位,经济新闻所涉及的事件时间、地点、背景及意义基本都能在标题中一览无余,正文的描述不过是详细的注释。而随着经济新闻文体的增多、文章篇幅的增大, 标题逐渐走向简洁,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成为标题最主要的任务。在文章时态上,经济新闻也由注重过去时、略带现在时,转为以现在时为主、注重将来时,这体现了记者思维的前瞻性,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好的建议,也给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帮助。关注经济事件发展的动态报道,为经济新闻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活力,对事实过程的报道也吸引了读者对经济发展的关注。
第三,主流经济新闻形式的转变和记者角色的转型。
建国初期,经济新闻还被称为经济宣传,一般比较零碎,就事论事,现象罗列比较多。1978年至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这期间中国经济新闻围绕计划、市场、姓“资”姓“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持久深入的讨论,讨论式报道无疑成了主流。而到了1992年之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主流思想,新闻媒介要大力拓展为社会提供经济信息的领域和渠道,面对如此多的经济事件、经济现象,中国受众由于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对经济知识有传统性的缺乏和不同程度的需求,这就为调研类深度报道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这类新闻对经济事件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弄清楚来龙去脉, 做出较为充分、透彻的分析, 揭示问题的本质和相关方面,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随着主流经济新闻的形式由动态新闻到讨论式报道,再到调研分析式报道的转换,记者的角色也在进行转换。在1978年前,经济记者无异于经济宣传员,而在1978年至1992年经济记者充当了经济报道者、讨论主持者,在1992年后则开始向经济专家或分析评论员的角色演变。在前两个阶段中,记者的立场较为客观,记者只是政府的“发言人”或群众的代言人。而现在,记者角色开始分化——一部分成为从事事实和现象收集报道的记者,另一部分则成为在线提供意见、分析原因、预测未来的更加专业的记者。
二、《新闻报》的早期经济新闻报道以及借鉴意义
1. “经济独立,无党无偏”的《新闻报》
风行上海乃至江南的《申报》创刊21年后,1893年2月17日,《新闻报》在上海诞生,望平街的“申”、“新”时代初露端倪。这份商业报纸的创办人为英国人丹福士(A.W.Danforth),6年后归美国人福开森(John C.Ferguson)所有,此人曾兼任南洋公学监督,介入过“苏报案”,扮演过并不光彩的角色。但他大胆任用“既无报馆经验,又乏新闻智识”的汪汉溪为总理,“汪事必躬亲,二十余年,未尝稍懈”。辛亥革命后,该报逐渐改革报纸内容,以报道经济新闻为主,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
在汪手里,《新闻报》奠定了“无偏无党”的风格,致力于开辟经济新闻报道,不嫌琐碎,把市场行情、商货行情详细刊登出来。为有充足的经济信息来源,除设专职记者采访外,还在各行各业聘请通讯员,在会审公廨、捕房等处聘请特别报事员,在北京设常驻记者,国内各大城市均建立通讯网;在各国首都也聘请了访事人员,随时向报馆提供信息或直接供稿。报纸还逐日介绍商情、商场动态,经济信息灵通,从而成为上海绅商各界每日必读的报纸,为工商界所重视。从工厂、公司、洋行到澡堂、理发店无不订阅,发行量急剧上升,广告源源不断。仅以发行量而论,以经济新闻取胜的《新闻报》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报。汪汉溪“抱定经济自立宗旨,无党无偏,力崇正谊,不为威胁,不为利诱”,连聘用人员都很慎重,“量才使用,均能洁身自好,绝无党派关系”。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
2. 《新闻报》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新闻报》创刊一年后,报纸的发行量就由最初的300份上升到3000份,仅次于《申报》。并且在后来,这张报纸后来居上,在十里洋场发行量始终居《申报》之上,成为首先赢得经济独立的中国报纸。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新闻报》在经济新闻报道中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优势:
① 设置经济新闻的专版。
“上海人口以从事工商业者为最多,我们办报,首先应当适应工商界的需要。”事实证明,汪汉溪的这一指导思想,适应了上海以经济商业立市的大形势,对该报的发展影响深远。在1922年4月15日,《新闻报》在原有的“经济新闻”专栏的基础上,正式辟出“经济新闻”专版,列于第四大张。其内容有商情和市场的动态报告与分析,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简况,经济学理方面的知识介绍与讨论等。“经济新闻”专版从1922年持续到1949年《新闻报》停刊,一直是该报吸引读者的一张王牌。为了提高“经济新闻”专版的质量,《新闻报》先后重金聘用了当时著名的经济学者徐沧水、朱羲农、杨荫蒲等人为该版编辑,他们的月薪 180元,仅次于报馆总编辑的200 元。
② 经济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大。
汪汉溪还聘用经济学者和各行业通讯员,确保经济新闻质量和新闻来源。在经济新闻专版中,报纸会提供关于各种商品的市价信息和各类金融业的交易信息,包括国外汇兑、津汉汇兑、金市、银洋钱市、各国票价等各类讯息近千条,涉及当时市场上的主要商品数十种。信息量之大,所包括交易商品种类之全,与今天的媒体相比也毫不逊色。
从内容上来看,《新闻报》的经济新闻报道种类齐全,既有金融与证券报道、较宏观的经济报道,又有跨国财经报道、调查性财经报道,还有在综合新闻报道中侧重财经报道等。而从文体上看,有消息、新闻、评论、调查、统计图表等,非常全面,便于全面报道经济新闻事件。
③ 正确的经济新闻报道观念
《新闻报》在经济新闻报道方面的成功,与其经营者正确的经济新闻理念是分不开的。《新闻报》的老板福开森任用汪汉溪,仅提出“不偏不党”四字办报方针作为馆训。这实际上初步确立了《新闻报》不以政治倾向和言论为胜的基调。因此,汪汉溪的经济新闻中心的理念得以顺利实施,他敏锐地认识到,上海是一个经济和商业的中心城市,因商而兴、以商立市。上海人口以从事工商业者为最多,办报首先应当适应工商界的需要。报纸要加强与工商界的联系,从而能够及时获取信息,保证新闻来源。他采取的办报措施,几乎都是围绕着此种经济新闻中心的理念来进行,如设置并扩展经济新闻板块,聘用经济学家主持编务,积极与工商业界拓展关系等措施。
3. 总结
《新闻报》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报界凭借优秀的经济新闻报道站稳了脚跟,脱颖而出,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销量第一的大报,经济新闻报道成为该报确立自己地位的一张王牌。今天,历史已经跨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今天的重要新闻门类之一,也深受各大媒体重视。不仅各种综合性媒体纷纷开设经济新闻版面,而且专事报道经济新闻的专门性财经媒体也层出不穷,如《经济日报》、《财经时报》、《经济观察报》等,仅上海就有《第一财经日报》、《上海商报》、《上海经济报》、《上海证券报》、《理财周刊》等,这些还不包括电子媒体。因此,考察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期上海《新闻报》的丰富的经济新闻报道经验,总结其特点,对于今天新闻媒体做好经济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中国《金融时报》见证时代经济发展
1. 《金融时报》的主要内容与方向
《金融时报》于1987年5月1日创刊,属于全国性、综合性经济类报纸,向国内外公开发行。《金融时报》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围绕金融中心工作,通过编辑出版报纸、刊物及其他新闻宣传活动,为我国的经济金融事业服务,为中央银行依法履行职责服务。所以,《金融时报》也是一张党和国家的经济类报纸,有为中央经济、金融政策进行宣传、服务的义务。
《金融时报》以“立足金融,面向经济;通过金融,反映经济”为办报方针,重点宣传报道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银行在金融工作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公布我国的金融法令和重要的金融经济统计资料,传递国内外金融新闻动态,及时报道我国金融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成就,为实施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创造舆论条件,提高全民族的金融意识普及金融法律知识,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综合部门的宣传报道,提高报纸的综合性,开发性与理论性。
2. 《金融时报》办报的“四个依托、四个面向”
《金融时报》力求做到:依托金融,面向经济;依托央行,面向社会;依托专家,面向大众;依托国内,面向世界。《金融时报》不能单纯以金融论金融,要以金融论经济,以经济论金融,从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宣传金融政策,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把握经济的脉搏,充分利用金融优势为经济金融发展服务。但《金融时报》的主要内容还是从银行、外汇、证券、市场这些属于金融的非实体经济进行报道。《金融时报》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部门的优势,以及丰富的经济金融新闻信息资源和各项研究成果,提高报纸的质量和权威性。同时,为全社会服务,向全社会宣传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为经济金融发展和稳定服务。对经济金融进行新闻报道,不仅要熟悉国内,还要了解国际;不仅要宣传中国,还要报道世界。同时要从观察、分析国际与国内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促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全面和有说服力,增强报纸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3. 总结
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的报纸已具有大规模,广阔信息量,较高的时效性等特点,内容也更加丰富,《金融时报》的报道具有鲜明的特色。按照自己的办报方针,《金融时报》组织经济报道,注意选择金融角度,努力突出自己的金融新闻特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展,人们对经济的关注将会更宏观,更全面,这为全国性经济类报纸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发展空间;现在社会生活的经济化现象,为经济类报纸提供了更丰富的报道内容;并且在大众传媒中,由于具有逻辑性和权威性等特点,经济类报纸有别于其他媒体,其他媒体对它的替代性较低。今后在中国,媒体的演变可能會给经济类报纸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经济新闻报道的发展和经济类报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 《我国经济新闻的发展和变化》 新闻实践, 2000年04期
[2] 吴山, 颜伟,《从三家报纸看我国经济类报纸的发展和走向》 新闻界, 2001年06期
[3] 汪绍文, 《我国经济新闻报道内容的变化历程及趋势》 新闻知识, 2004年11期
[4] 李翚, 《从<香港船头货价纸>看中国早期经济报纸》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06期
[5] 安成蓉, 《试析<新闻报>“在商言商”的经营之道》 商场现代化, 2007年12期
[6] 陈兮,《<申报>、<新闻报>鼎盛时期的办报模式》新闻爱好者, 2009年01期
[7] 李嘉, 《从<大公报>看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办报宗旨》 中国商界, 2008年12期
[8] 肜新春,李兆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公报>的改组与转型》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05期
[9] 刘占锋, 《浅谈<经济日报>的重点报道特色》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 05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傅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