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ie870718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病颇为少见,溯自1911年Marchiafava及Nazari二氏首次报告以来,截至1937年,文献上仅有38例报告(1),至1951年,增至123例(2),然至1953年,忽激增至162例(3),而实际病例,恐远远超过此数。为什么在短短二年之间,能增加39例呢?这可能由于近年来文献的一再报告,引起临床家的注意,且诊断方法,不断提高,故本病在目前,有络续增多之趋势。我国文献,除1952年张氏等报告三例(4),1954年郁氏报告一例(5),作者等亦就证实的一例,作一报告,以供同道的参考。

其他文献
肾上腺皮质分泌许多种不同的激素,按其主要的生理作用可以分为五类:影响碳水化物代谢的皮质固醇类(Glucocorticoids),雄性激素固醇类(Androgenic steroids),影响矿物质代谢的皮质固醇类(Mineralocorticoids),动情素固醇类(Estrogenic steroids)及黄体激素固醇类(progestational steroids)。这种分类不免有些武断的地
期刊
对210例典型溃疡性结肠炎病例给予一般的常规治疗(使卧床休息,高蛋白质低渣饮食,补充维生素,必要时由静脉滴注维持水份及电解质平衡,输血使血红蛋白达70%以上,必要时给予磺胺药物或抗生素。其中109例并用考的松,另101例则作为对照。两组的病情为可比较者。所用考的松的剂量在100毫克/天左右,共使用6周至3个月。
期刊
解放以来国内化学治疗文献综述(二)
期刊
我国对Blackwater fevcr译名颇不一致,有译作黑水病、黑水热病或黑尿热者。按原文意义及临床症状,作者认为译作黑尿热较为适宜;因其发病机制主要为红血球碎裂危象haemoclasic crisis其临床症状以发热及尿变成红黑色为其特征,故能使人顾名而思其临床征象。
期刊
血吸虫病免疫试验的临床应用虽已有数十年历史,但迄今仍未能被广泛采用,其中主要原因为(不论尾蚴或成虫抗原)均不易获得,因此寻找其它能大量获得的新抗原,乃有其必要。根据以往文献的报告,以雌性血吸虫成虫所制抗原的效价常较单用雄性者为高,推测其中主要原因可能为雌虫子宫内含有多数虫卵之故。作者等过去曾多次考虑到以虫卵制作抗原的可能性;1955年3月底我们承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蠕虫室供给一部分新近人工感染血
期刊
由于事实材料的积累,我们对于病理学的概念扩大了;到一定阶段就有可能和必要把零星事实汇集起来并创立理论。后者经常反映出学者的思想和科学基础,而理论传播的广泛性说明了这种思想概念在各学者中所占的优势。理论性的概括只有以大量的、正确地反映机体、自然界或社会中现象的可靠事实作为基础的时候,才可以认为是正确的。一切理论必须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并精确地反映因果关系,亦即是以决定论的原则作为基础的
期刊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甚广,根据文献记载,本病散布长江沿岸以及洞庭、鄱阳、太湖等区共达13省之多。其中广西流行最少,仅发现于宾阳一带。但我院曾发现二例血吸虫病患者。均系在广西东兰所感染,为提供作为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之线索,特将此二例报告如次。
期刊
近年来国内所发表关于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分析的文献很多,但因患者自感染至就诊时间不同,故临床观察统计多不一致。1954年本院(前汉口协和医院)接受大批防汛期间高热患者入院治疗,经临床检查证明多数系短期反复感染后之发热期血吸虫病患者。患者均系20-4O岁男性。一部分为城市建筑工人,根据县籍贯,幼时可能受过感染;一部分则来自非流行区,以往从无下水接触史,推测可能系初次感染者。但全部患者临床上均呈急性期症
期刊
在1955年4-5月我们曾两次(1,2)报告了用肝脏内血吸虫虫卵抗原来做血吸虫病补体结合试验的初步观察。在实验动物和数十例粪便虫卵阳性的血吸虫病患者所进行的试验结果,鼓舞了我们进一步在较多的粪便虫卵阳性的血吸虫病患者及较晚期或已经过治疗的患者用这种新抗原做补体结合试验来进行观察。半年多来的研究证明我们过去的观察是正确的,并同时发现了抗原制备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现将这一时期的研究结果简述如下,以供同道
期刊
血吸虫病的许多早期临床症状如发热、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浮肿及嗜酸性白血球增高等均是机体对血吸虫幼虫或成虫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因此病发生皮下紫癜并伴有肠胃道症状,即所谓亭诺(Henoch)氏紫癜症者文献中尚未见有报告,本院内科曾见一例,经锑剂治疗后而痊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