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造精神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u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制造永远不是一个制造业就能解释的概念。我小时候大人们都把火柴叫“洋火”,机织布叫“洋布”,马口铁叫“洋铁”。这意味着百十年前的中国不能制造火柴,不能制造和运用纺织机,不能生产均匀的薄铁板。但是,你别搞错了,那时候可不是没有中国制造。中国制造到处都是,铁匠们在打造点火工具,妇女们在手织布匹,铁制工具在中国的应用比生产“洋铁”的国家早得多。
  几千年来,在大部分时间内,中国制造都领先于世界,瓷器和丝绸应该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制造才又重返世界舞台。
  中国制造并不因为是中国人制造的,仅仅因为在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出了中国,奔向了世界。如果10年后中国的产品不再走向世界,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比如自己关门锁国,或者是中国产品竞争力下降,只要中国产品没有全球化,中国制造一词就没有更多意义。
  中国制造如何形成?
  为了换取外汇,中国本来是出口粮食矿产等第一产业的产品。用最原始的工具,消耗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来粮食和矿产,在国际市场上也便宜得可怜,更何况中国国内更需要这些原始物资。人们就慢慢痛苦地思索,寻找比第一产业更有利润,更有持续性的获取外汇的方法。没有人奢望中国的彩电能够走向世界,没有人想象中国的电子设备可以落户美国,更没有人会猜到人民币比美元更有价值。
  中国通过用如山的服装换取一架飞机,用一轮船的玩具换取一台大型计算机。通过这些不公平的交易,换来最原始的技术积累,慢慢地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慢慢地开始生产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
  如今,尽管中国产品整体形象和先进国家还有差距,技术含量和创新力度还有很远的征程。但是,中国制造出来的产品,已经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含量,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再加上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中国制造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回想中国制造的历程,我们没有什么宏伟的蓝图和远大目标,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不知不觉地成为出口第一大国。尽管国内外不少人还在贬低中国制造,但仍阻碍不了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向世界的步伐。
  这让我们对中国制造今后的几十年浮想联翩,我们之所以造就了中国制造,不是因为我们有什么深思熟虑,只是因为我们有对利润的追求,有进取的渴望。我们不甘心在产业链的下游喝残羹冷炙或污水,所以我们就逆流而上,越往上游走,中国制造的地位就越有利。
  中国制造的窘境
  要说中国制造所面临的问题,那就要沿着上面所谈的过程来找。有的中国制造还停留在无自我品牌卖衬衫的水平,那这个企业就应该主动退出了。你越坚持,中国的环境就越被污染,而你不过是在苟延残喘而已,过不了几年,你输掉所有积蓄,却不会再等来一次晨曦照耀。
  如果你在做来料加工或组装,我想还是把工厂搬到泰国或柬埔寨,如果你不愿远走他乡,那你就早点转型,尽可能往上游走,哪怕是一点点地挪动,在地上匍伏爬行,你也要马上行动起来。你千万不要以为你的利润下滑是大环境问题,也千万不要认为是经济在循环。这不是循环过程,而是进化过程,猿猴没法循环成人。
  但是,我并不担心中国制造的变革能力,因为中国企业家更富有商业气质,对收益不高、处于产业下游的制造不会因为惰性而流连忘返。我担心的问题正好相反,要走向世界的产业上游,中国企业家恐怕会长期被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困扰。
  技术研发不足
  很多制造厂家在发展阶段里,已经习惯依葫芦画瓢的制造风格。为了达到快速的经济效益,他们更喜欢抄来主义,即使抄不来,也宁愿买下技术,而不是自己去研究开发。这样确实能够规避浪费开发费的风险,并且节约时间,在低级产品和低层次竞争时,这种想法不会带来很大的麻烦,而且往往显得很高明。
  但是,你想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品牌形象,获得更高更稳定的收益,你必须持有自己的技术,自己的设计理念,而这些自己的东西,并不是靠所谓“互联网思维”能迅速突破的。自己的技术、理念以及风格,是经过长时间积累而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有钱、有人、有技术的大型中国企业,不能进入高端产品领域的问题所在。
  中国企业现在不行,绝对不意味着十年后还不行,就像十年前我们无法想象目前的中国制造一样,我们也无法想象十年后的中国制造。只要中国局势稳定,如何挣钱是中国企业家最愿意思考的事,我相信中国制造能够克服技术投入不足的问题。
  制造人才不足问题
  中国制造不出高端产品的一个间接的原因,就是制造业工人的素养水平问题。在丰田的制造车间里,很多工人都可以提出让工程师咂舌的改进建议,这是丰田品质保证和技术革新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样是丰田的工厂,用同样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来生产,但设在不同国家的工厂生产出来的质量却不同,这是一个事实。
  同时,在中国的工厂的质量不比日本工厂的质量低,这是因为丰田在中国的招工非常讲究,也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中国制造业的就业人员过亿,他们的平均教育水平若得不到保证,整个制造业的水平就很难上来。过去20年那种靠农业剩余人口来充当工人的时代将会一去不复返,人工费在飙升,人的水平也需要提升。但中国的高等教育普遍歧视工人,歧视生产第一线,几乎没有培养高级工人的想法。就连一般技校,也声称要培养工程师。
  试想,一个工厂哪需要那么多工程师呢?没有工程师的职位,还偏偏要当工程师,生产管理能做好吗?看看目前世界制造业最强的德国的情况,他们的大学教育就着眼于第一线高级工人的培养,所以生产出的东西质量就稳定,富有品味和自尊心。产品既然是工人制造的,那它就应该体现制造者的品味。
  经营思想落后
  专门制造的工厂称不上企业,它只是企业的一个部分。很多工厂能够存活下来,那是因为有些企业把工厂外包了。但是,随着制造业的进化,只有工厂的大型企业将从中国逐渐消失。我绝不认为富士康可以成为三星或联想,尽管郭台铭野心勃勃,但工厂不是制造业。   苹果是制造业,但又不是我们想象的制造业,即使能够想象,却不是目前中国企业有能力做到的。制造业必须跟着时代前进,只有当它在全球性竞争中存活并发展下来的时候,它才是真正的制造。这里面最重要的还是技术,是智慧,是上进心,是每个时代特有的综合竞争力。
  先进制造也会失去光辉
  我们知道,尽管日本制造还是世界一流,但这几年日本制造正慢慢失去它原有的光辉。为什么?中国、韩国等新兴国家制造业的追赶和竞争,是日本制造失去相对优势的重要因素。但是,真正使日本制造失去光辉的还是日本制造自身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是那个老问题——“封闭”。
  人们可能纳闷,日本不是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已经开放了吗,为什么反而说现在他们“封闭”了呢?这正是我想强调的地方,封闭和开放的定义也是随着时代变化的,没有绝对的封闭和开放,当你还认为自己是开放的时候,很可能你已经陷入封闭的陷阱。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就强调出口,由于过重的危机感,他们总是在想如何扩大出口,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进口。即使暂时不得不进口,过不了几天,日本人就会马上生产出同样的“国产”来代替出口,这样就有节省来的外汇,也扩大了国内雇用,看起来有利无害。
  可是长时间接受这种思维以后,日本整个社会形成了只认国货的风气,你走在日本街上会发现路上几乎找不到外国车。日本车质量好是公认的,但同样质量的其他国家的车也很多。按理说出于好奇和多样化,外国品牌车占到30%左右的市场应该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日本街道上跑的车辆却不是这样。
  再比如日本手机。直到几年之前,还都是清一色的日本国产。按理说日本也加入WTO,对电器产品进口没有法律和政治上的限制。可是,日本人就能想出歪招,限制外国手机进入。
  例如,他们的电讯公司在卖给你手机号时,一定要配个手机,你不要不行。你如果想换个电讯商,也必须从这个电讯商再买一个手机,因为是捆绑模式,你不要手机就不能买号码。
  日本电讯公司只用日本家电厂商的手机,而且对家电厂商指手画脚,生产那种只有日本人才用的折叠手机,其他软件还不支持,因而日本成为世界手机产业的孤岛。
  是的,日本家电厂商和电讯公司通过“自由商业”合作,完美地保卫了日本的手机市场,但是同时,他们也“保卫”了自己的视野。放在外国的货架上的日本手机同样无人问津,日本拒绝了外国产品,也就拒绝了对外国客户的认识,也就失去了外国市场。
  后来,由于日本手机走不到世界,产量局限于本国,其生产成本也越来越高。而苹果和三星快速取得世界市场,成本下降,质量上升,知名度和品牌也如日中天。人们慢慢地向有iPhone的SoftBank靠拢,最终连NTT DOCOMO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代理苹果手机,但这已经是日本手机完败之后的事了。
  从日本一些制造产业的盛衰过程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不可能有现成的模型,必须随着时代,随着国际环境不断适应,不断进化。走出去重要,但请进来也重要。在一定阶段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是必须的,但是过度地保护,就是闭关自守,是毁灭中国制造的过程。
  对制造业的保护,也必须把目标放在强化其世界竞争力,而不是单纯地保护其国内市场。中国制造不光意味着科学、创新和效率,更意味着变革、开放和全球化。
  把制造融入社会
  制造无所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生活环节,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今天我们讨论中国制造,这意味着中国通过制造已走出闭关自锁的时代,以产品的方式将自己融进了世界。可以说,中国制造存在的时代,就是中国强盛的时代,中国制造不为人所知的时代,就是中国孱弱贫穷和受气的时代。
  有一个时期,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者们鼓吹制造业落后,将农业、矿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划分等级,暗示产业级别越高,其进化程度越高,越有将来性,越是人们应该投入的方向。于是美国人就把社会组员大量投入教育、信息化、金融等所谓服务型产业。
  美国在这方面领先了,对制造业的轻视,带来了以美国为震源的金融海啸,人们终于发现失去了制造业的支撑,社会会变得如何孱弱。今年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制造业的回归,甚至是对第一产业的投入。美国开始在自己国土上开发石油,开发页岩气,为制造业提供优质低廉的能源供应。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简单地把制造业看成是一种古老的产业。制造业里有古老的制造方式,但制造业本身将是一个社会和国家的基本,对制造业的革新,就是社会的革新。如果制造业衰退了,那不是制造业的问题,而是社会和人的问题。人类最近对制造业实行的大规模革新,被称为产业革命。
  日本从来对制造业不含糊。他们的政客、企业家、学者几乎会异口同声地说制造是日本的命根子。日本没有资源,只有靠高度的技术和品牌,才能从世界市场获得丰厚的回报,以换来必要的原材料和能源。
  20世纪初期,中日的制造能力的差距还不是很大,只是日本那时就明白了必须通过制造创汇,然后从国际市场换取能源和原材料这个大道理。他们也是从低端开始,从输出手工品开始,逐渐积累技术和资金,将产品扩大到纤维和造船等。但是,直到日本二战战败,实际上日本制造对欧美的产品根本不能形成竞争力。战前的日本人也叫欧美的产品为“洋货”,而且洋货就意味着品质高、贵重、领先时代。
  日本所有的社会变化,都与社会开放、参与世界竞争有关,而这个竞争的根本就是制造业的竞争,就连军事力量,其根本还是制造业的竞争。比如日本人重视时间,做事认真,这也不是他们的天性,只是明治维新以来养成的社会习惯。在一个崇尚制造的国家,每一个人都要融汇到制造过程。生产线启动时,每个人必须各就各位,晚来几秒钟都会酿成生产事故,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给他人带来严重的麻烦。
  再如,日本人喜好抱团这个特点,这也是制造业给他们养成的习性。分散在各自土地上的农民,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抱团,可是当他们被聚拢到工厂时,他们就不得不面临和整个生产线协调的问题。个人必须服从生产线,个人和个人之间必须互相调和,实现无缝流程才能最终保证产品质量。
其他文献
属于姜岚昕的标签很多:企业家、教育家、管理专家、校长、慈善家等。  他上午做完4小时授课,中午花2小时陪客户吃饭,然后马不停蹄地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晚上又要飞回北京……在本刊记者眼里,他身上的标签不是别人贴上去,是身体力行创造出来的。  不忘初心,创办全国首所免费大学  有些人赚了钱就去买私人飞机,有些人花几亿元抱得美人归,姜岚昕的花钱方式有点特别——喜欢做慈善,为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等灾区捐款、捐物
<正>中国的城市化绝非简单的人口空间转移,处处布满政府意志的表达;意志导向何处,运动轨迹就会偏向何方。我们可以通过外太空遥感卫星拍摄的夜间灯光数据发现中国经济发展已
期刊
<正>近年来,邻避运动的频发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其研究可概括为三个向度:包括侧重于邻避属性、邻避设施及邻避运动概念阐述的本体论向度;侧重于邻避运动定性、肇因诠释、治理
期刊
“以顾客和电子商务为中心”的全渠道体验模式将逐渐取代过去“以产品和实体店为中心”的传统零售分销模式。抓住移动时代营销的道与术,犹如握得全渠道决战的核武器。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可概括为5F思维,就是Fragment(碎片化思维)、Fans(粉丝思维)、Focus(焦点思维)、Fast(快一步思维)、First(第一思维)。  要将这5F思维落实到我们的业务系统和组织建设中,就得注入和发挥好互联网
现代化商场满足了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后对商业服务更高的需求,也满足了新兴城市对优质商业物业的需求。在未来,商业地产的模式创新也需要围绕这两点进行。
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机制"概念不同,政府文本中的"机制"一词有两方面所指:策略性自我重组和体制内地方异质化。本文一方面指出近年来政府运作中对政府所用的"机制"词汇的隐含
<正>在香港回归前后的30年(1978—2007),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研究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经济功能,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两个
前两年,在欧洲举办的一次模具展上,展出了一组新机器——3D打印机。无须因循守旧地敲打、弯曲及切削材料,3D打印机通过层层叠加材料生产产品:因此这个过程被形象地称为替加工艺。
<正>中国金融业改革远远滞后于经济现实,使得"金融"在中国成为一种极为昂贵的资源。而互联网金融这个"门口野蛮人"的介入,即将打破中国的金融垄断。6月,马云断言:未来金融有
创立于1888年的李锦记已经走过120余年,这个百年老店在成长史上,也曾经两次因为接班人的决策分歧让企业深陷难题,甚至因此关闭半年时间。第三代接班人李文达在痛定思痛后,探索出一个能使家族企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即以契约制度保证家业的传承。  1.公司治理: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才能持有公司股份;下一代无论男女,只要具有血缘关系,就具有股份继承权;董事局一定要有非家族人士担任独立董事;酱料和保健品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