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把握“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和精髓,把“以人为本”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学习需求为导向,创新教学体系、教育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机制等,积极构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学习模式,形成多维开放的大学生德育意识培养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向主动提高道德素质转变的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 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既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任务的本质要求,又是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过去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主要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灌输”,着眼点是“管理学生”。“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要“以大学生为本”,通过“换位思考”,从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大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彻底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面貌、不能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应当包含三层意思:一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讲授内容、授课方法、实践环节、活动载体、评价标准等措施的设计和实施都要考虑是否能真正解决大学生思想和内心问题。二是要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人格,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依靠广大教师,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精神生命的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原则,就要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人的选择意愿,创造最佳的自主参与条件,争取最佳的效果;应根据大学生的需求,从满足他们的意愿出发,教育过程中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教育人、保护人。
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因素
1.过去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时,往往只注重社会需要,而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思想实际状况。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大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大学生思想的动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影响思政教育效果的因素没有全面细致地了解,导致教育目标定得笼统和空洞,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2.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两方面来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针对性不强,授课形式单一,缺少实践环节,活动载体太少,思想政治教育者停留在自身的说教中,甚至无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是对教育对象进行精神说服。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落后,形式单一,仅仅组织听讲座、找大学生谈心、开座谈会等,不注重通过建设校园文化、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等更直观方式的育人作用,根本不能打动大学生的心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欠佳,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3.评判大学生政治及道德标准的不全面。在评价方面过于注重定性分析,忽视了定量分析,忽视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模糊性,大学生只要靠理解记忆就能得到一个较好的成绩,与平时表现的关联性不大相关甚至无关联。高校中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最具约束力的是奖助学金的发放、入党、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等,现在诸如此类的“利益”虽然名义上都讲政治,但在实际执行中都不严肃,也就是说“学生利益”与“学生先进性”不挂钩,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品德的好坏不影响自己的“利益”,不耽误自己的前程。传授政治理论的目的是转化为我们期望的行动,我们只重视教育手段而忽视应该有的教育结果,价值取向严重扭曲,本末倒置。
4.有些教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只教书不育人,只把教书当作谋生的手段;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注重对教育对象的教育,而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政治信念不够坚定或没有信念、缺乏责任感、没有事业心、没有勤奋与认真、没有热情,这样的教师既难以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又不可能为大学生作出表率,会直接影响教育对象,影响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5)教学方法上灌输多、引导少,强加给学生的东西越多,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身感受的就越少。单纯注重理论的强行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忽视对教育对象的精神说服和人文关怀,没有真正把大学生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位置上。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构建途径
1.在学生就业、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等发展方面,应加大对学生政治素质的考察。
这也就是说“学生利益”要与“学生先进性”挂钩。美国的大多数大学在招生时都有非常具体明确的道德要求。比如要求考生提交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和在社会上做义工的时间和事迹,作为录取的重要标准和必要条件。我们的大学生在就业、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时虽然不能政治挂帅,但一定要严肃考察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奖助贷三金的发放也要提出政治要求,确实让政治素质高的学生得到实惠和好处,特别是精神上的持续鼓励和支持。要形成这样的环境,每个学生都要有提高政治素质的要求,只有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有出路,政治素质高的大学生将更有机会、更有出路、更有作为。
2.课堂教学中教案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施,都应“以大学生为本”。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两个主要方面。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极其重要,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其地位是其他途径难以替代的。一是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二是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3.积极创造“以人为本”的活动,寓思想教育的内容于活动之中。
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活动具有目的性、参与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种重要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明显的优势,一是活动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生动、形象、具体地体现出来,使教育客体能够直接感知它,并将对教育内容的理性理解与感性认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育客体在活动中产生直接经验,更好地将教育内容内化。二是活动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双向交流,特别是能有效地调动教育客体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教育客体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觉按照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收到“无教之教”的效果。三是活动能使教育客体主体化,即教育客体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使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同时,又以自己的行动感染着、教育着其他的参与者或未直接参加活动的众多的人们,影响着、改变着社会风气。运用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对各种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种活动并尽可能地将活动与学校的中心工作联系起来。
4.充分利用社团,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团活动中。
社团亦即校园中由师生按个人志趣自愿组织和参加的政治性、学术性、科技性、文体性等各种社团。这些社团所具有的群众性、自主性、实践性、自励性、趣味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广大师生特别是大学生所乐于参与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组织,很好地体现了以大学生为本的思想。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对校园内各种社团的扶持和管理,引导和帮助他们把握社团方向、健全社团规章、活跃社团生活、提高社团声誉、扩大社团影响,在有利于社团健康发展的轨道上前进。要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长期支持等方式,建设一批长期存在的名团名社,发挥其在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就要大力扶持政治理论型社团的组建和发展,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团的组建中;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审批、会员的管理、刊物的管理、纪律的管理,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团的管理中;要加大对社团活动的指导力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社团活动中去,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接受到生动直观的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团的活动中。
5.服务学生需求,不断加强网络育人。
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和平等性等特点,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增进相互沟通,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校园生活、社会交往、就业与考研、心理咨询、休闲娱乐等需求,通过信息发布、咨询服务、在线交流等形式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网络的这些特点完全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利用资源、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营造出真正健康文明的思想文化环境,向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迈进。
6.管理中凸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管理中凸显“以人为本”是指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调动他们的工作、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实质上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管理,管理中有思想政治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可理顺大学生的思想情绪,使管理得到管理对象的理解与支持,体现管理的人性化特质,可以防止和克服管理中片面的惩罚主义倾向。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为手段,可以保证管理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双重实现,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两张皮”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虚落到实处。
7.通过社会实践,亲身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身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因而,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大学生利用假期或者社会实践课程积极投身社会大课堂,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实际接触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我国各项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对于大学生形成、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度和历史责任感必然大有禅益。要建立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袁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光明日报,2009-05-0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 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既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任务的本质要求,又是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过去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主要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灌输”,着眼点是“管理学生”。“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要“以大学生为本”,通过“换位思考”,从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大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彻底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面貌、不能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应当包含三层意思:一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讲授内容、授课方法、实践环节、活动载体、评价标准等措施的设计和实施都要考虑是否能真正解决大学生思想和内心问题。二是要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人格,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依靠广大教师,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精神生命的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原则,就要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人的选择意愿,创造最佳的自主参与条件,争取最佳的效果;应根据大学生的需求,从满足他们的意愿出发,教育过程中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教育人、保护人。
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因素
1.过去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时,往往只注重社会需要,而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思想实际状况。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大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大学生思想的动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影响思政教育效果的因素没有全面细致地了解,导致教育目标定得笼统和空洞,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2.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两方面来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针对性不强,授课形式单一,缺少实践环节,活动载体太少,思想政治教育者停留在自身的说教中,甚至无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是对教育对象进行精神说服。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落后,形式单一,仅仅组织听讲座、找大学生谈心、开座谈会等,不注重通过建设校园文化、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等更直观方式的育人作用,根本不能打动大学生的心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欠佳,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3.评判大学生政治及道德标准的不全面。在评价方面过于注重定性分析,忽视了定量分析,忽视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模糊性,大学生只要靠理解记忆就能得到一个较好的成绩,与平时表现的关联性不大相关甚至无关联。高校中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最具约束力的是奖助学金的发放、入党、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等,现在诸如此类的“利益”虽然名义上都讲政治,但在实际执行中都不严肃,也就是说“学生利益”与“学生先进性”不挂钩,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品德的好坏不影响自己的“利益”,不耽误自己的前程。传授政治理论的目的是转化为我们期望的行动,我们只重视教育手段而忽视应该有的教育结果,价值取向严重扭曲,本末倒置。
4.有些教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只教书不育人,只把教书当作谋生的手段;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注重对教育对象的教育,而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政治信念不够坚定或没有信念、缺乏责任感、没有事业心、没有勤奋与认真、没有热情,这样的教师既难以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又不可能为大学生作出表率,会直接影响教育对象,影响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5)教学方法上灌输多、引导少,强加给学生的东西越多,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身感受的就越少。单纯注重理论的强行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忽视对教育对象的精神说服和人文关怀,没有真正把大学生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位置上。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构建途径
1.在学生就业、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等发展方面,应加大对学生政治素质的考察。
这也就是说“学生利益”要与“学生先进性”挂钩。美国的大多数大学在招生时都有非常具体明确的道德要求。比如要求考生提交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和在社会上做义工的时间和事迹,作为录取的重要标准和必要条件。我们的大学生在就业、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时虽然不能政治挂帅,但一定要严肃考察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奖助贷三金的发放也要提出政治要求,确实让政治素质高的学生得到实惠和好处,特别是精神上的持续鼓励和支持。要形成这样的环境,每个学生都要有提高政治素质的要求,只有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有出路,政治素质高的大学生将更有机会、更有出路、更有作为。
2.课堂教学中教案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施,都应“以大学生为本”。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两个主要方面。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极其重要,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其地位是其他途径难以替代的。一是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二是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3.积极创造“以人为本”的活动,寓思想教育的内容于活动之中。
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活动具有目的性、参与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种重要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明显的优势,一是活动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生动、形象、具体地体现出来,使教育客体能够直接感知它,并将对教育内容的理性理解与感性认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育客体在活动中产生直接经验,更好地将教育内容内化。二是活动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双向交流,特别是能有效地调动教育客体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教育客体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觉按照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收到“无教之教”的效果。三是活动能使教育客体主体化,即教育客体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使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同时,又以自己的行动感染着、教育着其他的参与者或未直接参加活动的众多的人们,影响着、改变着社会风气。运用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对各种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种活动并尽可能地将活动与学校的中心工作联系起来。
4.充分利用社团,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团活动中。
社团亦即校园中由师生按个人志趣自愿组织和参加的政治性、学术性、科技性、文体性等各种社团。这些社团所具有的群众性、自主性、实践性、自励性、趣味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广大师生特别是大学生所乐于参与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组织,很好地体现了以大学生为本的思想。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对校园内各种社团的扶持和管理,引导和帮助他们把握社团方向、健全社团规章、活跃社团生活、提高社团声誉、扩大社团影响,在有利于社团健康发展的轨道上前进。要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长期支持等方式,建设一批长期存在的名团名社,发挥其在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就要大力扶持政治理论型社团的组建和发展,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团的组建中;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审批、会员的管理、刊物的管理、纪律的管理,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团的管理中;要加大对社团活动的指导力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社团活动中去,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接受到生动直观的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团的活动中。
5.服务学生需求,不断加强网络育人。
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和平等性等特点,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增进相互沟通,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校园生活、社会交往、就业与考研、心理咨询、休闲娱乐等需求,通过信息发布、咨询服务、在线交流等形式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网络的这些特点完全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利用资源、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营造出真正健康文明的思想文化环境,向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迈进。
6.管理中凸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管理中凸显“以人为本”是指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调动他们的工作、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实质上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管理,管理中有思想政治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可理顺大学生的思想情绪,使管理得到管理对象的理解与支持,体现管理的人性化特质,可以防止和克服管理中片面的惩罚主义倾向。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为手段,可以保证管理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双重实现,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两张皮”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虚落到实处。
7.通过社会实践,亲身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身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因而,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大学生利用假期或者社会实践课程积极投身社会大课堂,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实际接触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我国各项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对于大学生形成、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度和历史责任感必然大有禅益。要建立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袁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光明日报,2009-05-0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