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社会,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数学意识。”它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定为重要目标,所以教师必须设置合理的教学问题,营造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对教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对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阐述了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心得。
—、激情入境,发现问题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经验入手,创设有趣、直观且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如在教学“高矮”时,笔者以《骆驼和羊》的故事为导入,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情境中,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不仅明确了高矮的概念,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充分发挥了文本的工具性。
二、自主实践,分析问题
为了能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应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分析和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展开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图形或物体,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画图、实验等方法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知识。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于是笔者让学生准备不同的三角形,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运用拼摆、割补等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要深刻地认知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找准自己在课堂中的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领导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的学习顾问,教师的作用已经由直接传授知识逐步转变为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现实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分析、交流。对于讨论结果,教师要积极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分析、交流的兴趣。
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每组学生的数量要适当。每组学生的人数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其次,小组之间要统筹兼顾,既要消除小组间的差异,又要保证每个小组内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这样才能让小组之间进行公平竞争,才能让学生在小组内取长补短;最后,在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走进学生,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了解任务的完成情况,并适当地指导和纠正学生的想法和结论,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评价学生的回答。
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对于收集的结论或正确的结论,教师要予以肯定;对于错误的结论,教师要及时纠正;对于学生没有发现的知识点,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些暗示,让学生逐渐形成清晰的思路。
四、激励拓展,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上,向学困生适当倾斜,設法消除学生紧张、畏难的心理。对于学困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多采用正面评价,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敢想敢问,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才能热火朝天、充满活力,不同的思想才能百花齐放。除了用“好”“非常棒”“分析得真好”“见解独特”等语言来表扬学生之外,教师还可以用肢体语言,如鼓掌、点头,或投给学生一个微笑、肯定的眼光,给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提供强大的动力。
科学合理的课后作业对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发散思维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和层次的作业,或者根据知识点的多少、思维的难易程度、知识交叉联系的程度等,把作业进行分层,引导各层次学生取得进步。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高难度作业中进一步开拓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可以在普通难度的作业中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在适当难度的作业中理解课堂知识,增强学习信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创设新鲜、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师生一起动手,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树立信心,得到收获和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孔田中心小学)
—、激情入境,发现问题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经验入手,创设有趣、直观且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如在教学“高矮”时,笔者以《骆驼和羊》的故事为导入,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情境中,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不仅明确了高矮的概念,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充分发挥了文本的工具性。
二、自主实践,分析问题
为了能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应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分析和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展开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图形或物体,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画图、实验等方法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知识。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于是笔者让学生准备不同的三角形,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运用拼摆、割补等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要深刻地认知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找准自己在课堂中的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领导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的学习顾问,教师的作用已经由直接传授知识逐步转变为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现实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分析、交流。对于讨论结果,教师要积极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分析、交流的兴趣。
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每组学生的数量要适当。每组学生的人数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其次,小组之间要统筹兼顾,既要消除小组间的差异,又要保证每个小组内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这样才能让小组之间进行公平竞争,才能让学生在小组内取长补短;最后,在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走进学生,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了解任务的完成情况,并适当地指导和纠正学生的想法和结论,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评价学生的回答。
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对于收集的结论或正确的结论,教师要予以肯定;对于错误的结论,教师要及时纠正;对于学生没有发现的知识点,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些暗示,让学生逐渐形成清晰的思路。
四、激励拓展,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上,向学困生适当倾斜,設法消除学生紧张、畏难的心理。对于学困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多采用正面评价,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敢想敢问,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才能热火朝天、充满活力,不同的思想才能百花齐放。除了用“好”“非常棒”“分析得真好”“见解独特”等语言来表扬学生之外,教师还可以用肢体语言,如鼓掌、点头,或投给学生一个微笑、肯定的眼光,给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提供强大的动力。
科学合理的课后作业对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发散思维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和层次的作业,或者根据知识点的多少、思维的难易程度、知识交叉联系的程度等,把作业进行分层,引导各层次学生取得进步。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高难度作业中进一步开拓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可以在普通难度的作业中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在适当难度的作业中理解课堂知识,增强学习信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创设新鲜、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师生一起动手,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树立信心,得到收获和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孔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