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得好,拉得爽,死亡什么的都是浮云。”
这是我学得最快的一句西班牙谚语,标在马德里的海鲜市场门口。两年前和我一起去旅游的朋友正遭遇情感风暴,旅行的由头、过程和目的地基本以吃为轴心。直到现在她仍兴致勃勃回忆起当时大啖生蚝的场面,“从海里刚捞起来的活生蚝,挤上点柠檬汁,一下子滑到喉咙里,鲜的让人直翻白眼……”
有什么能把男女关系挤出局?啊。美食。
不过美国最有名的美食电影《朱莉和茱莉亚》从头至尾没有一道完整的美食烹饪流程,因为戏中的爱情太美好,美食就自然沦为配角;国产电影《双食记》里,一道道菜简直色香味俱全,香气似乎能从镜头里溢出来,但给人的感觉如同一道冷冰冰的海鲜大餐,因为没有爱情只有婚外恋;日本作家村上龙的畅销小说《孤独美食家》从京都到纽约再到巴黎,小酒馆中华料理店米其林餐厅出现了个遍,回过头来琢磨却怎么也想不出书中任何一道菜的描述,能记起来的只有用食物比喻的各种男女关系。
把美食和性的关系写到极致以至让人胃部有些不适的,估计就是村上龙。对村上龙来说,所有有关食物口感的回忆都和女人有关。比如用莎碧酒冰过的生蚝滑入喉咙的感触让他想起在纽约航班上遇到的空姐,炸酥带骨牛小排的质感让他想起百老汇少女的血肉之躯。
“我吃着酥炸带骨牛小排的面衣,心里想的是百老汇的少女。用嘴撕下粗糙的外皮,里面热腾腾的,是已经融化的干酪,带着酒香的蘑菇和渗血的肉。那位少女也一样,舌头,牙龈和黏膜是不同于她的肌肤和大脑的另一个层次。”
食物,说到底,是和禁忌有关。人们有爱有性的时候,食之无味;无爱有性的时候,食之如性;无爱无性的时候,食物大行其道,迅速占领味蕾高地。不然你看,多少失恋女孩每日狂吃,成了失志女孩。
食物,就是我们的性生活。
与张爱玲齐名的海派女作家苏青曾经把《礼记》里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改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借孔子他老人家的口代言了女权主义。美国也有一位女作家叫Bernie Clonpac,堪称2.0版本的苏青。她在2010年前后写了一本书,叫做《The Sex Life of Food》(《食物的性生活》),大卖了几十万本。书中告诉我们,食物和性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食就是性,性就是食。我估计她要是生在中国,也会把孔子的另一段名言“食色性也”改为“食,色性也”。
在Bernie Clonpac眼中,每种美食都是一种“奢侈的失落”。无论是牛排生蚝松露这些高级美味,还是热狗可乐三明治这些路边摊,食物的滋味永远都不是重点。就像她在书中描绘的松露这种极品美味,“吃下去之后,却给人带来的如宇宙黑洞一般的失落感”。食物之所以能和性联系在一起,在于它们拥有共同的本质——快感的稍纵即逝。这是一种比演员谢幕,灯光暗下去帷幕降下来之后还要强的落差。享受的过程就是失去的过程。吃不到嘴的,永远是最美味的。
美食和男女关系一样,只要它是无限量供应的,只要它的温度趋于恒定值一成不变,就会让人感到乏味,令人生厌。英国作家毛姆曾经写过一个故事,一个来自英国贫民家庭的女子从小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发誓要过上每天吃鱼子酱的日子,是个英国版的“包法利夫人”。她一战时在一家战地医院做护士,认识有钱有爵位的绅士并结了婚,后来她逢人便洋洋得意吹嘘自己每天都吃鱼子酱,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沦为上层社会的笑料——这些人早就已经吃腻了鹅肝生鱼片鱼子酱。在这些人的圈子里,大啖鱼子酱只能证明出身低下。
其实不管是鱼子酱还是土豆西红柿,不管是林青霞章子怡还是范冰冰,最令人难忘的美食都是只吃过一次的,最令人销魂的艳遇对象都不是随时能在生活中出现的。快乐隐藏在禁忌之中。只要吃了罪恶的东西,我们就精神百倍。虽然这些犹如惊鸿一瞥的美味菜肴让我们念念不忘魂牵梦绕,那些被赋予亲情气息,“妈妈味道”的料理和饭菜,却是日常生活里最不济还有它的精神慰藉,是味蕾被辣椒刺激之后需要的那么点儿放松和解药。
经历过大饥荒时代和历史变迁的父母总告诉我们,做菜啊,糖要少三分,盐要漏半勺,米饭不能装太满,好吃的东西要放在最后一口吃,现在想起来,似乎隐约感觉到了美食中隐藏的危险关系。最好的美味和最好的人一样,最鲜美的那一口下去之后舌苔会被宠坏,人生的快意之后都将出现片刻恐惧,因此我们多多少少,都刻意维持与脑海中“最鲜美”那一刻的距离,与足以让自己上瘾的东西都保持着安全关系。
幸福都要欠着点。路过美食,小心陷阱。
这是我学得最快的一句西班牙谚语,标在马德里的海鲜市场门口。两年前和我一起去旅游的朋友正遭遇情感风暴,旅行的由头、过程和目的地基本以吃为轴心。直到现在她仍兴致勃勃回忆起当时大啖生蚝的场面,“从海里刚捞起来的活生蚝,挤上点柠檬汁,一下子滑到喉咙里,鲜的让人直翻白眼……”
有什么能把男女关系挤出局?啊。美食。
不过美国最有名的美食电影《朱莉和茱莉亚》从头至尾没有一道完整的美食烹饪流程,因为戏中的爱情太美好,美食就自然沦为配角;国产电影《双食记》里,一道道菜简直色香味俱全,香气似乎能从镜头里溢出来,但给人的感觉如同一道冷冰冰的海鲜大餐,因为没有爱情只有婚外恋;日本作家村上龙的畅销小说《孤独美食家》从京都到纽约再到巴黎,小酒馆中华料理店米其林餐厅出现了个遍,回过头来琢磨却怎么也想不出书中任何一道菜的描述,能记起来的只有用食物比喻的各种男女关系。
把美食和性的关系写到极致以至让人胃部有些不适的,估计就是村上龙。对村上龙来说,所有有关食物口感的回忆都和女人有关。比如用莎碧酒冰过的生蚝滑入喉咙的感触让他想起在纽约航班上遇到的空姐,炸酥带骨牛小排的质感让他想起百老汇少女的血肉之躯。
“我吃着酥炸带骨牛小排的面衣,心里想的是百老汇的少女。用嘴撕下粗糙的外皮,里面热腾腾的,是已经融化的干酪,带着酒香的蘑菇和渗血的肉。那位少女也一样,舌头,牙龈和黏膜是不同于她的肌肤和大脑的另一个层次。”
食物,说到底,是和禁忌有关。人们有爱有性的时候,食之无味;无爱有性的时候,食之如性;无爱无性的时候,食物大行其道,迅速占领味蕾高地。不然你看,多少失恋女孩每日狂吃,成了失志女孩。
食物,就是我们的性生活。
与张爱玲齐名的海派女作家苏青曾经把《礼记》里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改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借孔子他老人家的口代言了女权主义。美国也有一位女作家叫Bernie Clonpac,堪称2.0版本的苏青。她在2010年前后写了一本书,叫做《The Sex Life of Food》(《食物的性生活》),大卖了几十万本。书中告诉我们,食物和性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食就是性,性就是食。我估计她要是生在中国,也会把孔子的另一段名言“食色性也”改为“食,色性也”。
在Bernie Clonpac眼中,每种美食都是一种“奢侈的失落”。无论是牛排生蚝松露这些高级美味,还是热狗可乐三明治这些路边摊,食物的滋味永远都不是重点。就像她在书中描绘的松露这种极品美味,“吃下去之后,却给人带来的如宇宙黑洞一般的失落感”。食物之所以能和性联系在一起,在于它们拥有共同的本质——快感的稍纵即逝。这是一种比演员谢幕,灯光暗下去帷幕降下来之后还要强的落差。享受的过程就是失去的过程。吃不到嘴的,永远是最美味的。
美食和男女关系一样,只要它是无限量供应的,只要它的温度趋于恒定值一成不变,就会让人感到乏味,令人生厌。英国作家毛姆曾经写过一个故事,一个来自英国贫民家庭的女子从小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发誓要过上每天吃鱼子酱的日子,是个英国版的“包法利夫人”。她一战时在一家战地医院做护士,认识有钱有爵位的绅士并结了婚,后来她逢人便洋洋得意吹嘘自己每天都吃鱼子酱,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沦为上层社会的笑料——这些人早就已经吃腻了鹅肝生鱼片鱼子酱。在这些人的圈子里,大啖鱼子酱只能证明出身低下。
其实不管是鱼子酱还是土豆西红柿,不管是林青霞章子怡还是范冰冰,最令人难忘的美食都是只吃过一次的,最令人销魂的艳遇对象都不是随时能在生活中出现的。快乐隐藏在禁忌之中。只要吃了罪恶的东西,我们就精神百倍。虽然这些犹如惊鸿一瞥的美味菜肴让我们念念不忘魂牵梦绕,那些被赋予亲情气息,“妈妈味道”的料理和饭菜,却是日常生活里最不济还有它的精神慰藉,是味蕾被辣椒刺激之后需要的那么点儿放松和解药。
经历过大饥荒时代和历史变迁的父母总告诉我们,做菜啊,糖要少三分,盐要漏半勺,米饭不能装太满,好吃的东西要放在最后一口吃,现在想起来,似乎隐约感觉到了美食中隐藏的危险关系。最好的美味和最好的人一样,最鲜美的那一口下去之后舌苔会被宠坏,人生的快意之后都将出现片刻恐惧,因此我们多多少少,都刻意维持与脑海中“最鲜美”那一刻的距离,与足以让自己上瘾的东西都保持着安全关系。
幸福都要欠着点。路过美食,小心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