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飞行习惯与飞行安全

来源 :航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free90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左手拿筷子还是右手拿筷子,凡事都有个习惯;这点在飞行上也不例外,只不过有的习惯是有利于安全的,有的习惯是危及安全的,这必须加以区分,并在日常飞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危及飞行安全的情况的发生。
  好的飞行习惯的养成,一开始有点“强迫症”的感觉。记得还是刚进入初教机飞行团的时候,我的教员对我要求极为严格,或者说苛刻:比如座舱里的电门,我有时会称其为“开关”,虽然指的是同一个东西但教员就是不允许。我当时很不理解,但日后在一次听特殊情况处置的录音时终于理解了严谨的作风对于飞行安全的重要性。那是在一次低气象条件下飞行的起飞阶段,前舱飞行员正在忙于做起飞动作,后舱飞行员突然发现导航设备出错,跑道位置严重偏移,于是着急跟前舱通报情况,但是表达的时候由于情绪紧张便将这一关键数据错误表达成了另一个无关紧要的数据,导致前舱飞行员不能理解,贻误了中断起飞的时机。后来经过前舱的追问,几秒钟的冷静后,后舱才将问题描述正确,最后通过备份仪表安全着陆。事后后舱飞行员讲述,在出现关键数据指示出现错误的情况下由于十分紧张,心里知道哪有问题,但嘴就是不听使唤,下意识的说成了另一个数据。再回到让我纠结的“电门还是开关”的问题,其实就是让我平时养成严谨的作风,在遇到危险情况时能第一时间用规范用语准确描述出问题所在,从而化险为夷。
  关于飞行习惯,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上的习惯,另一类是行为动作上的习惯。下面分开讲讲我对两类习惯的见解。
  意识形态
  所谓意识形态,其实说白了也就是每个人的飞行理念、飞行意识。我其实是在飞行了200多小时、接触了很多带飞者之后才逐渐有那么点认识的,现在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下面举例说明。
  最体现一名飞行员水平的无非就是着陆动过,这是绝对的基本功,下面就从着陆说起。虽然大家对着陆有一个“一米两点T字布”(在一米高度拉平,以轻两点的姿势在T字布侧方接地)的共识,可即使是神,都不可能每次都每次落得这么标准,因此很多不同的见解应运而生。在有偏差的情况下,有的人偏向于标准的着陆姿态,有的人偏向于以较小的下降率接地(轻接地),有的人偏向于标准的接地点,大家对复杂情况下着陆所追求的技术指标不尽相同,却都有合理的解释。
  比如说注重着陆姿态,应该是站在飞行理论的角度来评判着陆的,因为着陆阶段速度相差不大的前提下,相应的姿态基本代表飞机相应的迎角,那么好的姿态就代表飞机以一个接近理论设计的迎角值接地,它肯定是安全的,适用于同一机型不同外挂物和剩余油量的各种重量条件;并且,飞行条令上有一条“不允许用姿态修正目测”(这里“目测”指飞机接地位置,比规定接地位置靠前称之为目测高,反之目测低)也是强力的支持了这一观点——姿态大接地容易蹲、擦飞机尾部;姿态小则容易三点接地,引发飞机跳跃。因此在姿态与目测两者间需要取舍时,要看重姿态。
  第二种,注重接地点。应该是站在目测准确性上来评判着陆的。可以理解为,我以一个基本正常的速度进场,那么在预定的接地点接地时,我肯定拉够杆儿了,飞机也出现了安全范围内的姿态,接地就是好的。可以避免因为目测高造成飞机接地后可滑跑距离短、减速不及而冲出跑道的危险。不过,话虽这么说,从我个人来讲,却始终接受不了这个观点。这其实就是变相的“用姿态修正目测”,更多的是在向外人展示我有很好的操控水平使飞机落在T字布侧方,长此以往,对飞行安全是很不利的。
  我比较看重的是第三个观点,控制飞机轻接地。虽然从现行的着陆评判标准上讲,除非速度控制非常精准,否则很难得到5分(飞行评分中,5分即是满分),但它却可以使飞机更平稳、柔和的接地,降低起落架负担,避免设备在重着陆中受损、危及安全。
  笔者在飞教8教练机时,经常因为速度控制失当而使用姿态调整目测,尽量避免接地点太离谱的情况的出现,但后期跟一位副大队长飞行时,他却始终灌输我不要因为虚荣而放弃了安全!每次着陆见我因目测高而减小拉杆量时,他肯定会在后舱呼喊:“拉一点!拉一点!再拉一点!”,最后虽然接地点靠前了,但接地很轻,几乎感觉不到任何过载,非常舒服。随着这种意识的增强,我把这个观点用到了平时的每一次着陆训练中,基本做到了80%的着陆都是轻接地,并且为了防止落点太靠前,自己更加重视调整下滑速度,后期竟然连接地点也能控制在5分标准内,可谓受益匪浅。但加深我对这一观点认同的,则是一起特情的成功处置。当事人就是这名副大队长,他驾机起飞中,飞机轮胎竟然意外脱落,左主起落架只剩轮毂。他在空中耗油后着陆,由于多年的技术积累,这次他又是百发百中的轻接地,飞机很平稳的着陆后滑跑减速,虽然左轮胎没了,但飞机最终只在偏离跑道中心线左侧两三米的位置内停住,让大家惊叹不已。试想,若不是因为平时的积累,在飞行员非常紧张的状态下,飞机很容易重接地,如果接地速度过大,故障起落架会产生很大的偏航力矩,极有可能偏出跑道甚至侧翻、倾覆、机毁人亡。不过,这事儿出在这名“老飞”身上,并且在他处置下化险为夷,我一点都不惊讶。
  笔者相信,通过上文的描述,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一个正确的飞行理念对于飞行安全的重要性。而我所说的,也只是非常皮毛的东西,在真实的飞行世界里,会遇到太多太多的生死攸关的决断时刻,也许因为潜意识里的一念之差,就错失了处置时机,甚至将小的问题变成了大的问题最终无法收场。想要保证安全,我想,必须有辩证的思维做基础,必须在常年累月的飞行实践中不停探索,必须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低姿态取人所长补己所短,三点缺一不可。   另外我从安全角度说一下飞行意识的问题。
  相信大家听过很多关于飞机撞山或者坠地、坠海的例子,觉得不可思议,我一开始也觉得难以想象,但真正自己飞起来,才明白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大家都知道,座舱里的仪表有很多,飞行中它们大都比较“活跃”,因此,认读的时候就要求快速、准确,否则就得不到飞机实时的状态,而长时间反复认读速度、高度、地平关系等仪表会耗费很大的精力,那么有的时候就得简略读数,就像看手表,在我知道时针是1点的前提下,我每次只读分针便能说出现在的时间是1点多少分,而不必再去理会时针。飞行中也是如此,在我知道现在是4000米高度以上的情况下,只读后面精确的指示便能知道实际高度,这种没有全面检查速度、高度的错误习惯其实是一个严重的安全隐患。
  不久前,就有一名飞行员在做完等速下降的动作后,思想开了小差,本应该接着做等速上升的动作,却误以为已经做完了上升动作,而继续下降高度导致撞山牺牲。听到这个案例,令人脊骨发凉。因为不久前,我也是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一直因动作没飞标准而郁闷,竟在未上升高度的情况下继续下降,幸亏被后舱一把将飞机拉了起来才没造成事故。我跟那名牺牲的飞行员其实都是犯了同样的错误——没按照规定养成每做完一个动作都要全面检查速度、高度的习惯,也就是没有全面检查数据的意识。
  这起事故给我敲响了警钟,飞行的时候不能单纯为了雕琢技术而忽略了安全。这种检查数据的安全意识从我第一天飞行就被教员不停的灌输,而自己却随着飞行经验的积累而麻痹大意,这是不可原谅的。而从那以后,我开始强迫自己控制飞行节奏,每做完一个动作都不慌不忙的检查一下飞机数据再继续动作,飞行起来果然顺畅多了。
  行为动作
  飞行无小事,飞行中每一件小事情都有可能演化成大问题。因此,重视每个细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飞行安全的保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刚接触飞行时,我对于事无巨细的教学方法不是很理解,但随着飞行经验的增加,对于细节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强,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
  从第一次摸飞机开始,教员就严格要求我动每个设备需要用相应的手型。我觉得有点教条,坐在座舱里也相当不自在,每动一下设备的时候都需要先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手型是符合要求的,既费精力又费时间。不过虽然上手慢点,但时间长了倒是适应了,能熟练、自然的用标准的动作操作设备。对于“动设备定手型”的规则,我一直不温不火地遵守着,直到我身边有人因为这个吃了亏,才让我彻底明白了它的必要性。那是我飞行的第二个年头,有一名飞行教员起飞过程中突然发动机停车。当大家都在猜测故障原因的时候,传来的消息让人大跌眼镜,原来是这名教员加油门的过程中没有用正确的手法握住油门杆,而是把手放在一侧推油门杆时,小拇指不小心接通了油门杆旁边的“停车电门”而误停车。这对于单发飞机来讲,绝对是致命的,这次没出大问题简直是万幸。
  同样是这型飞机,有一名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加油门时感觉手指被什么东西拽住了。他低头一看,惊出一身冷汗,原来是手套脱线,无意中把“停车电门”给挂住了,若是再前推一点儿的话,极有可能接通电门,造成空中停车。这是“一只手套引发的安全隐患”,还有一飞行员因为着装不注意细节而造成安全隐患。这名飞行员上飞机时袖口的拉链没按规定拉好,在脱离跑道转动转弯手轮的过程中,袖口将转弯电门扳到了“限位”状态,飞机突然无法转向,幸亏飞行员反应及时,将电门重新复位才控制住了飞机。
  从这两个案例来看,很多不起眼的细节在平时看来怎么都不可能与“危险”联系上,但在特定的环境里,却真真切切的发生了,让人毛骨悚然,十分后怕。
  还有一些惨痛的案例。同样是一架双座教练机,两名飞行员交替飞行。按照规定,空中除非操作设备,否则左手不得离开油门杆、右手不得离开驾驶杆。可是一名飞行员在同乘飞行员接手操纵后就松杆了。这时飞机突遇气流,猛地下坠,这名飞行员瞬间身体悬空,双手本能的去抓东西对抗负过载,谁知道一把拉动了座椅的弹射拉环,造成两名飞行员误弹射、飞机坠毁,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所以说,好的飞行习惯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战友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国家财产、对人民信任的负责!
  说完上文几个案例,也许大家对此的反应或震惊,或不屑,但对于真正需要驾机上天的飞行员们来说,绝对不会被轻视。大家肯定从飞行第一天就被灌输安全观念、培养安全意识;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只不过在长时间的飞行中产生了懒惰的心态,好习惯扔一边了。笔者希望能以陋文一篇,给广大飞行员朋友绷一下弦,改掉不良习惯、享受快乐飞行。
其他文献
点画法钢笔画——F-15E战斗机
2019年10月17日至21日,“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航空开日放活动在吉林长春举行。空军多型武器装备大规模、全系统精彩亮相,多支飞行、跳伞表演队共舞蓝天,歼20、运20、歼16等主力战机展翅苍穹,以独特的仪式迎接新飞行学员加入蓝天方阵,展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成就,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9时30分许,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跳伞队队员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八一军旗和空军军旗一跃而下,拉开蓝
通常人们认为舰载机在航母上的起飞降落有其特殊性,导致其设计与陆基战斗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是在一架陆基战机的基础上改型也困难重重,严重到“相当于重新研制”的程度。在媒体上就经常出现中国航母发展舰载机困难的论调,国外的媒体甚至还得出结论:中国依靠自身力量不可能解决舰载机问题。在歼15舰载机亮相后,也有人断言歼15不能弹射起飞,会极大限制战力发挥。  其实,一个国家舰载机的设计水平,可以根据陆基战斗机
1955年1月10日,时任空20师副师长的张伟良率轰炸机编队炸沉大陈岛敌军“中权号”坦克登陆舰,炸伤“太和号”护卫舰(当时称护航驱逐舰)。在几天后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中,他又3次率空中编队轰炸敌指挥所、炮兵阵地、雷达站等军事设施。同年3月29日,空军授予张伟良“二级战斗英雄”,“一等功臣”的荣誉称号。此后,张伟良将军历任空军师长、副军长,兰州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2002年,其子张晨根据父亲
2016新加坡航展室外静展区,新加坡空军携F-15SG、F-16C/D、“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支奴干”运输直升机、G550预警机等多款在役机型亮相;马来西亚空军也带来了最新的空客A400M运输机,美军则展出了F-22、F/A-18E、C-130、C-17、V-22等机型。  展出的F-22装有龙伯透镜(Luneberg lens)装置。F-22在和平时期的飞行中往往都要安装龙伯透镜,这样它可以出
摘要:档案管理标准化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工作。本文以北京市水务局下属水管单位北运河管理处实施“档案管理标准化工程”为例,从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理念、标准化体系、监管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综合设计,建立了一套档案“1 2 3 4”管理模式,提升各项工作过程质量和效率的监管能力,为其他行业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水务行业档案标准化监管机制 
空中加油作战需求由来已久  航空母舰的作战能力主要来自于舰载战斗机。由于受到航母飞行甲板的限制,航母无法搭载大型空中加油机,因此舰载战斗机以前主要使用战斗机/攻击机改装的空中加油机来增加航程。美国海军的改装空中加油机发展由来已久,道格拉斯公司的A-3“空中勇士”、格鲁曼公司的A-6“入侵者”、A-7“海盗”和最新型的F/A-18E/F“超级大黄蜂”,都曾经作为加油平台来弥补空中加油力量的不足。  
迈入20世纪90年代后先进战机总会在研制需求或宣传上强调“超机动性”。顾名思义,“超机动性”就是指超越平凡的“机动性”,这又特别指“灵巧性”,也就是能够快速改变姿态的特性。  在这里我们以这种含糊的“顾名思义”作开头,是因为对超机动性而言,这个含糊的定义刚好也是最方便的定义。原因在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超机动性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唯一相同的正是这个含糊笼统的“灵巧”性质。例如在苏-27研发初期,设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对防空识别区进行了划设。笔者原以为美日仅仅会对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持保留意见,但始料未及的是他们会有如此大的反响和反对声浪!中国的防空识别区刚发布几小时,美国就派出两架未携带武器的B-52轰炸机飞临防空识别区边缘,做早已计划好的例行“训练任务”。接着日本和韩国不甘示弱,公开宣称也在不事先通告中国的前提下派遣(据称是为了监测)飞机到此区域,并且没有遭到中方飞机拦截。日本人甚至命令其航空
东城区档案局三项措施确保档案安全度汛一是利用微信工作群提示各单位做好防汛工作,及时开展档案安全自查,适时启动汛期应急预案。二是制发《关于加强汛期档案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单位落实档案保管制度、加强应急值守、畅通信息渠道,切实把汛期安全责任落到实处。三是针对档案安全保管情况开展执法检查,进一步强化全员档案安全意识,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宋瑜)  朝阳区档案馆开展“七个一”系列活动庆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