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一样,是宏观经济的两大永恒主题。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经济波动逐渐成为人们关切的重点,而前些年沉醉于经济增长的乐观与骄傲被遗忘。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摆脱当下经济波动的惟一手段。
巴罗和萨拉-伊-马丁的这本经典著作名为“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这个区别很有意义。上个世纪中叶,以刘易斯等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曾经红极一时。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较宽泛,不仅包含经济增长,还包含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和人权福利、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可是发展经济学无可避免地衰落了。现在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才可能逐步解决其他问题。
这是因为发展经济学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不能给决策者有效的政策建议。几百年前,古典经济学已意识到,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与人力。但两者以怎样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人们一直没有概念。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产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核心框架,迄今仍被多数经济学家所采用。此模型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同国家的人均产出增长率最终将收敛到一条稳定的平衡增长路径,各国发展速度将趋同,穷国最终能够赶上富国。这个模型很漂亮,却与实际情况不符。
后来学者意识到,该模型忽略了决定长期增长率水平的技术进步因素,所以不能解释世界各国间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可是,当时的经济学家尚不知道如何来刻画技术进步这种现象。经济发展还包含经济增长以外的目标,经济学家更不知该如何处理。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种革命性的新思想被提出来,即“内生增长理论”。巴罗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这套理论由模型本身来决定技术变化率,进而决定经济的长期增长率。这批“内生增长理论”专家认为,技术进步就是新思想的创造,不同于一般的资本的生产和投入。新思想应用于生产没有排他性,所以能自由地为任意数量的生产者所采用。这一特征意味着技术进步的取得需要某种垄断力量,所以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竞争。
这套“内生增长理论”为经济增长注入巨大活力。过去的外生增长模型也被改造而重新用于研究。可以说,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一次范式革命,一跃成为宏观经济学里最热门、最主流的分支。
面对爆发式增长的经济增长学术文献,学生和研究者都急需一本全面综述该领域现状的纲领性著作。《经济增长》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写成的。
在该书里,巴罗系统回顾了经典的增长模型,随后引入革命性“内生增长模型”,再逐步引入其他变量,不断拓展模型。可以说,巴罗将增长模型构建成一个基础性学术平台,我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引入变量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制度、法律、文化、宗教等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巴罗对这些问题深感兴趣。他把许多因素引入模型,做了大量实证研究,发现法治对于增长的效果作用相当大,而民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相当弱。这就意味着,民主既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还需通过其他方法做进一步研究。而法治的积极作用则无可置疑。因此巴罗的政策建议很明确,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必须要加强法治。没有法治,民主也未必能促进经济增长。
仔细考察巴罗引入增长模型的社会、制度、文化、宗教等因素后的研究,不难发现,大多数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显著。这些因素肯定会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但也许都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
对于另一个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即经济增长与经济公平的关系,巴罗和萨拉-伊-马丁虽然一开始也已提到,但闪烁其词,语焉不详。根据萨拉-伊-马丁的研究,这几十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问题,但几乎没有改变收入分配不公状况。
经济学上一直有一种“库兹涅兹曲线”,即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不公会逐渐拉大;到了一定阶段,收入分配不公又会逐渐缩小。但是“库兹涅兹曲线”只是一个猜想,在某些国家得到了验证,而在另一些国家失效,从未得到验证。巴罗似乎也是“库兹涅兹曲线”的信奉者,但是他的增长理论未能对这个问题做出有效回答。
发展经济学被增长理论所取代,归根到底,是因为很多发展目标无法被精确刻画,从而不能进入理论模型进行有效计算。可往往这些目标,才是我们在生活中真正所要追求的。
《经济增长(第二版)》,(美)罗伯特·J.巴罗等著,夏俊译,格致出版社2010年11月
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巴罗和萨拉-伊-马丁的这本经典著作名为“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这个区别很有意义。上个世纪中叶,以刘易斯等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曾经红极一时。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较宽泛,不仅包含经济增长,还包含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和人权福利、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可是发展经济学无可避免地衰落了。现在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才可能逐步解决其他问题。
这是因为发展经济学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不能给决策者有效的政策建议。几百年前,古典经济学已意识到,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与人力。但两者以怎样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人们一直没有概念。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产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核心框架,迄今仍被多数经济学家所采用。此模型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同国家的人均产出增长率最终将收敛到一条稳定的平衡增长路径,各国发展速度将趋同,穷国最终能够赶上富国。这个模型很漂亮,却与实际情况不符。
后来学者意识到,该模型忽略了决定长期增长率水平的技术进步因素,所以不能解释世界各国间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可是,当时的经济学家尚不知道如何来刻画技术进步这种现象。经济发展还包含经济增长以外的目标,经济学家更不知该如何处理。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种革命性的新思想被提出来,即“内生增长理论”。巴罗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这套理论由模型本身来决定技术变化率,进而决定经济的长期增长率。这批“内生增长理论”专家认为,技术进步就是新思想的创造,不同于一般的资本的生产和投入。新思想应用于生产没有排他性,所以能自由地为任意数量的生产者所采用。这一特征意味着技术进步的取得需要某种垄断力量,所以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竞争。
这套“内生增长理论”为经济增长注入巨大活力。过去的外生增长模型也被改造而重新用于研究。可以说,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一次范式革命,一跃成为宏观经济学里最热门、最主流的分支。
面对爆发式增长的经济增长学术文献,学生和研究者都急需一本全面综述该领域现状的纲领性著作。《经济增长》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写成的。
在该书里,巴罗系统回顾了经典的增长模型,随后引入革命性“内生增长模型”,再逐步引入其他变量,不断拓展模型。可以说,巴罗将增长模型构建成一个基础性学术平台,我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引入变量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制度、法律、文化、宗教等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巴罗对这些问题深感兴趣。他把许多因素引入模型,做了大量实证研究,发现法治对于增长的效果作用相当大,而民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相当弱。这就意味着,民主既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还需通过其他方法做进一步研究。而法治的积极作用则无可置疑。因此巴罗的政策建议很明确,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必须要加强法治。没有法治,民主也未必能促进经济增长。
仔细考察巴罗引入增长模型的社会、制度、文化、宗教等因素后的研究,不难发现,大多数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显著。这些因素肯定会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但也许都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
对于另一个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即经济增长与经济公平的关系,巴罗和萨拉-伊-马丁虽然一开始也已提到,但闪烁其词,语焉不详。根据萨拉-伊-马丁的研究,这几十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问题,但几乎没有改变收入分配不公状况。
经济学上一直有一种“库兹涅兹曲线”,即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不公会逐渐拉大;到了一定阶段,收入分配不公又会逐渐缩小。但是“库兹涅兹曲线”只是一个猜想,在某些国家得到了验证,而在另一些国家失效,从未得到验证。巴罗似乎也是“库兹涅兹曲线”的信奉者,但是他的增长理论未能对这个问题做出有效回答。
发展经济学被增长理论所取代,归根到底,是因为很多发展目标无法被精确刻画,从而不能进入理论模型进行有效计算。可往往这些目标,才是我们在生活中真正所要追求的。
《经济增长(第二版)》,(美)罗伯特·J.巴罗等著,夏俊译,格致出版社2010年11月
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