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原著不如忠于市场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编之所以值得研究,不仅仅是因为其数量巨大,也因为其质量过硬。不管是电视还是电影,那些口碑票房双赢的影视剧通通来自改编。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座城,改编剧本是否需要忠实原著,这一直是个争议。在本文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个人见解:当需要我们去评判改编是否成功地再现了叙事元素的本质特征和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并以此来判断一部电影的优劣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文学作品表达的核心意义是否和当时社会、国家、人民需要并追求的东西相吻合。改编的价值与是否忠于原著无关,而是源于市场需求,因此,改编理应忠于市场。
  关键词:影视   改编   忠实度   市场
  中图分类号:J6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1-0156-03
  近年來,影视剧本的创作更多地倾向于网络小说、经典文学作品、神话故事等的改编,不管是电视还是电影,那些口碑票房双赢的影视剧,通通来自改编。
   其实,改编的过程本身有利有弊,利在于作品未播就已拥有数量可观的忠实观众;弊在于有时改编必须根据市场审美的需求,视觉元素镜头语言的体现,需要做加减法来舍弃或改变一些原作者安排的情节内容,重建情节线来安排内容,影视作品最后呈现的更多的是导演对作品的个人理解,例如李安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原作是扬·马特尔于2001年发表的同名小说,小说全书分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除了讲动物园的部分可圈可点之外,主人公派对于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求索,被写得冗长而缺乏趣味。李安在改编时去掉了原书中关于宗教教义的解释以及少年与三位宗教导师颇为平淡的交往过程。第三部分对于事实的真相,作者最后用了大量的太过书面的篇幅去对应奇幻漂流中遇到的种种做了解释,使得读者能明白前一章作者描述了什么,对人性得以深思来完成对书籍的认识,很多人因此对残酷的事实一直耿耿于怀。而电影中是通过作家与派的交流,通过派的回忆和叙述来陈述遇到海难的奇幻经历,影片的结尾主人公派幸福美满生活在一起的一家人与作家手中认定书上白纸黑字的事实形成对比,可是在幸福面前,有时真相不再是大众所追究的东西。电影看完,我想更多的人记住的是漂流过程中主人公看到的美轮美奂的景,以及主人公派在逆境中逐步成长的历程。但千人有千种想法,这就使得改编后的剧本有可能会招来原著迷的抵触和抗议,从而影响口碑与票房收视率。
  以下要谈论的,就是改编剧本是否需要忠实原著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说说近年来存在争议,又最为典型的一个案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先不论这部小说原作者是否抄袭,电影与电视时间控制不同等等因素,电影版和电视版均改编自同一部小说,电影版《三生三世》营销预热最早,男女主角定妆海报可谓是吊足了原著粉的胃口。然而,电视剧占据制作周期优势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从开始对男女主角的各种吐槽,到最后全国人民都在追剧,一曲《凉凉》充斥着大街小巷各个角落,男女老少随口便能哼唱几句是丝毫都不夸张。随后,电影版总算在余热中上映,本以为能口碑票房双赢,却不想电视剧版内容已经根深蒂固地植入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脑海里。于是,一时间各影评中各种吐槽各种比较:从主角造型到演技,从剧情阐述到视觉表现,总而言之一句话,大多数观众觉得电视版的改编是成功的,剧情更通俗易懂跌宕起伏的同时更尊重原著,反正怎么看都是心目中的电视版略胜一筹。也有站队电影版《三生三世》的,认为这个版本在演员选择、服饰设计上最接近原著。你看,所有观众第一反应和评价都是用是否尊重原著为第一用词。
  同样因为尊重原著而获得成功的还有《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甄缳传》《霸王别姬》琼瑶的《烟雨蒙蒙》《又见一帘幽梦》等小说。我们从专业角度来定义,这种改编称为紧密型电影改编,是指文学作品中大部分的叙事元素被保留在电影中,很少的元素被舍弃,并且没有补充太多的元素。
  那是不是完全尊重原著就能获得成功呢?先别急着肯定或否定。改编有紧密型,自然就有松散型电影改编:是指文学作品中大部分的叙事元素在电影中被舍弃,并且电影中大部分元素是被替换或补充的。例如《画皮》,剧本中人物关系、情境、情节、冲突等均发生一定改变。《画皮》取材《聊斋志异》第一卷40回,是一部描述写人与鬼之间的故事,是一个警示人勿贪美色的故事。但是由赵薇、周迅、陈坤主演的两部《画皮》都将故事主题、情节、人设进行了重新的设定,讲述的是人与妖,是爱,是人性,是对婚姻的忠诚。如果说这部影视作品还不能证明成功,那深谙其道又善用这种改编手法的迪士尼公司出品的《长发公主》《花木兰》,以及今年暑期档燃爆各大影院、票房超46亿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一定能说服你,不限于原著的设定,甚至加入了现代元素,却让观众觉得这就是那个故事,和心目中的故事一样能接受,甚至更容易接受。
  有紧密有松散,那就一定有居中型电影改编,这种类型的改编是指游走于紧密型和松散型之间的改编程度。根据新闻或真人真事进行的剧本改编,以这一类型为主,剧本中保留了大部分的情节,人物和背景设定,舍弃了次要人物和情节。剧本人物关系及情节主线符合真实,对故事细节及人物刻画进行一定的扩展。例如近年来口碑票房双赢的《红海行动》和《我不是药神》等。
  由约翰·M·德斯蒙德,彼得·霍克斯所著的《改编的艺术:从文学到电影》一书中,有这样一段阐述“批评家用电影对原著的忠实度来评论一部电影,往往忽略了一些问题。当文学作品能够承载几条不同的含义时,我们应该如何鉴定一部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当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来比较文学作品和电影的时候,评论家如何提出可行的标准来判断忠实度问题,文学作品以多大尺度改编成电影才算是忠于原著?在有如此多接近原著的改编却没拍出几部经典电影的情况下,评论家又如何能够确定忠实度就是衡量影片是否优秀的条件?”“对原著的忠实与否,不应作为评判电影优劣的价值术语,只能被当成一个描述性术语。”
  由此,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改编的方向:当需要我们去评判改编是否成功地再现了叙事元素的本质特征和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并以此来判断一部电影的优劣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作品表达的核心意义是否和当时社会、国家、人民需要并追求的东西相吻合。简单来讲,原作品核心意义高度吻合当时的社会国家精神需求时,就使用紧密型改编方法,部分吻合就使用居中型改编,原作中宣传的核心思想已经被时代淘汰或与之相悖的,就使用松散型改编,以此来赋予作品新的符合时代背景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核心思想。
  或许有人会认为:改编的结果——最终影视作品的呈现是否能赢得市场胜利,除了原作本身积累的人气外,不仅仅依赖于剧本改编一个因素,更多取决于一个团队的综合表现,这是由影视作品独有的艺术特征决定的。此时,剧本作为影视剧的基础只起到了开头的作用,而整个制作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从导演、场景、演员、摄像、服饰等到后期剪辑、配音、营销。大多数情况下,受众更为在意和希望看到的是影视剧背后整个团队的水平体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给作品带来最坏的影响。那么,试问:知名导演带领大规模的制作团队斥巨资带来的难道就没有反响平平的作品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剧本改编后的主题、剧情不符合受众的心理感受,人设不符合受众预期导致的。当然,也不排除只靠演员颜值和演技就撑起整部剧的情况,让全民吐槽的同时却舍不得弃剧的典型个例,人们称其网剧,例如《镇魂》。此时,受众在观赏过程中会自发地寻找出满足需求并认同的作品意义,而这个意义可能是原本观剧前并不存在的点。简单起来,这种剧能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是因为作品本身符合市场的需求。
  因此,改编的价值与是否忠于原著关系不大,而是源于市场需求,与其纠结于改编是否该忠于原著,不如直接选择忠于市场。受众想看什么,希望看到什么,这个社会精神文明主导是什么,这个市场需要什么,才是一个编剧下笔前应该调研清楚的东西。可以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呐喊”,可以是“迎合大众兴趣与审美的流量消遣”,可以是“传播正能量的激励人心”,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市场需求,懂得迎合市场,懂得发挥作品或人的长板优势,才是一部影片制胜的关键。
其他文献
摘要:“桃李杯”作为专业院校舞蹈大赛,从最初设立只设置了单项比赛内容,群舞作品只进行展演(不评奖),到增设了“精品课”“教学剧目”“国际标准舞”等比赛内容,“园丁奖”是“桃李杯”的另一个亮点,它成功地把“教”与“学”密切关联,通过选手的表现来透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校的教学水平和高度。是技术还是艺术的实践碰撞?创新还是重复的时间建构?展示出舞蹈事业繁花似锦的蓬勃景象,传递艺术不自缚、不懈怠的创新态度
期刊
摘要:董希文,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油画家之一,一直以来以“油画中国风”为目标,倡导油画民族化。《哈萨克牧羊女》作为董希文早期油画中国风的探索,从初期遇冷到备受推崇,期间的变化也可一窥中国油画界的发展历程。新时代背景下,重新探讨油画中国风,对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董希文 《哈萨克牧羊女》 油画中国风  中图分类号:J205
期刊
摘要:色彩的运用是中职学校美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体现着美术作品的生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重视对于学生色彩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理解、归纳和运用色彩。风景写生是常见的绘画类型,其重点在于对画面整体明暗、色彩、构图的把握,将其应用于色彩学习中,可促进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风景写生 美术 色彩学习 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电影作为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能够利用创造性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屏幕将人们的生活场景得以再现。而音乐自产生之初起,就已成为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艺术之一,它以特殊的音乐创作语言和创作方法将所表达的音乐感情融入电影的场景设置、故事情节推动、电影主题深化和剧中人物塑造,对电影的灵魂升华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刺激着观众的听觉、视觉、感觉,进而更好了解人物角色性格,领悟电影主题。通
期刊
摘要:中国电影依靠东方特有的造型、隐喻和哲理的三者统一去塑造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百姓。《一个勺子》借用“符号”与“意象”来塑造电影画面,以男主人公“拉条子”的视角作为电影的切入点,寓意深刻的呈现了“生”的希望,并阐述了普通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活信念。画面中的镜头,相似甚至相同的镜头体现着一种“道”的循环,这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不曾更迭的“规矩”,是生住异灭的生命轮回。  关键词:造型 叙事 隐喻 哲理
期刊
摘要:扬剧作为江苏省三大剧种之一被不少省内外的人们所熟知。在凤阳花鼓戏和香火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同时吸收扬州清曲以及其他地方民歌小调,最终形成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扬剧。当然民俗文化也是扬剧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为我国戏曲提供了平台,积极推动着戏曲向前发展,是戏曲发展的一个主要力量。但发展的道路注定是严峻且艰辛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努力,积极解决扬剧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困难。  关键词:扬剧 地方戏
期刊
摘要:2002年上映的《英雄》,不仅是张艺谋导演的转折,也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影片中透露出的人物性格各突出,成为了心理学界一大经典影片,本文将从《英雄》的故事情节出发,结合电影本体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以从影片到观众再到影片的顺序对影片进行分析。首先分析故事中的色彩象征意义;其次分析影片传递给观众的感受;最后又回到故事本身,探讨导演其深意。  关键词:《英雄》 本体心理学 色彩 集体无意识  中图分
期刊
摘要:传承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在教育部“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倡导下,“戏曲进校园”这一活动在梧州职业学院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开展起来。本文以梧州职业学院粤剧进校园为例,着重阐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角度去审视粤剧的传承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更好地促进戏曲传承发展。  关键词:“戏曲进校园” 传承
期刊
摘要: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建设历经60余年,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民族舞蹈家,但是当下社会对于舞蹈人才的需求又向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编教材,适应社会对舞蹈人才的多方面需求,成为本阶段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建设的重点。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内蒙古艺术学院蒙族舞蹈教材的改革方法,建设属于民族民间舞蹈自己的基本功训练教材。笔者在本文中以傣族民间舞蹈教学
期刊
摘要:保罗·塞尚是后印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由他开始,人们转变了印象派时期描摹自然的方式,转变为按照画家的思想和精神,重新认识眼前的一切。塞尚是传统艺术向当代艺术转变的承前启后者,一些人们把艺术史拆分为“塞尚以前”和“塞尚以后”。在今天的社会很多人依然喜欢谈论毕加索、梵高而忽略塞尚,但是作为现代主义之父,塞尚对于现代艺术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文章从塞尚个人性格出发,对于代表系列作品圣维克托山和画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