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枪,另辟蹊径的特工传奇

来源 :星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uquanw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早期的《誓言无声》到风靡一时的《暗算》以及近期的《潜伏》、《黎明之前》,非脸谱化、注重塑造人物内心及还原历史真实的谍战剧,俨然成为荧屏上一道华丽而又独特的风景。无论是沉着、喜怒不行于色的钱之江,还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余则成,亦或是坚毅机智与忧郁迷茫并举的刘新杰,一个个鲜活的特工形象早已植入人心。而作为2011年度备受关注的谍战剧《借枪》又会带给观众怎样的惊喜呢?
  
  《借枪》由《潜伏》的原班人马打造,故事改编自著名作家龙一的同名小说,导演姜伟并没有借《潜伏》的火爆乘胜追击,而是蛰伏近两年时间精心打磨了此剧——一个史上最窘迫特工的传奇故事。由张嘉译扮演的中共地下党员熊阔海因为失业而异常窘迫、潦倒,但他仍然想方设法完成了刺杀日本人的任务,由此引发出一系列故事。这部另辟蹊径的特工传奇是如何诞生的,本刊采访相关主创,听他们详解《借枪》的由来。
  
  导演姜伟:
  剑走偏锋的非常规谍战剧
  
  电视剧《借枪》已经在各大卫视播出些时日了,当初“史上最窘特工”的宣传遍布荧屏,勾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但当走路晃悠,说话没有正行,略带江湖气,而且毫无赚钱和生存能力,为一块钱折腰的熊阔海一亮相,还是让不少观众唏嘘。這不仅与我们传统意识中头戴礼帽、身披风衣、面容姣好、表情帅酷的间谍外形相差甚大,就连素质与能力也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这样的人居然也能做特工吗?姜伟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要为观众呈现出一位不一般的“平民英雄”。
  我们熟悉姜伟,大多因为《潜伏》。但实际上姜伟导演是位对艺术很有独特见解,擅长刻画人性内心的编剧、导演。曾经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迷雾》,他将涉及人物心理状况的剧集呈现给观众。而反映婚恋现状,给观众带来温暖的《让爱做主》、《靠近你温暖我》也同样出自他手。因而如今他再带来另类谍战剧就不足为奇了,在这部剧中,他关照的是底层情报人员的真实生活和心路历程。
  采访伊始,姜伟导演就告诉笔者,《潜伏》与《借枪》除了原著均出自龙一,导演出自姜伟以及是同一制作公司外,两者再无其它关联,讲故事的方式也大相径庭。忘记《潜伏》,忘记谍战模式,不要带着看谍战剧的心理预期来看《借枪》,否则会失望,会不习惯。《借枪》并不是一部堂堂正正的谍战剧,它并没有特别去交代谍战人员为取得情报斗智斗勇,它只是描述了一群中低层特工人员的生活状态,以及如何在困境下坚持信仰。
  谍战戏以情节为主,惊险、刺激、环环相扣,主人公有着不错的社会背景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但现实中,并非所有情报人员都是如此,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普通人,过着平凡的生活,他们有家庭,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只是在最需要的时候才会挺身而出,才显英雄本色,而并非是每时每刻都处于险境中。这样的情节设置颠覆了固有的谍战格局,如果带着以往套路去看这部戏,会发现剧中并没有发报、窃听器或者摩斯密码这些传统的谍战元素,所以《借枪》更像是边缘类型的电视剧。
  “这部剧中你既能看到平实煽情的生活情景,也有充满黑色幽默的情节,更有荒诞到极致的喜剧色彩,我不想用类型剧的框框住自己,希望做一部无拘无束的戏,算是对谍战模式的一次全面突围。当然这些全新的尝试更需要观众的认同和理会。”
  
  《潜伏》是故事,《借枪》是传奇
  
  原著小说中,大部分的篇幅在讲借枪。而电视剧中则把更多的笔墨放到主人公熊阔海的生活上。电视剧中姜伟好像有意回避了原著中过于现实的描述,为全剧注入了他自己对于社会和人性的认知。对此姜伟导演表示,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由于篇幅所限,要大量合理填充内容,需要新的线索加入,必须对固有人物进行丰富和改造。
  姜伟坦言《借枪》是部并不好改编的作品,于是他放弃了写剧本,聘请好友林黎胜代为执笔。于是我们看到的熊阔海、周书真、裴小姐等角色与原著相比都更加具体、形象化了。尤其是男主人公熊阔海和她的妻子周书真被赋予了学习过曲艺的前史,熊阔海是个少年时学过相声的孩子,但因为“祖师爷不赏饭吃”而被师父轰出了门。而他与周书真、安德森又是发小,这样的背景设计无疑能让他们的人物更添彩。这样的设计还与整部剧是以天津为背景的大基调融合得非常完美。“这些都是编剧的智慧,他在遵循小说主旨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丰富、扩充了剧本,感谢林黎胜作出的贡献。”
  全剧围绕熊阔海如何刺杀加虅展开,在拍摄手法上,姜伟把前半部分比喻成是宽幅的画卷,它能够显示出熊阔海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目的在于让观众了解他是在什么环境下生存的。要让观众体会编剧营造出的味道,将编剧意图全部展现出来。
  而熊阔海这个人物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用导演的话说就是他具有“五层皮”。 面对老婆周书真,他表现的是善意、呵护、逃避。是个好父亲,好丈夫。而他跟女房东裴艳玲,是两个人心灵逐渐的碰撞。面对领导,他又是一个很无奈的下级,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而与兄弟安德森的相处,又感觉他有一些江湖气息。这样的人物非常具有难度,他需要演员极致的表演。换个人物关系,就要表现出不同的一面,必须要让观众看到反差。在几种关系下来后,熊阔海这个人物的很多状态就出来了,使得这个角色具有一种新鲜的质感。
  我们看到面对困难,熊阔海总是能够用他那一套略带江湖手段的方式予以解决。这点给了观众很大的看头。他这套本事用在养家糊口上,就像是个混混;而一旦用在抗日事业上,又显得那么非同寻常,像个奇迹。因此姜伟导演一直认为《潜伏》讲的是一个故事,《借枪》说的则是一个传奇。
  张嘉译对角色张弛有度的表演得到了导演的认同。“当初确定角色时,我们正好在上海同时参加一个活动,碰到后彼此交流了一番,很快就定下了由他出演。拍戏时我们也很容易沟通。他的表现给我很大的惊喜。其实无论是饰演周书真的颜丙燕还是演绎裴小姐的罗海琼,他们每个人都是非常认真的演员,大家经常会在一起探讨剧本,每位演员都为角色赋予了崭新的内容,这种撞击火花的感觉特别好。”
  姜伟用《借枪》为观众树立了一个活生生“平民英雄”的形象,熊阔海知荣辱,肯上进,要求进步。即使抛家舍业也要将谍战进行到底。但他同样有喜有悲,在国家和小家的选择中也曾彷徨、犹豫。在信仰和现实面前,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他是一个可爱、可敬且最真实的人,而并非以往神一般无所不能的特工。
  这部戏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现实中的无奈与残酷,以及人在极端情况下的坚韧与伟大。姜伟导演用作品为观众打开了谍战剧的另一个视角,正如他自己所说,“现在所有的电视作品都会面临探索和创新的问题,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点点新的变化,新的尝试,新的改变,如果大家都这样努力,三五年后就会有巨大的变化。”
  
  原著龙一:
  创作要把从前归零
  
  作为著名作家,创造了小说《潜伏》,让龙一收获了赞誉满满。而《借枪》的热播,想必又会将这位原著作者推向另一个高峰。谈及新作的创作初衷,龙一表示自己在做每一部新作品时,都会把以前的所有归零。所以忘掉《潜伏》就是首先要做的事情,既不与自己的作品比较,也不与别人的作品比较。这样才能激起兴奋点,更容易出东西。
  对龙一而言,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有两个核心原则,一个是还原生活真相并隐喻生活本质,另一个是坚持不懈地创新。因而我们看到了一个最潦倒但也最接“地气”的特工形象。他自言写《借枪》更像“考古”过程。
  影视圈:相信您一定不愿意过多谈及《借枪》与《潜伏》的关联,但这又是所有观众最为关注的,所以还是请您简单谈一谈两部作品的关系,是否因前者的火而又继续谍战作品的创作?
  龙一:两部戏的原作、导演和出品方相同,故事都发生在天津。两部戏都是创新之作。两部戏都试图发现历史生活的真相并隐喻生活的本质。
  创作《借枪》时,《潜伏》的成功已经成为创作的障碍,必须要抛弃并克服它的影响。于是,我们全体创作人员选择了一个简单却又艰难的方法——忘记《潜伏》。换言之,如果《借枪》只是一部与《潜伏》近似的作品,我们必将遭受观众的抛弃。
  影视圈:“谍战”和“英雄主义”原本是紧密相连的,《借枪》却突破以往观众对潜伏人员的惯有感觉,耳目一新地反映了从事这项工作人的困难与窘迫,《借枪》的创作初衷(背景)是什么,“熊阔海”的形象是如何构思的,是否有原型人物?
  龙一:观众喜爱的英雄有两种:一种是无所不能的“神”,例如007。另一种是“镜像”,也就是与观众近似的人物通过个人的所作所为,最终成为英雄。熊阔海属于后者,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观众可理解,可感知的。只有这样的英雄人物,才能深入人心。
  《借枪》的小说和电视剧有着同样的创作目的,就是真实反映中共下层地下工作者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这方面的资料极少,也极分散,需要研究大量史料,最重要的是发现中共地下工作者身上最独特,最有代表性的戏剧结构,然后通过合理的推测和想象还原他们的生活原貌。
  不论故事情节多么曲折、复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深入探讨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生活化地再现他们人生。这个过程很有趣,也极具挑战性。
  影视圈:原著故事很扎实,情节也很紧凑、曲折并不失幽默与诙谐,但电视剧改编后好像又增加黑色幽默的成分,被网友评论为“上部是喜剧,中部是正剧,下部是悲剧”。您如何看待电视剧的表现手法,它是否延续了原著的风格?
  龙一:我一直认为,小说对于影视剧来讲只是一粒种子,需要许多人参与培养,才能将它培植成参天大树。在剧本中,林黎胜对小说进行了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改造和发挥,特别是对熊阔海、裴小姐、熊太太和安德森的身份改造,使这个故事具有了极大的情节发展空间和喜剧发展空间。剧本中的绝大多数情节,完全都是编剧的再创作。
  更为难得的是,林黎胜这样一个南方才子,居然让这部电视剧中充满了“天津味”,这是令我惊叹不已的地方。对于编剧所做的工作,我只有感激和敬佩。
  我已看过全剧,给我的是惊喜。导演和编剧将小说中可利用的资源全部采用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人物和故事的再创造。全剧的内容远比小说丰富得多,也精彩得多。
  影视圈:对于张嘉译、颜丙燕、罗海琼等演员的表演您是否满意,作为原著作者,您是否认同他们的表演,与您创作的这些人物是否贴合?
  龙一:在《借枪》的拍摄现场,我有很深的感觸,就是每一位演员都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剧本和角色上,他们的敬业精神很让人感动。
  张嘉译扮演的熊阔海是一位中共下层地下工作者,主要依靠个人努力,全凭信念和毅力坚持工作的人物。同时,这个角色是相声演员出身,身上有江湖气,有貌似油滑的通权达变,更有丰富的情感和沉重的责任感。这是个文艺作品中前所未有的角色,创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张嘉译在剧中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各个侧面和内心的各个层次都进行了精彩而且细腻的诠释,向观众成功地传达了“什么是人民英雄”和“他们为什么永垂不朽”的主旨。
  罗海琼扮演的裴小姐也是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是一种另类的进步青年。这个角色的难度之大,与熊阔海不相上下。同时,裴小姐这个复杂的人物身上还有一重深意,就是“全民抗战是如何形成的”。试想,连裴小姐这样“落后”的女性都心向抗战,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罗海琼在这个角色身上表现出极为出色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惊喜。
  另外,剧中颜丙燕、张子健、李乃文、张子嫣和崔嵩扮演的角色都非常出色,让人亦悲亦喜,叹为观止。
  影视圈:简单评说一下您和姜伟导演、林黎胜编剧的合作感受,接下来是否还会继续合作?
  龙一:姜伟的为人和工作方式,是“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他有坚守的原则,有开阔的视野,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有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他不贪,不只是对钱,而是对世俗社会中多数为众人日夜追逐的东西,都极为淡然。
  他在片场从来也没当众批评过任何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他有勇气承担,并且有能力消化,解决。他不肯宣传自己,却从来也不吝惜表扬合作者。
  姜伟是一个真正的君子,是浮躁年代中难得一见的自尊、自爱、自重的艺术家。我在《借枪》的拍摄现场待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后期制作时我也到剪辑室里探望数次。姜伟的人品、工作态度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是一句敬佩能够表达的。如果有人怀疑《潜伏》的成功具有一定偶然性的话,那么,姜伟用《借枪》出色地证明了《潜伏》的成功绝非偶然。
  编剧林黎胜是福建才子,也是著名的编剧和导演,有许多成功的剧作,如《天下无贼》、《柳叶刀》、《老牛家的战争》、《浮华背后》、《守望幸福》等。与编剧的合作感受我在上面已经阐述过,对于编剧所做的工作,我只有感激和敬佩。
  影视圈:《借枪》已经登陆四大卫视了,您对这部作品的收视率有什么期待吗?您如何看待即将到来的来自各方的评说?
  龙一:我不懂收视率,我更在乎观众的反应,特别是网络上自发的评论。
  影视剧就是拍摄给观众看的,如果没有观众议论或批评,这部戏一定是受到了观众的冷落。只有创作者费尽心力的创新之作,观众才会爱之深、责之切。
  中国的影视观众是全世界平均水平最高,数量最庞大的群体,任何试图愚弄或糊弄中国观众的创作者,都将自食其果。我真诚地期待观众的批评和指正。观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没有他们的评价和督促,我们无法自省,更无法进步。
  
  主演颜丙燕:
  《借枪》续缘,解《潜伏》之憾
  
  作为2007年的“金鸡影后”,颜丙燕是在镜头前能够“熠熠生辉”的演员。两年前,因为一些原因,她错过了出演《潜伏》中“翠屏”的机会,而这份遗憾终因加盟《借枪》而续写。
  周书真是原著中一闪而过的“影子”式人物,但电视剧中却颇用笔墨描写她与熊阔海的家庭生活。剧中的书真不仅曾经是天津卫的戏剧名伶,有一身会唱大鼓的绝技,更是拥有大情怀,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帮助丈夫完成使命的坚强女子。因而在剧中颜丙燕既有初演大鼓的小试身手,又有大段情感戏的酣畅淋漓,可谓过足了戏瘾。
  影视圈:出演周书真是为了“续缘”还是被角色吸引?
  颜丙燕:应该说这两个原因都有。两年前的那次失之交臂我一直遗憾,这次姜伟导演再次找到我,对我而言是期待已久的合作。
  原著中的周书真仅是被提及过的人物,没有具体的人物呈现。导演找到我时,他正在扩展这个人物,因而只要导演写出一部分就会发给我看,我们一边交流一边充实这个角色。编剧为她加了大鼓演员出身的“前史”和整部戏的调子很搭,而且加入了许多她与熊阔海的生活细节都非常真实,最后呈现出的周书真是生动、立体的,我很喜欢。
  影视圈:你觉得这个角色最难把握的地方在哪里?
  颜丙燕:周书真与当初《潜伏》中的翠屏不同,翠屏与余则成是两条线,是故事的主线之一。而书真只是功能性的角色,她的存在更多是为了衬托男主人公的潦倒与艰辛,烘托真实的生活氛围。如何把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角色演得不平凡,这对我来说是最关键的地方。
  我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一直与导演、嘉译交流,后来觉得现在演的这个方式最适合,收敛所有的锋芒,如果不提她的过往,她仿佛已经忘掉自己曾是一个大鼓艺人。毕竟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虽然身怀绝技,但抛头露面,取悦他人,也不是特别好的事。作为书真,熊阔海跟她一起长大,既然结了婚就踏踏实实的过日子,不用再去取悦别人,在家相夫教子对她来说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然而后面为了生计,不得不重出江湖的时候,要表现出她的心酸,为了生活她迫不得已,但又要给爱人面子,书真本是非常传统的女人,也很不容易,必须拿捏到位,观众才会觉得真实,才会喜欢。
  影视圈:周书真与熊阔海诀别的那场戏是全剧的高潮,也是泪点,特别感人,说说这段的创作过程?
  颜丙燕:周书真是具有大情怀的人,可以为了国家牺牲小家,但最后怎么死导演始终没有决定。在探讨过程中,我们也尝试过各种招式但都觉得不妥。导演又绞尽脑汁琢磨了足足半个月,才想出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这种方式。毕竟这种有情怀、有情意的内容既要区别于其他结局,又要和整部戏的气质相符,既要准确到位,又不能刻意渲染。
  这场戏我们拍得非常辛苦,那种累不是体力上的,是精神上的透支。在现实中,让任何人抛妻弃女去做一件事情都太不容易了,熊阔海当然也不例外,他有太多障碍无法逾越。这时,就是表现周书真大情大义和勇气的时候了,作为母亲,她知道孩子是最难割舍的,但她勇于承担这个责任,才有了剧里她对熊阔海说的话,“孩子是我生的,你要是觉得过不去,你在这替孩子跪下,我替她接着。”这个时候熊阔海哭的像个孩子一样,因为她帮他做了最后的决断。她用一个女人特有的方式协助自己的丈夫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既展现了这个角色的魅力,又很好地融合于全剧的氛围之中。
  影视圈:这部戏与以往的谍战戏有什么不同吗,和剧中的导演、演员合作感觉如何,是否首次合作?
  颜丙燕:我觉得这部戏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熊阔海可能是最不起眼的一名特工,但越是这样他就越是接地气的人物,他没有以往谍战中玄虚的东西。真实再现谍战人员的窘境这是它与其它作品不同的地方。
  在这个剧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工作态度都非常认真,而且相处融洽。导演是极其认真的人,会和演员一起讨论角色、说戏。而与张嘉译是第四次合作了,和罗海琼是很好的朋友,所以我们这个剧组氛围非常好,我们会经常一起探讨角色,互相激发出各种奇思妙想。
  因为我并非表演专业科班出身,因此我长久以来养成习惯,平常有时间也喜欢回放自己的作品观看,从中找问题靠不断抠角色进步。所以我对于角色比较较真,在以往的剧组,我这样的容易受埋怨,可能耽误了其他演员的时间。但在这里绝对不会,因为我们的态度是一致的,我非常喜欢这个剧组的氛围。
  影视圈:剧中的角色是位大鼓演员,这对演员来说是个挑战,如何应对?
  颜丙燕:以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京韵大鼓,原本想表演和演唱都由我自己完成,但真正接触过后,发现实现起来太难,不仅要唱得有腔有调,打板和敲鼓也要有板有眼,体态和唱腔完美结合怎么也要几年功力,于是和导演商量决定改用配音,因为单单是形体到位已很不容易,我的表现得到京韵大鼓的流派傳人韩梅老师的认可我很高兴。
其他文献
本期特别策划以“艺考”为专题,选择在5月份与读者见面,目的是想让考生在紧张刺激的考试过后能真正安静下来,更理性地看待这场持续两周的战斗;对于现场外的人来说,艺考与任何一场决定他们命运的考试并无多大不同,都是残酷的竞争与光荣的奋斗。为更全面逼真地了解“艺考生”这一群体,我们不仅采访了众多报考艺校的考生,也采访了决定他们命运的考官,这其中有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的教授,也有法国自由电影学院的院长……所有的
期刊
2009年对所有怀揣明星梦的孩子来说,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好消息是,影视产业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向前发展,增速超过20%,这意味着如果你能进入这个行业,前景有多么光明;坏消息是,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了,于是中戏表演专业的报名数超过8000人(招生50人),北电超过4500人(招生75人),传媒大学也有3000多人(招生25人)——就像从8000粒豆子中选种子一样,他们只要50粒就够了。    从800
期刊
2010年虎年春晚王菲在千呼万唤声中高调复出,在此之前的2009年王菲就拉开了复出的序幕,拍广告、帮朋友站台、出席好友婚礼、演唱了电影《孔子》主题曲却仅现身VCR,一系列常规行为下的常规反应,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王菲式的低调:露面坚决不开口,开口坚决不露面。在2010年的春晚上除了王菲,小虎队的聚首更让人感动,然而这样难得的场面也只有在春晚上才能见到。小虎队能否像纵贯线一样为了同一个目标再次走到一起
期刊
我接触表演比较早,如果追溯到第一次出镜经历,那就更早了——我9个月大的时候就出现在电影里,那是一部国产警匪片,有我一个镜头,出现了十几秒,就是一个婴儿啼哭的特写。估计你们很难记得这部警匪片。我妈妈逛街的时候遇到一个剧组正在拍电影,有一段长途大巴被劫的戏,有个大胡子导演就说服我妈妈客串一下,因缘际会,我有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哈哈,很有趣的经历,只是我没有印象。  我的童年经历和很多典型的90后差不多
期刊
赵宁宇,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导演表演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博士。德国“德国之声”电视台、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      记者:传媒大学表演专业今年有多少人报名?  赵宁宇:有3000多人。  记者:怎样定义表演教育,它是贵族教育还是精英教育?  赵宁宇:表演系的学费是一万,全国统一定价,学费并不比别的专业多。至于考前的辅导费用,据我所知,考进来的学
期刊
TIPS考试内容(仅供参考)  北电   初试1.朗诵:(题材不限)每人限3分钟以内2.集体表演小品练习  复试1.语言:(限定:小说、散文、电影戏剧独白)限3分钟以内2.声乐   3. 形体4.表演(命题小品)  三试1.声乐、形体综合会试2.台词、表演命题综合考试3.口试  中戏  表演专业(戏剧影视表演方向)  初试:1.朗诵(自选散文、小说片断、诗歌或寓言一篇,时间限在3分钟内)2.命题表
期刊
亚丁,法国电影学院校长,法籍华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法中文化交流大使。译著有《巴黎的忧郁》、萨特的《理智之年》等。      记者:每年都有很多追逐艺术梦想的孩子报考艺术类院校,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亚:年轻人或者不年轻的人有从事艺术的想法是无可厚非的。很多老板赚了钱也想从事艺术,比如想拍电影或成立博物馆。艺术是个梦想,人真正的内心还是崇尚艺术,当然物质的贫瘠也会压抑精神,但物质很快就会满足,真
期刊
我大学考了四年,很难想象吧。四年时间,很多人都已经读完了大学,走入了社会,而我那时还在大学的校门外徘徊——所以我比别人更了解这其中的滋味。  我第一年并没有报考戏剧学院或电影学院。我老家是甘肃天水,读高中的时候,并没有听说过这两所学校,在当地,好像也没有什么人报过这两所学校,那时大家的高考志愿都是西北师范,兰州理工,要不就是天水师范学院。我第一年也报考了天水师范学院,但是很可惜,我的第一年高考成绩
期刊
2009年2月2日,北京电影学院2009年招生启动第二天,考生报考场面依旧火爆,学校也实时更换了标语横幅。校园内外商家也忙于揽客,有的提供住宿,有的提供复习科目。图/CFP    关于艺考,有个比较出挑的例子:17岁的湖南女生张昕,花20万大洋,填报了60所艺术院校,想用重金砸开梦想中的“艺术之门”。可想而知,在这个乍暖还寒的牛年之春,她要像牛一样忙碌整个春天,从中国传媒大学武汉的考场转战至华侨大
期刊
演员是一个令人感觉有点人格分裂的职业,这点在实力派演员身上很容易得到印证。吴镇宇就是其中之一,他可以饰演正气凛然的警探,也可以饰演形神猥琐的坏人。虽然在他出演的100多部电影里没当过几次主角,但但凡有他出场的场景,他的光芒总是能盖过所有人。这并不是他无意识的举动,可以说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对此,他坦白得令人惊讶,“如果我只当演员,我会把所有人都‘砍’下去来突出自己,因为你一定是要最耀眼的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