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创造。二十一世纪是创造的世纪,是新思想、新思维、新发现不断产生人才辈出的世纪。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有赖于创造性的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发展。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如果一个人的想象力贫乏其思维不可能得到高度发展。也不可能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忽视的恰恰是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呢?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是老师以恰当的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虽然,老师的提问也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然而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教师提问,它本身就限定了框框,如果学生没有按教师的思维方式作答,一般都会判作错。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尽情的表演,学生只是一味地欣赏,有时有点兴奋,有时恹恹欲睡,教师与学生没有相结合,而是严重脱节。学生没有机会体现自己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一般也不给学生机会),学生发现不了问题,因为他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一般也发现不了问题,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表演尽善尽美。教学过程本应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但传统教学方式却把教学变成教师一方的活动,教师是课堂上至高无上的权威,“我讲你听,我问你答”这种教学的基本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敌。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考,由传授知识向指导学法转变。对学生来说,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应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应是教学相长的朋友、学生学习的顾问和参谋。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气度对待那些敢于质疑传统、挑战老师、个性鲜明的学生;要以博大的爱心和崇高的师德尊重、爱护、关心并引导那些行为特别、好标新立异的“问题”学生,以科学和民主的精神育人,摒弃封建的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教”学为“导”学。变“教”为“导”是实现创新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的必然要求。
例如:在学生学习讨论过程中,当学生提出的某些观点或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的答案时,只要他能够自圆其说,我们就不能对他的观点轻易持否定的态度。过去那种一棍子打死以求答案唯一或急切告诉学生正确答案的方法,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想象及创造的灵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现代主体教育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学习和发展。而真正的发展源于学生成功的体验。因此,一旦学生有了自己的观点,而且符合相应的规律,能够自圆其说,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让其大胆想象并指导求证,最后得出正确答案。让学生体验创造性思维成功的喜悦。因为不断的成功,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积极作用。
杜威的“学生中心理论”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态度放在和传授知识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或者说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这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教师为“演员”,学生为“观众”这种“静态传递”的模式,变之为“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动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学生以讨论、阅读、制作、实验等教学为外显线索; 以学科知识的结构,难易关系为内潜线索,讲授是在活动基础上的讲授,活动是在精心设计、严密指导下的活动。这样,我们就尽可能地把知识、能力、态度等教学内容体现在各种活动中,使学生在做中完成学习任务。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程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只作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教学中要坚持民主性原则。教学活动中坚持倡导教学民主,给学生以自由,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猜想,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异想天开。每节课允许学生发言不正确,注重学生的奇思怪问。对于学生每次的奇思怪问,不挖苦讽刺,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问题面前教师对学生不是下命令,而是提建议。学习一篇课文,其方法可以师生商议,充分听取学生意见,也可以不求统一,学生根据各自的发展水平各取所需。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给学生提供动脑的时间,动手的空间,动口说话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创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压抑感,师生关系融洽,每个人处于轻松愉悦的心境之中,这样学生能有效参与教学,有效探索问题,有效合作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地提出或解决问题。在这种氛围中,他们敢想,敢说,思维异常活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其次,教师在训练学生过程中,应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用不同方法来认识和解决问题。转换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优化其思维品质。并且应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实物素材,引导学生掌握有关学科的思维方法,设计一些由低难度到高难度且有启发作用的系列问题,来训练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从中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学生有了自主性,才会主动学习,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才能谈得上创新性。
综上所述,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必须支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来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全面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
收稿日期:2008-12-22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如果一个人的想象力贫乏其思维不可能得到高度发展。也不可能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忽视的恰恰是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呢?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是老师以恰当的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虽然,老师的提问也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然而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教师提问,它本身就限定了框框,如果学生没有按教师的思维方式作答,一般都会判作错。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尽情的表演,学生只是一味地欣赏,有时有点兴奋,有时恹恹欲睡,教师与学生没有相结合,而是严重脱节。学生没有机会体现自己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一般也不给学生机会),学生发现不了问题,因为他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一般也发现不了问题,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表演尽善尽美。教学过程本应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但传统教学方式却把教学变成教师一方的活动,教师是课堂上至高无上的权威,“我讲你听,我问你答”这种教学的基本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敌。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考,由传授知识向指导学法转变。对学生来说,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应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应是教学相长的朋友、学生学习的顾问和参谋。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气度对待那些敢于质疑传统、挑战老师、个性鲜明的学生;要以博大的爱心和崇高的师德尊重、爱护、关心并引导那些行为特别、好标新立异的“问题”学生,以科学和民主的精神育人,摒弃封建的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教”学为“导”学。变“教”为“导”是实现创新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的必然要求。
例如:在学生学习讨论过程中,当学生提出的某些观点或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的答案时,只要他能够自圆其说,我们就不能对他的观点轻易持否定的态度。过去那种一棍子打死以求答案唯一或急切告诉学生正确答案的方法,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想象及创造的灵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现代主体教育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学习和发展。而真正的发展源于学生成功的体验。因此,一旦学生有了自己的观点,而且符合相应的规律,能够自圆其说,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让其大胆想象并指导求证,最后得出正确答案。让学生体验创造性思维成功的喜悦。因为不断的成功,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积极作用。
杜威的“学生中心理论”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态度放在和传授知识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或者说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这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教师为“演员”,学生为“观众”这种“静态传递”的模式,变之为“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动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学生以讨论、阅读、制作、实验等教学为外显线索; 以学科知识的结构,难易关系为内潜线索,讲授是在活动基础上的讲授,活动是在精心设计、严密指导下的活动。这样,我们就尽可能地把知识、能力、态度等教学内容体现在各种活动中,使学生在做中完成学习任务。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程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只作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教学中要坚持民主性原则。教学活动中坚持倡导教学民主,给学生以自由,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猜想,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异想天开。每节课允许学生发言不正确,注重学生的奇思怪问。对于学生每次的奇思怪问,不挖苦讽刺,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问题面前教师对学生不是下命令,而是提建议。学习一篇课文,其方法可以师生商议,充分听取学生意见,也可以不求统一,学生根据各自的发展水平各取所需。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给学生提供动脑的时间,动手的空间,动口说话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创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压抑感,师生关系融洽,每个人处于轻松愉悦的心境之中,这样学生能有效参与教学,有效探索问题,有效合作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地提出或解决问题。在这种氛围中,他们敢想,敢说,思维异常活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其次,教师在训练学生过程中,应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用不同方法来认识和解决问题。转换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优化其思维品质。并且应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实物素材,引导学生掌握有关学科的思维方法,设计一些由低难度到高难度且有启发作用的系列问题,来训练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从中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学生有了自主性,才会主动学习,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才能谈得上创新性。
综上所述,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必须支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来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全面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
收稿日期:200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