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不少高校陆续开学,对于休息了一个寒假的大学生们来说,如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成了他们的首要问题。有记者发现,如今有些大学生在准备学习的时候,还要有一些“仪式感”。比如有的学生出门上课、自习前都要化妆,有的人“只能”在咖啡厅学习。(针对现实,提出“如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问题,摆出有些大学生学习需要“仪式感”的现象。)
学习需要“仪式感”吗?或许需要,但我觉得需要“仪式感”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之前的准备程序。正如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在《夜晚的书斋》中所写的:“为了让我夜间的想象灿烂开放,我必须把各种感官都动员起来。闻到书架的木头味,包书皮革的麝香味,记事本发黄纸页的酸味等等。这样我才能够入睡。”真正潜入到所读之书中,各种感官与书本互动起来,这才是一种货真价实的“仪式感”,虽然它看起来比较奢侈。(对于“仪式感”,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需要“仪式感”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准备程序。“真正潜入到所读之书中,各种感官与书本互动起来”,这种“仪式感”更有意义,相较之下,上一段中大學生读书前的准备程序显得做作而肤浅。)
古人讲“焚香沐浴为读书”,但我更认同“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的说法。真正用功之人学习是不分场合的,随时随地抄起书、拿起笔,兴之所至而已。在进入学习状态之前还要来个“小轩窗正梳妆”,这是在逃避学习。(作者更进一步指出读书之前的准备程序其实是在“逃避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然,大学生学习前营造“仪式感”,也可能因为被现实条件胁迫。尤其是电子设备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很难不受其影响。持续学习一个小时而不“搭理”手机,这样的人不多。所以,有些备战考研的人,为了保持复习状态,故意不带手机,或者干脆停掉流量。
每个人读书都有一定习惯,但习惯未必就是“仪式感”,非要将某种习惯往“仪式感”上附会,就近乎矫情。而且,习惯往往是工作所迫,与罗曼蒂克式的“仪式感”完全搭不上边。比如为了写论文,若非作者藏书够多,否则只能去图书馆。(深入分析“仪式感”形成的客观原因是“被现实条件胁迫”,“尤其是电子设备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很难不受其影响”。并且把“习惯”与“仪式感”进行了辨析,以便读者对“仪式感”有更加全面的认知。)
社会经济水平的进步,让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他们追求个性化,更注重自我感受。这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他们多数人考大学的唯一目的就是脱离农村,端上“铁饭碗”,除了争分夺秒地学习,恐怕没有心情去改善外在形象。无疑,时代给了大学生追求学习“仪式感”的条件。(通过今昔对比,从经济水平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追求“仪式感”的物质基础。)
但我还是想说,读书学习需要郑重其事,但不能只在表面花心思—— 一个真正热爱学习、喜欢读书的人,能利用的不过是碎片时间,哪有时间容你慢悠悠地扑粉化妆营造一个“仪式感”呢?(正面阐释自己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学习需要郑重其事,但不能只在表面花心思。也是对开头摆出的某些大学生读书前需要化妆等仪式感的现象的一种呼应,首尾圆合。)
点评:文章立论很有现实针对性,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读书需要仪式感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多角度的分析,既剖析了这种现象的本质——逃避学习,又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社会经济水平的进步以及现实条件如电子设备的干扰,并且提出“真正需要仪式感的是学习的过程”的观点,强调读书不能只在表面花心思。文章思想深刻,观点独到,见解新颖,朴实的语言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编辑:关晓星)
学习需要“仪式感”吗?或许需要,但我觉得需要“仪式感”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之前的准备程序。正如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在《夜晚的书斋》中所写的:“为了让我夜间的想象灿烂开放,我必须把各种感官都动员起来。闻到书架的木头味,包书皮革的麝香味,记事本发黄纸页的酸味等等。这样我才能够入睡。”真正潜入到所读之书中,各种感官与书本互动起来,这才是一种货真价实的“仪式感”,虽然它看起来比较奢侈。(对于“仪式感”,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需要“仪式感”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准备程序。“真正潜入到所读之书中,各种感官与书本互动起来”,这种“仪式感”更有意义,相较之下,上一段中大學生读书前的准备程序显得做作而肤浅。)
古人讲“焚香沐浴为读书”,但我更认同“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的说法。真正用功之人学习是不分场合的,随时随地抄起书、拿起笔,兴之所至而已。在进入学习状态之前还要来个“小轩窗正梳妆”,这是在逃避学习。(作者更进一步指出读书之前的准备程序其实是在“逃避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然,大学生学习前营造“仪式感”,也可能因为被现实条件胁迫。尤其是电子设备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很难不受其影响。持续学习一个小时而不“搭理”手机,这样的人不多。所以,有些备战考研的人,为了保持复习状态,故意不带手机,或者干脆停掉流量。
每个人读书都有一定习惯,但习惯未必就是“仪式感”,非要将某种习惯往“仪式感”上附会,就近乎矫情。而且,习惯往往是工作所迫,与罗曼蒂克式的“仪式感”完全搭不上边。比如为了写论文,若非作者藏书够多,否则只能去图书馆。(深入分析“仪式感”形成的客观原因是“被现实条件胁迫”,“尤其是电子设备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很难不受其影响”。并且把“习惯”与“仪式感”进行了辨析,以便读者对“仪式感”有更加全面的认知。)
社会经济水平的进步,让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他们追求个性化,更注重自我感受。这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他们多数人考大学的唯一目的就是脱离农村,端上“铁饭碗”,除了争分夺秒地学习,恐怕没有心情去改善外在形象。无疑,时代给了大学生追求学习“仪式感”的条件。(通过今昔对比,从经济水平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追求“仪式感”的物质基础。)
但我还是想说,读书学习需要郑重其事,但不能只在表面花心思—— 一个真正热爱学习、喜欢读书的人,能利用的不过是碎片时间,哪有时间容你慢悠悠地扑粉化妆营造一个“仪式感”呢?(正面阐释自己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学习需要郑重其事,但不能只在表面花心思。也是对开头摆出的某些大学生读书前需要化妆等仪式感的现象的一种呼应,首尾圆合。)
点评:文章立论很有现实针对性,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读书需要仪式感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多角度的分析,既剖析了这种现象的本质——逃避学习,又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社会经济水平的进步以及现实条件如电子设备的干扰,并且提出“真正需要仪式感的是学习的过程”的观点,强调读书不能只在表面花心思。文章思想深刻,观点独到,见解新颖,朴实的语言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