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的西部地区省际人口迁移状况

来源 :中国外资·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hongmi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三个角度的数据分析,分别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总结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西部地区省际人口迁移的基本特点,即区域内部和跨区域的省际人口迁移规模都不断增大,其中跨区域所占比重不断增大,更加成为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部分,同时跨区域的省际人口迁移的向东趋势加剧,在吸引力上,西部地区各省和整体也都有了较大的下降;但与没有开发战略实施的中部地区相比而言,西部地区的人口东移和吸引力下降趋势并不十分强烈,这证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确实对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对减小东部地区发展所带来的负外部性有着积极地意义。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 人口迁移率 人口迁移选择指数
  ▲▲1. 引言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各种的历史原因,我国的跨地带人口迁移主要趋势是西部、中部地区的人口向东部迁移,进入90年代后期,“中国省际迁移人口的流向表现出更显著的‘向海’、东迁特征;这一特征,使人口向东部地带的集中化迁移更加强势”(刘建波,2005)。在这种整体迁移背景下,1999年,中央政府出台了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国务院成立的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从此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
  根据中央政府所提出的规划,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个省区市,本文选取了三个时点即1990年、2000年、2005年的人口迁移数据,对西部大开发前后西部地区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进行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分析;此外,为了更准确地定位西部整体区域在此期间的省际人口迁移特点,本文还将进行区域之间的横向分析,由于中部地区也是东部地区高速发展负外部性的受影响地区,因此本文将选择中部地区作为区域间对比的参照区域。
  ▲▲2. 数据分析
  2.1 迁移率分析
  1990年至2000年这十年间,西部地区各省省际人口迁移率变化较大,基本上12个省市区的人口迁入率和人口迁出率都有大幅度的上升,而比较2000年与2005年的数据,可知各省迁入、迁出率状况各自不同,但总体变化幅度要小于1990~2000这一阶段:重庆、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广西这八个省市的迁入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另外的四省市的迁出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同时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这七个省的迁出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另外五个省市的迁出率有着不同程度的上升。
  因此从各省角度,我们可以说,1990年~2000年西部地区各省的迁入迁出率变化呈现的是上升趋势,且趋势明显,2000年~2005年西部地区各省的迁入迁出率在有升有降的同时,整体变化趋势并不明显。
  从表1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西部整体区域省际人口迁移率的变化状况也符合这一特点:1990年~2000年的整体区域升级人口迁入迁出率都有所上升,且幅度较大,2000年的迁入、迁出率分别是1990年迁入、迁出率的2倍和4倍,而2005年的迁入、迁出率与2000年的迁入、迁出率基本相等。
  表2则显示的是中部地区的迁移率状况,在1990年时,中部地区的迁入率、迁出率还分别高于和低于西部地区,但到了2000年,西部地区的迁入率超过了中部地区,迁出率也低于了中部地区,而2005年的数据表明,中西部地区迁入率之间、迁出率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这种趋势也意味着,西部地区的吸引力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逐渐超越了中部地区。
  这进一步说明,西部大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西部地区省际人口的迁入迁出,提高了西部地区的吸引力,与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大开发在减弱了人口东流的趋势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2.2 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分析
  (1)公式引入
  为了分析西部地区各省和整体的吸引力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西部地区的人口迁移中心,本文拟采用人口迁移选择指数的方法(王桂新,2000)。人口迁移指数,表示居民对迁移及其迁移流向(目的地)的选择倾向,具体公式为:
  其中,为i地区居民选择迁往j地区的选择指数,为i地区居民迁往j地区的人口,、分别为地区i、j的人口,为全国总人口,K为一个常数,本文以100表示。
  其中,表示i地区总的迁出选择指数,表示j地区综合迁入选择指数,表示i地区总的迁出人口, 表示j地区总的迁入人口,越大,说明i地区居民选择迁出的强度越大,越大,说明j地区吸引人口入迁本地的强度越大,即本地区的吸引力。
  在分析西部地区整体的总迁入选择指数时,本文将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看作三个整体部分,迁出、迁入人口为跨区域迁入人口,所得迁入选择指数也就代表整体区域的迁入吸引力。
  (2)指数分析
  西部地区各省的吸引力在1990年~2000年、2000年~2005年这两个阶段间都有着较大的下滑,1990年~2000年这一阶段的各省总迁入选择指数下降较猛,2000年~2005年阶段的下降势头有所减弱,其中,四川、贵州、内蒙古、广西四省的选择指数还有所上升,但在1990年,总迁入选择指数在100以上的有5个省,占到整个西部地区的50%,到2000年时还有2个省,到2005年时已经一个都没有了,可见东部地区的吸引力相比中部和西部已经具有了绝对的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没有能够提高西部地区的吸引力。
  但同时我们从表3可以看出,同时受到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负外部性的影响,中部地区所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去整体的总迁入选择指数都出现了很大的下降,但中部地区下降的幅度近乎西部地区的两倍,最终的结果是,中部地区的吸引力从一开始的第二位,即次于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降至最后一位,即低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吸引力反而超过了中部地区,处于第二位。这很有力的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确实给西部带来了好处,虽然没有能够扭转吸引力下降的大趋势,但也对这种势头的发展起到了减缓的作用,没有像中部一样,吸引力发生了巨大地下滑。
  ▲▲3. 总结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各种的历史原因,我国人口省际迁移的主要整体趋势是,由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而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东部地区在经济上优先于中西部地区地高速发展,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对中西部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西部地区人口的东移也就加剧了。在这种趋势和背景下,西部大开发战略在2000年前后由中央政府提出并实施,研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西部地区人口省际迁移的状况,对了解西部大开发给西部带来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三个角度的数据分析,分别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总结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西部地区省际人口迁移的基本特点,即区域内部和跨区域的省际人口迁移规模都不断增大,其中跨区域所占比重不断增大,更加成为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部分,同时跨区域的省际人口迁移的向东趋势加剧,在吸引力上,西部地区各省和整体也都有了较大的下降;但与没有开发战略实施的中部地区相比而言,西部地区的人口东移和吸引力下降趋势并不十分强烈,这证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确实对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对减小东部地区发展所带来的负外部性有着积极地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桂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其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0(3)。
  [2]刘建波.1990年代后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4)。
  [3]魏星,王桂新. 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口迁移特征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5)。
  [4]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J].《人口与经济》,2004(4)。
  (责任编辑:韩梅)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内陆国家,尼泊尔的政局不稳定、党派众多,其国家在法律中赋予了员工充分的权利和利益保障。尼泊尔政府颁布《劳工法》的目的在于为开发、建设基
《电子技术基础》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它研究电子元器件和电子电路在各种领域的应用,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因此,应帮助学生学好本课程.
数学中的正负号表示的含义比较单一,但物理学中的正负号却有不同的含义,就物理学中涉及到的正负号的物理含义作一简单归纳.
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有机化学是高职化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文章阐述了如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设置项目情境,利用情境教学增加学生对企业的
【正】 农业银行常熟市支行现有员工716人、80多个营业网点,1996年行社脱钩以来,他们坚持以发展为主线,以效益为目标,以经营为中心,以管理为重点,集约经营,加快发展,争创一流
通过测量封闭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研究玻意耳定律实验,可以采用多种装置达到目的,从安全、简便、快捷的角度,利用DIS系统研究玻意耳定律,可以方便的实现实验装置的简便化,实现数据的
【正】 当前,我国支持高等教育的一个举措是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建立与实施。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助学贷款业务中的不足,借鉴国外助学贷款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助学贷款业务
西部经济开发工作已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而作为国民经济调控主体之一的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及时抓住机遇和商机?以及如何通过参与经营,在经营中壮大自身实力呢?在此笔者
正弦交流电路的谐振问题是重难点,学生概念不清、公式不熟、方法不活.准确判别电路是否发生谐振是求解此类问题的前提.而在绝大多数题型中,并未明确指出电路是否发生谐振,这就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