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报人”康同薇 1879—1974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_su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薇”简介
  康同薇是大名鼎鼎的维新领袖康有为不同太太生出的多个子女中的头一个女孩,也是康家不断创造“中国第一”的姐妹花中最出众的一朵(另一朵是她的妹妹康同璧)。康有为的得意门生麦仲华娶了老师的这位才女(康有为的几个女儿基本都嫁给了他的学生)。
  编辑
  根据康有为的自传《我史》记载,1892年,年仅15岁的康同薇,就已经根据《二十四史》编辑整理了《各国风俗制度考》,作为她父亲从事维新变法的参考,并以此验证社会人群进化的道理。顺便提一句,康有为对康同薇的那句“天资颇颖,勤学强记”的夸赞,正是对她15岁“遂能编书”的表扬。康有为认为“欲窥孔子之学者,必于《春秋》”。后世之所以进步,变乱之所以减少,是《春秋》思想发扬的结果。在阐释《春秋》经义的典籍中,有古文经学派的《左传》和今文经学派的《公羊传》《榖梁传》三家。康有为信服今文经学派,他说《左传》但为鲁史,不传经义,要想把握孔子改制思想的奥义,还要从《公羊》《榖梁》二传入门。为了还《国语》之原貌,故需要一番审视、甄别、去伪存真的功夫。而这个任务就交由康同薇来承担,完成这项任务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极大的耐心,同时也要做繁重的文字工作。据说这项工作她做了十多年,直到1911年才有眉目。
  记者
  1896年秋,康氏兄弟(康有为及康广仁)赴澳门与何穗田(何廷光)商讨办报。11月,康有为在澳门写信给康同薇,希望她成为女报人:“此间议西人甚多,彼亦极殷勤,并见其家妇,将来来往不患一切,语言文字不患不通也。汝现在仍以多读中书,学习中国文章,俾可充报馆主笔之才为最要。”1897年初,《知新报》创刊。该报不设主笔,只用撰述之名,在近四年期间,具名撰写论说的共16人,康同薇是其中惟一的女性。她在18岁时撰写的第一篇论说,刊于《知新报》第32册,题为《论中国之衰由于士气不振》,署名南海康同薇撰。出版日期是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初一日(1897年9月26日)。当年由女性撰写文章,向报刊多为男性的读者讲述国家兴衰的大道理,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她的第二篇论说发表在《知新报》第52册,题为《女学利弊说》,出版日期是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一日(1898年5月11日)。
  翻译
  1897年,《知新报》创刊后不久,康同薇还担任了该报的日文翻译工作。《知新报》第32册的《本馆告白》(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初一日,1897年9月26日)向读者告知近几期《知新报》的日文翻译由康同薇担任,“近刊之日本报大半为南海先生之女公子康同薇所译,揭之于此以免掠美。”1898年,在百日维新的日子里,康有为最得意的事莫过于昼夜奋笔疾书,向光绪帝进呈变法理论著作《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日本书目志》等。其中《日本变政考》最为重要,变法内容、变法步骤及变法纲领都包含在这一著作中。这些使康有为忙得不可开交的著作,是与康同薇的数年劳动分不开的。她将父亲所提供的大量日文资料译成中文,才使父亲得以完成著述。
  主笔
  1898 年7 月,康同薇、裘毓芳、李惠仙等人在上海共同创办了《女学报》,报纸主要鼓励妇女参政、争取男女平等、大力提倡女学、主张婚姻自主、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主张婚姻自主等,内容几乎全部与妇女解放有关,设有论说、新闻、征文、告白等栏目,每期都有附图。该报为旬刊,每月三期,每期为一单张四版,在报纸每期第一页上都印有“CHINESE GIRL’S PROGRESS”(直译为“中国女孩的进化”)的字样;该报以白话文为写作形式,创普通话办报之新风,“每印数千张,一瞬而完”。《女学报》有二十几位主笔,全由妇女担任,康同薇是主笔之一。主笔的名字均刊在报头左侧显著的位置,以彰显其重要性。《女学报》是上海桂墅里女学会的会刊,同时也是桂墅里女学堂的校刊。有人将女学会、女学堂、《女学报》三桩事比喻为一株果树。女学会是根本,女学堂是果子,《女学报》是叶、是花。
  撰稿
  1900年,康同薇是父亲在香港的全权代表。大到“勤王”大业的成败,小到家中琐事的安排,康有为都与康同薇商量,并交给她去做。康有为听闻有人在香港报纸上撰文攻击他,立即写信叫康同薇去见港督夫人,为自己辩护。八国联军攻陷京城后,康有为想借列强之力迫慈禧下台,于是告诉康同薇“吾党欲再起,万不可使其速和,汝暇可多作文,交香港《士必报》,言若那拉再临朝,诸贼柄政,必再杀西人云云以耸之。”于是康同薇发挥自己的文字特长,不断撰文,配合父亲作舆论宣传。
  “薇”思想
  如果按照现代新闻学的标准来衡量,康同薇其实也难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名女记者,她没有采访报道过任何一件新闻,所做的事情只是编译日文报纸和写几篇评论文章,更像今天的转帖员和评论员。她最出名的两篇文章《论中国之衰由于士气不振》和《女学利弊说》,如今只能在最冷门的资料书中查到。即使放在她所处的那个年代,康同薇提出的“士盛则国强,士寡则国殃”以及她“男女之轩轾,良有所因,而国家之盛衰,亦非无故也”的女权思想和号召遍开女学的思想,也只是晚清浩如烟海般的同类文章中的沧海一粟而已。
  但康同薇至少做过一件对后世产生深远甚至是重大影响的事,就是她参与编撰了其父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所写的奏稿。这份《戊戌奏稿》一直被单纯而好心的历史学家当成戊戌变法的信史加以研究运用,直到80年代,清理故宫档案时,才发现这份奏稿乃是刻意伪造和粉饰的产物,作为一个历史上惊天骗局的主要参与者,康同薇没有在编者中留下她的名字——这个女权主义者,仍然骄傲地活在父亲的光芒下。
其他文献
很少有人会想到,世界上有一种邮票,竟然和一桩土匪劫车案有关。这种土匪邮票不但价值不菲,而且还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一声枪响,临城上演好莱坞式劫车案  1923年5月6日,凌晨3点,一列由上海开往北京的特快列车行驶在山东省内,由沙沟车站向临城车站前进。突然,列车发出奇怪的声音。伴随着震动,列车停止,乘客被惊醒,车厢内一片骚乱。紧接着,车厢外枪声四起,在夜色中瞬间出现了数不清的劫匪,将火车包围起来
期刊
梁启超位列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首,是所谓“民国范儿”的当然代表。斯人已逝,风华千古。今日世人竞说民国事,景仰民国范儿,那么真实的民国世相、民国人物、民国范儿是什么样?“民国范儿”,究竟是逝去的风景,还是臆想的神话?  是否存在一种民国范儿  邓康延:民国就是最近的春秋。民国本身的特质,一是建筑,至今我去看民国首府南京,最显眼的依然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那样的民国建筑,它有传统底蕴,又有外来的、通透的
期刊
国内艺术出现了洋沙龙  回顾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的开端理应是轰动一时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86年11月10日为筹备“中国第一次现代艺术展”召开了第三次会议,朱青生和孔长安等为了获得文化部的支持,给当时的文化部长王蒙写了一封信,全面分析了当时艺术界的状况,希望获得支持。其中说道:“中国美术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创新的形式。根据研究分析,有可能在北京组织一次大型探索性艺术展,广泛检阅,比较优劣
期刊
可怪的是,面对这“进步”,我们的祖先竟不太兴奋,也无甚骄傲;反而,充满保留、无比戒慎。记得,《淮南子》这么说道,“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一造字,老天就下起了粟雨,鬼儿也夜半哭号,惊天动地!这是不胜欢喜、亦或无限惊骇?这是期待憧憬、还是戒慎恐惧?  分明,我们的祖先感知到了一桩大事:有了文字,这世界固然可以光彩纷呈,但稍一不慎,也可能光怪陆离,甚至错乱崩解。换言之,文字之发明,是福是祸,
期刊
近一百年来,我们在向前奔跑的同时,对国和家的记忆,有太多的遗忘、遮蔽甚至歪曲。而幸运的是,在当下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勇于承担抢救历史记忆的责任。他们参与发掘、记录、整理、研究,参与教育、传播、动员,参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他们坚信并践行: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值得记录,每一份抵抗遗忘的努力都值得尊重,历史记录需要公众参与、公共立场,需要传播和共享。  年度历史图书  获奖者:《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
期刊
“厚颜无耻”,这是125年前英国人给德国造产品扣上的帽子。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百端待举,经济需要腾飞。而世界市场不易进入,在夹缝中追求强国梦的德国人不择手段,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并依靠廉价销售冲击市场。偷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制造厂商标志……德国产品因此被扣上一顶不光彩的帽子。  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
期刊
近一百年来的中国既是一个父权丧失的时代,又是父子关系重建的年代。从辛亥年到新文化运动,中国家庭中父子关系的变迁经历了一个越来越激进的过程,最初是父权的丧失,继而是“五四”一代尝试对父子关系进行完全的革新。而后,在大时代的动荡之中,父子关系在全面政治化的空气中被异化,年轻人在政治的高压下对上一代进行彻底否定,直至1980年代的重建。  而今,面对亲情与教养的历史性断裂,鲁迅在1919年追问的那个问题
期刊
2002年的一天,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哭墙处,人们像往常一样前来祈祷。突然,在哭墙男士朝圣区的右边,也就是接近女士朝圣区分界线的地方,从一块巨大石砖的缝隙处流出了水滴。人们发现,在墙上居然留下了一块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明显水渍。这使在场的所有人目瞪口呆——那堵被称作哭墙的墙,竟然真的哭了起来!  尽管圣殿山的管理官员解释说,那些水滴可能是从装设的一条水管流出的,但一位专家指出,若是正常滴水,应该
期刊
与军队大院一样,机关大院文化也是北京大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以三里河为中心兴建了各大部委的办公地。随后各个机关大院也相继建成。这里也成了新北京高级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之一,由此形成了大院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各机关大院中,计委大院很有代表性,从大院陆续走出过21位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和200多位部长、副部长。当时,计委的红塔礼堂位列北京四大礼堂之首(其他三个是地质、物资、
期刊
史学家应该尽可能保持价值中立,不与现实生活牵强附会,  把历史的东西还给历史,由此获得对历史问题的本质认识,才能为现实的关怀提供一种历史的资源。  夜读历史,读到这样一段话:  史家假若没有了对人类命运的根本关怀,没有了对人性的深刻反省,我们是不是很容易被历史的沉重拖到海底,再浮不到海面上,向世人说清楚:大海的故事究竟精彩在哪里?(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这是历史学家虞云国在讨论“历史与现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