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混乱背后的联结

来源 :章回小说·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i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和玛格丽特· 德拉布尔是两位在英国文坛享誉盛名的女性作家。从伍尔夫的经典主人公达罗威夫人吸取了灵感,德拉布尔有意在《人到中年》中塑造了一位生活在当代英国版的女主人凯特· 阿姆斯特朗并且设计她在小说结尾也举办了一场聚会来对伍尔夫的小说进行戏仿,暗示通过人与人的联结在混乱无序中也能产生秩序。
  关 键 词:聚会 戏仿 联结 混乱
  作为英国文学界享誉盛名的女性作家之一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其独特的意识流小说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代表作《达罗威夫人》在文学批评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与现实主义作家推崇的对外部世界的相机式叙述截然相反,伍尔夫更倾向于探究人们隐秘的意识,去捕捉那“不记其数的原子”,因为“当这些原子坠落下来,构成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侧重点就和以往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间不在于此而在于彼。”[1]罗杰·弗莱对塞尚的印象主义画作的评价最恰当地诠释出她作品的精髓:
  你越认真地看就越能感觉到这些分散的符号开始融合,它们构成富有节奏的短语来表达这表面上的混乱,直到最后所有的元素汇集成一个简朴而又令人难忘的建筑结构呈现于眼前,而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它是从这看似的混乱中产生的。[2]
  如同一位印象主义画家一样,伍尔夫在结尾精心谋划出一场聚会以期大笔一挥驱散距离感和融合断裂感,这充分表明出她对混乱背后的统一和联结抱有充分的信心。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早期致力于女性角色的挖掘,随着她不断精深的技艺和扩展的视野,其声誉与日俱增,成为英国当代文坛不容小觑的女作家。于1980年出版的《人到中年》是德拉布尔写作事业的一个转折点,该书摆脱了以往作品中第一叙述人称贯穿全文的写法,而是运用内心独白和如万花筒般的多重视角尽可能地真实再现主人公凯特·阿姆斯特朗的中年危机。《人到中年》对《达罗威夫人》的戏仿体现在德拉布尔在结尾有意识地设计了“伍尔夫风格”的聚会,凯特像达罗威夫人一样置身众人中,感到自己拥有磁石般的凝聚力,之前所经历的彷徨与混乱暂时让位于宁静与满足,可见联结确实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赋予人力量。
  聚会的功用在于通过融合本质上独立却不无关联的个人和元素,呈现出完整的印象并产生集体记忆,如同马赛克一般,与两位作家在谋篇布局上相呼应。在无序性和不连贯性的假象下,伍尔夫和德拉布尔通过叙述的主观性和空间性暗示出共同的主题 — 唯有联结。虽然克拉丽莎一直在生与死,独处与交际两对分裂的视角痛苦地徘徊,结尾的聚会还是表明了她对社会交际和联结的重视。聚会对于克拉丽莎来说是绝佳的机会,她能够重新“点燃并照耀”,暂时避开生与死的疑虑,并从她的朋友们中汲取力量,因为他们“像树托起暮霭一样把她举起安放在树枝上”。[3]尤其当她得知塞普蒂默斯·史密斯自杀的消息时,她意识到心灵的隐秘和对爱的热情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而是相互补充的,这一顿悟使她摆脱了对过去的过分依赖及对于现在和未来的疑虑,因此暗示出她对于生活的渴望暂时占据了优势。“在这一刻,即使转瞬即逝,胜利吸纳了痛苦,欣喜吸纳了恐惧,塞普蒂默斯的消逝促成了克拉丽莎重生的喜悦。”[4]这时的克拉丽莎不再执着于过去,而是主动拥抱生活的点点滴滴,憧憬未来;她分裂的视角暂时得以融合。她之前把“社会自我”和“真实自我”完全分开,导致不能把生活视为生与死,独处与交际的集合体,因此精神上陷入桎梏,聚会不仅消解了克拉丽莎之前的疑虑,而且也折射出她的性格—即不懈的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创造人生的共同经验以证实存在本身。虽然她的聚会局限在上层阶级的社交圈,但它的确吸引形形色色的人聚在一起交流和联系,说明认真地生活就可以证明生活的意义,克拉丽莎意识的觉醒使她重拾信心和希望。
  聚会如熔炉一般冶炼各类元素,在过去,现在和未來间建立联系。凯特的聚会具有多重功能:伊芙琳的出院欢迎聚会,雨果的欢送会,穆吉德的送别会和马克的生日会;而且聚会上的客人更是混杂:她的前夫,她前夫的父母,她的同事,她的前男友,她孩子的朋友和她朋友的朋友,这看似混乱的场面却恰其分地证实联系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凯特的多重身份在众人的环绕中渐渐融合,达到平衡的状态,她内心充满宁静感和强大的力量,好像“她的确是一个圆圈的中心”[5],至此她改变了看问题的视角,成功克服了中年危机。在德拉布尔的笔下,女主人公凯特由于受到分裂视角的折磨,一直在与世隔绝和积极参与这两种对立的生存状态间徘徊,但作者通过文末的聚会暗示出主旨:一个人的生活必须适应“更为广阔的网络,这个网络是有迹可循的,如果人们能觉察到就好了。”(p72-73) 因此凯特在文末得以改变视角并克服了中年危机,成为她所创造的包容万象的交际圈的中心,此情此景仿佛是达罗威夫人聚会的现代版重现,因为克拉丽莎在最后摆脱了不确定感和焦虑感,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积极态度,从楼梯上款款走下来,容光焕发,坚定自信。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存在,这也就是为何克拉丽莎和凯特乐于通过聚会联结众人以创造集体意识和回忆,只有当她们分裂的视角达到平衡时,她们才能重获信心和存在感。
  互文性理论是指小说家不可避免地会继承他们前辈的创作理念,无论从体裁,情节还是结构等方面。而作为互文性写作技巧之一的戏仿则是通过幽默和讽刺的口吻对之前的作品,及其中的人物和主题进行模仿,为当代作家广泛应用。文学评论家罗伯特·鲁本主张,“一部作品的意义通常存在于它与过去文本的自觉关系;而对过去文本的转化和含蓄的质问通常会成为一部当代作品谋篇布局的基石和历史性格”。[6]
  “德拉布尔在‘发现’了伍尔夫后创作了《人到中年》,通过以聚会结尾对伍尔夫在《达罗威夫人》描写的上层阶级进行戏仿,无论从意图,语气还是背景都旨在与她的前辈形成鲜明的对比。”[9]在接受库伯·克拉克的采访时,德拉布尔透漏这是一个蓄意的玩笑,因为她特意安排凯特像达罗威夫人一样去买花。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凯特竟然选了一棵月桂树,这在聚会的众人中显然“引起了小小的轰动,每个人都走出房子来迎接它,有的大声惊呼,有的啧啧赞叹。”(p272)在《达罗威夫人》中,燃起宾客心中对英国的集体荣誉感的情形是首相的莅临,“人群轰动,轻声细语道:是首相”。[7]为了制造集体记忆,伍尔夫设计了首相的隆重登场,而德拉布尔则与之大相径庭,选择了微不足道的月桂树引起众人的注意,足见其讽刺意味。   伍爾夫和德拉布尔双双使用开放式结尾使主人公的命运充满无限可能并得以在文本外延续,也引起读者无限的好奇心。当达罗威夫人以往常自信且迷人的姿态走下楼梯时,她似乎已摒弃阴霾,但是聚会后她是否能一直保持此刻平静而坚定的状态却有待于商榷,这源于她变幻莫测的内心活动让人无法肯定她的心态将会如何发展。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人到中年》 结尾,凯特这时已经抛开最初的恐惧和疑虑,幸福地沉浸在聚会的热闹氛围中,准备好拥抱未来,“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尚未确定。所有的事,没有任何一件事,一切皆存在于未来。[…] 什么都不能束缚她,什么都不能阻碍她。”(p277)
  正如一学者作出的评价,“德拉布尔试图通过效仿伍尔夫文中的支柱—聚会强行对伦敦七零八落的社会生活施以秩序。8 即使凯特的客人名单要比克拉丽莎的更加包容广泛,她们最根本的意图是一致的,即穿越五彩斑斓的彩虹桥以创造联结。此外,聚会作为开放式的结尾也反映出两作家对小说真实性的理念,生活本身是无法预知并充满可能性的,而正在进行中的聚会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对各类诠释都敞开大门。
  参考文献:
  [1].瞿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家[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 David Bowling, Bloomsbury Aesthetics and the Novels of Forster and Woolf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5) 12.
  [3] 7. Virginia Woolf. Mrs. Dalloway. (UK: Penguin Popular Classics, 1996) 11, 189.
  [4] Herbert Marder, “Split Perspectives: Types of Incongruity in Mrs. Dalloway”. Paper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986, (1): 69.
  [5] Margaret Drabble, The Radiant Way.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87) 72-73.
  [6] Malcolm Bradbury & David Palmer, editors, The Contemporary English Novel, 18 (NY: Holmes & Meier Publishers. Inc, 1980) 133.
  [7]Tuzyline Jita Allan, Womanist and Feminist Aesthetics (USA: Ohio University Press, Athens, 1995) 65, 55.
其他文献
急促的电话铃  声带来惊喜  清晨,我从楼下散步回来,一出电梯口,便听见家里的电话铃声在响,估计已响了许久。我急忙开门,冲锋陷阵似的奔向前,抓起话筒忙问:“喂,哪一位?”  对方反问一句:“你是杨世运吗?”  “是是,我就是杨世运!”  “猜猜我是谁?”  我差点想欢呼了,每句话里都爆出了惊叹号:“想不到你会给我打电话!你的声音一点儿也没变,还是那么清脆,像小姑娘一样!”  “黄土快埋到领口了,怎
期刊
刚上初中那会儿,我是个心静如水,规规矩矩,不言多语的女生。表面上愤世嫉俗,内心自视甚高。  有一天,班里面一个叫“灰太狼”的男生鬼鬼祟祟递给我一张纸条,说9班有一个叫“猪头炳”的暗地里喜欢我。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荡了我年少高傲的心。此后几天,每次出操或课间活动的时候,我总是免不了胆战心惊,神经兮兮;总免不了警惕地瞪大两眼,越看越觉得他行道诡异,对我不怀好意。放学路上,我急匆匆地跑向开往东罟村6
期刊
当西北风浩浩荡荡开进东北大地的时候,冬天的脚步声隐隐传来,大大小小的湖泡都在等待即将来临的漫长晶莹时光。这是一个改变了多人命运的冬天,让许多人直到今天仍念念不忘。  一、打鱼遭遇封泡  准确地说,那个值得纪念的冬日是11月14日,具体时间是从下午一点左右开始的。在西北方的天地之间,一片黑云悄悄冒出,在寒风的掩护下,慢慢扩散,不知不觉间层层叠叠压满了天空。  小渔船剧烈摇晃起来,卢家贵首先被惊醒了,
期刊
摘 要:翻译目的论学派起源于德国的翻译功能理论,德国的翻译功能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至80年代。这种翻译理论不再单纯的集中于翻译过程中的对等的语言转换问题,而是从语言和文本的功能及其目的来分析、研究翻译。本文将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分析两篇不同类型的文本的翻译方法的差异。  关 键 词:翻译目的论 文本功能 翻译策略 文学与非文学  一、翻译目的论学派简介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至80
期刊
摘 要:面对衡阳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型失衡问题,本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为指导,结合衡阳本土实际,提出衡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可考虑以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包装印刷业、文化休闲娱乐业、民间工艺文化业、饮食文化业、体育产业等为“着力点”,以整合“一核、两极、三点”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为“落脚点”,并为衡阳文化产业发展寻求必要保障措施,为培植衡阳文化产业新形势下的增长极建言献策。  关 键 词:文化产业 供
期刊
一、吃“干醋”的男人  傍近中午,绰号“八里香”的女人姚凤香右手夹着香烟,站在自己家的门前。她扭动着纤细苗条的身段,左顾右盼,情绪和动作有些像被蜂子蛰了,一副不安分的模样。  姚凤香是四马架村会计孙守财的老婆。这个女人有几分姿色,但名声不怎么地。她是被一些男人看了爱、被女人见了恨的那种类型的女人,从做姑娘的时候就和男人拉拉扯扯,因此在村子里的人缘就有点像大酱缸里生了蛆的大酱,大酱里有蛆虽然让人看着
期刊
透过硝烟的朝阳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仲夏的一个黄昏,此时,离日本天皇向全世界举起那面具有历史意义的白旗尚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驻扎在大别山腹地管家渡小镇上的日军,在佐佐木的中佐的带领下,执行例行的巡山任务时,在镇外那条名叫石笋冲的山谷里,与一支没弄清来历与番号的抗日武装面对面目地走到了一起。  双方是不期而遇的,因此,都有点儿措手不及,在那个幽深、狭长的山间谷地里,谁也无法摆开交战的阵势,便匆匆地
期刊
一、追车风波  江城形如牛角梢,依山傍水,一半枕着大江,一半伸进黄海。这里除了盛产江鲜海鲜,还是远近闻名的“美人窝”,由于吃的是海鲜,喝的是甘洌的江水,这里的女娃儿都出落得十分水灵。远近的小伙子,都以娶个江城的媳妇儿为荣,就是从大都市跑来江城做生意的外地客商和鱼贩子,本来只想到这里来赚点钱就拍拍屁股走人的,没承想看到江城那些漂亮白嫩的女娃儿,就挪不动腿了,没结婚的自然就成了倒插门儿的女婿。娶过老婆
期刊
闹灾的海  公元一九九零年夏天。  五十岁的王长发有条不大不小的木壳船,雇了三名船工下蟹网,逮那种一斤二三两重的盖儿灰肚白的梭子蟹。  梭子蟹味道鲜美,有钱的没钱的都乐意吃,是海鲜里的高档品种。  每天,他们都下五十几块网,蜿蜒几海里。一个潮汐过去(六小时左右)开始拔网,张钳舞剪的梭子蟹便陆续露出水面耍威风。每天的收获都是两千多斤,卖四千多元。挺好的效益!可是,好景不长,受到了一种东西的干扰,最后
期刊
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孩子放假回家。  农历年二〇一三年腊月廿五,即公历2014年1月25日,上午,强叔突然接到儿子的电话:  “爸爸:我就要从深圳回来了。准备过年了,明天下午可以到!”冬生说。  “好的。路上小心。苗苗和玉英好吗?”强叔高兴地说。  “好哇。爷爷!你好吗!准备好吃啊!”苗苗撒娇地说。  “麻烦爷爷准备什么?我们什么都准备了!”手机里传来玉英喝斥苗苗的声音。  ……  强叔姓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