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社会边缘的徘徊者们

来源 :跨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1987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成长一直是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现代化社会中,由于科学进步,确实解决了不少困扰人类的问题,但青少年的成长中所遇到的不利因素并未就此销声匿迹。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感到难以融入社会,有些甚至选择极端的方式来抵抗主流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本文通过解读美国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对他们的成长历程进行深入分析,找寻青少年徘徊在主流社会与理想社会之间的原因及成长赋予青少年的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美国成长小说;主流社会;徘徊者
  【中图号】I106【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0-0257-02
  
  1青少年的特点及成长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不断加速自我成长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的时期。成长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并且获得了一种能够进行分析评定的反省思维,他们所接触的社会面也相应的扩大,面临很多抉择。所以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和独立意向,希望能够得到成人的尊重。但是,他们又感受到了来自成人,社会及传统权威的束缚,所以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出现叛逆心理,抗拒权威,挑战结论。成长是人生旅程的重大事件,即找准自我在社会体系中的位置,完成个人的社会化进程,实现融入社会的任务。现代社会中,科技的进步使得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很多青少年茫然不知如何适应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他们中很多人沉迷于网络等虚拟社区环境中,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自己的职责和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应承担的角色。面对社会,他们无所适从。因此,不少青少年被主流社会边缘化了,迷失了自身的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成长小说的主人公来探讨这一成长过程。
  
  2成长小说的定义和特征
  
  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起源于德国,根据《牛津文学术语词典》(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定义,成长小说“涉及的是个人在性格发展时期的经历,是关于一个笨孩子离开家到社会上寻求冒险,经过一番艰难终于获得智慧的传说故事。”然而成长小说并不仅仅是关于冒险的故事,更主要的是描写人物道德和心理发展的历程。依照传统,这种长大的过程会有固定的模式:主人公离开家后,经历成长和抗争的各个阶段。在和周围环境相接触,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主人公的个性在不断形成,也在不断变化。在饱受危机和挫折的考验后,他最终会找到发挥自己特殊才能的最佳位置,而他的许多愚蠢错误和痛苦经历也会随之消失,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就会出现眼前。成长小说似乎在说明,年轻人必须接触生活,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长大成人。
  成长的艰难是成长小说关注的主题,其主人公通常是少年或青年,他们首次了解到关于世界,现实,社会,民族或个人,这一重大的,甚至对其人生有决定意义的真相。这类题材的小说通常由如下情节发展模式,开始时,主人公处于天真或蒙昧状态,随着冲突的加剧和高潮的到来,情节向瞬间醒悟推进,其结局是主人公意识到社会是复杂多样的。就个人与社会关系而言,美国成长小说对此进行了透彻的描述和评论。
  
  3美国成长小说中代表性主人公及其特点
  
  美国文学中有大量作品描写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某个特别的事件或特别的遭遇后,突然产生顿悟,对人生,社会和自我的認识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最后成熟深沉起来,完成青少年走向成年的社会化过程。美国评论家把这类小说称为initiation stories.美国成长小说的人物和故事虽然千姿百态,但都沿袭了一些共同的创作模式。故事中年轻的主人公经历某种遭遇或目睹某些罪恶,这些经历使他们心灵受到震撼,从起初手足无措,到逐渐适应,从逃避现实到不得不直面人生。他们逐渐懂得怎样在这个失去昔日光彩的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生存。这种顿悟标志着他们人生的新起点。从影响意义和反映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美国成长小说中比较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以下两部作品——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884),和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1951)。这些小说发表的年份跨度达一百余年,能大致反映美国成长小说的特点。
  3.1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该小说是研究成长小说中的典范作品,小说中的哈克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天真无邪,对文明世界非常陌生。哈克正是用一种孩子所特有的好奇,天真的心情游历这个世界的。哈克对成人世界许多不人道的问题感到很困扰。他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刻板的文明规矩的厌恶和反抗,朦胧而执著的追求自由和独立。他说:“道格拉斯寡妇,她把我认作她的儿子。她许下话,要教我学学文明规矩。可是一天到晚,待在这间房里,有多难受。这样,到了我实在受不了的那一天,我就溜之大吉啦。”哈克通过乘坐小木筏在密西西比河漂流,去体察一番现实世界。在他逃亡,奔向自由的途中,密西西比河两岸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家族之间的血腥械斗,骗子的无耻和贪婪,普遍存在的拜金狂热。他终于认识到现实世界是如此凶恶,丑陋。哈克有一颗善良,诚挚的心,但他所受的教育都是有关蓄奴制的合理性以及帮助奴隶逃跑或知情不报为罪恶等道德规范。在这种宗教训诫和社会道德规范氛围中成长的哈克,当他发现了真理,认识到吉姆是个温厚善良的好人时,其心情开始是十分矛盾的,后来选择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保护了吉姆。小说中的19世纪中期的美国社会表面上蒸蒸日上,但事实上,社会上拜金成风,充满暴力和残忍。这是小说反映的是哈克如何逐渐从认识世界,由天真到觉醒,乃至幻灭的游历过程。而幻灭后的哈克选择了逃避和隐匿的方式来表现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在小说的结尾,哈克说:“我得比其他人先走一步,先到领地去。这是因为萨利阿姨要认领我做儿子,要教我学文明规矩,这可是我受不了的。我先前经受过一回啦。”这表明经过见识主流社会道德虚伪的哈克决心摒弃他所见到的文明,做一个心灵上的自由人,顽强的活下去。这种遁世的做法可能是他对现实社会的叛逆和抗争的唯一途径。所谓的领地在哈克心目中所指的是当时正处于开发过程中的美国西部。哈克希望寻找自由之地来抵制融入他所谓的文明社会。但他是否真正找到了理想之地呢?作者也没有给出具体答案,但我们可以凭常识得出,在当时美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西部社会也不比东部的主流社会高尚,甚至更为野蛮和残酷,他找不到理想中的自由之地。哈克注定是个社会边缘人,他只能位于寻找自由之所的路途中,却总也找不到心目中的目的地。
  3.2赛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赛林格的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是个现代的哈克贝里·费恩,他带着天真无邪的目光开始了他的探索成人世界的精神之旅。小说讲述了一位青少年寻找人生定位的一段心路历程。在霍尔顿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纯洁美好的理想世界,另一个则是丑陋的现实世界。他把自己定位在前者,而与后者格格不入,于是,他以反文化的姿态出现,以不合作的方式甘做主流文化的放逐者。霍尔顿对成人世界的观察是敏锐的,他看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以及对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过分关注。例如,他看透了奥森伯格先生是“一个典型的,热衷于钻营,油嘴滑舌的中产阶级代表。”他对学校的经济资助换取的是学校的公寓楼以他的名字命名。因此,霍尔顿认为这位成年布道者对利益和地位的关注使他不配做一位宗教和道德问题的指导者。义无反顾的离开潘西中学以后,霍尔顿前往纽约—美国文化的中心,开始了他新的探索征程。但一个周末,他独自在纽约体验到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虚伪和欺诈的关系。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而他所在的潘西中学正向学生们灌输成年人的价值观。他不愿接受这样的教育,潜意识也不愿长大,不想和成年人同流合污。他不肯与成人世界达成妥协,这样的态度使他几乎崩溃。在霍尔顿的词汇中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假模假式”。他本能的感觉到成人社会装腔作势背后的虚伪和冠冕堂皇下掩盖的恶俗无处不在。故事的结尾是霍尔顿住进精神病院,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他在观看妹妹和其他儿童游戏时说“所有的孩子都去抢金环,菲比也去了。我有些担心她会从那该死的马上摔下来,但我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孩子们就是这样,如果他们摔倒了,就摔到吧,但你最好什么也不要说。”他不像以前那样想去阻止他们摔倒了。在亲身闯入成人社会以后,他已经开始成熟起来,对在一个不纯洁的社会中生活不再那么惶恐不安。这对他来说是一次非常痛苦的思想经历,因为他已经敏锐的洞察到了成人世界卑劣的一面,但是他孜孜以求的人间友爱与温暖也只能在这个人类世界中寻找。所以他不可能使自己完全脱离社会,不管他多么不情愿迈入成人世界的领地,但他最终还是凭着富有同情的爱心与顿悟接受了现实,并与假模假式的主流社会取得了部分和解,成为徘徊在主流社会与理想社会之间的流浪者。美国成长小说的主人公们是带着天真走人社会,以自己的独特视角来看待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他们总是抵制主流社会的教化的企图,他们猛烈攻击或嘲弄传统观念,勇敢的去开拓新边疆。他们成长的结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不愿认同主流社会那些虚伪道德教义,寻找自己心中的自由之所;或者是不得不有所保留的接受一些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同时内心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两种结果都使得主人公们徘徊在主流社会的边缘,既不愿踏入主流社会的区域,但又在客观上不知不觉受其影响。他们都想从根本上摆脱这种无形的束缚,但在客观上还是逃脱不了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控制,因为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正是如此,主人公们才成为边缘化的人群。
  
  4邊缘化的根源及缓解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青少年是凭着率真,期望和想象走向社会,走向成人世界的。而当他们开始接触,认识成人世界以后,无不产生一种困惑和幻灭。因为在主流社会中,青年人片面地看到的是冷漠,物欲的膨胀及相互之间的欺诈。而对这个善与恶,美与丑交织的世界,他们感到不知所措,迟疑不前,迷失了成长的方向。如同美国成长小说中的典型主人公哈克与霍尔顿一样,许多青少年观察到了主流社会种种不尽如人意现象之后,就试着用逃避,甚至反叛的行为来表示不认同或不肯融入主流社会。也有些青少年持保留态度,尽管内心不赞同,表面也会取得部分妥协。无论是哪种态度,其成长必然是朝着边缘化方向发展的,这也是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原因之一。然而,必须承认的是,世界的本来面貌是卑劣和美好常常不可思议地混杂在一起,交织并陈,并非总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开的,呈现出令人困惑的纷繁杂乱。承认生活的美好必须以接受生活的卑劣为前提,反之亦然。确切的说,成长就是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学会如何更好的生存而不是逃避责任。所以通过对美国成长小说主人公哈克和霍尔顿的解读,可以了解到青少年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得到启示,找到健康成长的正确之路。
  
  5参考文献
  1Chris Baldick.牛津文学术语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72
  2马克·吐温著,许汝祉译.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M].(Mark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53-4
  3J.D.赛林格著,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M].(J.D.Salinger,The Catcher in the Rye[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4):217-218
  4埃默里·埃利奥特等著,朱通伯等译.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 [M].(Emory Elliott ed.,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5菲利普·杨.世界和一个美国神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Buckley, Jerome Hamilton.Season of Youth: The Bildungsromam from Dickens to Golding [J],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7Caron, James E. The Comic Bildungsroman of Mark Twain[J].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Vol.50,June 1989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吴泾地区2005~2007年肺结核流行现状、发展趋势,为控制结核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比较分析2005~2007年3年间吴泾地区人群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变化及性别、年龄、时间等分布特征,揭示吴泾地区肺结核发病的流行病学状况。结果 :2005~2007年吴泾地区共登记肺结核新病例数93例,误诊3例,耐药性结核病4例。本地户籍人口年平均发病率为2.8人/万,外来人口年均新登记率为4.
期刊
【摘要】传统观点认为今本《论语》各篇并不存在思想内容的主旨,其篇次亦不具有逻辑性。然而通过与《论语》材料同源的《孔子家语》的对比研究,可知《论语》篇次确实存在某种逻辑性。对此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对《论语》成书问题的研究,并加深我们对《孔子家语》等儒家早期文献重要价值的认识。  【关键词】《论语》;篇次;《孔子家语》  【中图号】I207【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
期刊
【摘要】声乐教学中必须掌握“两个声区,一种状态”,只要这种声区能平衡协调得到训练,就会使歌唱者在音量、音域、音质、音准方面获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声乐教学;真假声区;平衡训练  【中图号】J617.13【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0-0267-01    “在矛盾中抓关键,在对立中找平衡”这是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在教学中常用的一句话。他主张优美、动听的歌
期刊
【摘要】创意经济是现在最流行的话语,在这个科技飞跃、信息爆炸、物质丰裕的时代,创意创造了惊人的新财富。DIY创意市集新鲜、有趣,充满了整合性,各种新鲜小物品让我们感到生活的富足和多选择性。许多青年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以"地摊"的形式共同出现在"创意市集,整个"市集"体现的是艺术、设计、文化、商业等多元的融合和碰撞时的写真。在这里,创意市集的产品体现出:一是原创、二是具有商业价值,在当下中国的文化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