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的CT诊断

来源 :中国全科医学·读者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52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精性肝病过去在我国较少见,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加,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在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诊断中,影像检查特别是CT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能够显示酒精性肝病的CT表现特点,包括肝脏损害征象、程度及并发症。CT对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优越性,其准确性优于B超。其主要作用有:(1)分型(2)分级(3)追踪观测或复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中,其影像学诊断特别指出:影像学检查用于反映肝脏脂肪浸润的分布类型,粗略判断弥漫性脂肪肝的程度,提示是否存在显性肝硬化,但其不能区分单纯性脂肪肝与脂肪性肝炎,且难以检出<33%的肝细胞脂肪变。由此可见,CT提供给临床的主要是肝脏脂肪浸润的程度。
  CT诊断标准及分型
  当弥漫性肝脏密度降低,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l时即可诊断为脂肪肝。根据肝脂肪浸润的范围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两类,以弥漫型多见。弥漫型酒精性脂肪肝的密度多均匀一致,但有些病例显示,在密度普遍降低的肝组织内可存在相对正常的岛屿形肝组织,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可导致误诊。相反,如果肝占位性病变与脂肪肝密度相似,使病灶显示不清楚而导致漏诊。
  临床诊断酒精性脂肪肝多选用CT平扫,CT平扫对酒精性脂肪肝的分级标准:0.7<肝/脾CT比值≤1.0者为轻度;0.5<肝/脾CT比值≤0.7者为中度;肝/脾CT比值≤0.5者为重度。
  酒精性脂肪肝的一般CT表现
  1 肝脏密度改变 表现为肝脏弥漫性密度降低,一般以脾脏的CT值作为参照标准。正常人不同个体肝脏CT值可有较大差异,但总是高于脾脏的CT值。如果肝、脾密度比值<1或肝脏的CT值低于脾即可诊断为脂肪肝,两者的比值可作为衡量脂肪肝程度的参考标准,或随访疗效的依据(见图1)。
  2 肝内血管影改变 正常肝脏密度明显高于血管密度,正常肝脏内血管呈相对低密度,当有脂肪浸润时,肝内血管影变得模糊不清或不能显示,重度脂肪浸润时肝内血管影可呈高密度(见图2)。
  
  图1 平扫显示肝脏实质密度普遍性减低,其内血管影显示不清, 密度明显低于同层面脾脏密度
  
  图2 为重度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平扫显示肝脏实质密度普遍性减低,其内血管影显示呈相对高密度,肝脏实质密度明显低于同层面脾脏密度
  
  图3 增强扫描显示肝脏实质密度明显低于脾脏,血管影走行正常,左叶外侧段可见局限性正常肝实质
  
  图4 为重度脂肪肝患者,增强扫描显示肝脏实质密度普遍明显低于脾脏,血管影显示异常清晰、走行正常
  3 增强后改变 增强扫描后低密度的肝实质强化,但仍保持相对低密度,密度仍低于脾脏。增强的特征与正常肝脏相同,肝血管更清楚,其走行分布自然,无受压变形、包绕和移位等占位征象(见图3)。
  4 局灶性脂肪浸润 表现为非球形低密度影,边界不清,无占位效应,增强后有血管穿行,周围血管无推挤受压征象。相应肝表面无隆凸现象。
  酒精性肝病的后期可表现为酒精性肝硬化,在CT上表现为肝脏变形,比例失调,肝裂增宽,表面凹凸不平,肝脏实质呈结节状改变。并可继发有脾脏增大,腹水,门静脉高压(见图4)。
  CT鉴别诊断
  1 弥漫性脂肪浸润,仔细分析CT表现,一般均可正确诊断。
  2 局灶性脂肪肝:需与肝癌、血管瘤、肝囊肿、肝脓肿鉴别。(1)肝癌一般表现为肝脏内实质性团块影,其内有异常强化,有时可见异常血管影,可伴有门静脉栓子形成;(2)肝囊肿为水样密度,边界清楚;(3)肝脓肿通常有边缘强化,密度不均匀,局灶性脂肪肝增强,前后密度始终均匀,无占位效应,延迟扫描可与血管瘤鉴别。
  总之,酒精性肝病在CT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脂肪浸润,但肝脏脂肪浸润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仅仅凭借脂肪肝CT表现还不能诊断酒精性肝病,还必须结合临床病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其他文献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一种肝脏疾病。初期表现为脂肪肝,可进展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病变程度与饮酒量、时间长短、个体营养状况及遗传敏感性等相关。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或肝功能衰竭。该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健康。肝活检对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可对病变程度进行评价,为预后判断
期刊
由于我国几千年的酒文化及人际交往的需要,现代饮酒人群及饮酒量都明显增加。过量饮酒除增加犯罪率、影响劳动能力及家庭和睦等外,危害最大的是健康。  过量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急性中毒  一次饮酒过量可引起急性酒精中毒。表现分三期:(1)早期(兴奋期):血中酒精浓度达50 mg/dl,表现为语无伦次,情感爆发,哭笑无常等;(2)中期(共济失调期):血中酒精浓度150 mg/dl。表现为语言不清,意识模糊,
期刊
治疗性血管新生在冠心病治疗中被日益关注。特定干预与上调可以促进血管生长因子或受体表达,促进缺血组织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形成,以恢复心肌血供、改善临床症状和预后,该治疗方法被形象地称为“药物促进的心脏自身搭桥”。目前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直接应用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及骨髓干细胞移植等方法。近年,中药促血管新生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以麝香保心丸最具代表性,我国学者对麝香保心丸的促血管新
期刊
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性肝病逐渐成为继病毒性肝病后最为常见的肝脏疾病。为早期诊治并改善其预后,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迫在眉睫。为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于2010年1月对2006年所制订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现就新指南中的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及分型方面的内容加以解读,以期能够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定 义  酒精性肝病,顾名思义,主要是长期大量饮酒所导
期刊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诊断标准为存在肝细胞脂肪变的影像学或组织学依据,并能除外过量饮酒、药物或遗传性疾病等可导致肝脂肪变的其他病因(见表1)。NAFLD的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
期刊
酒精性肝病(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性疾病,早期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少数可以发展成肝癌。短时间内严重酗酒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出现肝功能衰竭,称为重症酒精性肝炎。ALD在西方国家比较常见,ALD是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ALD致病的病因是单一的、明确的,即长期大量饮酒所致;但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却十分复杂,至今,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
期刊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血液科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高,尤其是恶性血液病(malignant hematopathy,MH)患者,因医院内感染具有病原菌菌种复杂、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成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期刊
肝脏是机体的化工厂,机体内物质的分解、代谢和合成都在肝脏内进行。当这一功能受到损害、或者超出功能的极限,肝脏本身会发生病变。酒精(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是高活性化合物,干扰肝细胞多方面功能,影响线粒体的蛋白质生物合成和排泄,抑制线粒体内脂肪酸的氧化,从而导致脂肪肝的形成。长期饮酒达10年以上,每天酒量超过80 g者,常导致慢性酒精中毒。乙醛使肝细胞脂肪变性、肿大,激活炎性细胞因子,促进胶原形成增加和
期刊
随着人口老龄化、艾滋病以及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广谱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以及骨髓器官移植、介入治疗等技术的不断推广,许多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或缺陷,使得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急剧上升的趋势。侵袭性真菌病多发生在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假丝酵母菌病死率30%~40%,曲霉病病死率高达50%~100%。因此深部真菌感染必须引起我们
期刊
溃疡与糜烂的区别  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局限性组织缺损改变的底部,超过了黏膜肌层者称溃疡,而未超过黏膜肌层者称糜烂。溃疡的内镜下表现为破损较深、多有白苔(见图1a);糜烂的内镜下表现为破损较浅、多无白苔或有薄白苔(见图1b)。    图1a 溃疡破损较深,多有白苔     图1b 糜烂破损较浅,有薄白苔  按发生部位不同进行溃疡分类  胃溃疡还可以根据部位不同再细分为:胃窦溃疡、胃角溃疡(见图2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