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政策是否提高公司绩效——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来源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yh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以推动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而治理产能过剩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对于促进相关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产业政策的必要性与有效性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以中国“去产能”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抑制型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出发,使用双重差分法(DID)分析了其对制造业类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和利润等绩效指标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去产能”政策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上市企业绩效影响呈现U型关系.短时间内,“去产能”政策会对企业绩效存在负面影响,但从更长时间维度看,则有利于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另外,本文采用不同的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方法、更换核心解释变量测度方式以及进行随机分组运算等方法,分析结果依然稳健.本文的研究结果意味着,抑制型产业政策可以成为政府弥补市场失灵、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政策工具.
其他文献
集聚和吸引人才是现阶段城市间竞争的焦点之一.但事实上伴随着我国社会流动性的迅速增强,以及社会运行、社会变化的加速性、高复杂性和更加不确定性,人才资源对空间性流动、经济性流动以及社会性流动方面的诉求已呈现颠覆性变化,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区域人才策略时必须跳出传统户籍制度视角下对于“人才”“流动”的思维定式,将人才战略回归到更好发挥人才资源对区域发展支撑作用这一本质目标,避免政府在人才判定、人才归属等非效益性问题上过多着力,从构建更加包容、更具效率、更可持续、更加精准性的人才策略,以及推进区域人才战略从零和博弈
基于2019年8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的日度数据,运用添加辅助回归的货币锚模型,依次测算五种国际货币在东盟五国及韩国货币篮子中的隐含权重,并进行窗口期30天的滚动回归以刻画货币寻锚的动态过程.研究发现,东南亚国家锚定人民币的程度整体上已超过美元.疫情暴发前,人民币和美元是东南亚国家的主要货币锚,在中国暴发疫情期间,东南亚国家大多降低了对人民币的锚定程度,相应增加美元和欧元的权重.2021年初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运行的正常化以及疫苗接种的普及,人民币的影响力显著回升,且高于疫情前的水平.中国精准的疫情防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十九大更是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到国家整体战略层面统筹谋划.在党中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规划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期刊
运用动态Nelson-Siegel模型将我国2015—2020年国债收益率分解为三因子,与代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5年期地方债利差因子构建VAR模型,对两者间的风险传导机制和新冠疫情前后是否存在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地方债务风险增大会带来系统性风险,导致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而短期国债收益率会因资金避险投向而走低;第二,国债收益率曲线的长端和短端能够解释地方债务风险的大部分波动;第三,疫情的外生冲击强化了上述传导机制,表现为因子间的冲击大小和持续时间均高于疫情前,并呈现出“高波动、缓收敛”的特点.
基于2007—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金融化与违约风险的非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最适规模.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与违约风险之间存在着U形关系,适度金融化能够降低企业违约风险,而过度金融化显著提升企业违约风险,我国实体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最适规模约为6.2%.进一步研究发现:适度金融化与过度金融化分别通过融资约束缓解效应和主营业绩替代效应作用于企业违约风险;企业金融化对违约风险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和货币政策宽松时期更明显,且金融化的最适规模更大.
立场问题是根本性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初衷、实践路径和历史方位.当前,探究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通过站稳人民立场获得成功,未来应该怎样才能站稳人民立场继续获得成功是重要的时代课题.理论维度上,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把握和引领时代,及时回答时代和人民之问,并与歪曲和否定人民立场的社会思潮作斗争,能够为中国共产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提供价值导向;实践维度上,人民立场实践所具有的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以及革命批判性等内在特点,能够为中国共产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提供实践指向;历史维度上,揭示人民立场
陆港通制度的实施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的重大创新举措.借助这一事件,利用2012—2019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能显著提高上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非高新技术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进一步分析发现股价信息含量的提高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研究的结果为后续完善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政策依据.
2021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呈现出“前高后低”、“结构分化”和“压力加剧”的特征.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总体稳定、外资外贸的景气持续、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向好以及全面小康目标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在疫情期间的持续复苏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极端天气的出现、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企、宏观经济政策的快速常态化、房地产和碳减排等结构性调整政策的同步实施、金融风险的控制以及平台整顿引发的社会舆情变化,使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自2021年第二季度起持续上扬,经济复苏进程
信贷歧视催生的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程度日益加深,其产生的经济后果已逐渐被证实,但其对审计定价的影响与传导机制还鲜有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程度越深,审计收费越高,且该影响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低的企业以及审计质量高的事务所更明显,作用机制检验发现,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通过增加代理成本和破产风险来增加审计的风险和审计成本,从而提高审计收费.
我国增值税改革持续深化,增值税减税的效果成为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产品供需存在弹性,企业无法将增值税税负完全转嫁给消费者,并且不同企业面临的借贷市场环境存在差异,因此增值税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问题显得较为复杂.本文针对企业投资决策建模,发现增值税减税会增加企业投资,但杠杆率较高企业由于借贷市场受到约束,投资水平的提高弱于杠杆率低的企业.本文基于2016Q3-2019Q1上市公司的季度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显示,2018年增值税减税政策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水平,且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更为显著,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