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惯用四维概念来认识空间,但是一个实体空间有时不只具有四维,还有不同感觉上的变量。尤其是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在传统建筑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审美观,因善于组织并乐于感知空间,而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便形成了空间的第五维度——情感。文章试对中国古典园林中情感体验的组织进行分析,探述园林空间的第五维度。
关键词:空间;情感;园林;心理;第五维度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4-0031-03
收稿日期:2013-12-06
修回日期:2014-04-30
Abstract:It has long been customary for people to think about space with four-dimensional. However, not only is a physical space limited at four-dimensional, but also including variations in different feeling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especially ove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Chinese people had formed uniqu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standards. People are good at organizating and perceiving space, and produce a rich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space, thus forming a fifth dimension of space emotion.Taking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as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rganization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explores the fifth dimension of graden space.
Key words :Space; Emotion; Garden; Psychology; The Fifth dimension of space
引言
因受到经典几何学和物理学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把空间理解为三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闵可夫斯基(Hermannminkowski)提出了“四度空间” 的理论, 即在三维空间中引入第四维度——时间。但是,一个现实的空间有时不只具有四维, 还有其它的量度。园林中,除了三维空间的实体外,还有光照、色彩、声音、气味等感觉上的变量,这些要素反映在空间感知主体——人的身上就表现为情感。因此,人对园林空间的体验是多维的。其中,最重要的情感,可以称其为“第五维度”。
中华文明有数千年历史,建筑的类型和技术发展都是极其缓慢的。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中国人力求通过空间组合的手段,以建筑单体组织院落,公共活动都在院落中进行。中国古建筑的这个特点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建筑审美观,中国古建筑的美并不在于单体建筑,而是通过群体组合获得的。人们组合空间,存在于空间,感知空间并产生情感。本文试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探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第五维度。
1 空间第五维度的基础
空间第五维度存在于人的思维,源于人的感知,触发如联想、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单一的感官感觉到的只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形状、颜色、材质等。对这些属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整合,反映事物的整体,这个过程是知觉。知觉的产生是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的,并与感觉同时进行。
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如果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光靠感知是不行的,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思维等。
结合园林中的物质形式——空间和实体,可以从《审美中介论》[1]得到启示(图1 ),对园林空间引发人类情感体验的过程总结为:首先,观赏者通过感官系统感受到园林空间中的建筑和景观等合目的性形式,形成感性审美;然后,观赏者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感性审美为依据,结合主体意向上升到审美表象;最终,通过对造园者的理解,达到情感共通,这样空间便具有了第五维度。
2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第五维度
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美在于建筑与山水共同构成的整体美。造园者通过寥寥几件物品传达出深远幽静、耐人回味的氛围,使观园者睹物会意,触景生情,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产生无限丰富的情感。因此对园林空间的审美过程不仅蕴含着造园者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也包括了观园者的心灵感化和情感反馈,即所谓,“园以情生而必写情”。
2.1寄情于缩微的自然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作为文人雅士的一种艺术创作,在其创作之始,就不仅是作为物质空间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寄托文人雅士的情趣和感想的精神空间。我国现存的私家园林大多是明清时期所建,造园者多为年盛入仕、终不得志的文士。他们在沉重的压抑和失望中产生了寄情于山水的想法。由于当时宅地有限,要把自然的真山真水搬进园林创作是不现实的,造园者只有不断地通过隔景、借景、对景、框景等艺术手法来进行模仿,达到“咫尺山林”的效果。如留园的五峰仙馆便是模仿庐山的五老峰之作。在五峰仙馆前仅仅数十平方米的院落内的假山,抓住庐山五老峰的神韵, 利用与空间的大小对比, 使人产生视觉上的高耸感, 有了与自然山水同样的感知效果。又因李白诗《望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秀出木芙蓉Hibiscusmutabilis;九江秀色可揽信,吾将此地巢云松”,提名“五峰仙馆”,暗喻了园主隐遁山林, 不为官宦的心态。从这一方面讲,造园者的情思自始至终都贯穿其中, 有限的建筑空间与山水石木并不是士大夫们构园的目的,创造能够传达或引发情趣和意蕴的情感空间才是根本。 2.2动情于丰富的空间序列观园者的情绪能随着在园林空间序列中的步移景异产生变化。作为园主情感幻化和人格象征的园林建筑和景观,能够充分调动起人的感官系统,如视觉、触觉、嗅觉,并由此所引发情绪震撼,达到情感共鸣。
以观园者参观留园空间为例(图2)。留园入口门厅比较宽敞,从前厅的右侧进入南北向的廊子继而转成东西向,经过第二道转折,来到一个面向天井的开敞空间,随后是一个南北向的半敞半闭的走廊,这段曲折的过道之旅收敛了人们的视线和尺度感, 象一首乐曲的引子,在到达“古木交柯”后始缓,预示着高潮即将来临,让人充满期待。
由古木交柯至绿荫,从而进入全园的中心部分并形成一个高潮,与之前漫步于廊下相比,视觉豁然开朗,不免使人心旷神怡,就象乐曲进入主题,开始高亢激昂。经过一段封闭狭长的空间,来到典雅通透的五峰仙馆,南北两面是精致轩豁的门窗, 可以“通望周博,以畅远情”[2],东西两面除了窗之外,还有门通向别院。
观园者循径而去,穿过一连串饶有趣味的小空间至冠云峰前院,空间又复扩大。至此,观园者充分感受到空间的一收一放,像乐曲的韵律,人的情感亦张亦驰,随之波动,形成第二个高潮。留园建筑分布疏密对比强烈,就像乐曲的节奏急缓相交。走过了建筑高度集中的东部,由此绕到园的北部和西部,人们可明显感受到一种田园式的自然风味,使人紧张兴奋的情绪得到松弛。就像聆听乐曲的过程中,某些音节会为整个乐章画龙点睛一样,点缀在留园中的可亭,尺度怡人又有小中见大的作用。
“闻木樨香轩”以桂馨喻禅道无隐, 所谓“禅道如同水樨花香, 虽不可见,但上下四方无不弥漫, 所以无隐”。中秋时节,明月初升,桂影婆娑,丹桂飘香,由气味引发的阵阵回忆也随风而来。观园者最终经闻木樨香又意外地回到园的中心部分,乐曲接近尾声。通览全园,如同欣赏一首乐曲,变幻无穷,不仅唤醒了人的视觉、嗅觉、触觉,还打通人的听觉感受,使人全身心投入并参与到空间内容中,从而有“情在此处”的归属感。
2.3融情于独有的诗词歌赋
诗词、楹联、题刻是中国古典园林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园林中情感的传递与流动都离不开特有的文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写到: “偌大景致,若干亭榭, 无字标题, 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本来并没有意识的山水、草木、亭台、楼榭、云霞、光影, 一经题点, 就生发了情。诗词歌赋把时间拉长,把空间放大,把审美主体的胸怀拓宽。
中国古典园林的名称, 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以诗文命名的,如上海豫园三穗堂后面有座楼,名叫卷雨楼,此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你若能知道这个缘由,见了此景便会回味无穷。
楹联、题刻也是如此。如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若你身在此亭,望着满园景色,再借以这一对楹联,便不再感到失落,不再怅然得失,也不再怨恨世俗,只会因这“物我交融”而得到满足。此时,亭子不再是一个物质空间,而是蕴含了无限生机的实体。在此,你与古人的思想情感产生碰撞融汇,体悟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在精神上获得升华。
园林作为造园主内心情感、审美情趣及形象联想的凝聚物,使游园者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并升华饱含意蕴和生机的精神空间。至此,充分体现了园林空间的第五维度。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典园林已经成为历史产物。然而,中国古典园林中所形成的五维度空间,对现代园林的创作深有启发。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远离了美好的自然,也无暇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现代园林的创作,不仅仅要做到可游、可居、可行、可望,更要满足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要继承优秀的传统造园文化和审美情趣,探索性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技巧之外,还应该关注园林空间的情感意义。
现代园林空间作为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外部公共空间,它的成功和生存依赖于使用者——人的感受得以充分考虑。所以,现代园林空间创作要以人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回归到服务人们的本质,塑造具有情感性因素的五维度园林空间才是现代园林的大势所趋。
注:图1来源于文章(余压芳,刘建浩.实体与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意识与实体要素[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8,17(3):156-160);图2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劳承万.审美中介论[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186-187.
[2]郭熙.林泉高致[A]//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三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523.
作者简介:
李洋(1987- ),女,山西人
研究生,从事城乡规划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E-mail:csly001@aliyun.com
通讯作者:李嘉华,教授
E-mail:Lijh3818@163.com
关键词:空间;情感;园林;心理;第五维度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4-0031-03
收稿日期:2013-12-06
修回日期:2014-04-30
Abstract:It has long been customary for people to think about space with four-dimensional. However, not only is a physical space limited at four-dimensional, but also including variations in different feeling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especially ove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Chinese people had formed uniqu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standards. People are good at organizating and perceiving space, and produce a rich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space, thus forming a fifth dimension of space emotion.Taking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as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rganization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explores the fifth dimension of graden space.
Key words :Space; Emotion; Garden; Psychology; The Fifth dimension of space
引言
因受到经典几何学和物理学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把空间理解为三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闵可夫斯基(Hermannminkowski)提出了“四度空间” 的理论, 即在三维空间中引入第四维度——时间。但是,一个现实的空间有时不只具有四维, 还有其它的量度。园林中,除了三维空间的实体外,还有光照、色彩、声音、气味等感觉上的变量,这些要素反映在空间感知主体——人的身上就表现为情感。因此,人对园林空间的体验是多维的。其中,最重要的情感,可以称其为“第五维度”。
中华文明有数千年历史,建筑的类型和技术发展都是极其缓慢的。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中国人力求通过空间组合的手段,以建筑单体组织院落,公共活动都在院落中进行。中国古建筑的这个特点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建筑审美观,中国古建筑的美并不在于单体建筑,而是通过群体组合获得的。人们组合空间,存在于空间,感知空间并产生情感。本文试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探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第五维度。
1 空间第五维度的基础
空间第五维度存在于人的思维,源于人的感知,触发如联想、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单一的感官感觉到的只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形状、颜色、材质等。对这些属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整合,反映事物的整体,这个过程是知觉。知觉的产生是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的,并与感觉同时进行。
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如果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光靠感知是不行的,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思维等。
结合园林中的物质形式——空间和实体,可以从《审美中介论》[1]得到启示(图1 ),对园林空间引发人类情感体验的过程总结为:首先,观赏者通过感官系统感受到园林空间中的建筑和景观等合目的性形式,形成感性审美;然后,观赏者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感性审美为依据,结合主体意向上升到审美表象;最终,通过对造园者的理解,达到情感共通,这样空间便具有了第五维度。
2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第五维度
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美在于建筑与山水共同构成的整体美。造园者通过寥寥几件物品传达出深远幽静、耐人回味的氛围,使观园者睹物会意,触景生情,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产生无限丰富的情感。因此对园林空间的审美过程不仅蕴含着造园者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也包括了观园者的心灵感化和情感反馈,即所谓,“园以情生而必写情”。
2.1寄情于缩微的自然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作为文人雅士的一种艺术创作,在其创作之始,就不仅是作为物质空间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寄托文人雅士的情趣和感想的精神空间。我国现存的私家园林大多是明清时期所建,造园者多为年盛入仕、终不得志的文士。他们在沉重的压抑和失望中产生了寄情于山水的想法。由于当时宅地有限,要把自然的真山真水搬进园林创作是不现实的,造园者只有不断地通过隔景、借景、对景、框景等艺术手法来进行模仿,达到“咫尺山林”的效果。如留园的五峰仙馆便是模仿庐山的五老峰之作。在五峰仙馆前仅仅数十平方米的院落内的假山,抓住庐山五老峰的神韵, 利用与空间的大小对比, 使人产生视觉上的高耸感, 有了与自然山水同样的感知效果。又因李白诗《望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秀出木芙蓉Hibiscusmutabilis;九江秀色可揽信,吾将此地巢云松”,提名“五峰仙馆”,暗喻了园主隐遁山林, 不为官宦的心态。从这一方面讲,造园者的情思自始至终都贯穿其中, 有限的建筑空间与山水石木并不是士大夫们构园的目的,创造能够传达或引发情趣和意蕴的情感空间才是根本。 2.2动情于丰富的空间序列观园者的情绪能随着在园林空间序列中的步移景异产生变化。作为园主情感幻化和人格象征的园林建筑和景观,能够充分调动起人的感官系统,如视觉、触觉、嗅觉,并由此所引发情绪震撼,达到情感共鸣。
以观园者参观留园空间为例(图2)。留园入口门厅比较宽敞,从前厅的右侧进入南北向的廊子继而转成东西向,经过第二道转折,来到一个面向天井的开敞空间,随后是一个南北向的半敞半闭的走廊,这段曲折的过道之旅收敛了人们的视线和尺度感, 象一首乐曲的引子,在到达“古木交柯”后始缓,预示着高潮即将来临,让人充满期待。
由古木交柯至绿荫,从而进入全园的中心部分并形成一个高潮,与之前漫步于廊下相比,视觉豁然开朗,不免使人心旷神怡,就象乐曲进入主题,开始高亢激昂。经过一段封闭狭长的空间,来到典雅通透的五峰仙馆,南北两面是精致轩豁的门窗, 可以“通望周博,以畅远情”[2],东西两面除了窗之外,还有门通向别院。
观园者循径而去,穿过一连串饶有趣味的小空间至冠云峰前院,空间又复扩大。至此,观园者充分感受到空间的一收一放,像乐曲的韵律,人的情感亦张亦驰,随之波动,形成第二个高潮。留园建筑分布疏密对比强烈,就像乐曲的节奏急缓相交。走过了建筑高度集中的东部,由此绕到园的北部和西部,人们可明显感受到一种田园式的自然风味,使人紧张兴奋的情绪得到松弛。就像聆听乐曲的过程中,某些音节会为整个乐章画龙点睛一样,点缀在留园中的可亭,尺度怡人又有小中见大的作用。
“闻木樨香轩”以桂馨喻禅道无隐, 所谓“禅道如同水樨花香, 虽不可见,但上下四方无不弥漫, 所以无隐”。中秋时节,明月初升,桂影婆娑,丹桂飘香,由气味引发的阵阵回忆也随风而来。观园者最终经闻木樨香又意外地回到园的中心部分,乐曲接近尾声。通览全园,如同欣赏一首乐曲,变幻无穷,不仅唤醒了人的视觉、嗅觉、触觉,还打通人的听觉感受,使人全身心投入并参与到空间内容中,从而有“情在此处”的归属感。
2.3融情于独有的诗词歌赋
诗词、楹联、题刻是中国古典园林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园林中情感的传递与流动都离不开特有的文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写到: “偌大景致,若干亭榭, 无字标题, 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本来并没有意识的山水、草木、亭台、楼榭、云霞、光影, 一经题点, 就生发了情。诗词歌赋把时间拉长,把空间放大,把审美主体的胸怀拓宽。
中国古典园林的名称, 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以诗文命名的,如上海豫园三穗堂后面有座楼,名叫卷雨楼,此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你若能知道这个缘由,见了此景便会回味无穷。
楹联、题刻也是如此。如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若你身在此亭,望着满园景色,再借以这一对楹联,便不再感到失落,不再怅然得失,也不再怨恨世俗,只会因这“物我交融”而得到满足。此时,亭子不再是一个物质空间,而是蕴含了无限生机的实体。在此,你与古人的思想情感产生碰撞融汇,体悟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在精神上获得升华。
园林作为造园主内心情感、审美情趣及形象联想的凝聚物,使游园者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并升华饱含意蕴和生机的精神空间。至此,充分体现了园林空间的第五维度。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典园林已经成为历史产物。然而,中国古典园林中所形成的五维度空间,对现代园林的创作深有启发。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远离了美好的自然,也无暇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现代园林的创作,不仅仅要做到可游、可居、可行、可望,更要满足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要继承优秀的传统造园文化和审美情趣,探索性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技巧之外,还应该关注园林空间的情感意义。
现代园林空间作为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外部公共空间,它的成功和生存依赖于使用者——人的感受得以充分考虑。所以,现代园林空间创作要以人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回归到服务人们的本质,塑造具有情感性因素的五维度园林空间才是现代园林的大势所趋。
注:图1来源于文章(余压芳,刘建浩.实体与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意识与实体要素[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8,17(3):156-160);图2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劳承万.审美中介论[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186-187.
[2]郭熙.林泉高致[A]//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三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523.
作者简介:
李洋(1987- ),女,山西人
研究生,从事城乡规划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E-mail:csly001@aliyun.com
通讯作者:李嘉华,教授
E-mail:Lijh381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