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能源价格改革遭遇CPI上涨。
据统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为6%左右,而耗用的钢铁、煤炭、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31%和40%。能源价格的长期扭曲,助长了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降低了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十一五”期间,我们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新目标。即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指出保证全国环保投资约需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5%。根据目前的现实,不调整经济结构恐怕很难奏效。若依靠其他手段可能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成本,有效的办法是进行能源价格改革。
能源价格改革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而能源消耗只能翻一番。我国又是能源消费大国,较低的能源价格与日益突出的能源与环境矛盾十分不相适应。但是能源价格的上涨必然带动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产成品价格的上涨必然会进一步带动消费物价的上涨。2008年3月份CPI指数同比上涨8.3%。而此前一个月,中长期工业品出厂价格(PII)同比上涨6.6%,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7%,食品价格上涨11.0%。PPI指数被认为是CPI的先行指数。如果推进煤电油等能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必然带来PPI指数的上涨,这对当前通货膨胀无疑是雪上加霜。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2008年物价涨幅控制目标设在4.8%左右。这个控制指标已比07年高出近两个百分点,今年1月,CPI指数达到7.1%,二月CPI指数达到了8.4%。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3.3%,这个数据在一月份是18.2%,其中肉类食品价格上涨40%以上,剧烈的上涨使得中低收入人群备感压力。物价上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到国际初级产品、能源价格(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化肥等)的上升。由于我国能源价格大部分由政府制定和管制,长期以来的体制积弊造成能源价格定价机制不合理,难以和国际接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国内能源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脱钩,造成高耗能产品的大量出口,等于在间接补贴世界,不符合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开放战略。”能源价格改革和实现宏观调控“双防”目标同样重要,当前全球化的通货膨胀,国内相关初级产品的涨价,对政策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偏低的能源价格助长了国内高耗能、高污染和能源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此形成的贸易顺差其实是以牺牲我们环境为代价,较低的能源价格对人民币带来一定的升值压力,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倒挂同时造成国内能源结构的失衡,以低廉价格生产的产品出口等于是间接的“补贴”外国消费者。另一方面,如果提高能源价格,会对中长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产生深远的影响。难怪有专家表示“在CPI一路走高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可能是能源价格改革对通胀的影响。”能源价格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改革也必须在“双防”的宏观背景下前行,宏观调控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去年发表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指出,“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中国政府在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能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因此,能源价格改革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中的应当是通过价格调整改善不合理需求,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处处长高辉清也建议,“能源价格改革要逐步推进,同时注重结构性调整。”
物价上涨与菜篮子的轻重
物价上涨老百姓的感受最深。种种数据表明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高物價的时代,且从短期看不太可能有太多改变。老百姓们必须“忍受”并面对物价的快速上涨。有人形容物价在跑,而工资在爬,越来越多的人明显感受到了物价上涨带来的收入效应。即便老百姓对物价承受能力仍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抵抗力,但物价上涨了老百姓菜篮子里还能装多满?菜篮子的轻重,不仅仅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民生问题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物价上涨与菜篮子的轻重,这杆秤的执掌者仍然是政府。
在京工作的老谢,提起现在物价上涨的第一反应是内蒙老家养的十几头牛。在北京做买卖的他把家里的牛交给了父母看管。“现在形势变化太快了,化肥,种子,饲料的价钱涨的太快。”前些年由于国家要退耕还草,老谢父母将全家的羊都卖掉了。“没办法,政府要求必须圈养,前些年家里面没那么多钱买饲料。”此后,家人借钱买了几头种牛,家里的地里都种成了草玉米,“国家给每亩地补助15~20斤种子,但到我们手里就没那么多了,加上农民的土地承包费的上升,这部分我们还要贴钱。”牛奶价格上去了,可由于养牛的人增多了,奶牛的价格却下降了。老谢家买的奶牛现在价格降了一半,这部分成本让老谢家人颇为无奈。“现在牛奶价格上涨,农民能买上好价钱也行,就怕中间环节,如今运费、汽油费上涨,再加上治理超载越来越严格,牛奶收购价也没有多少变化,挣下的钱不比往前多,花的钱却比往前的要多。”问起老谢对未来物价看法,老谢i说:“这么多年粮食价格一直在涨,但是今年上涨速度太快,上涨速度降下来就行了,吃饭的价钱再涨还是要给的,太快了我们承受不了。”
在西安工作多年的孙德智对菜价上涨感受更明显。以往西安一碗油泼面的价格为3块,现在涨到5块钱一小碗。以前孙德智家三口人一周买菜一共20~30块钱就够了,一个月不超过150元,现在最少要200元以上。“菜再涨价咱也能承受,只不过菜要顿顿吃。从前一天工作在外面吃饭早饭加午饭7块钱就打住了,现在至少要12块钱。算下来一个月多花了至少要160块钱,一个月快两个月的钱了。西安以前的小吃都相当便宜,味道还美。如今都涨价了,不如大学时候那么便宜了,真怀念以往那种感觉啊。”从西安物价局公布的4月份农产品零售价格信息来看,蔬菜价格继续呈现上涨的趋势,其中涨幅最高的是大白菜,涨幅达到200%,猪肉价格继续小幅上涨。短期物价上涨的趋势不会停止,像老孙这样工作多年的人来说,物价上涨仍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但每个月的钱,也要精打细算,尽量省点,毕竟不知道什么东西还会涨。”最近,西安价格信息网做了个调查问卷(截止到2008年4月15日),自2006年以来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是:72.211%的答卷者认为物价偏高;当问到价格上涨对家庭生活产生明显影响的主要项目,19.879%的人认为影响最大的是菜篮子,其次是医疗、水电暖和成品油。可见,和孙德智感同身受的普通老百姓不在少数。
加息——不可承受之重
3月31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但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货币信贷投放仍然偏多,价格上涨的压力明显。”。近日,周小川在华盛顿接受美国彭博新闻社的采访时说“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自去年连续6次加息以来,市场仍有提升利率的空间,以控制1996年以来最高的通货膨胀率。“(我们)还有空间进一步使用利率工具。”。这似乎预示着未来加息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增大。
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国内通货膨胀增长仍然十分强劲。央行已从3月25日起上調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美国不断调低利率,美国与国内利差约1.9%。面对热钱涌入,国内有两种观点,一个是主张控制加息的幅度,尽可能的减少外资套利的可能,以缓解当前的流动性过热。另一种看法是,当前住房等资产性产品的收益率不断上涨令外商直接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投资收益远远高于套利收益,因此主张政府保持不断加息的步伐,以此控制国外热钱的涌入对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危害。从国内看,房地产等行业受到紧缩性政策调整使得资金链条越收越紧,进一步的紧缩政策(加息)会使得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甚至资金链条断裂的可能。这意味着,加息将会是一把双刃剑。
面对当前不断走高的CPI,防止通货膨胀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据袁钢明介绍,“今年2月份的CPI指数与中国目前3.93%的税后基准利率相比较,负利率水平已经扩大至477个基点。而且中国已经是连续15个月处于实际负利率,加息迫在眉睫。”此外,厉以宁在两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治理通货膨胀不能单纯依靠提高银行利率。因为美国在降低利率,而中国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率,利差加大,外资热钱就会流入得更多。美联储的减息使得我们加息的空间逐步缩小,同时产业发展又存在着结构生的矛盾即国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由于两高行业仍然是银行的重点客户,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与银行之间深度依赖的关系,产业政策实施必然会对银行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单一的加息政策很可能成为刺激通货膨胀的“兴奋剂”。比较切实可行的方式是采用数量或总量控制的手段,合理控制贷款结构和规模,谨慎考虑加息政策。刺激消费需求以进一步扩大内需,抑制投资性需求。不要把当前的物价上涨的原因归结到国际能源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或南方罕见的冰冻天气灾害等短期因素,并以此为据推行短期的调控政策。相反,应当是把当前控制物价上涨、控制通货膨胀当成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对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有清醒的判断。
“中国需要关注资金流量,还有美国和欧洲的利率政策,来确定什么政策工具才是最适合现行的经济环境。”周小川表示。
坚决抑制物价上涨——城市在行动
尽管政府对调控始终没有放松,但由于去年涨价对今年的滞后影响较大,加之受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以及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等因素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完成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目标同时取决于各城市的地方政府的作为。
到目前为止,四川、河北、河南、贵州、江西、湖南等省市政府稳定物价的行动,让当地老百姓看到了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
据统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为6%左右,而耗用的钢铁、煤炭、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31%和40%。能源价格的长期扭曲,助长了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降低了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十一五”期间,我们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新目标。即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指出保证全国环保投资约需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5%。根据目前的现实,不调整经济结构恐怕很难奏效。若依靠其他手段可能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成本,有效的办法是进行能源价格改革。
能源价格改革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而能源消耗只能翻一番。我国又是能源消费大国,较低的能源价格与日益突出的能源与环境矛盾十分不相适应。但是能源价格的上涨必然带动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产成品价格的上涨必然会进一步带动消费物价的上涨。2008年3月份CPI指数同比上涨8.3%。而此前一个月,中长期工业品出厂价格(PII)同比上涨6.6%,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7%,食品价格上涨11.0%。PPI指数被认为是CPI的先行指数。如果推进煤电油等能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必然带来PPI指数的上涨,这对当前通货膨胀无疑是雪上加霜。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2008年物价涨幅控制目标设在4.8%左右。这个控制指标已比07年高出近两个百分点,今年1月,CPI指数达到7.1%,二月CPI指数达到了8.4%。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3.3%,这个数据在一月份是18.2%,其中肉类食品价格上涨40%以上,剧烈的上涨使得中低收入人群备感压力。物价上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到国际初级产品、能源价格(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化肥等)的上升。由于我国能源价格大部分由政府制定和管制,长期以来的体制积弊造成能源价格定价机制不合理,难以和国际接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国内能源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脱钩,造成高耗能产品的大量出口,等于在间接补贴世界,不符合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开放战略。”能源价格改革和实现宏观调控“双防”目标同样重要,当前全球化的通货膨胀,国内相关初级产品的涨价,对政策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偏低的能源价格助长了国内高耗能、高污染和能源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此形成的贸易顺差其实是以牺牲我们环境为代价,较低的能源价格对人民币带来一定的升值压力,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倒挂同时造成国内能源结构的失衡,以低廉价格生产的产品出口等于是间接的“补贴”外国消费者。另一方面,如果提高能源价格,会对中长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产生深远的影响。难怪有专家表示“在CPI一路走高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可能是能源价格改革对通胀的影响。”能源价格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改革也必须在“双防”的宏观背景下前行,宏观调控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去年发表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指出,“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中国政府在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能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因此,能源价格改革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中的应当是通过价格调整改善不合理需求,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处处长高辉清也建议,“能源价格改革要逐步推进,同时注重结构性调整。”
物价上涨与菜篮子的轻重
物价上涨老百姓的感受最深。种种数据表明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高物價的时代,且从短期看不太可能有太多改变。老百姓们必须“忍受”并面对物价的快速上涨。有人形容物价在跑,而工资在爬,越来越多的人明显感受到了物价上涨带来的收入效应。即便老百姓对物价承受能力仍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抵抗力,但物价上涨了老百姓菜篮子里还能装多满?菜篮子的轻重,不仅仅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民生问题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物价上涨与菜篮子的轻重,这杆秤的执掌者仍然是政府。
在京工作的老谢,提起现在物价上涨的第一反应是内蒙老家养的十几头牛。在北京做买卖的他把家里的牛交给了父母看管。“现在形势变化太快了,化肥,种子,饲料的价钱涨的太快。”前些年由于国家要退耕还草,老谢父母将全家的羊都卖掉了。“没办法,政府要求必须圈养,前些年家里面没那么多钱买饲料。”此后,家人借钱买了几头种牛,家里的地里都种成了草玉米,“国家给每亩地补助15~20斤种子,但到我们手里就没那么多了,加上农民的土地承包费的上升,这部分我们还要贴钱。”牛奶价格上去了,可由于养牛的人增多了,奶牛的价格却下降了。老谢家买的奶牛现在价格降了一半,这部分成本让老谢家人颇为无奈。“现在牛奶价格上涨,农民能买上好价钱也行,就怕中间环节,如今运费、汽油费上涨,再加上治理超载越来越严格,牛奶收购价也没有多少变化,挣下的钱不比往前多,花的钱却比往前的要多。”问起老谢对未来物价看法,老谢i说:“这么多年粮食价格一直在涨,但是今年上涨速度太快,上涨速度降下来就行了,吃饭的价钱再涨还是要给的,太快了我们承受不了。”
在西安工作多年的孙德智对菜价上涨感受更明显。以往西安一碗油泼面的价格为3块,现在涨到5块钱一小碗。以前孙德智家三口人一周买菜一共20~30块钱就够了,一个月不超过150元,现在最少要200元以上。“菜再涨价咱也能承受,只不过菜要顿顿吃。从前一天工作在外面吃饭早饭加午饭7块钱就打住了,现在至少要12块钱。算下来一个月多花了至少要160块钱,一个月快两个月的钱了。西安以前的小吃都相当便宜,味道还美。如今都涨价了,不如大学时候那么便宜了,真怀念以往那种感觉啊。”从西安物价局公布的4月份农产品零售价格信息来看,蔬菜价格继续呈现上涨的趋势,其中涨幅最高的是大白菜,涨幅达到200%,猪肉价格继续小幅上涨。短期物价上涨的趋势不会停止,像老孙这样工作多年的人来说,物价上涨仍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但每个月的钱,也要精打细算,尽量省点,毕竟不知道什么东西还会涨。”最近,西安价格信息网做了个调查问卷(截止到2008年4月15日),自2006年以来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是:72.211%的答卷者认为物价偏高;当问到价格上涨对家庭生活产生明显影响的主要项目,19.879%的人认为影响最大的是菜篮子,其次是医疗、水电暖和成品油。可见,和孙德智感同身受的普通老百姓不在少数。
加息——不可承受之重
3月31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但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货币信贷投放仍然偏多,价格上涨的压力明显。”。近日,周小川在华盛顿接受美国彭博新闻社的采访时说“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自去年连续6次加息以来,市场仍有提升利率的空间,以控制1996年以来最高的通货膨胀率。“(我们)还有空间进一步使用利率工具。”。这似乎预示着未来加息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增大。
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国内通货膨胀增长仍然十分强劲。央行已从3月25日起上調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美国不断调低利率,美国与国内利差约1.9%。面对热钱涌入,国内有两种观点,一个是主张控制加息的幅度,尽可能的减少外资套利的可能,以缓解当前的流动性过热。另一种看法是,当前住房等资产性产品的收益率不断上涨令外商直接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投资收益远远高于套利收益,因此主张政府保持不断加息的步伐,以此控制国外热钱的涌入对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危害。从国内看,房地产等行业受到紧缩性政策调整使得资金链条越收越紧,进一步的紧缩政策(加息)会使得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甚至资金链条断裂的可能。这意味着,加息将会是一把双刃剑。
面对当前不断走高的CPI,防止通货膨胀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据袁钢明介绍,“今年2月份的CPI指数与中国目前3.93%的税后基准利率相比较,负利率水平已经扩大至477个基点。而且中国已经是连续15个月处于实际负利率,加息迫在眉睫。”此外,厉以宁在两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治理通货膨胀不能单纯依靠提高银行利率。因为美国在降低利率,而中国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率,利差加大,外资热钱就会流入得更多。美联储的减息使得我们加息的空间逐步缩小,同时产业发展又存在着结构生的矛盾即国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由于两高行业仍然是银行的重点客户,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与银行之间深度依赖的关系,产业政策实施必然会对银行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单一的加息政策很可能成为刺激通货膨胀的“兴奋剂”。比较切实可行的方式是采用数量或总量控制的手段,合理控制贷款结构和规模,谨慎考虑加息政策。刺激消费需求以进一步扩大内需,抑制投资性需求。不要把当前的物价上涨的原因归结到国际能源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或南方罕见的冰冻天气灾害等短期因素,并以此为据推行短期的调控政策。相反,应当是把当前控制物价上涨、控制通货膨胀当成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对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有清醒的判断。
“中国需要关注资金流量,还有美国和欧洲的利率政策,来确定什么政策工具才是最适合现行的经济环境。”周小川表示。
坚决抑制物价上涨——城市在行动
尽管政府对调控始终没有放松,但由于去年涨价对今年的滞后影响较大,加之受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以及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等因素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完成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目标同时取决于各城市的地方政府的作为。
到目前为止,四川、河北、河南、贵州、江西、湖南等省市政府稳定物价的行动,让当地老百姓看到了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