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社区内科疾病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特征,探讨社区心理干预措施。选择社区内科疾病患者 168 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 50 例) 和观察组 ( 118 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与常规社区护理,观察组增加社区心理干预措施 ( 包括健康教育) ,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治疗信心、焦虑自评量表 ( SAS) 及抑郁自评量表 ( SDS) 分值变化,以及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通过比较说明社区内科疾病患者有着各种具体的不良心理情绪,个性化的社区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及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社区内科疾病; 心理情绪;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43-01
不同疾病患者的各种自身条件不同 ( 年龄、社会地位、家庭、职业、环境、个性特征及文化背景等) 均可引起不同的不良心理情绪反应。社区内科疾病患者大多存在着病情重、复杂、病程较长、病情反复等,极易产生多种负性情绪( 焦虑、恐惧、抑郁、孤独及依赖等) 即不良心理情绪,长期持续的不良心理情绪可阻碍疾病的治疗,加重疾病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社区心理干预 ( 包括健康教育) 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与疾病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其可减轻或消除或转化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从而获得更好的疾病治疗效果。为了观察分析社区内科疾病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特征,探讨社区心理干预措施,本文对 168 例患者实施了社区心理干预措施( 包括健康教育)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 1 月—2012 年 11 月选择我社区内科疾病患者 168 例,均经医院严格按照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确诊。168 例均为内科常见疾病患者,其中高血压 68 例、糖尿病 44 例、冠心病 35 例、慢性支气管炎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1 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 50 例) 和观察组 ( 118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 性别、年龄、疾病分类、等) 具有可比性。
1.2 社区干预方法及随访
所有患者分组后加强不良心理情绪特征的观察与分析。对照组常规应
用药物治疗,常规进行疾病知识教育,发放健康教育资料。观察组增加包括心理护理的社区心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 社区疾病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药物治疗干预、自我监测干预、家庭访视及防治并发症。随访方法为电话随访、入户干预及凭卡就医。两组患者均建立完整的病历档案及通讯联络方式,每个患者都持有一张 “社区内科疾病防治”就诊卡,凭卡就诊,每 1 周随访 1 次,随访至 12 周。
1.3 观察与评价指标
干预前后均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治疗信心、焦虑自评量表 ( SAS) 及抑郁自评量表( SDS) 分值,以及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 12 周后进行评价。社区心理干预后明显好转判定标准: 焦虑恐惧转变为安定放心,抑郁转变为高兴,孤独者转变为感到温暖,依赖转变为能够自理,无治疗信心或信心不足转变为充满信心。发生以上转变者为干预后好转。焦虑和抑郁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 SAS,≥40 分值为焦虑) 和抑郁自评量表 ( SDS,≥41 分值为抑郁) ,由社区医护人员或患者填写自评量表。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不良心理及治疗信心比较
心理干预前两组患者不良心理及治疗信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心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5) 。
2.2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 SAS 评分及 SDS 评分比较心 理干预前两组患者 SAS 评分及 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心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5) 。
2.3 两组患者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
社区心理干预 12 周后,观察组患者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为 98.3% ( 116/118) ,对照组患者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为 76. 0% ( 38 /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5) 。
3 讨论
3. 1 社区内科疾病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特征
不良心理情绪包括: 焦虑恐惧,表现为过分紧张、担心、忧愁、心神不定、难以入眠及注意力不集中等; 抑郁表现为性格内向、悲观、绝望、失助及缺乏自尊自信等; 孤独表现为失眠、烦躁等; 依赖表现为过分顺从、被动、意志脆弱、犹豫、畏缩等。
3.2 社区心理干预措施
主要包括: 社区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和/或家属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家属的积极参与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也是重视家庭和谐与健康; 本文从把患者随机分组开始针对不同的不良心理情绪,采取有效可行的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正确认知自己的不良心理问题,接受并采取积极态度正确对待疾病,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焦虑恐惧可影响患者机体的神经调节,导致代谢障碍。社区医护人员应及时采取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使焦虑恐惧情绪转变为安定放心; 应让抑郁心理患者看到社区治疗的各种有利因素,增强信心及发挥积极因素,使抑郁心理转变为兴奋状态; 社区医护人员应及时主动关心孤独心理者,使其感到温暖; 社区医护人员应多指导依赖心理者,以提高自理能力及调节心身平衡,使依赖转变为自理。社区医疗干预是临床工作的延续,应针对社区内科疾病患者进行原发疾病的积极治疗,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的社区心理干预措施,对稳定病情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要针对社区内科疾病患者不同的不良心里情绪变化,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本研究观察组患者采取了有效的个性化的社区心理干预措施后,不良心理情绪明显好转、治疗信心显著提高、SAS 分值及 SDS 分值显著降低,患者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说明,社区内科疾病患者有着各种具体的不良心理情绪,个性化的社区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及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薄磊,杨文东. 降压药联合应用及护理干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09)
[2] 宫玲. 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影响的研究[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10)
[3] 彭思庆. 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现代医药卫生. 2010(14)
[4] 生金丽,杨文东. 心理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J]. 河北医药. 2010(11)
关键词:社区内科疾病; 心理情绪;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43-01
不同疾病患者的各种自身条件不同 ( 年龄、社会地位、家庭、职业、环境、个性特征及文化背景等) 均可引起不同的不良心理情绪反应。社区内科疾病患者大多存在着病情重、复杂、病程较长、病情反复等,极易产生多种负性情绪( 焦虑、恐惧、抑郁、孤独及依赖等) 即不良心理情绪,长期持续的不良心理情绪可阻碍疾病的治疗,加重疾病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社区心理干预 ( 包括健康教育) 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与疾病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其可减轻或消除或转化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从而获得更好的疾病治疗效果。为了观察分析社区内科疾病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特征,探讨社区心理干预措施,本文对 168 例患者实施了社区心理干预措施( 包括健康教育)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 1 月—2012 年 11 月选择我社区内科疾病患者 168 例,均经医院严格按照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确诊。168 例均为内科常见疾病患者,其中高血压 68 例、糖尿病 44 例、冠心病 35 例、慢性支气管炎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1 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 50 例) 和观察组 ( 118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 性别、年龄、疾病分类、等) 具有可比性。
1.2 社区干预方法及随访
所有患者分组后加强不良心理情绪特征的观察与分析。对照组常规应
用药物治疗,常规进行疾病知识教育,发放健康教育资料。观察组增加包括心理护理的社区心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 社区疾病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药物治疗干预、自我监测干预、家庭访视及防治并发症。随访方法为电话随访、入户干预及凭卡就医。两组患者均建立完整的病历档案及通讯联络方式,每个患者都持有一张 “社区内科疾病防治”就诊卡,凭卡就诊,每 1 周随访 1 次,随访至 12 周。
1.3 观察与评价指标
干预前后均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治疗信心、焦虑自评量表 ( SAS) 及抑郁自评量表( SDS) 分值,以及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 12 周后进行评价。社区心理干预后明显好转判定标准: 焦虑恐惧转变为安定放心,抑郁转变为高兴,孤独者转变为感到温暖,依赖转变为能够自理,无治疗信心或信心不足转变为充满信心。发生以上转变者为干预后好转。焦虑和抑郁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 SAS,≥40 分值为焦虑) 和抑郁自评量表 ( SDS,≥41 分值为抑郁) ,由社区医护人员或患者填写自评量表。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不良心理及治疗信心比较
心理干预前两组患者不良心理及治疗信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心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5) 。
2.2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 SAS 评分及 SDS 评分比较心 理干预前两组患者 SAS 评分及 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心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5) 。
2.3 两组患者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
社区心理干预 12 周后,观察组患者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为 98.3% ( 116/118) ,对照组患者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为 76. 0% ( 38 /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5) 。
3 讨论
3. 1 社区内科疾病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特征
不良心理情绪包括: 焦虑恐惧,表现为过分紧张、担心、忧愁、心神不定、难以入眠及注意力不集中等; 抑郁表现为性格内向、悲观、绝望、失助及缺乏自尊自信等; 孤独表现为失眠、烦躁等; 依赖表现为过分顺从、被动、意志脆弱、犹豫、畏缩等。
3.2 社区心理干预措施
主要包括: 社区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和/或家属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家属的积极参与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也是重视家庭和谐与健康; 本文从把患者随机分组开始针对不同的不良心理情绪,采取有效可行的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正确认知自己的不良心理问题,接受并采取积极态度正确对待疾病,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焦虑恐惧可影响患者机体的神经调节,导致代谢障碍。社区医护人员应及时采取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使焦虑恐惧情绪转变为安定放心; 应让抑郁心理患者看到社区治疗的各种有利因素,增强信心及发挥积极因素,使抑郁心理转变为兴奋状态; 社区医护人员应及时主动关心孤独心理者,使其感到温暖; 社区医护人员应多指导依赖心理者,以提高自理能力及调节心身平衡,使依赖转变为自理。社区医疗干预是临床工作的延续,应针对社区内科疾病患者进行原发疾病的积极治疗,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的社区心理干预措施,对稳定病情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要针对社区内科疾病患者不同的不良心里情绪变化,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本研究观察组患者采取了有效的个性化的社区心理干预措施后,不良心理情绪明显好转、治疗信心显著提高、SAS 分值及 SDS 分值显著降低,患者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说明,社区内科疾病患者有着各种具体的不良心理情绪,个性化的社区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及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薄磊,杨文东. 降压药联合应用及护理干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09)
[2] 宫玲. 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影响的研究[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10)
[3] 彭思庆. 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现代医药卫生. 2010(14)
[4] 生金丽,杨文东. 心理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J]. 河北医药.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