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活”人生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筷箸文化忙碌了一辈子,也算是‘筷活’了一生!”在蓝翔的人生里,还有什么比坚守和传承一段舌尖上的文化来得更有意义?
  在上海多伦路文化街191号,有一座不起眼的“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收藏着古今中外2000多双筷箸,它们的主人是已经82岁的“中国藏筷第一人”——蓝翔。
  别看已经耄耋高龄,老人家的身体仍然硬朗得很。凭着对筷箸文化的痴迷,收藏之路一走便是几十年。“平时我非常节约,烟酒不沾,但遇上喜欢的藏品,还是会不惜代价一掷千金。”老人家说,为了收藏筷箸,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古镇、乡村。曾为了寻找记忆中的一双铁筷子,专程跑回徐州老家掘地三尺,“只可惜铁筷子在地下埋太久了,已经被腐蚀得仅存一根了。”老人惋惜着。
  这样的寻宝经历还有很多,几十年来不辞辛劳地寻觅,让蓝翔的藏品变得相当丰富。1988年,他在家中办起了当时全国独一无二的家庭“藏筷馆”,虽说不大,但陈列着稀奇古怪的筷箸竟有上千双之多。上自明清两代,下至民国、当代,还有日本和朝鲜等国外的。材质也不尽相同,有竹木、金属、牙骨、玉石、密塑几大类,其中以木质的居多。
  “别以为筷箸看似简单,里面的学问可多了。”老人说着,拿出藏品来一一展示。有进餐时不沾米饭和防馊的枣木筷,有陕北民间认为有利明目的冬青木筷,也有少数民族的结婚筷、香港的旅游筷、日本作为礼品的长寿筷,更有清代时人们用来拨弄烧炭的长铜筷、洞房中用来剪龙凤花烛烛芯又细又长的铜筷等,数不胜数。其次,蓝翔还收藏了筷筒、筷笼、筷盒多达百件,其中也不乏精品。这些用各种材质制成的器物,大多绘有“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字图案,承载着浓浓的民俗风情和文化。
  “收藏筷子我不为赚钱,”老人说,“筷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责任把中国的箸文化发扬光大”。在收藏之余,老人还坚持筷箸文化的研究,撰写出国内第一部箸文化专著《筷子古今谈》,以及《筷子三千年》、《筷子的故事》、《古今中外筷箸大观》等8部著作。
  3年前,在上海文化主管部门的推动下,蓝翔成立了筷箸文化促进会,并担任会长。虽然整个过程经历重重困难,但一路的艰辛也让蓝翔回味无穷。“为筷箸文化忙碌了一辈子,也算是‘筷活’了一生!”老人打趣地说道,抚摸着一双双筷子的手颤抖着,这是一双传承文化的手,刻画着一道道深深的皱纹,记录下坚守了一辈子的艰辛。
其他文献
杨越晴就像一团海绵,努力吸收各种知识,从内向的高中生,成长为受全世界瞩目的设计师,在设计舞台上树立个性鲜明的旗帜。  在三个月前的“上海时装周·2015春夏时装发布会”上,杨越晴与女装设计师品牌TNC group的合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杨越晴设计的饰品第一次在国内正式亮相。设计灵感来自西班牙画家达利的作品“永恒的记忆”。杨越晴将作品命名为“融化的珠宝”,采用铜镀黄金,将传统珠宝做出了融化流
坐落于太湖之滨的灵山梵宫被誉为“东方大教堂”。殿内墙壁上彩色的琉璃,精美绝伦的壁画,令人流连忘返。尤其是穹顶上规模宏大、如梦似幻的木雕装饰,绝对是梵宫的神来之笔。  值得注意的是,灵山梵宫建成于2008年,并非古代建筑,里面的所有装饰,体现的都是现代工匠的水平。当下,致力于木雕工艺品制作的企业很多,技艺也不亚于古代,但把木雕运用于装饰的专业团队并不多,能够承揽梵宫这样大的工程,并且出色完成的,就更
老去的旧舍,重修新筑,未必是焕然一新,也许是找回它最初的模样。  是否觉得自己的房子老旧得已经跟不上潮流?  是否想让自己的老房子看上去更加清新大方?  又或者想要寻一间老屋,做成人见人爱的工作室?  老屋改造,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重新布局、重新规划、重新打造,需要更多的创意、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投入……毕竟,不管当初,还是如今,都有自己特殊的味道,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且看上海、北京、成都三座城市
手工业的兴盛,需要更多人的参与。而手工企业的壮大,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榜样企业,成就更多的榜样企业!    中国工艺礼品和手工DIY蓬勃发展,但反观整个行业,仍存在种种问题:  产品守旧且千篇一律,缺乏创新;  工艺与设计脱节,研发力度不够;  市场认知度低,缺乏品牌意识;  产品定位不明晰,店面业绩糟糕……  这些问题困扰着工艺礼品和手工DIY企业的经营者。  手工业的兴盛,需要更多人的参与。
2014年8月29日,上海国际礼品、工艺品展览会现场,一套金油滴茶罐、茶盏被日本茶道专家宗一以100万元人民币高价购走。这个价格,刷新了此前一套金油滴建盏卖出45万元的纪录。9月中下旬,中央电视台展开“寻宝在建阳”活动,又给建盏添了一把火。  建盏,这个因斗茶而生,因斗茶而亡,兴于两宋,明朝停烧,生命不足500年的瓷器,再次以高傲的姿态,走进饮茶人的眼帘。不禁让人想起《世界茶经》对建盏的评价:一种
《梅花三弄》东晋“笛圣”桓伊所作。梅花之调,高妙绝伦。  《阳关三叠》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写。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  《平沙落雁》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其意在“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鸥鹭忘机》宋代刘志方所作,寓意海鸟飞翔海空,混忘心机,曲意隽永。  《广陵散》嵇康擅弹此曲,现在琴家所弹奏的《广陵散》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胡笳十八拍》一说为蔡文姬所作。唐代著名琴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让人们世代相承、曾经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手工制品等文化形式,被冲击得支离破碎。这些传承几百上千年的文化生活智慧,组成了我们当今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留存,就是延续中华民族的文脉。  前些年提及非遗,人们不是一脸茫然,就是扼腕叹息。因为生产生活方式的演进,大多数人从未坐在乡间的戏台下听过曲,没有亲手剪过窗花,没有见
2015年3月4日下午7时,“心手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巴黎艺术展在塞纳河畔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盛大开幕。开幕仪式上,以中国古代皇家首饰技艺制作的潮宏基花丝博物馆臻品花丝如意等三件珍贵展品被特别赠予法国艺术家协会 (La Maison des Artistes),作为中法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友好见证。  本次展览回顾了文化公益组织稀捍行动成立两周年来三个长线保护项目花丝镶嵌、傣纸、羌绣的项目成果。在
祭祖│杭州建德大慈岩镇新叶村│农历三月三  经过《爸爸去哪儿》的“金手指”,新叶村明显比从前热闹了许多。只是眼下初春,江南阴冷,游客并不多。天还未亮,我们便起床,赶着去南塘。因为塘边的有序堂是宗祠,也是全村的中心,盛大的三月三祭祖活动便是从这里开始。2015年是十年一遇的“大年”,由崇义派执掌。祭祖活动比往年隆重许多。  南塘边的房屋均是粉墙黛瓦,明显的江南徽派建筑风格。与往常不同的是,家家户户门
这些年来,那鼎浩的名字在乌鲁木齐一天天响亮起来。一个普通平凡的面团到了他的手里,就能变幻成葡萄架下美丽的少女、打馕的俊朗男子、弹着热瓦甫的老艺人……他的面塑作品里都流淌着维吾尔族的生命律动,绚烂多姿的新疆生活在他手中以一种别致的样式再现。  高价面娃娃  春节临近,在那鼎浩位于乌鲁木齐北京路上的工作室里,不断有人前来预订新年礼品。这是那鼎浩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从构思出以“百猴献寿”为主题,到反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