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师教小学”中品悟教学智慧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ju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代大师钱穆先生教过小学,当过10年小学教师;又教过中学,做了8年中学教师;再跳到北京大学教历史,干了50多年的大学教师,完成其教师生涯的“三级跳”。从十七岁初登杏坛,到九十一岁高龄上最后一课,钱穆在教育战线奋斗了一辈子,教书长达七十四年,其间有数以万计的人听过他上课与演讲。无论是当“孩子王”,还是执教清华、北大,钱穆都是一位颇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先生一辈子写了八十一本著作,也许因为他学术业绩太过突出了,以致遮挡了人们对其教育教学成就的关注。1990年,95岁的钱穆无疾而终。此时他的老师、他的父母、他的同学、他的诸多同龄朋友都早已先他而去。为了怀念这些远逝的生命,他在耄耋之年写下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其文情意绵绵,如泣如诉,其句简洁优美,充满灵气。笔者近日阅读这本书,从字里行间中深深体会到那一代学人的风范,还有钱穆先生高超的教学智慧。
  一路有良师相伴指引
  在成长的过程中,钱穆遇到了好学的父兄,更遇到了睿智的师长。仅在小学阶段,钱穆就幸运地遇见了多位学识渊博、富有个性的好老师。
  在钱穆上小学的无锡荡口镇果育小学,有一位音乐教师华倩朔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在当时绝对算是一位“型男”,诙谐风趣,平易近人,擅长诗词、书法与绘画,其所编音乐教科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畅销全国十多载。书中歌词,都是其原创。在学校,他除了教音乐外,还兼上语文课。一次题为《鹬蚌相争》的作文,十岁的钱穆写了四百多字,并以“鹬不啄蚌,蚌亦不钳鹬。故罪在鹬,而不在蚌”作结语。华老师阅之,大为欣赏,不仅将钱穆之作当成范文供全班同学观摩,还进行精彩的点评。除此之外,他还让钱穆跳升一级,奖励他一本《太平天国史》,这进一步激发了钱穆的史学兴趣。
  顾子重先生是钱穆四年级时的国文教师,好读历史、地理,讲课生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下午四时放学后,常有一些同学围在他身边,问这问那。一天,有同学看到顾老师正在读《水浒传》,便不解地问,何以这本闲书也印得这么漂亮?顾老师反问道,你们为何认为它是一本闲书呢?学生告诉他,有一位刚跳级的钱穆,熟读“三国”“水浒”,每天上课前,大家都围着他,听他讲故事。有同学把十一岁的钱穆叫来,顾老师问了钱穆几个问题后,对他说:读《水浒传》,只看大字,不看小字,所知还有限。钱穆听之大惊,何以老师知道其没有读小字?回家后他一字不漏地重读《水浒传》,才知道书中小字是清初大才子金圣叹的批注,钱穆读之不忍释手。他把全书反反复复看了六七遍。
  钱穆先生还深情回忆了自己求学经历中一位对其影响甚大的童伯章先生。童先生理学和“六艺”的功底极为深厚,平时非常严肃,同学以“道先生”称之。但一上讲台,他便成为一位表情丰富、演技高超的“演员”。一次,童先生讲《史记·刺客列传》,当童先生讲完所学内容之后,课堂仍有空余时间,他便让学生自读背诵,如有疑问可以提出来。钱穆思考之后提出,“图穷而匕首见”一语不甚明了,童先生却挟起一卷大地图,在讲台上缓慢展开:图穷,赫然果有一小刀,师取掷之,远达课堂对面一端之墙上,刀锋直入,不落地,师遂绕讲台速走,效追秦王状。钱穆回忆说:“他的课让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钱穆在荡口镇果育小学度过了小学阶段的美好岁月,遇见的这一位位学养丰厚的老师,“皆于旧学有深厚基础,于新学能接受融会。”聪慧的钱穆在这里得到许多老师的青睐和激励,收益颇丰。只是像果育这样荟萃众多优秀老师的小学已很难寻觅了,“今欲在一乡村再求如此一所学校,恐渺茫不可复得矣”。这些老先生们的学识和风度,给予钱穆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滋养。
  注重“快乐教学”的魅力教师
  走上杏坛的钱穆,第一份工作是在离家不远的三兼小学任教。虽然年轻,但博采众家名师之长的钱穆,教学艺术很快便达到了创造性的层次,他寓教于乐,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他讲课注重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教学效果极佳。听他的课,学生在获得知识之余,更能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钱穆能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实施快乐教育,用丰富多彩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钱穆带领全班同学,携带铅笔、稿纸,来到郊外一园林,园林中有近百棵古松。钱穆先让大家坐一树下,静观四周环境景色,并将其写下。写罢,大家再围坐在一起,各自陈述自己的作文后,根据实际景象互相讨论:“何处有人忽略了,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经过一番七嘴八舌的品头论足,钱穆告诉同学们:“有一景大家都没有注意,听见头上风声否,这风声同我们平时所听见的风声有什么不同?”静听完毕,钱穆说:“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声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学生们苦思写出后,又一起交流成果,钱穆加以点评,定其高低得失。夕阳西下时,大家意犹未尽地打道回府。
  从此之后,同学们都乐意写作文,盼望上作文课。为避免学生作文时言不由衷或无话可说,钱穆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经常开展情境教学,下笔前让学生观雨或带学生参观附近的名胜古迹、桥梁寺庙等;另一方面则追求作文课的“生活化”,给学生的作文题目十分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实际。每一次作文结束后,他都要求同学们讨论观摩,取长补短。在语言的运用上,他要求同学们“语从心中吐出,而又如在目前”。不仅“吾手写吾心”,而且形象生动,使所描述的对象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钱穆的快乐教育思想,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进步极快。仅半年时间,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短的有两三百字以上,长的有七八百字,且皆文字通畅,条理明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钱穆抛弃了“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金科玉律,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每一个求知者都能体会到求知的快乐,不视作文为畏途。正是这种寓教于乐、因材施教,使所有的同学都怀有极高的学习兴致。反应稍慢的同学在钱穆的不断鼓励下,也走出了厌倦学习、恐惧学习、拒绝学习的恶性循环,进而变得热爱学习。钱穆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如此科学创新的教学思想,实在让今天的教师敬佩不已。
  概括起来说,钱穆的教学智慧是:注重学生参与,实施快乐教育,教学方式丰富多彩。
  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课堂上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而学生的参与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重复性。这样,教师的工作就和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作截然不同,既无特定剧本,也无不变范式,总是不断创新的,今年别于去年,今日异于昨日。教师职业的特点、工作的性质,决定其工作时带有相当大的自由度,这要求教师见机行事,因材施教,灵活地、创造性地去工作。
  一位将军,唯有在战场上以少胜多方显其英雄本色,一位教师,唯有把“不爱学习的学生”教成“热爱学习的学生”,才能看出其教学的智慧。让我们在这本书中,从一个个虽已远去却仍旧生动的教育故事中,感受这位教育大师的博爱情怀,品读先生的教育人生,汲取大师的教育智慧吧!
  (作者单位: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其他文献
说理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逻辑性。教学说理文,不仅需要关注“说了什么”,更应该关注“怎样说”。教师应该从学情特点、文体特征、思维训练等不同角度去研究文本,变换阅读教学的姿态,引导学生品味“说理之趣、说理之智、说理之法”,让学生学会说理,拥有说理的智慧。  一、 基于学情,“说理”与“趣味”结合  学情是学生学习的晴雨表,学情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与教师的教学息息相连。只有深入研究
期刊
纵观当下小学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学科教学单一,教学模式化,知识碎片化,学习浅显化等等。尤其是语文学习,一篇一篇课文,一节一节语文课,学习机械化、技术化,一学期一学期看不清楚语文能力的提升。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加广阔的学习天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造就学生现在和未来必需的语文素养,我们必须研究、实践深度学习。  一、 深度学习视角下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其实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
期刊
一、 为什么要做学生朗读能力测评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由于缺失了对于朗读能力的测评,其严重的后果不可低估。  对学生的影响:课堂上忽视朗读不说,老师布置学生回家朗读课文,谁还认真做?据调查数据显示:有63.55%的学生不习惯大声地朗读课文。  对教师而言:在这样情况下,学校领导、教师,谁还把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处?  对于上述状况,多少年来,我们都亲历其中,“习以为常”了。直
期刊
教了28年语文,一直在思考、探索,该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言语智慧与人生启迪。新课程背景下,我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与现状出发,从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视角,提出了“追求乐学境界”的教学主张,力图将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和现代教育思想相融通,在反思性教育实践与常规性教育实践的动态平衡中,建构具有民族文化风格,又具有现代追求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  “追求乐学境界”教学主张的提出
期刊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次“击鼓传花”的游戏。谁来读一读游戏规则?  生:鼓声响起,花按座位的前后顺序依次传开;鼓声停时,拿到花的幸运儿上台完成纸条上相应的任务。  师:游戏现在开始了,各就各位,预备——停!花要开始传了,你现在心情如何?  生:紧张。  师:为什么紧张?  生:我怕传到我,完成不了艰巨的任务。  师:别害怕,说不定有意外的收获呢!  生:我很激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初始阶段目标的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上。第一学段的相关表述是“对写话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内驱力。虽然低年级的写话相对简单,但对于刚上小学、识字不多的学生来说,要把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从说到写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而这个艰难的过程对于学生以后的写作却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要注意“兴趣引路、慎重
期刊
钗 头 凤  [宋]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是一位高产诗人,一生留下近万首诗。陆游的诗,不仅有壮岁从戎、气吞残虏的千般豪迈,也有低回婉转、愁肠寸断的万种柔情。让陆游一生牵肠挂肚的,不只是人们所熟知的“但悲不见九州同”,还有一个
期刊
作家叶开有这么一句话:要让学生“畅想一朵花盛开的美丽情状,而不是由教师把一片片花瓣掰下来,告诉你花是什么样的。”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那就是偏重工具性或“语用”功能,没能像叶开期待的那样,呈现给予学生一朵完整的“阅读之花”。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每一篇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是作者灵魂的阐释,需要我们读者与之架设交流的桥梁,予以通达明晓。拿到一篇文本,
期刊
从东至返宁后,编辑部具体研究了第十期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培训问题。朱主编说:“这次培训会在徐州召开,有着特殊的意义。徐州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发祥地,要让全国的老师们全面看到徐州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果。我们要把听课和看学生活动现场作为重要内容来安排——第一天上午,分组在市内三个区听课,每个区安排15节课左右,让老师们自由选择听;下午到铜山县看小学生语文素养现场展示,要看学生写字、课外
期刊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孟小军先生的一句话,我借用作为本文的题目。庄杏珍老师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她没有离去,她的精神和理想永在人间。  庄杏珍老师热爱课堂。终身从教,不离不弃,三尺讲台是她的钟爱,甚至有去师范大学深造的机会,她亦放弃了。她坚持教师上课要有“课品”,“课品”来自人品。我的同事黄年胜说,教学《詹天佑》一课,为“枕木”一词,在庄老师的要求下,翻遍了有关资料,直达到苦不堪言的程度!庄老师认为,只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