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深切感受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于乡村,认为要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1926年筹建乡村师范——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走出了一条“乡村教育”之路。
陶行知批判当时中国乡村教育的弊端:“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人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是一种误国愚民的害人教育,一种“坟墓式”的教育。“他主张通过乡村教育,完成我们的使命,向全社会发表宣言书,宣告:“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然后通过这些小学校“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为中国当时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族伟大的新生命”。
一、乡村幼儿教育现状
笔者列举的现状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我国社会中常见的一些现状问题表述,只是体现在乡村幼儿教育上同样适用。
1.城乡保教差距大,基础设施配置不均。
这个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确实存在,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国大部分人民生活在乡村,因此乡村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教育的好坏。同时国家非常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颁布支教下乡的政策,给予支教一定的补助。如今各市各县都在着力进行乡村教育的发展改革,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乡村的教育和城镇的教育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更别说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相比。尤其在幼儿教育方面,在很多的乡村中,幼儿园或者充其量只能说是托儿所,就是把孩子集中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可能有一些教室的基本设备,可能只是有屋瓦遮头,在那里孩子们做做游戏、玩玩闹闹就过了一天,根本谈不上教育的成分存在,甚至连保育成分的多少也有待观察。
在城镇、市里的幼儿园,小朋友的保育工作做得自然是没话说,午餐加水果,上下午還有牛奶、点心等副餐,教育五大领域各个涉及,遇到节庆假日还有文娱活动、科普幼儿讲座;而在中国大部分人生活的乡村中,保育的情况基本就是注意孩子们的安全,活动范围非常有限,午餐就是些基本伙食。在教方面,经济条件还行的乡村配个电视机,小朋友课间看看动画片之类,活动形式十分单一,能配个投影仪、有个大黑板就相当不错。
2.师资力量不均衡。
在城镇幼儿园的老师有很多是公办教师,他们大多从正规的师范学校毕业,接受过高等师范教育,具有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充满年轻与活力,还有一部分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高等教育人才,具有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专家学者“从旁协助”,自然事半功倍。
相比,乡村幼儿园,由于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低、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差、医疗得不到保证等原因,导致农村新教师不能在乡村安心工作,都希望脱离贫困乡村,到城镇工作。而新毕业的农村师范毕业生又大多不愿回到乡村工作,想留在经济发达地区任教,这样留下的就都是一些老教师,大多只是受过一点教育,可能根本不具备教育的观念与知识,只是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教着,并不参加任何的培训活动和进修班。当然,笔者没有对这样的教师存在任何的偏见,相反很尊敬她们,她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付出青春,付出血汗,向她们致敬。她们为我们国家的幼儿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既不能说年轻教师为什么不愿为乡村教育发展谋福利,而要一味地往外跑?又不能责怪老教师为什么不去充电,进行自我增值?这是一个社会的现实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
3.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兴起。
受中国几千年封建科举思想的影响,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贫穷落后的黄土地上,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因此,他们界定孩子有没有出息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考上大学。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进行扩招以后,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一毕业就等于失业,况且培养一个大学生对于普通乡村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等于白白投入一大笔钱。
现在,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使得很多人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无形中增加了师范生就业的压力。
二、乡村幼儿教育发展策略
1.加大对乡村幼儿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加大对乡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可以给乡村的小朋友提供更好的保育条件,增强幼儿的体质,也可以改善教室环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增加幼儿学习的活动方式和种类。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六大解放”理论。这些只有在孩子们生活和学习都有保障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
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加强乡村教师继续教育,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关键,也是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的重要保证。现在许多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强,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许多教师不具备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理论和技能。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让农村教师拥有更多学习、进修的机会。加强师资培训,实现教师再教育,努力做好教育科研,提高道德文化修养,为农村教育作更大的贡献。
创设更大更好的机会吸引本地的和外地乡村师范毕业生到乡村来工作任教,以引进新的教学力量和资源。
3.结合本土资源,培养新乡村幼儿。
利用本土的乡村资源条件以创设新的乡村文化,比如可以利用当地有名的文人、历史人物建设属于自己的名人文化、名人印象,也可以利用当地有利的地理地形等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从而进行新乡村文化的创设、培养新乡村幼儿的教育思想理念,让生活在乡村的小朋友以自己的家乡为荣,具有建设自己家乡的愿望。还可以在幼儿园组织带领幼儿参观文化名人馆,了解当地文化,从而不仅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方式,发展新的乡村文化思想,而且很好地实行乡村教育的理念。
陶行知先生乡思想理论中的“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乡村教育必须“适应乡村实际生活”,发展乡村教育是乡村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所进行的一生的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真实写照。为人民大众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我们学习的榜样。
今天人们仍在研究他的思想,学习他的品德,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在教育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同时他的为乡村教育作贡献的品德仍在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发展。
重视农村教育,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我们必然会继续走下去。
陶行知批判当时中国乡村教育的弊端:“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人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是一种误国愚民的害人教育,一种“坟墓式”的教育。“他主张通过乡村教育,完成我们的使命,向全社会发表宣言书,宣告:“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然后通过这些小学校“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为中国当时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族伟大的新生命”。
一、乡村幼儿教育现状
笔者列举的现状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我国社会中常见的一些现状问题表述,只是体现在乡村幼儿教育上同样适用。
1.城乡保教差距大,基础设施配置不均。
这个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确实存在,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国大部分人民生活在乡村,因此乡村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教育的好坏。同时国家非常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颁布支教下乡的政策,给予支教一定的补助。如今各市各县都在着力进行乡村教育的发展改革,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乡村的教育和城镇的教育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更别说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相比。尤其在幼儿教育方面,在很多的乡村中,幼儿园或者充其量只能说是托儿所,就是把孩子集中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可能有一些教室的基本设备,可能只是有屋瓦遮头,在那里孩子们做做游戏、玩玩闹闹就过了一天,根本谈不上教育的成分存在,甚至连保育成分的多少也有待观察。
在城镇、市里的幼儿园,小朋友的保育工作做得自然是没话说,午餐加水果,上下午還有牛奶、点心等副餐,教育五大领域各个涉及,遇到节庆假日还有文娱活动、科普幼儿讲座;而在中国大部分人生活的乡村中,保育的情况基本就是注意孩子们的安全,活动范围非常有限,午餐就是些基本伙食。在教方面,经济条件还行的乡村配个电视机,小朋友课间看看动画片之类,活动形式十分单一,能配个投影仪、有个大黑板就相当不错。
2.师资力量不均衡。
在城镇幼儿园的老师有很多是公办教师,他们大多从正规的师范学校毕业,接受过高等师范教育,具有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充满年轻与活力,还有一部分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高等教育人才,具有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专家学者“从旁协助”,自然事半功倍。
相比,乡村幼儿园,由于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低、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差、医疗得不到保证等原因,导致农村新教师不能在乡村安心工作,都希望脱离贫困乡村,到城镇工作。而新毕业的农村师范毕业生又大多不愿回到乡村工作,想留在经济发达地区任教,这样留下的就都是一些老教师,大多只是受过一点教育,可能根本不具备教育的观念与知识,只是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教着,并不参加任何的培训活动和进修班。当然,笔者没有对这样的教师存在任何的偏见,相反很尊敬她们,她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付出青春,付出血汗,向她们致敬。她们为我们国家的幼儿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既不能说年轻教师为什么不愿为乡村教育发展谋福利,而要一味地往外跑?又不能责怪老教师为什么不去充电,进行自我增值?这是一个社会的现实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
3.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兴起。
受中国几千年封建科举思想的影响,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贫穷落后的黄土地上,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因此,他们界定孩子有没有出息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考上大学。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进行扩招以后,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一毕业就等于失业,况且培养一个大学生对于普通乡村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等于白白投入一大笔钱。
现在,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使得很多人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无形中增加了师范生就业的压力。
二、乡村幼儿教育发展策略
1.加大对乡村幼儿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加大对乡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可以给乡村的小朋友提供更好的保育条件,增强幼儿的体质,也可以改善教室环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增加幼儿学习的活动方式和种类。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六大解放”理论。这些只有在孩子们生活和学习都有保障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
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加强乡村教师继续教育,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关键,也是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的重要保证。现在许多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强,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许多教师不具备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理论和技能。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让农村教师拥有更多学习、进修的机会。加强师资培训,实现教师再教育,努力做好教育科研,提高道德文化修养,为农村教育作更大的贡献。
创设更大更好的机会吸引本地的和外地乡村师范毕业生到乡村来工作任教,以引进新的教学力量和资源。
3.结合本土资源,培养新乡村幼儿。
利用本土的乡村资源条件以创设新的乡村文化,比如可以利用当地有名的文人、历史人物建设属于自己的名人文化、名人印象,也可以利用当地有利的地理地形等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从而进行新乡村文化的创设、培养新乡村幼儿的教育思想理念,让生活在乡村的小朋友以自己的家乡为荣,具有建设自己家乡的愿望。还可以在幼儿园组织带领幼儿参观文化名人馆,了解当地文化,从而不仅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方式,发展新的乡村文化思想,而且很好地实行乡村教育的理念。
陶行知先生乡思想理论中的“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乡村教育必须“适应乡村实际生活”,发展乡村教育是乡村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所进行的一生的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真实写照。为人民大众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我们学习的榜样。
今天人们仍在研究他的思想,学习他的品德,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在教育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同时他的为乡村教育作贡献的品德仍在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发展。
重视农村教育,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我们必然会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