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和玛格丽特· 德拉布尔是两位在英国文坛享誉盛名的女性作家。从伍尔夫的经典主人公达罗威夫人吸取了灵感,德拉布尔有意在《人到中年》中塑造了一位生活在当代英国版的女主人凯特· 阿姆斯特朗并且设计她在小说结尾也举办了一场聚会来对伍尔夫的小说进行戏仿,暗示通过人与人的联结在混乱无序中也能产生秩序。
关 键 词:聚会 戏仿 联结 混乱
作为英国文学界享誉盛名的女性作家之一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其独特的意识流小说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代表作《达罗威夫人》在文学批评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与现实主义作家推崇的对外部世界的相机式叙述截然相反,伍尔夫更倾向于探究人们隐秘的意识,去捕捉那“不记其数的原子”,因为“当这些原子坠落下来,构成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侧重点就和以往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间不在于此而在于彼。”[1]罗杰·弗莱对塞尚的印象主义画作的评价最恰当地诠释出她作品的精髓:
你越认真地看就越能感觉到这些分散的符号开始融合,它们构成富有节奏的短语来表达这表面上的混乱,直到最后所有的元素汇集成一个简朴而又令人难忘的建筑结构呈现于眼前,而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它是从这看似的混乱中产生的。[2]
如同一位印象主义画家一样,伍尔夫在结尾精心谋划出一场聚会以期大笔一挥驱散距离感和融合断裂感,这充分表明出她对混乱背后的统一和联结抱有充分的信心。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早期致力于女性角色的挖掘,随着她不断精深的技艺和扩展的视野,其声誉与日俱增,成为英国当代文坛不容小觑的女作家。于1980年出版的《人到中年》是德拉布尔写作事业的一个转折点,该书摆脱了以往作品中第一叙述人称贯穿全文的写法,而是运用内心独白和如万花筒般的多重视角尽可能地真实再现主人公凯特·阿姆斯特朗的中年危机。《人到中年》对《达罗威夫人》的戏仿体现在德拉布尔在结尾有意识地设计了“伍尔夫风格”的聚会,凯特像达罗威夫人一样置身众人中,感到自己拥有磁石般的凝聚力,之前所经历的彷徨与混乱暂时让位于宁静与满足,可见联结确实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赋予人力量。
聚会的功用在于通过融合本质上独立却不无关联的个人和元素,呈现出完整的印象并产生集体记忆,如同马赛克一般,与两位作家在谋篇布局上相呼应。在无序性和不连贯性的假象下,伍尔夫和德拉布尔通过叙述的主观性和空间性暗示出共同的主题 — 唯有联结。虽然克拉丽莎一直在生与死,独处与交际两对分裂的视角痛苦地徘徊,结尾的聚会还是表明了她对社会交际和联结的重视。聚会对于克拉丽莎来说是绝佳的机会,她能够重新“点燃并照耀”,暂时避开生与死的疑虑,并从她的朋友们中汲取力量,因为他们“像树托起暮霭一样把她举起安放在树枝上”。[3]尤其当她得知塞普蒂默斯·史密斯自杀的消息时,她意识到心灵的隐秘和对爱的热情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而是相互补充的,这一顿悟使她摆脱了对过去的过分依赖及对于现在和未来的疑虑,因此暗示出她对于生活的渴望暂时占据了优势。“在这一刻,即使转瞬即逝,胜利吸纳了痛苦,欣喜吸纳了恐惧,塞普蒂默斯的消逝促成了克拉丽莎重生的喜悦。”[4]这时的克拉丽莎不再执着于过去,而是主动拥抱生活的点点滴滴,憧憬未来;她分裂的视角暂时得以融合。她之前把“社会自我”和“真实自我”完全分开,导致不能把生活视为生与死,独处与交际的集合体,因此精神上陷入桎梏,聚会不仅消解了克拉丽莎之前的疑虑,而且也折射出她的性格—即不懈的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创造人生的共同经验以证实存在本身。虽然她的聚会局限在上层阶级的社交圈,但它的确吸引形形色色的人聚在一起交流和联系,说明认真地生活就可以证明生活的意义,克拉丽莎意识的觉醒使她重拾信心和希望。
聚会如熔炉一般冶炼各类元素,在过去,现在和未來间建立联系。凯特的聚会具有多重功能:伊芙琳的出院欢迎聚会,雨果的欢送会,穆吉德的送别会和马克的生日会;而且聚会上的客人更是混杂:她的前夫,她前夫的父母,她的同事,她的前男友,她孩子的朋友和她朋友的朋友,这看似混乱的场面却恰其分地证实联系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凯特的多重身份在众人的环绕中渐渐融合,达到平衡的状态,她内心充满宁静感和强大的力量,好像“她的确是一个圆圈的中心”[5],至此她改变了看问题的视角,成功克服了中年危机。在德拉布尔的笔下,女主人公凯特由于受到分裂视角的折磨,一直在与世隔绝和积极参与这两种对立的生存状态间徘徊,但作者通过文末的聚会暗示出主旨:一个人的生活必须适应“更为广阔的网络,这个网络是有迹可循的,如果人们能觉察到就好了。”(p72-73) 因此凯特在文末得以改变视角并克服了中年危机,成为她所创造的包容万象的交际圈的中心,此情此景仿佛是达罗威夫人聚会的现代版重现,因为克拉丽莎在最后摆脱了不确定感和焦虑感,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积极态度,从楼梯上款款走下来,容光焕发,坚定自信。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存在,这也就是为何克拉丽莎和凯特乐于通过聚会联结众人以创造集体意识和回忆,只有当她们分裂的视角达到平衡时,她们才能重获信心和存在感。
互文性理论是指小说家不可避免地会继承他们前辈的创作理念,无论从体裁,情节还是结构等方面。而作为互文性写作技巧之一的戏仿则是通过幽默和讽刺的口吻对之前的作品,及其中的人物和主题进行模仿,为当代作家广泛应用。文学评论家罗伯特·鲁本主张,“一部作品的意义通常存在于它与过去文本的自觉关系;而对过去文本的转化和含蓄的质问通常会成为一部当代作品谋篇布局的基石和历史性格”。[6]
“德拉布尔在‘发现’了伍尔夫后创作了《人到中年》,通过以聚会结尾对伍尔夫在《达罗威夫人》描写的上层阶级进行戏仿,无论从意图,语气还是背景都旨在与她的前辈形成鲜明的对比。”[9]在接受库伯·克拉克的采访时,德拉布尔透漏这是一个蓄意的玩笑,因为她特意安排凯特像达罗威夫人一样去买花。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凯特竟然选了一棵月桂树,这在聚会的众人中显然“引起了小小的轰动,每个人都走出房子来迎接它,有的大声惊呼,有的啧啧赞叹。”(p272)在《达罗威夫人》中,燃起宾客心中对英国的集体荣誉感的情形是首相的莅临,“人群轰动,轻声细语道:是首相”。[7]为了制造集体记忆,伍尔夫设计了首相的隆重登场,而德拉布尔则与之大相径庭,选择了微不足道的月桂树引起众人的注意,足见其讽刺意味。 伍爾夫和德拉布尔双双使用开放式结尾使主人公的命运充满无限可能并得以在文本外延续,也引起读者无限的好奇心。当达罗威夫人以往常自信且迷人的姿态走下楼梯时,她似乎已摒弃阴霾,但是聚会后她是否能一直保持此刻平静而坚定的状态却有待于商榷,这源于她变幻莫测的内心活动让人无法肯定她的心态将会如何发展。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人到中年》 结尾,凯特这时已经抛开最初的恐惧和疑虑,幸福地沉浸在聚会的热闹氛围中,准备好拥抱未来,“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尚未确定。所有的事,没有任何一件事,一切皆存在于未来。[…] 什么都不能束缚她,什么都不能阻碍她。”(p277)
正如一学者作出的评价,“德拉布尔试图通过效仿伍尔夫文中的支柱—聚会强行对伦敦七零八落的社会生活施以秩序。8 即使凯特的客人名单要比克拉丽莎的更加包容广泛,她们最根本的意图是一致的,即穿越五彩斑斓的彩虹桥以创造联结。此外,聚会作为开放式的结尾也反映出两作家对小说真实性的理念,生活本身是无法预知并充满可能性的,而正在进行中的聚会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对各类诠释都敞开大门。
参考文献:
[1].瞿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家[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 David Bowling, Bloomsbury Aesthetics and the Novels of Forster and Woolf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5) 12.
[3] 7. Virginia Woolf. Mrs. Dalloway. (UK: Penguin Popular Classics, 1996) 11, 189.
[4] Herbert Marder, “Split Perspectives: Types of Incongruity in Mrs. Dalloway”. Paper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986, (1): 69.
[5] Margaret Drabble, The Radiant Way.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87) 72-73.
[6] Malcolm Bradbury & David Palmer, editors, The Contemporary English Novel, 18 (NY: Holmes & Meier Publishers. Inc, 1980) 133.
[7]Tuzyline Jita Allan, Womanist and Feminist Aesthetics (USA: Ohio University Press, Athens, 1995) 65, 55.
关 键 词:聚会 戏仿 联结 混乱
作为英国文学界享誉盛名的女性作家之一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其独特的意识流小说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代表作《达罗威夫人》在文学批评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与现实主义作家推崇的对外部世界的相机式叙述截然相反,伍尔夫更倾向于探究人们隐秘的意识,去捕捉那“不记其数的原子”,因为“当这些原子坠落下来,构成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侧重点就和以往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间不在于此而在于彼。”[1]罗杰·弗莱对塞尚的印象主义画作的评价最恰当地诠释出她作品的精髓:
你越认真地看就越能感觉到这些分散的符号开始融合,它们构成富有节奏的短语来表达这表面上的混乱,直到最后所有的元素汇集成一个简朴而又令人难忘的建筑结构呈现于眼前,而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它是从这看似的混乱中产生的。[2]
如同一位印象主义画家一样,伍尔夫在结尾精心谋划出一场聚会以期大笔一挥驱散距离感和融合断裂感,这充分表明出她对混乱背后的统一和联结抱有充分的信心。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早期致力于女性角色的挖掘,随着她不断精深的技艺和扩展的视野,其声誉与日俱增,成为英国当代文坛不容小觑的女作家。于1980年出版的《人到中年》是德拉布尔写作事业的一个转折点,该书摆脱了以往作品中第一叙述人称贯穿全文的写法,而是运用内心独白和如万花筒般的多重视角尽可能地真实再现主人公凯特·阿姆斯特朗的中年危机。《人到中年》对《达罗威夫人》的戏仿体现在德拉布尔在结尾有意识地设计了“伍尔夫风格”的聚会,凯特像达罗威夫人一样置身众人中,感到自己拥有磁石般的凝聚力,之前所经历的彷徨与混乱暂时让位于宁静与满足,可见联结确实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赋予人力量。
聚会的功用在于通过融合本质上独立却不无关联的个人和元素,呈现出完整的印象并产生集体记忆,如同马赛克一般,与两位作家在谋篇布局上相呼应。在无序性和不连贯性的假象下,伍尔夫和德拉布尔通过叙述的主观性和空间性暗示出共同的主题 — 唯有联结。虽然克拉丽莎一直在生与死,独处与交际两对分裂的视角痛苦地徘徊,结尾的聚会还是表明了她对社会交际和联结的重视。聚会对于克拉丽莎来说是绝佳的机会,她能够重新“点燃并照耀”,暂时避开生与死的疑虑,并从她的朋友们中汲取力量,因为他们“像树托起暮霭一样把她举起安放在树枝上”。[3]尤其当她得知塞普蒂默斯·史密斯自杀的消息时,她意识到心灵的隐秘和对爱的热情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而是相互补充的,这一顿悟使她摆脱了对过去的过分依赖及对于现在和未来的疑虑,因此暗示出她对于生活的渴望暂时占据了优势。“在这一刻,即使转瞬即逝,胜利吸纳了痛苦,欣喜吸纳了恐惧,塞普蒂默斯的消逝促成了克拉丽莎重生的喜悦。”[4]这时的克拉丽莎不再执着于过去,而是主动拥抱生活的点点滴滴,憧憬未来;她分裂的视角暂时得以融合。她之前把“社会自我”和“真实自我”完全分开,导致不能把生活视为生与死,独处与交际的集合体,因此精神上陷入桎梏,聚会不仅消解了克拉丽莎之前的疑虑,而且也折射出她的性格—即不懈的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创造人生的共同经验以证实存在本身。虽然她的聚会局限在上层阶级的社交圈,但它的确吸引形形色色的人聚在一起交流和联系,说明认真地生活就可以证明生活的意义,克拉丽莎意识的觉醒使她重拾信心和希望。
聚会如熔炉一般冶炼各类元素,在过去,现在和未來间建立联系。凯特的聚会具有多重功能:伊芙琳的出院欢迎聚会,雨果的欢送会,穆吉德的送别会和马克的生日会;而且聚会上的客人更是混杂:她的前夫,她前夫的父母,她的同事,她的前男友,她孩子的朋友和她朋友的朋友,这看似混乱的场面却恰其分地证实联系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凯特的多重身份在众人的环绕中渐渐融合,达到平衡的状态,她内心充满宁静感和强大的力量,好像“她的确是一个圆圈的中心”[5],至此她改变了看问题的视角,成功克服了中年危机。在德拉布尔的笔下,女主人公凯特由于受到分裂视角的折磨,一直在与世隔绝和积极参与这两种对立的生存状态间徘徊,但作者通过文末的聚会暗示出主旨:一个人的生活必须适应“更为广阔的网络,这个网络是有迹可循的,如果人们能觉察到就好了。”(p72-73) 因此凯特在文末得以改变视角并克服了中年危机,成为她所创造的包容万象的交际圈的中心,此情此景仿佛是达罗威夫人聚会的现代版重现,因为克拉丽莎在最后摆脱了不确定感和焦虑感,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积极态度,从楼梯上款款走下来,容光焕发,坚定自信。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存在,这也就是为何克拉丽莎和凯特乐于通过聚会联结众人以创造集体意识和回忆,只有当她们分裂的视角达到平衡时,她们才能重获信心和存在感。
互文性理论是指小说家不可避免地会继承他们前辈的创作理念,无论从体裁,情节还是结构等方面。而作为互文性写作技巧之一的戏仿则是通过幽默和讽刺的口吻对之前的作品,及其中的人物和主题进行模仿,为当代作家广泛应用。文学评论家罗伯特·鲁本主张,“一部作品的意义通常存在于它与过去文本的自觉关系;而对过去文本的转化和含蓄的质问通常会成为一部当代作品谋篇布局的基石和历史性格”。[6]
“德拉布尔在‘发现’了伍尔夫后创作了《人到中年》,通过以聚会结尾对伍尔夫在《达罗威夫人》描写的上层阶级进行戏仿,无论从意图,语气还是背景都旨在与她的前辈形成鲜明的对比。”[9]在接受库伯·克拉克的采访时,德拉布尔透漏这是一个蓄意的玩笑,因为她特意安排凯特像达罗威夫人一样去买花。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凯特竟然选了一棵月桂树,这在聚会的众人中显然“引起了小小的轰动,每个人都走出房子来迎接它,有的大声惊呼,有的啧啧赞叹。”(p272)在《达罗威夫人》中,燃起宾客心中对英国的集体荣誉感的情形是首相的莅临,“人群轰动,轻声细语道:是首相”。[7]为了制造集体记忆,伍尔夫设计了首相的隆重登场,而德拉布尔则与之大相径庭,选择了微不足道的月桂树引起众人的注意,足见其讽刺意味。 伍爾夫和德拉布尔双双使用开放式结尾使主人公的命运充满无限可能并得以在文本外延续,也引起读者无限的好奇心。当达罗威夫人以往常自信且迷人的姿态走下楼梯时,她似乎已摒弃阴霾,但是聚会后她是否能一直保持此刻平静而坚定的状态却有待于商榷,这源于她变幻莫测的内心活动让人无法肯定她的心态将会如何发展。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人到中年》 结尾,凯特这时已经抛开最初的恐惧和疑虑,幸福地沉浸在聚会的热闹氛围中,准备好拥抱未来,“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尚未确定。所有的事,没有任何一件事,一切皆存在于未来。[…] 什么都不能束缚她,什么都不能阻碍她。”(p277)
正如一学者作出的评价,“德拉布尔试图通过效仿伍尔夫文中的支柱—聚会强行对伦敦七零八落的社会生活施以秩序。8 即使凯特的客人名单要比克拉丽莎的更加包容广泛,她们最根本的意图是一致的,即穿越五彩斑斓的彩虹桥以创造联结。此外,聚会作为开放式的结尾也反映出两作家对小说真实性的理念,生活本身是无法预知并充满可能性的,而正在进行中的聚会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对各类诠释都敞开大门。
参考文献:
[1].瞿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家[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 David Bowling, Bloomsbury Aesthetics and the Novels of Forster and Woolf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5) 12.
[3] 7. Virginia Woolf. Mrs. Dalloway. (UK: Penguin Popular Classics, 1996) 11, 189.
[4] Herbert Marder, “Split Perspectives: Types of Incongruity in Mrs. Dalloway”. Paper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986, (1): 69.
[5] Margaret Drabble, The Radiant Way.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87) 72-73.
[6] Malcolm Bradbury & David Palmer, editors, The Contemporary English Novel, 18 (NY: Holmes & Meier Publishers. Inc, 1980) 133.
[7]Tuzyline Jita Allan, Womanist and Feminist Aesthetics (USA: Ohio University Press, Athens, 1995) 65,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