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为何盛行谶纬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y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谶纬即神化后的儒学,它往往以预言的形式出现,并配以儒家经典加以佐证,以达到欺骗世人的目的。谶纬之说起于秦汉之际,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谶纬也逐渐兴盛起来,特别是东汉时期,谶纬之学大盛。那么,为什么东汉时期会盛行谶纬呢?
  首先,东汉政府是以谶纬立国的。东汉王朝的缔造者刘秀,其即位的依据就来自于谶纬。相传早在王莽篡汉之时,天下就流行这么一句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这句话的大意是天下将要大乱,而最终能安定天下承继大统的是刘秀。
  起初刘秀眼见天下大乱,有起事之念,但还没有下定决心,是李通劝说刘秀走上造反之路的。李通之所以选擇刘秀,一来是看中刘秀本身的才华与气质,二来则跟谶语有关。李通得到一句谶语:“刘氏复起,李氏为辅。”他从而认定自己应该辅佐一个刘姓皇族重夺天下,再加上之前关于刘秀为主的谶语,他选择了他的熟人刘秀,从而劝刘秀走上了起事之路。
  刘秀虽然最终当上了皇帝,汉室得以复兴,但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并非什么天助,这句谶语也没有可信之处。但在那时,这句谶语的出现奠定了东汉立国的一个合法性基础。刘秀虽出身皇族,但其家庭早已没落。当时天下刘姓皇族子弟很多,怎么能证明刘秀登基是顺天意承民心呢?谶语能证明。由于谶语在当时的普及,普通百姓甚至王侯贵族都对之深信不疑,刘秀注定为天子的谶语自然不会被他轻易放过。所以登基之后,刘秀便将谶纬之学抬高到国家扶持的层面,有了国家层面的支持,谶纬在东汉自然会盛行起来。
  其次,谶纬对稳固统治非常有帮助。其实说到底,谶纬本身不具备科学性,东汉政府大力推行它,看中的不是它“准确”的预言性,而是它所能带来的“稳定”。自打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事件之后,东汉的统治者吸取了教训,大力推行谶纬,并将刘姓皇族的继统与谶纬相结合,然后通过国家层面的推行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从而以上天预言的方式断绝那些有王莽之心的人的妄想,以稳固统治。
  因此,东汉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推行谶纬,如果有人胆敢批评谶纬,则会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例如著名的思想家桓谭,平生不信谶纬,并大胆批驳谶纬,甚至曾当着刘秀的面说:“臣不读谶纬。”刘秀大怒,立刻下令将其斩首,最终还是桓谭主动磕头认错,一直磕到头流血不止才获得赦免,但从此仕途遇阻,不久即郁郁而终。
  东汉朝廷的大力推行是谶纬能在东汉近二百年的统治里盛行的原因,这也对东汉的政治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东汉末年盛行的对人物的品评,就是一种带有预言性的谶语。它对于塑造东汉王朝的正统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到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以及之后的军阀割据之时,依然不敢有人否定汉朝的正统地位,曹操终其一生没有称帝,也与此有关,可见谶纬的影响之大。
  编 辑 / 夕 颜
其他文献
有这么一个“闹钟”,每天定时叫我起床,每天把香喷喷的早饭做好,每天把我的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听到这个,你一定认为我在吹牛吧?我可不是在吹牛,而是世界上本来就有一个这样的“闹钟”。  “闹钟”脸上有一道道皱纹,眼睛小小的,头发上好像沾满了白色的灰尘,手上长满了老茧。  “闹钟”的报时能力可强了。每当我赖床不想起时,“闹钟”就像拎小鸡一样把我拎起床。  不光如此,有时“闹钟”还会自动开启“唠里唠叨
化学家哈伊姆·魏茨曼出生在俄罗斯,因为他是犹太人,从小受尽了白眼和歧视。所以,他中学毕业后就立下了两个志向:一是当一名杰出的化学家;二是建立一个属于犹太人自己的独立国家。  魏茨曼在俄罗斯读完大学后,先是去德国读化学硕士,接着又去瑞士弗里堡大学读化学博士,最后来到日内瓦大学教授化学。后来又由于战乱的原因,他于1904年来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从事化学研究工作,并在英国定居下来。  1916年,魏茨曼长
月亮把小麦麦的影子拉得很长,可他的悲伤比这还长。十岁的小麦麦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小麦麦刚生下来不久,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了。小麦麦的记忆里,爸妈的模样都模糊了。他多想见见自己的爸爸妈妈啊!  奶奶告诉小麦麦一个关于夕阳村的传说:只要用最真挚、最虔诚的心追着夕阳一直跑啊跑啊,然后猛地跳到看见的第一个小潭里,呆到夜里的时候,小潭便会发光发亮,那时就可以向潭神许愿了,许的心愿都能实现。小麦麦信了,他追夕阳一
贴心的面粉厂用印有花纹图案的布袋装面粉,这样买家还可以用这些布袋做衣服——不买面粉,只要花布袋,可以吗?  1916年流行的小摩托——比现在街上的独轮电动车洋气多了。  士兵在剥洋葱——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地剥开我的心,你会发现洋葱比毒气还辣眼……  大象在帮忙运送补给品——一个鼻子搞定一只桶。  美国石油危机期间,当地政府禁止人们开车出行——但那又怎样呢?我们有的是坐骑!  一人小男孩牵着一头大野
宝玉爱的是黛玉,正如他对凤姐所言:“我有一个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他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在我肚子里头。”他虽因丢失了通灵宝玉而变得疯疯傻傻,但听说黛玉将成为他的妻子时,“真乃是从古至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畅心满意的事了,那身子顿觉健旺起来——只不过不似从前那般灵透”,可见黛玉在他心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位置。  然而,在宝玉急不可耐地揭开新人头盖时,他才知道原来娶的不是黛玉,而是宝钗。他“两眼直视,半
知错不好意思改  国民政府文官考试中的一道試题把“国际地役”误印为“国际地域”,印发之前也没有发现。试题发下后,考生中有人问监考委员:“‘地域’是不是‘地役’之误?”那监考委员明知是错,却不正面回答,说:“监考人无权回答,你们如认为‘域’字确为‘役’字之误,按‘役’字意义回答也无不可。”  咬文嚼字吃苦头  唐朝时有个秀才,为炫耀自己有学问,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都喜欢咬文嚼字。一天夜里,他睡到半夜时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已经结束。  我和犬坐在客车最后一排,靠着窗户。阳光柔柔地散开,空气中有尘埃在舞动,一闪一闪,散发着恬淡的味道。  一个半小时前,我终于知道了犬的名字——在他送我的本子上,写着清秀的三个字:“李××”——不过,我还是喜欢叫他“笑天犬”。其实,我们产生交集的时间不会太长,何必知道名字呢?我会记得的是:他是我此次长沙之行中第一个对我微笑的陌生人,是第一个在满是生人的餐桌上为我夹菜的陌生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开始在各地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敢“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民主斗士鲁迅也不得不与许广平避居上海。白色恐怖之下,鲁迅以为随时会再度迁移,未曾想过上海将是他终老之地。除了床、书桌、饭桌等必备的家具,他们几乎没有置办任何家私,孩子这么重大的“家私”就更加没有想过。但1929年,计划外的小生命来到世间,鲁迅为他取名为海婴,即上海出生的婴儿。  鲁迅自嘲为这孩子“加倍
“农民起义”要由农民来领导才名正言顺,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农民起义,但几乎没有一次大的起义是真正的农民做主帅的。  两千多年来,在秦末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南宋的钟相杨么起义等12次大规模起义中,其主要领袖为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刘邦、窦建德),商人出身的有8人(如黄巢、方腊),军人有4人(如陈胜、吴广),贵族子弟有3人(如项羽、李密),还有几人是小地主和宗教相关人士。只有杨秀清和萧朝贵是烧
隆庆元年(1567年)是明朝人记忆中景况极度残酷的年头。这一年的困难程度,用当时的五品学士、几年后的铁腕强人张居正的话来说就是:“曾有异于汉唐末世乎?”  从辽东到甘肃,鞑靼骑兵动辄十几万人,组团打砸抢烧;从江西到广东,不是民乱就是海匪;还有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组团闹,朝廷的钱粮储备最窘迫时只够用三个月……里里外外,大明朝廷山穷水尽。  这类事情每一件单拿出来,都可以和60年后的崇祯末世比惨。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