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篆刻是“方寸”的艺术。篆刻虽小,却囊括了中国汉字发展的全部转折点。走进篆刻艺术,就等于走进了“汉字进化史”。篆刻艺术又是汉字的“活化石”,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书法和篆刻从艺理、技艺上是相通、相容、相融的,但却不能相互替代。书法曾经是篆刻,但书法却等同不了篆刻。大凡篆刻大家都是书法家,但书法家不都是篆刻家。为什么?倘你尚无答案,就请看“穿堂入室”这个成语:书法是篆刻之“堂”,只有穿过书法这个“堂”,才能进入篆刻艺术这个“室”。
刀是笔的祖先,石是纸的祖先;笔是刀的进步,纸是石的进步。事物越是进步的,操作就越简单。篆刻是溯源的艺术,是返祖的艺术。“逆历史的”也许是笨拙的,却是高科技时代最受追捧的。
篆刻艺术超越了具体,是象形汉字里“象形中的抽象”,是表意性书画艺术里“抽象中的抽象”,其刻写的文字内容则是哲思妙言里“经典中的经典”。
在中国书画艺术的朗照下,篆刻永远是一轮月亮。当书、画、印三艺并存时,篆刻的光也许会被隐去;但当印章单独存在时,其柔美的光辉便能让人凝视、凝神、凝思。
其实,从明代的文彭而后,篆刻便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转身,由依附于书画的“藤”,逐步成为秀于林的“木”。西冷印社的建立,犹如植物的分蘖和蚯蚓的一体两截,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客体。
篆刻仅占书画作品面积的百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但它犹如美人痣,点于美人眉间,增妍,增俏,增媚。然而,人们一见美人只觉勾魂摄魄,其美在人,其美也在痣。篆刻正是一种衬托美、依附美。
篆刻谋篇布局的完整性、揖让参差的思辨性、浑然合一的成熟性,都是艺术的“精耕”,而非艺术的“垦荒”。从绝对面积的精密度上看,书画也难望其项背。
古老的石鼓、金文、甲骨、篆字等,在篆刻艺术中老而不亡,这也正是篆刻这部车载着它们行走在高科技的2l世纪,并与现代科技并行不悖的结果。
书法和篆刻从艺理、技艺上是相通、相容、相融的,但却不能相互替代。书法曾经是篆刻,但书法却等同不了篆刻。大凡篆刻大家都是书法家,但书法家不都是篆刻家。为什么?倘你尚无答案,就请看“穿堂入室”这个成语:书法是篆刻之“堂”,只有穿过书法这个“堂”,才能进入篆刻艺术这个“室”。
刀是笔的祖先,石是纸的祖先;笔是刀的进步,纸是石的进步。事物越是进步的,操作就越简单。篆刻是溯源的艺术,是返祖的艺术。“逆历史的”也许是笨拙的,却是高科技时代最受追捧的。
篆刻艺术超越了具体,是象形汉字里“象形中的抽象”,是表意性书画艺术里“抽象中的抽象”,其刻写的文字内容则是哲思妙言里“经典中的经典”。
在中国书画艺术的朗照下,篆刻永远是一轮月亮。当书、画、印三艺并存时,篆刻的光也许会被隐去;但当印章单独存在时,其柔美的光辉便能让人凝视、凝神、凝思。
其实,从明代的文彭而后,篆刻便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转身,由依附于书画的“藤”,逐步成为秀于林的“木”。西冷印社的建立,犹如植物的分蘖和蚯蚓的一体两截,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客体。
篆刻仅占书画作品面积的百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但它犹如美人痣,点于美人眉间,增妍,增俏,增媚。然而,人们一见美人只觉勾魂摄魄,其美在人,其美也在痣。篆刻正是一种衬托美、依附美。
篆刻谋篇布局的完整性、揖让参差的思辨性、浑然合一的成熟性,都是艺术的“精耕”,而非艺术的“垦荒”。从绝对面积的精密度上看,书画也难望其项背。
古老的石鼓、金文、甲骨、篆字等,在篆刻艺术中老而不亡,这也正是篆刻这部车载着它们行走在高科技的2l世纪,并与现代科技并行不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