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机智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课堂应变能力,是将“事故课”变成“优质课”的法宝,也是课堂开放性、生成性的重要条件。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和对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的捕捉方面。无论哪个方面,教师在课堂上都要做到沉着冷静,不慌不忙,做到灵活巧妙,自然和谐,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逐步锤炼出来的。只要教师真心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生,注重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就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
[关键词] 教学机智;教学反思;生成资源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0-0067-04
作为一名普通的研训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是我们的常规任务。我们听一节课,如果较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好,那就可以称为一堂好课,但总觉得还不是精彩的课。听特级教师的课,我们常常会醉心于他们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演绎,折服于他们或妙趣横生、或鞭辟入里、或幽默风趣、或润物无声的精妙的教学艺术,为他们高超的教学机智而拍案叫绝。可见,只有拥有丰富教学机智的教师,才能将课堂演绎成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小世界,这才是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什么是教学机智?我们认为,教学机智是指教师所具有的、在复杂微妙的教学情境中迅速且恰当地作出行动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付和处理偶发事件,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是教师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逐步锤炼出来的。
一、教学机智的作用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即兴创作。它既不是教师备课时的奇思妙想,也不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之外的妙手偶得,而是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着眼于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瞬间作出的在当时情境下最佳的行为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把教育机智与所谓灵机一动扯在一起是荒谬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它仅仅属于成熟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又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巧妙的“变动”,正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1.教学机智可使一堂“事故课”获得“优质课”的意外效果
课堂中的意外事故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发生失误。比如,教师板书时写错一个字,与学生对话时讲错一句话,实验演示或多媒体操作不当,等等。二是学生言行失当带来干扰。学生言行失当指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干扰课堂秩序,有违反课堂纪律的言行。三是教学环境突变使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比如,学生正专心学习,突然从窗外飞来一只鸟;教师正讲课,外面突然鼓乐齐鸣,鞭炮声大作,等等。如何处理这些课堂事故,无疑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严峻挑战。如果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机智,就能让一个“调皮鬼”的“恶作剧”得以幽默风趣的化解,使教师自身的失误得以出神入化的处理,让教学环境的变化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
2.教学机智是课堂开放性、生成性的重要条件
“教学不是一个演‘教案剧’的过程,而是完善并再度创造师生共同的精神生活的过程。”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心理特征、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意志能力、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情况不可能一致,因此,课堂上充满许多未知的因素。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或防止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环境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课程也不是封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携带者,他们的知识储备、情感态度、生活经验都会带进课堂,在师生、文本等多个层面的对话中展现出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必须启动自己的教学机智,根据教学的需要,准确而又迅速地加以判断,灵活而又巧妙地加以处理。如果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反应,不仅有可能丧失有意义的教育契机,还有可能扼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生活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得愈来愈麻木、消极和被动。肖川教授认为,能不能有效地捕捉并发掘其教育价值,这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机智,更高意义上说,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智慧。②
由此可见,教学机智对于教师而言非常重要。可以说,教学机智是教师个人素养的集中体现。
二、教学机智的运用
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和对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的捕捉方面。无论哪个方面,教师在课堂上都要首先做到沉着冷静,不慌不忙,以自信乐观的心态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其次要做到灵活巧妙,使课堂教学和谐自然,促进学生的发展。
1.以静制动,排除干扰
要上课了,可教室里还乱哄哄的;要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了,而学生还处在上一个活动的兴奋之中。这时,教师的沉默往往比大声嚷嚷更有效。一位特级教师到一所从未见过特级教师的乡村小学去上公开课。她随便走进一间教室,谁也没想到,她进了一个全校闻名的差班。上课铃响了,教室里乱哄哄的,讲台上乱七八糟地散落着粉笔,桌面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粉笔灰。特级教师用目光巡视了一周后,迅速收拾好桌上的粉笔,然后走下讲台,转过身去,面对黑板,轻轻吹去桌上的粉笔灰。教室里马上变得鸦雀无声,紧接着响起了一片掌声,所有的教师、学生用掌声给她的开场白打了最高分。
2.借题发挥,顺水推舟
有时学生的言行会出乎教师意料,也因此给了教师教学灵感,于是教师以此为切入点,顺着新的教学思路推进教学。有位教师在上《鸟的天堂》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忽听有人小声哼唱:“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引来一阵笑声。教师也笑一笑,说:“任贤齐的这首歌确实好听,可是画眉鸟会这么唱吗?”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认为,鸟儿们生活快乐,不会唱这样伤感的歌。于是,教师来了个顺水推舟:“这样吧,我们给榕树上的鸟儿们编首歌,来表达它们快乐的心情。谁开个头?”刚才轻声哼唱的孩子兴奋地唱了头句:“我是一只快乐的小小鸟。”立刻有同学接上:“榕树是我温暖的家。”紧接着又有同学脱口而出:“这里有我的兄弟姐妹。”马上有人和了一句:“我们无拘无束地幸福生活。”……意外的一幕转换成生成的情境,教师无意间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成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讨论中深化了情感体验。
3.机智幽默,化解窘境
幽默是教学机智的润滑剂,是教师的学识、智慧、灵感和思想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我国许多教育改革家都提倡把课上得生动、幽默,以使学生在笑声中发展。如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就主张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也提出应使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有位教师带着教科书急匆匆去上课,到了教室门口发现门紧关着,他用力推也没有推开。等了一会儿,上课铃响了,还不见有人开门。他转身从后门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寂静无声。学生们都在等待“电闪雷鸣”的到来。可这位教师和蔼而幽默地说:“当今社会上的确有很多人喜欢走‘后门’,但我不喜欢,今天是个例外,以后我坚决不走,也希望同学们不要让我再走了。”学生们一下就大笑起来,紧张的气氛也随之缓和下来。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室里进行个别辅导时,一位同学想问问题,心里有点急,就高喊一声“老师,过来”,全班同学大笑。这位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无礼,红着脸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教师走过去,幽默地说:“今天我非常听你的话,下次你可要听我的话哟!”一句幽默,使学生从窘境中解脱出来,对教师更加尊重。课堂教学中幽默运用得好,不仅能使自己摆脱窘况,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师生感情,而且会使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认知震撼,由此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进而掌握知识,增长智慧。
4.避实就虚,巧加点拨
学生有时在课堂上会答非所问,或者提出一些古怪的、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可以缓冲一下,再将问题抛给学生,或者趁势点拨,巧妙地把问题引导到教学的主题上来。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断。
(课始,教师依次出示了几个生字:鸟、儿、花、开。)
师:其中有没有小朋友不用老师教就已经认识了的字?
生:(老师的话音还未落,一位小男孩立刻站起来)老师,第一个字我认识,是“一匹马”的“马”。
(听课席里爆发出一阵笑声。刚才回答问题的小男孩似乎有所察觉,红着脸低下了头。)
师:(在“鸟”字的下面写了个“马”字,并朝小男孩微笑着)你真棒!起码“鸟”与“马”这两个字你都有点认识!
(小男孩抬起头,奇怪地望着老师。)
师:老师猜想你把“鸟”认成了“马”,肯定有原因,你愿意告诉大家吗?
生:(小男孩点点头,轻声轻气,吞吞吐吐地说)这两个字长得太像了,它们都有“竖折折钩”和“一横”。
师:你说得多好啊,把“鸟”与“马”这两个字的相同点告诉了我们大家。现在,请你再仔细看看这两个字,你一定会发现它们还有不同之处呢!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这两个字,好吗?
(小男孩高兴地走上了讲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错误这一事实避而不谈,却巧加点拨,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鸟”与“马”两个字的比较上,并让出错的学生来当小老师,使这个学生走出了失败的阴影,重新获得了自信,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深层对话,捕捉灵感
对话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的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文本提供对话的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对话,相互交换对文本解读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思维的激活源于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的对话才有闪光点的生成。有一位教师上《匆匆》一课,学生通过朗读和对话,感悟到文章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岁月匆匆的惋惜和留恋之情,这时有学生突然提出:作者为什么两次用“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疑问句?教师敏锐地意识到,学生对于时间的无情还感受不深。于是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个人能长生不老吗?昨天已经过去,我们还能回到昨天吗?作者反复地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究竟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有的学生说,我们的童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到童年了。有的学生说,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每活一天,就从生命的日历上永远撕去了这一页。有的学生说,作者反复发问,不仅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还表达了不甘心虚度光阴的情感。通过讨论,学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这种教学机智的运用,要求教师具有捕捉“焦点”话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若能及时捕捉住“焦点”话题,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教学机智的锤炼
教学机智并非与生俱来,可望而不可及,只要教师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生,勤于思考,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就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机智从哪里来?我们认为,教学机智只能从教师内心的土壤中生长出来,这块土壤是由文化底蕴、学识修养、精神修养等构成的。如果这是一块肥沃的土壤,教学机智就会茁壮生长;当然,如果这是一块贫瘠的土壤,教学机智就很难萌芽。教学机智也不可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我们教育智慧。那么,怎样让我们内心的土壤变得丰厚而肥沃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文字作为表达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其广阔与纤细、玄妙与确当,恐怕是其他形式,比如图像与音韵所比拟不了的。文字背后有广阔的空间,给思想留下了纵横驰骋的广袤的场域。”③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一位有33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堂观摩课。课上得很成功,听课的老师们都被这位教师高超的授课艺术迷住了,都忘了记笔记。课后,大家问这位教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这位教师回答:“对这堂课我准备了整个一生,可以说,对每堂课我都用整个一生来准备。但直接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十五分钟。”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堂课,意味着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博览群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如潺潺流水,永不枯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机智,在三尺讲台前得心应手,课堂上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2.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有人说,经验加反思等于教师成长,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一位教师工作了十年,也许积累了十年的经验,但如果他没有注意反思总结,就可能把一年的经验重复了十年。教育实践和教育情境具有生成性特点,所以无固定的模式和技能技巧可以套用,教师必须凭借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感悟,对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情境作出自主判断和选择,这就是反思。教师在反思时,借助教育理论或他人的经验,立足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成败的心理原因,对于自身实践方式和策略进行多视觉、多层次的思索,对过去与现在的教学行为进行对照分析,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自己已有的行为和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留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和改进不好的行为习惯,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成效,逐步积累,形成教学机智。
有人说,电影、戏剧是遗憾的艺术,其实,教学又何尝不是遗憾的艺术?教师必须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让反思与实践同行,随时把教学中的一孔之见、一思之得记录下来,把教学中的失误和疏漏记录下来,那么,教师的教学水平将会在不断纠正差错中得到迅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也会日趋成熟。
3.让师爱的情感充分涌流
师爱是教学机智产生的源泉。师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沔尊语),没有师爱就没有教学机智的产生。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这种高尚的情感是不可能在学府或书本中学到的,它是教师的一种职业道德修养,具备这种职业修养的教师,把学生都看作一个个“正在成长的生命”,能感受到责任的重大和使命的光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感觉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乐趣,从而关注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们的心灵,和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许多教学机智的产生正是源自教师对学生这种真诚的爱。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那些特级教师每到一处都能很快和孩子们融合在一起?为什么他们能在学生不断变化的课堂上挥洒自如?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将自己教育成功的经验归结为“童心母爱”,值得我们深思和体会。④
教学机智犹如一个人的语感,它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课堂应变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机智是教师全部的思想、知识、阅历、智慧乃至人格的反映。充满教学机智的课堂教学,理应成为教师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
注释
①②③肖川,张文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7,51页
④李永进:《教师的魅力探微》,《教师继续教育》,2005年第1-2期,第23页
作者单位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 田欣欣)
[关键词] 教学机智;教学反思;生成资源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0-0067-04
作为一名普通的研训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是我们的常规任务。我们听一节课,如果较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好,那就可以称为一堂好课,但总觉得还不是精彩的课。听特级教师的课,我们常常会醉心于他们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演绎,折服于他们或妙趣横生、或鞭辟入里、或幽默风趣、或润物无声的精妙的教学艺术,为他们高超的教学机智而拍案叫绝。可见,只有拥有丰富教学机智的教师,才能将课堂演绎成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小世界,这才是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什么是教学机智?我们认为,教学机智是指教师所具有的、在复杂微妙的教学情境中迅速且恰当地作出行动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付和处理偶发事件,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是教师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逐步锤炼出来的。
一、教学机智的作用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即兴创作。它既不是教师备课时的奇思妙想,也不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之外的妙手偶得,而是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着眼于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瞬间作出的在当时情境下最佳的行为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把教育机智与所谓灵机一动扯在一起是荒谬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它仅仅属于成熟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又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巧妙的“变动”,正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1.教学机智可使一堂“事故课”获得“优质课”的意外效果
课堂中的意外事故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发生失误。比如,教师板书时写错一个字,与学生对话时讲错一句话,实验演示或多媒体操作不当,等等。二是学生言行失当带来干扰。学生言行失当指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干扰课堂秩序,有违反课堂纪律的言行。三是教学环境突变使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比如,学生正专心学习,突然从窗外飞来一只鸟;教师正讲课,外面突然鼓乐齐鸣,鞭炮声大作,等等。如何处理这些课堂事故,无疑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严峻挑战。如果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机智,就能让一个“调皮鬼”的“恶作剧”得以幽默风趣的化解,使教师自身的失误得以出神入化的处理,让教学环境的变化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
2.教学机智是课堂开放性、生成性的重要条件
“教学不是一个演‘教案剧’的过程,而是完善并再度创造师生共同的精神生活的过程。”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心理特征、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意志能力、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情况不可能一致,因此,课堂上充满许多未知的因素。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或防止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环境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课程也不是封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携带者,他们的知识储备、情感态度、生活经验都会带进课堂,在师生、文本等多个层面的对话中展现出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必须启动自己的教学机智,根据教学的需要,准确而又迅速地加以判断,灵活而又巧妙地加以处理。如果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反应,不仅有可能丧失有意义的教育契机,还有可能扼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生活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得愈来愈麻木、消极和被动。肖川教授认为,能不能有效地捕捉并发掘其教育价值,这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机智,更高意义上说,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智慧。②
由此可见,教学机智对于教师而言非常重要。可以说,教学机智是教师个人素养的集中体现。
二、教学机智的运用
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和对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的捕捉方面。无论哪个方面,教师在课堂上都要首先做到沉着冷静,不慌不忙,以自信乐观的心态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其次要做到灵活巧妙,使课堂教学和谐自然,促进学生的发展。
1.以静制动,排除干扰
要上课了,可教室里还乱哄哄的;要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了,而学生还处在上一个活动的兴奋之中。这时,教师的沉默往往比大声嚷嚷更有效。一位特级教师到一所从未见过特级教师的乡村小学去上公开课。她随便走进一间教室,谁也没想到,她进了一个全校闻名的差班。上课铃响了,教室里乱哄哄的,讲台上乱七八糟地散落着粉笔,桌面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粉笔灰。特级教师用目光巡视了一周后,迅速收拾好桌上的粉笔,然后走下讲台,转过身去,面对黑板,轻轻吹去桌上的粉笔灰。教室里马上变得鸦雀无声,紧接着响起了一片掌声,所有的教师、学生用掌声给她的开场白打了最高分。
2.借题发挥,顺水推舟
有时学生的言行会出乎教师意料,也因此给了教师教学灵感,于是教师以此为切入点,顺着新的教学思路推进教学。有位教师在上《鸟的天堂》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忽听有人小声哼唱:“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引来一阵笑声。教师也笑一笑,说:“任贤齐的这首歌确实好听,可是画眉鸟会这么唱吗?”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认为,鸟儿们生活快乐,不会唱这样伤感的歌。于是,教师来了个顺水推舟:“这样吧,我们给榕树上的鸟儿们编首歌,来表达它们快乐的心情。谁开个头?”刚才轻声哼唱的孩子兴奋地唱了头句:“我是一只快乐的小小鸟。”立刻有同学接上:“榕树是我温暖的家。”紧接着又有同学脱口而出:“这里有我的兄弟姐妹。”马上有人和了一句:“我们无拘无束地幸福生活。”……意外的一幕转换成生成的情境,教师无意间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成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讨论中深化了情感体验。
3.机智幽默,化解窘境
幽默是教学机智的润滑剂,是教师的学识、智慧、灵感和思想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我国许多教育改革家都提倡把课上得生动、幽默,以使学生在笑声中发展。如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就主张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也提出应使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有位教师带着教科书急匆匆去上课,到了教室门口发现门紧关着,他用力推也没有推开。等了一会儿,上课铃响了,还不见有人开门。他转身从后门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寂静无声。学生们都在等待“电闪雷鸣”的到来。可这位教师和蔼而幽默地说:“当今社会上的确有很多人喜欢走‘后门’,但我不喜欢,今天是个例外,以后我坚决不走,也希望同学们不要让我再走了。”学生们一下就大笑起来,紧张的气氛也随之缓和下来。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室里进行个别辅导时,一位同学想问问题,心里有点急,就高喊一声“老师,过来”,全班同学大笑。这位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无礼,红着脸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教师走过去,幽默地说:“今天我非常听你的话,下次你可要听我的话哟!”一句幽默,使学生从窘境中解脱出来,对教师更加尊重。课堂教学中幽默运用得好,不仅能使自己摆脱窘况,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师生感情,而且会使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认知震撼,由此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进而掌握知识,增长智慧。
4.避实就虚,巧加点拨
学生有时在课堂上会答非所问,或者提出一些古怪的、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可以缓冲一下,再将问题抛给学生,或者趁势点拨,巧妙地把问题引导到教学的主题上来。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断。
(课始,教师依次出示了几个生字:鸟、儿、花、开。)
师:其中有没有小朋友不用老师教就已经认识了的字?
生:(老师的话音还未落,一位小男孩立刻站起来)老师,第一个字我认识,是“一匹马”的“马”。
(听课席里爆发出一阵笑声。刚才回答问题的小男孩似乎有所察觉,红着脸低下了头。)
师:(在“鸟”字的下面写了个“马”字,并朝小男孩微笑着)你真棒!起码“鸟”与“马”这两个字你都有点认识!
(小男孩抬起头,奇怪地望着老师。)
师:老师猜想你把“鸟”认成了“马”,肯定有原因,你愿意告诉大家吗?
生:(小男孩点点头,轻声轻气,吞吞吐吐地说)这两个字长得太像了,它们都有“竖折折钩”和“一横”。
师:你说得多好啊,把“鸟”与“马”这两个字的相同点告诉了我们大家。现在,请你再仔细看看这两个字,你一定会发现它们还有不同之处呢!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这两个字,好吗?
(小男孩高兴地走上了讲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错误这一事实避而不谈,却巧加点拨,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鸟”与“马”两个字的比较上,并让出错的学生来当小老师,使这个学生走出了失败的阴影,重新获得了自信,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深层对话,捕捉灵感
对话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的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文本提供对话的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对话,相互交换对文本解读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思维的激活源于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的对话才有闪光点的生成。有一位教师上《匆匆》一课,学生通过朗读和对话,感悟到文章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岁月匆匆的惋惜和留恋之情,这时有学生突然提出:作者为什么两次用“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疑问句?教师敏锐地意识到,学生对于时间的无情还感受不深。于是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个人能长生不老吗?昨天已经过去,我们还能回到昨天吗?作者反复地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究竟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有的学生说,我们的童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到童年了。有的学生说,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每活一天,就从生命的日历上永远撕去了这一页。有的学生说,作者反复发问,不仅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还表达了不甘心虚度光阴的情感。通过讨论,学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这种教学机智的运用,要求教师具有捕捉“焦点”话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若能及时捕捉住“焦点”话题,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教学机智的锤炼
教学机智并非与生俱来,可望而不可及,只要教师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生,勤于思考,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就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机智从哪里来?我们认为,教学机智只能从教师内心的土壤中生长出来,这块土壤是由文化底蕴、学识修养、精神修养等构成的。如果这是一块肥沃的土壤,教学机智就会茁壮生长;当然,如果这是一块贫瘠的土壤,教学机智就很难萌芽。教学机智也不可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我们教育智慧。那么,怎样让我们内心的土壤变得丰厚而肥沃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文字作为表达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其广阔与纤细、玄妙与确当,恐怕是其他形式,比如图像与音韵所比拟不了的。文字背后有广阔的空间,给思想留下了纵横驰骋的广袤的场域。”③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一位有33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堂观摩课。课上得很成功,听课的老师们都被这位教师高超的授课艺术迷住了,都忘了记笔记。课后,大家问这位教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这位教师回答:“对这堂课我准备了整个一生,可以说,对每堂课我都用整个一生来准备。但直接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十五分钟。”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堂课,意味着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博览群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如潺潺流水,永不枯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机智,在三尺讲台前得心应手,课堂上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2.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有人说,经验加反思等于教师成长,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一位教师工作了十年,也许积累了十年的经验,但如果他没有注意反思总结,就可能把一年的经验重复了十年。教育实践和教育情境具有生成性特点,所以无固定的模式和技能技巧可以套用,教师必须凭借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感悟,对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情境作出自主判断和选择,这就是反思。教师在反思时,借助教育理论或他人的经验,立足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成败的心理原因,对于自身实践方式和策略进行多视觉、多层次的思索,对过去与现在的教学行为进行对照分析,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自己已有的行为和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留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和改进不好的行为习惯,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成效,逐步积累,形成教学机智。
有人说,电影、戏剧是遗憾的艺术,其实,教学又何尝不是遗憾的艺术?教师必须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让反思与实践同行,随时把教学中的一孔之见、一思之得记录下来,把教学中的失误和疏漏记录下来,那么,教师的教学水平将会在不断纠正差错中得到迅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也会日趋成熟。
3.让师爱的情感充分涌流
师爱是教学机智产生的源泉。师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沔尊语),没有师爱就没有教学机智的产生。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这种高尚的情感是不可能在学府或书本中学到的,它是教师的一种职业道德修养,具备这种职业修养的教师,把学生都看作一个个“正在成长的生命”,能感受到责任的重大和使命的光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感觉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乐趣,从而关注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们的心灵,和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许多教学机智的产生正是源自教师对学生这种真诚的爱。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那些特级教师每到一处都能很快和孩子们融合在一起?为什么他们能在学生不断变化的课堂上挥洒自如?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将自己教育成功的经验归结为“童心母爱”,值得我们深思和体会。④
教学机智犹如一个人的语感,它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课堂应变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机智是教师全部的思想、知识、阅历、智慧乃至人格的反映。充满教学机智的课堂教学,理应成为教师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
注释
①②③肖川,张文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7,51页
④李永进:《教师的魅力探微》,《教师继续教育》,2005年第1-2期,第23页
作者单位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