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地区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进展

来源 :地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ougu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东昆仑地区裂变径迹研究起步于本世纪初,十多年来发展不是很快,共发表直接相关文献十几篇。从前人研究进展来看,东昆仑地区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还处于资料积累阶段,各文献的成果还是就各自地区的情况分析,给出的结论相互之间往往有些出入。格尔木以西至祁漫塔格的东昆仑中-西部仍然有很大的裂变径迹研究的空白区,需要研究者继续投入精力填补,数据和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再进行区域性的总结,探讨东昆仑区域低温构造过程。
  [关键词]裂变径迹 热年代学 东昆仑
  [中图分类号]P5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297-2
  1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概念
  裂变径迹(FT)热年代学是通过测定238U原子自发裂变在锆石或磷灰石晶体中产生的辐射损伤痕迹——即裂变径迹的密度和矿物中的铀含量来计算获得矿物的裂变径迹年龄[1]。矿物中的铀含量通过“外探测器法”测定诱发裂变径迹密度后计算获得。
  裂变径迹方法中,“径迹退火”和“部分退火带”的概念使该方法可以用来约束一些地质过程的冷却历史。研究表明,所有矿物的裂变径迹都具有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径迹密度减小和径迹长度缩短的特性,这一特性被称为径迹退火。影响矿物裂变径迹退火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1]。矿物中裂变径迹从开始退火到完全退火的温度区间被称为部分退火带(Partial Annealing Zone, 简称PAZ),也叫部分保持带(Partial Retention Zone, 简称PRZ)。环境温度高于部分退火带上限时,矿物中裂变径迹发生完全退火,裂变径迹消失,所测得裂变径迹年龄为零;当环境温度低于部分退火带下限时,矿物中裂变径迹保持并不断积累,即原有径迹长度保持不变并有新的径迹不断产生,所测得的裂变径迹年龄随时间而增大;当环境温度处于部分退火带的温度区间时,矿物中原有的裂变径迹长度随时间推移而不断缩短,甚至消失,径迹密度降低,同时有新的裂变径迹产生,产生之后随即加入到退火的行列开始缩短,如此有消有涨。当岩石最终剥露地表,我们拿到实验室观察到的每一条径迹都经历了该样品整个热历史的不同部分,而每一条径迹的长度代表了该径迹所经历的最高古地温(径迹长度越短经历的最高古地温越高)。这样,矿物中裂变径迹的长度分布和密度特征就可以反映其所处的温度环境和所经历的热历史。
  目前用于裂变径迹研究的矿物主要是磷灰石和锆石,相对来说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程度更高,测年技术更成熟。自然地质条件下,锆石的部分退火带温度区间是200~260℃[1],磷灰石的部分退火带温度区间是60~120℃[1],可以为地壳内5-10km深度岩石的冷却剥露历史提供有效约束。
  2东昆仑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进展
  东昆仑地区裂变径迹研究起步于本世纪初,十多年来发展不是很快,共发表直接相关文献十几篇[1]。各位研究者所涉及的研究区在东昆仑地区的分布见图1,具体参考文献转引自文献[1]。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文献的研究区位于格尔木附近及其东部昆仑山地区,东昆仑的西部只有祁漫塔格山相关一篇文献。
  袁万明等(2004,2005)和Yuan WM et al.(2003,2006)在都兰-布青山一带南北向地带采集了样品进行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构造带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记录了各自的构造事件的时代,它们是:东昆北地块从早白垩世(130 Ma)开始到渐新世末(25 Ma);昆中带晚白垩世末(70 Ma)-渐新世末(25 Ma);东昆南晚白垩世初(90 Ma)-始新世(48 Ma)。东昆北和东昆中有类似的演化趋势,裂变径迹年龄随高程的增加而缓慢减小,平均隆升速率仅为2.22m/Ma。与之不同,东昆南地区裂变径迹年龄与高程呈正比,估算的抬升速率为 11m/Ma。昆南断裂带两侧地区截然相反的演化关系表明,昆南断裂带在进入陆内演化后所起的作用比昆中断裂带更为重要。通过东昆南地块上二叠统地层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总体上具有3阶段热演化历史:约107Ma发生一次较为快速的冷却抬升,之后约80Ma开始比较平静,在6-12Ma该地区进入快速冷却期,冷却速率为5.3-9.8℃/Ma,换算成抬升速率为106-196m/Ma。图中裂变径迹研究区标号:1-罗文行(2012);2-袁万明等(2000);3-王国灿等(2003);4-王国灿等(2007);5-王岸等(2007);6-王岸等(2010);7-Yuan WM, et al.,(2003);8-袁万明等(2004);9-Yuan Wanming, et al.(2006);10-袁万明等(2005);11-拜永山等(2008);12-陈宣化等(2011)。
  王国灿等(2003,2007)根据对东昆仑东段巴隆-哈图一带不同高度基岩及南部巴彦喀拉群碎屑岩的系列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并综合其他热年代学资料指出,东昆仑及邻区在中生代-新生代早期至少经历了三次强烈的构造热事件:最早的一次开始于200Ma左右的晚三叠世晚期,并可能持续到早-中侏罗世之交,这次事件影响广泛,奠定了东昆仑造山带区域构造格架,区域构造动力背景可能和南部羌塘地块与昆仑地块的碰撞,松潘-甘孜-巴颜喀拉浊积盆地的关闭有关;第二次发生在大约130-150Ma的早白垩世,可能延续到早白垩世末,一系列区域性NWW-SEE向的挤压性断裂活动是本次事件的响应,其动力来源可能与白垩纪时期拉萨地块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拼贴增生到欧亚大陆上有关;第三次为古新世(56-45 Ma),为一期伸展抬升事件。
  袁万明等(2000)对取自五龙沟地区的三个金矿体的锆石和磷灰石进行了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为197.4~235.0 Ma,磷灰石年龄为200.5 Ma(校正后为244 Ma),与矿区已有的Rb-Sr和K-Ar同位素年龄范围(207.1~252.9 Ma)基本一致。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矿区主要经历了两次升温和冷却过程,体现了成矿作用的长期性和多期次特点。   王岸等(2007)对昆仑山口地区7件采自小南川岩体的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岩体中新世晚期视剥蚀速率非常低,仅0.020~0.035mm/a,构造隆升速率与低的视剥蚀速率相当。上新世以来小南川岩体突然快速抬升冷却,造成超过3km的物质剥蚀,这可能反映了昆仑山上新世以来的强烈构造隆升,岩体上新世的裂变径迹年龄与近东西向的昆仑河-野牛沟谷地断裂断陷、昆仑垭口断陷以及后期西大滩谷地断陷的综合构造地貌演化有密切联系。裂变径迹年龄的空间分布反映了区域上隆升作用的不均衡,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隆升和剥蚀作用逐渐衰减。根据沿青藏公路穿越东昆仑山沿线采集的系统的碎屑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发现东昆仑地区前新生代地层在埋藏后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以前的差异性退火作用(约300~200℃),峰值年龄解析获得最年轻峰值年龄(P1)主体集中在42~59Ma,代表了东昆仑造山带锆石裂变径迹差异性退火作用的结束时间,与区域上古新世-始新世阶段东昆仑造山带发生的区域性构造隆升作用相一致。作者提出了锆石裂变径迹“差异性退火”的概念,意指不同锆石颗粒的裂变径迹封闭温度不同,部分退火带温度区间也有差别,差异性退火带是所有测试锆石颗粒部分退火带的合集,温度区间的上下限分别为各锆石颗粒部分退火带上下限温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研究表明,影响锆石退火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α辐射损伤,裂变径迹的热稳定性随辐射损伤的增加而降低,即受辐射损伤严重的颗粒更容易退火,并使得退火所需温度显著降低。高辐射损伤的锆石裂变径迹退火温度可低至180~200℃,而低辐射损伤的锆石裂变径迹退火温度可高达280~300℃。
  陈宣化等(2011)对格尔木以南东昆仑山花岗岩类的锆石和磷灰石进行了裂变径迹(FT)定年与热历史的模拟,揭示了东昆仑山中、新生代多阶段抬升冷却的构造热历史:第1期侏罗纪(194.1~144.4Ma)、第2期早白垩世(115.7~100.2Ma)、第3期始新世早期(约52.9Ma)、第4期中新世中期(16.3~10.0Ma)和第5期上新世(5.1~0.9Ma)。
  3结论
  从前人研究进展来看,东昆仑地区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还处于资料积累阶段,各文献的成果还是就各自地区的情况分析,给出的结论相互之间往往有些出入。从图1上可以看出,格尔木以西至祁漫塔格的东昆仑中-西部仍然有很大的裂变径迹研究的空白区,需要研究者继续投入精力填补,数据和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再进行区域性的总结,探讨东昆仑区域低温构造过程。
  参考文献
  [1]罗文行. 东昆仑中段辉石岩的成因与构造-热演化史: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 2012.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滏阳河水环境管理所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通过工程技术与非工程技术方法的探讨,找出滏阳河水环境治理的办法,为滏阳河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滏阳河 水环境 治理  [中图分类号] S273.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317-2  0前言  滏阳河发源于磁县西北的釜山,流经邯郸、邢台、衡水、沧州4市,于献县贾庄桥与滏阳新河汇流,
期刊
[摘要]卫星,指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环绕哪一颗行星运转,就把它叫做那一颗行星的卫星。当物体以很大的速度发射时,它将做作圆周运动。此时会产生一离心力,此离心力的大小与转速平方成正比。速度越大则离心力越强,当离心力与地心引力平衡时物体即可环绕地球不停的运转,所以只要人造卫星的飞行速度大到能平衡地心引力的地步,就可不停止的飞行而不掉落。  [关键词]轨道 圆周运动 离心力 地心引力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测绘技术成为较流行的测量方式,其技术本身在实际应用中日渐成熟,国家测绘管理部门针对地籍测量,亦提出了"实现数字化"的这一要求。这个要求一经提出,就给传统的Auto CAD软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将南方CASS绘图软件不断升级并合理广泛的应用到地籍测量中,成为了我国地籍测量行业的首要任务。因此,本文将对南方CASS绘图软件在地籍测量中的作业流程进行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对水资源的需要量,但是随着水源污染和气候变化,导致可利用水资源和降水量急剧减少,使我国的水源面临着严重的短缺现象,这种现象在一些缺水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而物探技术是一种适合于各类物探找矿、找水及工程物探勘查的技术,因此本文就物探技术在缺水地区找水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对缺水地区找水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侵权行为时有发生,现有的司法机制无法切实保护公民的权益。论文立足于国内外环保法庭设立的现状,分析我国环保法庭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环保法院(庭)设立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环保法庭设置的建议。  [关键词]环保法庭 司法机制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D922.6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32
期刊
[摘要]以昌邑地震台为例,探讨地震台站信息节点的管理和维护,对地震台站信息节点的稳定运行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地震台站 计算机网络 网络管理 信息节点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332-1  1总体技术系统结构  昌邑地震台信息网络节点属于山东省地震信息服务系统中的二级信息节点,主要用于处理中国地震前兆台网数据处理系统201
期刊
[摘要]综述黑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和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突发性地质灾害 特征 影响因素 危害  [中图分类号] TU457 [文献码] A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330-2  1引言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本文所谓突发性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的环保工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环保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 ,对当前落实党中央的关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关键词]环保信息化 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 D922.6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321-2  随着世界各国及地区间出现异常天气 ,这与目前的环境
期刊
[摘要]近年来,环境的问题成为了国际上所讨论的热点话题,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加强环境监管与应急预警体系建设已成为环保工作重点,环境监测是环境决策与环境的管理上的一个重要技术。在最近的几年间对于环境质量综合的评价进行很多研究,并且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对于环境监测技术方面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关键词]环境管理 环保监测 决策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X831 [文献码] B [文
期刊
[摘要]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逐步加大,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且增长势头不减,城市垃圾的处理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垃圾填埋场作为处理城市垃圾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城市垃圾处理的重要任务。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是城市垃圾填埋场的重要工作,渗滤液的处理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对于减轻环境污染,高效处理城市垃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