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问题类型与提问实践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成客观性问题与主观性问题、知识型问题与能力型问题、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较难问题与容易问题等多种类型。提问乃是一种艺术,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须综合运用各种类型问题,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类型 提问实践
  目前,一线教师的问题意识都很强,课堂问题数量不可谓不少,提问题的频率也不可谓不频繁。但问题的质量如何,效果怎样却不得而知。问题不是提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提得越难越好,提问须把握时机,讲究形式,且注意难易。在恰当的时间,给适合的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往往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成为教学成败的转折点;而不顾对象,随意抛出问题,则纯属制造负担,人为构筑师生隔阂,把生动的教学变成索然无味的等待和发呆。
  语文课堂的目的不是提问题,但适时提出优质、高效且有用的问题是必要的。语文教师要认真判断、选择、构思,并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独一无二的语文课堂。
  一、问题类型
  1.客观性问题与主观性问题
  问题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源自哲学将世界二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语文文本包含客观的文本内容和作者主观内心世界。语文课堂中的客观性问题,涉及的是文本,目的在于梳理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细节;主观性问题涉及的是后者,用来判断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作品的文本内涵,总结文章的写作意图。
  客观性问题与文体特征紧密相连。如记叙文一般提问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主要人物、缘起、经过和结果;说明文提问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抒情文提问意象;议论文提问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小说则提问人物、情节和环境。提客观性问题的作用是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熟悉文本,在字词篇章与思想情感之间架起了疏密有致的思维之梯,让语文变得清晰可见、可触可感,为文本研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回答这些简单的客观性问题的同时,学生往往能够激发灵感,对文本和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主观性问题一方面与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相关,另一方面又与小说、诗歌、散文这些具有多义性的文学样式息息相关。如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个人意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诗歌中的意象本身具有多种意义的可能性,甚至像朦胧诗这样的现代诗主题亦显得“月朦胧,鸟朦胧”;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情感很强烈,而品读者需要做的是找到诗歌的关节点,并抓住情感脉络,直通诗人心灵深处。主观性问题将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之所在。主观性问题还引导学生想象、比较和判断,是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形式。如果说客观性问题是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的话,那么,主观性问题则是为优等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
  2.知识型问题与能力型问题
  语文虽然是基础性学科,但许多人将语文归入文科类,就是因为语文具有相当多的知识和语文知识,具有重要的知识性。同时,语文是一门科学,语文中的思想和逻辑同样不逊色于数学等理科学,语文同样需要培养技能技巧和语文能力。
  作家的名、字、号和著作、名言等文学常识是知识。表达方式、叙述要素、叙述顺序、人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论点、论据、论证、抒情方式等是语文知识。
  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显然需要语文理解能力,重要语句、关键语句的涵义则需要把整篇文章作为背景通盘考虑,联系上下文,方能准确解读。还有文章中看似矛盾的词句,则需要更多的比较分析才能够最终释难解疑。人物的态度则需要根据文本叙述和读者的既有经验作全面而准确的判断。就文言文来说,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既可以视为应该记忆的知识,亦可当做需要理解的语文能力。
  另外,语句赏析则能更综合地体现学生的语文理解和欣赏能力。能力一般的学生止于语句的基本含义;能力稍强的学生则能自觉地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其在结构和突出主题方面的作用,甚至发掘语句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还有的学生能分析语句的修辞和表达特点,品味语句的艺术价值。从含义到意义,再到价值,乃是能力的飞跃,显示了理解的深度。
  3.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
  常规问题是按照文本体裁、题材特点提出的问题。如小说文本应围绕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提问;诗歌围绕意象和情感提问;散文围绕语言和思想提问;戏剧则可从冲突、人物和语言等方面提问等。常规问题的目的是强化文体特点,培养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构建思维和学科体系,把学科变成有章可循的科学。非常规问题则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势,根据这个文本特点提出具有这个文本特质的问题。非常规问题往往跟考试无关,而是老师通过非常规的问题引发学生另一种思路,换取一种全新的回答,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丰富学生的思维。
  常规问题不仅作为问题的形式而存在,它还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了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尤为适合低年级和基础薄弱学生。也就是说,常规问题不仅是问题,而且是高效的学习指导。非常规问题则是常规问题的补充和调剂,往往石破天惊,带给师生的震撼异常强烈,长期困扰的问题瞬间得以解决。非常规问题是将书读活、将课堂搞活的有效方式。非常规问题以教师的非常规思维激发学生的非常规思考,体现了教学和思维的创造性,显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
  4.较难问题与容易问题
  事有难易,问题亦当如此。问题需难易调节。问题太简单了,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问题太难了,学生没有自信,容易失去兴趣。
  简单问题以提问基础差的学生为主,以提问基础好的学生为辅。之所以以提问基础差的学生为主,是考虑了难易的匹配,如果提问较难问题,长此以往势必失去信心;如果连简单问题也不提问,便剥夺了他们的课堂参与权力,积极的学习状态将会在没有刺激的现状下消磨殆尽。基础好的同学需要通过较难问题通向更高的层次,但如果面对的只有难度大的问题,未免有空中楼阁之感。基础好的学生也要通过回答简单问题让自己感受聚合思维和成功的快乐。   另外,还有聚合型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等诸多类别,因与以上分类有交叉重合,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二、课堂实践
  语文课堂问题类型众多,以上所列,不过冰山一角。语文课堂中各种类型问题应综合运用,甚至在课堂实践中生成问题,以寻求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和能力。下面以《春酒》一课为例,展示课堂提问艺术。
  上课伊始,抛出本文知识性问题:“八宝酒是什么?由哪几样东西泡制而成?”答案很明确:黑枣、荔枝、桂园、杏仁、陈皮、枸杞、橄榄和薏仁米。这是一道比较容易的知识型问题,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想知道这个八宝酒是什么,甚至希望依照配方自己也能泡制一份,由此进入文本,并由此过渡到喝春酒环节。课堂的主要问题得以聚焦,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激发。
  在客观性问题方面,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文章的核心活动是什么?”学生都知道是“喝春酒”。再问:“围绕喝春酒作者还写了哪几项相关活动?”于是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进入文本默读,找到了还有“喝会酒”、“酿春酒”,有的学生还补充了“迎新年”。当然迎新年也是文章介绍的活动,只不过迎新年完全是作为对照而存在的,不是围绕喝春酒而介绍的活动。接着再问:“文章有哪几个人物?”立刻有学生回答“‘我’、母亲”,另一些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又找到了“阿标叔和众乡亲”。通过这三个层层深入的问题,文章中的活动和故事脉络清晰了,人物形象在脑海中渐次升起,从而为分析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堂中,还生成了许多有意义的客观性问题。鉴于文本的自读课文性质,设置了学生质疑和互动解决问题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除了春酒以外,文中还出现了八宝酒、会酒和分岁酒,它们的区别何在?文章为何以《春酒》为题?”解决前一个问题有助于理解喝春酒的时间,春酒的取材、功能和意义。之所以叫春酒是因为这种酒在春节期间喝,不管是什么酒,在春节期间喝就叫春酒。八宝酒是就材料而言的,乃是用黑枣、荔枝、桂园、杏仁、陈皮、枸杞、橄榄和薏仁米泡的酒。八宝酒在春节期间喝就是春酒,平时喝便仍然叫八宝酒。会酒是就功能而言的,是为借钱而产生的。会酒不必然是八宝酒,当然八宝酒亦可作为会酒。会酒一般也在春酒期间,所以也属于春酒的范畴。分岁酒是就酒的意义而言的,在大年三十这天喝这杯酒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到来和长大了一岁。分岁酒指的是作者泡的八宝酒,同时也是春酒。第一个问题搞清楚了,第二个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以《春酒》为题,是因为春酒这个时间概念囊括了八宝酒、会酒和分岁酒;而且春酒与春节相关,乃是故乡的一种风俗,是母亲所制,表达了思乡与思亲之情。这两个问题虽然是客观性问题,但是难度较大,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理解、比较和分析能力,亦属难度大的能力型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的,但得到了语文能力好的学生的回应,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探究性和研究性,将语文教学提到一个高度。
  主观性问题方面,鼓励学生赏析文本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其实,赏析语句属于客观性较强的常规问题。给学生自由赏析的权力,他们反而不知所措,不知从何说起。而一旦教师给予修辞、描写方法、关键词、态度和性格性情等方法的指导,学生一般能够顺利地予以澄清。提这个主客观型问题有利于分析人物性格、文章主旨,并且给予学生写作指导和美的享受。
  在弄清喝春酒等活动,以及主题归结之后,向学生抛出一个不太常规的问题:“作者到底为何对春酒念念不忘?为何思念之情愈酿愈浓?”有的说春酒美味,有的说思乡思亲。“那么,思乡、思亲从何而来呢?大家思乡、思亲吗?根本在哪儿呢?”此时,提醒学生作者的出生地、现在居住地,还有作者的年龄。于是,水落石出。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流逝将乡愁酝酿得深沉而绵长。不远离家乡,没有两鬓斑白,如何无可救药地思乡、思亲呢?这个不太常规的问题不仅让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感情,还让我们知道了生发这种感情的一般原由,从而将语文课上得更有深度、更有味道。
  最后,请学生诉说难忘的家乡味道、声音或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主观开放性问题,希望借此问题发挥学生的回忆和想象能力,感受家乡之美和家乡之亲;同时,它也是一道常规性问题,由阅读总结写法,并上升为作文指导,以期学以致用。这个问题的参与性比较强,学生都很积极,谈得很具体,很真切,很感人,将课堂推向一个高潮。
  总之,语文课堂问题类型多样,须综合运用。通过主客型问题、知识能力型问题和常规性问题将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有语文味;同时又要通过调节问题难易和非常规性问题创造性生成,上得别开生面。
  参考文献:
  [1]李厚东.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之我见.语文天地,2012,11.
  [2]沈凤兰.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考试周刊,2011.
  [3]张文平.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提问方式之探微.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 《沉香屑:第一炉香》和《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笔下少有的以婚姻作为结局的小说,乔琪乔和范柳原也是经常在诸多评论中相提并论的著名的情场浪子。前者以个人婚姻的悲欢来衬托出时代的大悲剧,而后者则是以时代的悲剧来成全一对平凡男女的大团圆。本文将从男性形象的角度来解读两篇小说中不同的悲剧意味。  关键词: 倾城之恋 沉香屑:第一炉香 爱情 婚姻 个人悲剧 时代悲剧  张爱玲惯写雪月风花,爱情琐事;弄堂
摘 要: 提到西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另一则是“生平胯下能受辱,只是羞于哙等肩”的韩信。项羽未能成就其帝业,与其自身性格不无关系,“匹夫之勇”、“妇人之仁”①、“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②,而韩信到底因何而死?谋反?亦或是说,诬以谋反?  关键词: 谋反 诬以谋反 非艺术性考虑 悲剧性  自古天下初定或新帝上位,除了改国号以求天佑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横空
摘 要: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能否利用网路阵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辅导员利用人人网这一载体,通过与学生进行网上各类形式的互动交流,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如何维护好、利用好这一平台,也对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网络教育 人人网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及
摘 要: 艺术设计中的各种图形符号是一种意向载体,它们的存在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传达特殊含义。“留白”作为设计中一个负空间的存在符号,在艺术设计中表达着独有的特殊意义。如今,艺术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顺应潮流、时尚的设计作品已成为一种消费文化,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美好追求。而这些五彩斑斓的设计作品让人们觉得过于浮夸,无暇审视。反而是设计作品中的偶
摘 要: 王小波是90年代颇具争议的一个人物,他讨厌生活的设置和安排,喜欢自由,追求乐趣。他承认自己是个自由派,他的文字里也充满了自由主义思想。本文尝试用叙事学的知识,对其小说《万寿寺》的叙述线索、叙述层次、元小说特征以及狂欢化语言进行分析,来探讨作者是如何在小说中表达其自由思想的。  关键词: 王小波 万寿寺 叙事学 自由思想  《万寿寺》是王小波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篇幅最长,迄今
摘 要: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方式得到广泛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必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策略都能有效帮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形成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移。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自主学习 知识本位 能力本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
摘 要: 教师权威代表的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以及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服从,其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在规则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教师通常要用权威约束和引导幼儿,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则,以保证幼儿的安全,维持幼儿生活学习游戏的规范秩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幼儿自律能力的发展。但是幼儿教师对权威有矛盾心态,对法定权威
摘 要: 小说《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成功、最伟大的硬汉式形象。小说刻画了老人的孤寂无助和凄惨命运,彰显了人类智慧和超凡勇气,同时引发了我们对人类悲剧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示出人类对自身存在困境的精神超越。  关键词: 小说《老人与海》 桑提亚哥 孤寂无助 一无所获 精神超越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的巅峰之作。在众多硬汉式人物形象中,看似平淡无奇的桑
摘 要: 舍伍德·安德森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到对男女两性关系问题的探讨。通过分析《林中之死》这一文本,联系作家的生平、创作思想等,对小说中存在的两性关系进行梳理,指出,作家通过叙述者“我”的成长与格兰姆斯夫人的死亡这一对照,表达了在男女两性关系上“天才”与“缪斯”的定位。  关键词: 舍伍德·安德森 《林中之死》 两性 天才 缪斯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在美国文学史上享
摘 要: 培养学生的提问、思考能力,将使他们受用终生。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从学生的问题中来,到学生的问题中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它具有一定的价值。实践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选择问题,做好问题的梳理,学会思考,真正让小学课堂精彩、有效。  关键词: “学生中来,学生中去” 质疑能力 文本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