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激趣教学的有效探索

来源 :当代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e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基本学科,能够优化小学生的艺术修养,全面促进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结构与情感发育。但是,要想得到这些效果,我们必须要全面调动小学生的多种感官思维能力,以兴趣驱动小学生的积极思考。本文将从创设美术欣赏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共情;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增强学生学习效能;鼓励学生表达情感,保护学生积极情感三个角度分析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小学生的美术欣赏、创作兴趣。
  小学美术 激趣教学 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116-01
  由于我国“小升初”考试并未将美术列为应试科目,所以大多数小学教学并不重视美术教育,或是无法保证美术教育的课时,或是简单渗透美术知识与基本技能,小学生只需死记硬背与简单描摹便可应付差事。但是,长此以往,小学生很快便会失去探究美术艺术的欲望,无法产生良好的艺术欣赏感受。然而,兴趣是最重要的内在学习动机,要想让小学生重新主动探究美术知识,我们就必须要实施激趣教学,才能切实解决美术教育的功利性、知行脱节等各个弊端。所以,以激趣教学展开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1.创设美术欣赏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共情
  激趣教学实际上就是突出小学美术学科对小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自觉探索美术艺术。为此,小学美术教师则可借助美术情境激起小学生的共情,通过小学生类似的生活回忆或情感体会达到激趣的目的。在美术情境的驱动下,小学生将会在视觉艺术欣赏过程中代入自己的看法,而这种认知行为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自我认可和满足感,促使小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美术知识的真切欲望。
  如在“色彩大家庭”一课教学中,可收集一些生活中的色彩,比如绿色、黄色、红色的树叶,姹紫嫣红的花朵,湛蓝的天空与湖水,翠绿的草地与青菜,橘红的柑橘与橙子,等等。这些颜色都是小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只是缺乏明确的色彩意识,也从未对比过同色系颜色的异同。通过直观的照片色彩对比,小学生可以直接汇总常见颜色,还会主动尝试利用画具、染料重新呈现各种鲜活的颜色。之后,再组织小学生展开涂色练习,使其切身感受色彩的魅力,便可唤起小学生的好奇心。
  2.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增强学生学习效能
  小学生是一群渴望体验、渴望发现、渴望成功的群体,尤其是教师和家长经常把他们当成是毫无所知的孩子,但是小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意识之后,便会更加渴望表现自我,赢得认可。对此,小学美术教师要鼓励小学生自主创作,从构图、技巧、色彩搭配、情感表达等多方面评价小学生的美术作品,不断增强小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让小学生在自我肯定与教师鼓励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如在“生活中的基本形”一课教学中,可让小学生随机在生活中选择一处实物进行图形描绘,体验将具体实物抽象成为平面图形的过程,由此训练小学生利用各种形状进行造型的创作能力。小学生已经明确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有其外在表形状,而实物造型也展示着人们某种期许与愿望,所以他們十分认真、积极地参与了美术写生,认真画出了基本形状。之后,再让小学生展示写生作品,比如有的小学生用圆形、椭圆形与曲线等描绘了小狗、小猫等小动物,有的小学生则利用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描绘了房屋、马路等建筑物,还有的小学生描绘了汽车模型、飞机模型等等。为了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组织“最佳写生作品”选举会,让小学生选出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小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3.鼓励学生表达情感,保护学生积极情感
  艺术最大的特点便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每个观赏者都可结合自身特殊的成长经历与情感体会对某个艺术作品做出个性化点评,全面展现自己的美术欣赏能力。在个性化美术点评活动中,小学生会自觉展现自己的审美素养,如果可以得到他人肯定,则会对学生产生比较明显的鼓舞作用,使其享受美术欣赏的自由与快乐。因此,小学美术教师也要保护小学生的话语权,鼓励小学生自主表达个人情感,以便让小学生真正爱上美术学习。
  如在“来来往往的汽车”一课教学中,可准备一些汽车照片,鼓励小学生从美术欣赏角度分析汽车的构造,引导小学生对比不同型号汽车的造型变化,训练小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比如,有的小学生认为现在的汽车基本上都是相互对称的,这样可以保持汽车行驶平衡。有的小学生则认为现在汽车外部造型不够丰富,过于死板,应该有更多的色彩与形状,等等。面对小学生的童言童语,教师要一直保持微笑、耐心倾听,鼓励小学生多说、多想。即便是一些脱离现实的想法,也应认可并鼓励小学生利用贴纸、画画等呈现自己想象中的汽车造型。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成长天性,尊重小学生的独立人格,创设小学生喜欢的美术教育活动,丰富美术教育内容,全面落实激趣教育,寓教于乐,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晓存.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兴趣[J].学周刊,2018(11):170-171.
  [2]李典国.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四部曲”[J].课程教育研究,2017(21):239-240.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科学运用批判思维教学,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有效开展和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质疑精神的最佳途径,也是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本文就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技巧等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借力批判性思维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以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批判思维教学
期刊
目前,我国初中体育教学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长期处于单一的教学模式下,会抑制学生的身心发展,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要改变这种不良的教学现状,就需要不断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体育老师要改革并创新其原本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摒弃传统固化的教学方式,选用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以及措施来激发出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做铺垫。  初中体育 兴趣教学法 应
期刊
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21世纪,青年一代要具备哪些关键能力呢?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就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这四项关键能力,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  原有素养 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数形结合之间具有一种相互辅佐的密切联系,二者辩证统一,无法分割。数形结合观念作为一种重点的思想方式,在现实学习的时候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认识把握数学思维形式,提升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学习水平,并且还能够给学生们明确终身的学习观念打下扎实的根基。因此,本文根据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属性结合思想的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论述。  初中 数学 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在初中教学阶段,化学学科作为其中主要的教学环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初中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而且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化学课程的教学作用和地位在日益提高,让广大师生对其教学效果越来越重视。对于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层面来说,趣味性化学实验是其中最有效的方式,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引起重视。  初中教学 化学学科 趣味性实验 应用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初中合唱教学是音乐基础领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推进中小学美育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基础阶段音乐教学实践课程之一。本文作者就初中合唱教学对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做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合唱教学 合唱能力 初中階段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109-01  1.加强学生技能与素养的提升  合唱基本功
期刊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笔者采取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多元化评价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 计算兴趣 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117-01  计算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小学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
期刊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思想、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针对班级典型案例,从问题学生的表现着手,对症下药,找到转化问题学生的三大法宝。  问题学生 问题表现 三大法宝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120-01  班主任工作繁琐细碎,面对问题学生,大多时候需要和孩子斗智斗勇。班主任
期刊
在初中生物教学领域,遗传与变异是重点教学模块,同时也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目前,初中生在遗传与变异的学习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因此,生物教师需要针对当前教学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该模块教学更加高效。  初中生物 遗传与变异 教学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110-01  在初中生物学科领域,学生在学习遗
期刊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批评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教育手段,甚至是很多老师的“法宝”,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随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方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目前大多教师的批评方式还是一成不变,缺乏目的性、不善控制自身情绪、缺乏自我批评精神,教师应把批评转变为提醒、理解、期待和表扬。  批评方式 转变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