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宁夏文化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现状与创新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q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宁夏文化馆在开展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创新工作方面,紧紧围绕文化厅热心服务人民群众,不断加大基层文化改革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总结新经验,逐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成功实施了多个项目,使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亮点纷呈。
  【关键词】宁夏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详细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宁夏文化馆作为少数名族地区的省级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创新实施多个项目。
  一、宁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现状
  1、广泛推广农村、社区文化惠民示范点建设
  2007年,宁夏文化馆认真贯彻执行《关于组织实施农村文化服务“187”项目的通知》(宁文发【2007】308号)文件精神,在全区农村187个乡镇中各选择一个行政村,建立187个村级文化服务示范点,以形成自治区、市、县、乡镇、村五级农村文化服务体系。该项目目前已扩展为“191”项目。
  2009年初至2010年底,宁夏文化馆克服经费短缺、人员紧张的困难,专门抽调部分业务工作者深入全区各乡镇、农村,对各地文化馆、站的基层文化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同时给予示范导向;2011年初至2012年底该项工作进入了重点推进、协同共建的阶段,我馆号召各地文化馆在全区191个行政村建立稳定的文化服务培训及文化传承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农村文化机构、阵地(如文化活动室、农民文化户、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民间艺术传承点、农民书屋、乡村旅游项目等)和农民文艺团队(包括农民自乐班)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农村文化服务水平有大幅提升。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进入突出特色、以点带面的第三阶段。示范点已形成一定气候,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氛围影响、带动了周边村镇的文化生活。从地理位置上看,示范点南北分布均衡。从工作开展情况看,示范点各具特色工作全面展开,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初显成效。
  截止2012年11月,全区示范点的统计数据如下:
  各级文化馆业务人员到示范点组织指导、辅导培训11600个工作日;举办各类培训班396次;参与培训人数共计53056人;举办展览共计352次;组织各类活动共计1100场;各示范点固定参与活动者约91400人(次);累计观众约70万人(次)。
  2、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服务“51365”项目
  我馆提出社区文化服务“51365”项目,该项目是指自2010年启动起,于未来5年内在全区城市社区中选择、建立100个社区文化服务示范点,提供365天的天天服务,以形成辐射、带动周边社区的文化自觉,形成归属地文化氛围,以扩展服务网络。
  自2007年10月份以来,宁夏文化馆积极开展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期调研活动,号召各部室业务工作者先后深入兴庆区、金凤区各大社区就社区居民文化活动开展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发放关于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问卷2000余份。调查问卷被分发到了28个社区居民的手中,调查对象涉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结构的不同人群。
  针对实际调研情况,我馆于2008年初形成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社区文化服务“365”项目实施方案(讨论稿,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从项目宗旨、项目目标、目标价值、指导原则、实施主体、实现方式、实施步骤、阶段实施安排、项目责任单位、项目管理等要素对我区群众文化工作系统如何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进行了规范化要求。
  按照“方案”中业务已形成的思路,我馆业务工作者先期进行探索性工作,从2008年3月份开始深入社区进行文化辅导。先后在13个社区建立文化服务基地,分期分批的派出社区文化辅导员进行文化辅导,建立了良好的常年辅导、培训服务机制。同时,挑选出优秀的社区文化节目,通过“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活动这一平台展示给大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与公众效应。宁夏文化馆成立多支“51365”社区文化服务小分队,定期在社区搞文化宣传活动,通过选择打造品牌系列文化活动加深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可度。我馆还定期与不定期地号召五市文化馆(站)组织召开社区文艺骨干培训班工作。
  近年来,每逢佳节,我馆都会精心组织演出队伍将精彩的文化娱乐演出节目送至部队、矿区、企业、社区等地,演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亮点频出,所到之处受到了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每年新春,家家都团圆共融之时,我馆领导却带着职工轻踏着冰霜瑞雪,怀揣着新年的希望与祝福,送春联、送福字、送戏等新春礼品至基层,与老百姓一起过春节,真正做到贴心惠民。
  最终,在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宁夏文化馆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勤培育与努力,该项目已于2010年2月在全区隆重启动。目前,我区各地文化馆在全区100个社区文化服务示范点建立了稳定的文化服务及文化传承机制;同时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机构、阵地(如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民间艺术传承点、社区书屋、社区旅游项目等)、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文艺团队(包括企事业团队、社区自乐班等)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社区文化建设这一载体,形成“共建、共创、共享、共荣”的价值观念和“同地而居,共创繁荣,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围。
  3、推进文化惠民公益性培训力度,发挥文化馆的阵地职能。
  为充分发挥我馆文化窗口的职能作用,真正把培训工作办成全区群文人才培训、群文交流的重要阵地,依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文化部、财政部2011年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文件要求,突出自治区群众文化的“回族”特点,我馆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培训工作。   一是立足阵地办培训。即“文化民生工程”,依托自治区文化馆馆舍条件(1个学术报告厅、1个书画沙龙、7个音乐培训教室、2个舞蹈(综合)排练厅、1个合唱排练厅),向社会展开培训工作,主要涵盖绘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西方绘画)、摄影、民族民间舞蹈、声乐、相声、合唱、钢琴、手风琴等艺术门类,25个班次,每期60天,全部面向少儿、成人等艺术爱好者开放。培训教师均由文化馆聘请馆内外各优秀专业教师进行授课,2013年接受培训人数1850余名。
  二是社会团体送培训。即“文化快递工程”,抽选自治区文化馆内优秀的艺术培训教师赴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宁部队、中小学校、居民社区等有组织的社会团体,根据团体职工需要进行免费的艺术培训。“文化快递工程”由自治区文化馆列出培训“菜单”,由各个社会团体进行“点单”,经过双方协调,共同组织实施的培训工程。2013年精选出包含文化馆馆长靳宗伟、副馆长包耀新、孙国全等30余名馆内业务骨干至社会团体进行培训,接受培训人数3460名。
  三是群文专干集中培训。即“文化传递工程”,主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方式进行。“请进来”就是邀请省外群文专家来宁进行传经送宝,集体进行培训学习。比如我们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著名民族音乐学者杜亚雄教授进行授课辅导、邀请北京朝阳区文化馆徐伟馆长来宁进行文化馆建设方面经验介绍等,每次都培训学习都要把全区群众文化专业干部都要集中到自治区文化馆统一进行,每年参加培训学习人数800余名;“送出去”就是把群文专干送到专业院校或走在群众工作先列的文化馆进行再学习、培训,每年送出20至25人次。
  四是文化志愿者传递培训。即“非遗传承工程”,把全区非遗传承人都列入了文化志愿者队伍,并通过他们进行传承培训。全区共建45个传承点:回族山花儿接受传承8200人(次),回族民间器乐接受传8600余人(次),回族服饰接受传承341人,民间剪纸接受传承267人,回族医药接受传承200人,回族踏脚接受传承9000余人(次),魏氏砖雕10人。每年从7月到9月,陆续邀请12—15名传承人来自治区文化馆在每周六早上集中授课,各类艺术团体和爱好者,到场学习。非遗传承走进课堂,与各地教育局一起,安排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现在已经形成学校地常项课程。
  二、宁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创新点
  我区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域风貌,各市、县均有其特色文化。因而,项目的实施均注重从这方面切入引导。目前,我馆在全区已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35个、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5个。其中:银川市12个点,石嘴山市11个点,吴忠市5个点,固原市10个点,中卫市2个点,青铜峡市3个点,盐池县2个点,同心县2个点,海原县2个点,中宁县1个点。同时,努力挖掘内涵,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牌、一社区一特色,力争每一个文化服务示范点都能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1、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理念创新
  以示范点的形象作用去影响、辐射和带动农村、社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建设,促使文化惯性的培育和形成,有利于使得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有切实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可操作性目标,公共文化服务目标内容不空泛,最终通过卓有成效的文化服务,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其真正拥有创造文化和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推动地区文化服务建设。
  2、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层级体系的创新
  切实加强我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区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实现和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共享文化成果,充分发挥自治区文化馆窗口职能作用。我馆响应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各文化馆场地设施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开放的意见,并探索以示范点为载体,将服务延伸至乡村、社区、军营、企业、学校的做法,在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层级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3、规范文化馆(站)工作方式的创新
  确定项目管理责任人,制定项目工作规划,签订责任书,根据项目阶段任务进行分工,责任到人。各文化服务专干之间要及时沟通,并按时向项目管理责任人上报项目进展情况。
  确立的示范点需逐个建立独立的电子档案,提交项目开展阶段性调查报告,策划“示范点”实施方案、“示范点”培训计划、“示范点”的成果性展示(包括文字、照片、图片、音像等各种资料),文化服务专干定期上报“示范点”的项目活动开展情况、培训情况。
  4、文化馆(站)长效机制工作的创新
  (1)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量化考核,配套了《全区文化(群艺)馆考核细则》、《全区文化馆(站)管理办法》等考核制度。
  (2)为便于开展工作,由自治区文化馆牵头,编辑、印发《公共文化活动实用手册》和《农村文艺演唱材料汇编》,引导项目的实施。
  (3)自治区文化馆每年有针对性的为各市、县文化馆(站)业务人员举办项目培训班,各市、县文化馆派出文化服务专干负责项目工作。
  (4)2014年,自治区文化馆启动文化惠民“文化快递”工程。抽选优秀的艺术培训教师赴行政机关、驻宁部队、中小学校、居民社区等单位,根据需要进行免费的艺术培训。 “文化快递工程”由自治区文化馆列出培训“菜单”,由各个社会团体进行“点单”,经过双方协调,共同组织实施的培训工程。
  (5)定期对农村、社区文艺骨干进行文化技能培训(美术、摄影、书法、文学、民间艺术、体育游戏、实用技术等),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技能培训班不少于10次(含民间艺术传承人的传习班),培训人员不少于30人(次)、年举办活动2次。
  (6)定期给予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具体的策划、组织和业务指导,年底进行考核,评出优秀示范点并予以表彰奖励。
  (7)将示范点项目实施情况纳入对当地文化行政部门的年度考核中。
  5、使用配置的设备为群众服务,发挥效益最大化
  整合、优化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盘活各级政府及社会对农村、社区文化设施的硬件投入。以两个项目示范点为载体,带动文化阵地建设,截至2010年,各级政府部门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图书18万册。不断加强硬件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更加满足群众丰富多样的科普、文化、体育、娱乐活动需求。
其他文献
基于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分布数据,运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分别刻画中资商业银行2008、2013和2017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间分布规律,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
建党之初,以民为本就是重要的执政纲领.建国之后,这一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乡镇属于政府机关,理应坚持以民为本的方针.人力是乡镇重要的资源,其能力关系到服务质量.因此,有必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脚步逐渐加快,微课这一重点内容逐渐变成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和实践的热点.微课上网的内容能够永久性地保存,帮助学生们进行
为了解乡村医疗用品消毒状况,我们于1997年8~9月份对本县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进行了医疗用品消毒抽样监测,结果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对本县30家卫生院,40家村卫生室进行抽样。以高
  阐明了不确定性来源和特点,分析了与结构可靠度有关的随机不确定性,即:物理的不确定性、设计的不确定性和模型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也恰恰是岩土工程最突出的特点。设计工程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爆炸式地增长,加之国内民众生活水准的提升,人们愈加重视建筑项目的绿色环保性能.由此,传统的工程项目建造模式已经无
用好思想建党这个传家宝,解决好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层面问题,通过企业导向的正激励引导,激发企业职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建立以共同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激励作为,倡导职工
  阐述了岩土工程设计中,设计参数与标准的关系,通过实际案例对设计参数可信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数据不足时仅用实数值作为设计参数代表值并不合理,因其求取的常规均值的可信度
  通过对研究软土地基原因和软土特性的描述,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尤其是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进行了总结,用工程实例表明了: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对于埋深较深和层厚
科技迅猛发展,大数据收集分析和云计算技术的日益成熟.人工智能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各行各业都能见到人工智能的身影.人工智能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不同的改变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