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的魅力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ei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树立起现代化、民族化的科学阅读理念,让朗读这一民族化的传世法宝在最新的教育理念统率下焕发新的活力。
  古语有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奠基石,一堂优秀的语文课,离不开循序渐进的朗读。然而如今的语文课堂,尽管听到不少的琅琅书声,但是不少课堂上的朗读隔靴搔痒,只重数量,忽视质量。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课文感知肤浅,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难以感受到文章所蕴涵的情感熏陶,在语言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的熏陶,从而深入了解文本所表达的深刻内涵。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担当着引路人。学生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层一层抽丝剥茧的提问,借助朗读回答问题,最终从文本中获得感悟,逐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田。与此同时,学生的心灵也伴随着层层递进的朗读,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撞击。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老师一环紧扣一环的引读,既能让学生感受课文的内涵,又能让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神弛,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从朗读活动中得到的宝贵教益,对一个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念,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无论何时,朗读一篇好的文章,总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那抑扬顿挫的语调,或快或慢的语速,再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牢牢地抓住了听者的心灵,拨动着听者的心弦,调动着听者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让他们获得了极美的艺术熏陶,逐渐提高了听者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朗读是一种美的熏陶,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审美品位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朗读能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朗读是培养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透过语言文字,想象文本描绘的意境,感受字里行间表达的各种情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情感浓郁的语句或段落,细细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深刻内涵。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诱发他们的想象力。
  四、朗读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时,就是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把东西背过,写文章时若想用它们,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缘于此。
  在教学中有诸多的方式,如,朗读、朗诵;精读、略读、速读;范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力读;研读、赏读、背读;等等。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如果能够最佳程度地优化组合,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获得扎扎实实的效益。
  总之,“没有朗读的课只是一般的‘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教师应该让朗读贯串于语文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和亮点,成为语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切入点。
其他文献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在农村初中,孩子们是比较单纯的,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他们在成长中出现了许多缺陷,农村初中教师必须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
期刊
多数山区学校教学条件很差,没有多媒体,没有投影仪,除了课本就只有图书室里有限的书籍了。山区的学生与繁华的都市隔绝,没见过外面精彩的世界,没见过高科技的东西,有的只是连绵起伏的山川和成群结队的牛羊。山区的学生语言简朴,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优美的语句,更谈不上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了。在语文教学时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立足课本的同时,积极开发身边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山区语
期刊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此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慨、寄意慰藉的一首七绝。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为朋友际遇感到悲伤,所以首句就于诸多景物中选取了飘泊无定的杨花,以及叫着“不如归去”寓意愁苦的子规来表达哀婉之情,暗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古蜀国国王,名叫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
期刊
作为古典诗词的讲授者,面对的是人类创作出的最美丽的文体;作为古典诗词的学习者,能驰骋于无数天才们的内心世界,谛听他们倾吐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应该说,师生是幸运的,但不无遗憾地看到现实的情形并非如此,诗词教学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逐渐淡化。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只有不足1%的学生喜欢“诗歌”,71%的学生学习诗歌的原因是为了“应付考试”,一半的学生对学不学诗歌的态度是“无所谓”。由此可以知道目前初中语文
期刊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随着初中高效课堂活动的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被提升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高度。高效的课堂教学,应严格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有关调查显示,目前真正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不到15%,而喜欢上数学、英语的学生则高达90%以上。究其原因,许多学生的回答十分干脆:语文没有数理化
期刊
摘 要 对文本情感分析研究进行总结,从情感词抽取、语料库和情感词典构建、主观分析三个方面对文本情感分析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评述,最后介绍了实际应用。  关键词 情感分析 情感词抽取 语料库 情感词典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网络已经进入到了“交互式网络”时代。人们从网络获取信息的同时,也直接在各种网络平台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这些主观性文本每天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
期刊
《课标》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阅读教学是语文这门课程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是语文教育的重心。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期刊
学生在学业水平思品考试中的表现,是评价初中思品教学工作的尺度,是初中思品教学工作进展的表现。然而,新课标对初中思品教学的要求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水平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成长。因此,探讨思品课现状并追求改进的方式,一直是初中思品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一、初中思品教学现状  1.初中思品课堂现状。  初中思品课堂片面强调书本知识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课堂教学没有
期刊
摘 要 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中说过:“我们不应该将生活的审美当作是一个给定的东西,或者是人类知觉品性中的某种必然的东西,它不是说一旦被发现,就可以用来复述所有以前的人类存在状况。相反,我们要研究的是他的形成过程。”“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今年来我国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话题,那到底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我国学者讨论的焦点在哪里?怎么去深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呢?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期刊
从童年时的连环画,到求学阶段的青年读本,现在,成年的我又拿起了手中厚厚的文言文读本——《西游记》。执著于梦、追逐梦的精神,那源自内心的力量,是它带给我的最大财富。  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神通广大、技艺高超的英雄人物,故事仍是那个故事,孙悟空还是那个本领高强的齐天大圣。只是一本接着一本,从花色的图画到泛着油墨香的文字,从天真懵懂的少年到似乎成熟的今天,对它的领悟却变了。  自由——  这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