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阈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khdnfoihsdflwd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2011计划”颁布以来,许多地方高校紧密围绕该计划要求,积极发动高校主体作用,联合政府、其他高校以及企业共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教学改革。文章对协同创新视阈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构建初步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协同创新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吴玉峰(1977- ),男,江苏扬中人,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叶飞跃(1960- ),男,浙江东阳人,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胡洁琼(1986- ),女,湖南娄底人,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研究。(江苏 常州 213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21-02
  现如今协同创新模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项目)的新理念、新思路,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政产学研合作”的校企联合模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新课题。因此,对协同创新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0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始试行高校“产学研合作”,旨在推动高校与地方联合,实施资源共享,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又逐步演变为“政产学研合作”模式,进一步解决了高校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培养过程中脱离社会现实的困惑。但随着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校计算机专业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生的学习模块和能力模块需要怎样优化调整?2011年教育部结合新时期高校内涵发展提出“2011 计划”,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整合高校自身、高校与企业等不同主体单位的教学资源和人才优势,就成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指从各协同主体(如政府、学校、企事业、研究所等)之间基于共同利益进行合作联盟,在合作运行过程中以及各个合作运行环节的相关机制、结构原理及有序制度的方式。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载体应具有结构性,即协同创新各主体单位互相联系的目标性和统一性;各合作要素的结构性互相制约和互相联动,产生积极要素推动事物发展;同时,其合作表征具有一定功能导向作用,即在特定结构中诸要素相互促进、资源共享过程中而形成的特定结果。因此,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具有能动性、规则性和程序性的特性,是一项综合性运行机制,包含子系统的运行机制、预案机制、选择机制、评价评估机制、风险衡量机制、利益权衡及分配机制等。
  基于高校主体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主要是指以高校为核心,协同政府、企业、研究院等单位的优势关联要素(如人才储备、科研内容、就业市场、市场项目、横向经费等)的内在关联,互相之间产生的动力、方向、秩序、功能及运行原理等,包括高校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预案机制、选择机制、评价评估机制、风险衡量机制、利益权衡及分配机制等。在以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合作过程中,高校应主动承担人才培养的核心规划、规章制度的制定、资源调控的优化、责任冲突的缓解、责任与风险的规避、成果转化等主要责任。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多功能特性,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解决地方经济和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难点问题、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科技成果孵化以及技术再生等方面能做出积极贡献。
  通过开展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改革,推动实现三个转变,即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要超越学科导向,逐步向以需求导向为主转变;组织管理从个体、封闭、分割方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方式转变;创新要素与资源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2011年全国麦克斯报告里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状况不好,教育部甚至给这个专业亮了黄牌,同时计算机类企业却在大量进行人才招聘。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矛盾现象,折射出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严重问题。
  1.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人才培养滞后性的矛盾。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的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而高校为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人才培养方案一旦制订,就必须以四年为一周期进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学校的人才培养要跟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速度,就必须要有适应新技术发展教学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硬件条件是指实践场所和设施(包括不断涌现和升级的各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最近几年计算机技术发展特别迅速,使得很多高校的硬件水平跟不上,设备比较陈旧,实验环境差和人机比达不到要求。软件条件是指掌握新技术的师资和相应的教学资源。学生反映一些教师水平有限且陈旧,脱离实际的应用背景,知识水平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一般的地方高校现有条件是无法满足这些要求的。
  2.人才需求变化与传统教学的大众性矛盾。计算机行业竞争激烈,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流动速度快,为了保证企业竞争力,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没有工作(项目)经验的计算机类毕业生,而是倾向于招聘已经有一些项目工作经验、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能直接从事项目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能否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具有项目实践经验,对我们而言是个严峻的挑战。一些高校虽然有教师愿意带领部分优秀的本科生进行项目研究,但毕竟只是小范围内进行,无法惠及所有学生,不能列入常规化人才培养模式之中。高校如果要做到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特征让每一个学生系统地进行某一岗位的实际项目训练,就必须有专门的项目训练场地、项目指导教师。就目前而言,高校现有的师资和硬件设施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要求,高校必须另谋出路,紧跟时代步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3.大众化教育与地方高校转型的阶段性矛盾。传统的精英教育不仅主张进入高等教育是精英子弟的特权,而且主张高等教育就是为培养精英而设的,是培养文化巨匠、科学家和国家官员等人才的教育。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开始从神坛上走了下来,开始了它服务经济社会,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旅程,走上了大众化的过程。大众教育要求高校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要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根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在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同时,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其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这说明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的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不够,而是人才市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使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社会上更出现了“读书无用论”,人力资源培养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多维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
  按照霍斯曼系统研究法理论,组织系统应该包含内在、外在的环境系统,两者互相依存并交互影响。作为培养计算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单位,必须使人才培养计划更好围绕“2011计划”的核心思想,协同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等核心要素,实现内外联合深度合作,创新培育载体,坚定走出校门,实施协同创新,拓展实践教育基地之路,培养出真正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质IT人才。江苏理工学院近两年实施的“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基于此理念下的一种合理尝试。
  1.构建科学有序的课程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我校“应用型技术人才”定位,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标准,确立为“3+1”:前三年是校内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最后一年是校外的企业实践。在课程设置上,第一年为公共基础课程,以人文素养、职业规划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大二、大三则以专业主干课程、特色课程、校内实训课程为主,学生初步掌握C,JAVA等语言的编程能力,体现学科的深度与广度。大四学年通过学校、政府牵头,落实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例如东软、达内、NIIT公司),学生参与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实践和跟班,进行工程训练,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实际的企业项目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项目协作和开发能力。这种基于“工程任务课程化”的课程体系有效解决了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认知和偏差,落地地解决了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与落实。
  2.整合优质师资结构。优质的师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坚实保障。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和学术指导,相对缺乏较为前沿的实践技能和项目经验。为此,学校为了优化师资队伍,整合优质师资实力,采取 “内培外引”“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根据不同单位的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组建了专业教学团队。一方面,通过项目委派博士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高校进修学校,安排多名教师到企业跟班作业或与其他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进行项目学习,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与东软集团、中软集团、IBM等行业内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再从每家企业中遴选出2~4名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负责学生的具体工程训练项目实施。
  3.实施就业导向的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就是围绕学生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个指标开展的,这也是围绕人才培养的创新质量和贡献值的评价机制。根据“3+1”实训项目每年开设的不同培训方向,参照唯一得到政府、学术界、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麦可思报告,其基于数据库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中的“平均就业率、薪资中位值、大学专业课程评价、毕业时掌握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满意度、就业流向、离职率”等关键字段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准确掌握各个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动向,进而适度调整下一年度的计算机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既保证了工作的延续性,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有效地将学校、企业、培训单位等共同利益和目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这种综合评价机制的建立,有考核、有竞争、有激励、有退出,动态呈现。
  [参考文献]
  [1]顾爱萍.论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工科大学生培养[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0).
  [2]李祖超.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3]任珂.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高校卓业工程师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7).
  [4]吴玉峰.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3(17).
其他文献
交通安全向来受到各界重视,为打造完善的公路交通安全系统,交通安全设施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得到保障。基于此,本文以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广西南宁经钦州至防城港段改扩建工程
当今社会新技术不断涌现,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建筑行业也增添了新的内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房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工艺有了新的要求,房屋的单一功能已经不能满足
市政工程中涉及给排水管道施工技术,为提高管道的运行质量,要借助试压技术分析管道当前是否存在渗漏点。基于对市政工程中给排水管道试压技术内涵的分析,本文总结了在实际操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我国各类建筑物数量都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高层建筑物数量显著提高,屋面防水技术的要求也愈发苛刻。作为房屋设计关键环节之一,屋面防水具有维护
介绍了广泛应用于现代民用客机上的商业标准数字总线(CSDB)协议,并重点分析了CSDB总线信号测试的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测试设备基于PC104工业控制平台,可作为飞机外厂维修的便携式
气泡混合轻质土作为一种新型轻质填筑材料,以其具有轻质性、自密性、自立性、容重和强度可调节性以及保温隔热性等优势被运用于道路填筑工程和管线保温隔热填筑工程。从施工
简要介绍了航空绞车综合测量系统的功能、组成、工作原理及软硬件设计.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短期高浓度氟对小鼠磨牙成釉细胞形态及骨形成蛋白—2表达的影响,探讨氟对牙釉质发育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择4日龄的ICR小鼠共32只,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中均等分配实验动物和对照动物,将20 mg/kg(体重)和10 mg/kg(体重)的NaF分别单次注入实验动物腹腔内,将等剂量的NaCl分别单次注入對照动物腹腔内,注射量均为10μL/g,所有动物24 h后被处死。HE染色、免
本文首先就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逐一分析建筑给排水系统安装施工中各环节的技术要点,希望可以为有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帮助。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城市规划变得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地下管线早期资料不健全而且没有统一的单位进行规划,所以给新的城市规划带来麻烦。地下管线的探测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