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式片头在纪录片中的应用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x756_34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纪录片《河西走廊》以“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为主题,以位于中国西部丝绸之路的主干道——河西走廊为讲述对象,呈现了从汉代至今约两千年的时间里,它在中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交汇、碰撞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这部纪录片每一集都运用了悬念式片头,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的视线。本文将对此进行阐析。
  一、管中窥豹的叙事方法
  在同样的历史素材下,如何通过短短几分钟的片头吸引观众?从《河西走廊》的内容及叙事来看,无一例外地采用了管中窥豹的表现方式。导演立足于纪录片的整体结构框架,从每一集的故事中精心抽取某个片段进行放大处理,然后精巧细致地呈现给观众。这个片段往往包含着精彩、反常、内含悬念要素的情节,使得观众因为只能看清楚某个绚丽的斑点,继而产生欲一窥全貌的急切心理。
  第一集《使者》主要讲述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出使西域寻求军事同盟的故事。片头为:甘泉宫里,一位宦官双手捧着符节,低着头,蹑步快行,辗转于曲折的宫廷走廊,气氛庄重而神秘。最终,他将符节小心谨慎地呈到汉武帝手中,汉武帝又将符节郑重地交到张骞手上,张骞虔诚地接过符节,转身迈出宫门。导演将张骞进宫受命这一小段故事放大呈现,展示了很多悬疑成分,如宦官手持符节在宫中急速奔走的情景、弓腰而行的走姿、对符节的敬畏等。神秘的氛围中,观众仿佛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
  第二集《通道》的片头:在平阳公主府里,先是传来一阵痛苦的呻吟声,接着,透过暗红色的纱帐,蒙眬地呈现出一位倚在床榻上待产的女子,只见她全身痉挛,面部扭曲,一旁侍奉的小婢也焦急万分。终于,一个孱弱的男婴出生了,这个孩子就是霍去病。这一集本来讲述的是霍去病三击匈奴、打通大汉通往西域道路的传奇故事,然而,片头并没有展现霍去病金戈铁马的威武,也没有展示匈奴溃败的惨象,而是表现了霍去病出生时母亲难产的场景。妇人临盆本就是一件让人不安的事情,何况是放在紧张的军事背景中。通过对霍去病母亲临盆时面部表情等的细微刻画,以及对暗红色的纱帐、昏黄灯光等的生动展示,渲染了一种急促的气氛。
  二、时序变形的叙事顺序
  历史的发展和演进是有规律性的,但是,纪录片导演很多时候需要挑选史实,并打乱原本的时序,重新编排,以取得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效果。其中,时序变形常被作为一种经典的悬念叙事技巧加以使用。时序变形,顾名思义就是“叙述文本不按照底本中的事件顺序而加以颠倒换位”,主要体现为预叙和倒叙。预叙即预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进行暗示和预期,但又留存悬念,不道出清晰明确的结果;倒叙正好相反,即先把事件的明确结果展示给观众,然后再从头叙述。《河西走廊》很多片头都体现了时序变形的叙事顺序。
  第三集《驿站》就成功地加入了一个预叙的片头。昏暗的驿站客房,熟睡的敦煌郡悬泉置行政长官置啬夫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惊醒,邮差携带汉帝国最高级别的紧急公文来找他。这封公文被装在木盒中,上面加盖着封泥,于是,悬念围绕这个木盒升腾而起。置啬夫万分小心地打开木盒,取出公文,里面提到:一个事关帝国西部安危的使团将要到来……这时,悬念升华到极致,观众无限好奇: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使团呢?他们与汉帝国西部的安危有什么关系?他们此行又是为了什么?
  第七集《敦煌》的片头则使用了倒叙。一只手和一支画笔首先闯入观众的视线,朦胧昏黄的油灯下,一个人正在细腻地勾勒着佛像的轮廓,手中画笔时不时地蘸一下旁边五颜六色的颜料,但始终不见执笔人的正面。原来他是后来莫高窟中编号为220 的壁画的作者,其画作俨然有名家之风。可惜的是,作者不能将名字留在壁画上。制片方为讲述方便,称其为李工。李工洞窟作画的动人情景展现出来后,观众会产生疑问:李工到底是什么人?怎样的机缘让他来这里创作壁画?稍后的正片详述了李工的一生,满足了大家的期待。
  三、蒙太奇的悬念搭配
  塑造悬念感是蒙太奇的一大功效。《河西走廊》众多的悬念式片头中,交叉蒙太奇、心理蒙太奇和对比蒙太奇的影子随处可见。
  第四集《根脉》的片头体现了交叉蒙太奇。画面中,一边是郭瑀在山洞惊慌逃避,一边是洞口张天锡军队杀气逼人,通过这两组同时异地镜头的不断交替出现和对比,观众为郭瑀的安危捏一把汗,同时产生悬念:郭瑀最后逃过这一劫了吗?
  第八集《会盟》片头有对心理蒙太奇的妙用。罗马教徒惊慌失措地跑进教廷、教皇闻讯神情大变、草拟信函并盖章等场景,都运用了跳切的剪辑方法,忽停忽闪的镜头拼接形成的心理蒙太奇效应,生动地传达出教皇、教徒内心深处的惊恐和不安,也让观众神经紧绷,产生悬念。
  四、拍摄技巧上的悬念制造
  《河西走廊》大量单镜头的悬念式片头是以推、摇、跟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1.“先缓骤急”的推镜头
  第三集《驿站》的片头,刚开始就运用了一个精心设置的推镜头:片头首先呈现了一间驿站客房的大门口,透过门口,隐约可见屋内床上躺着一个身着白衣的人。这时,镜头缓慢向前推进,观众的好奇心随着镜头前移越来越强。这时,一个近景闪现,观众看到了这个人的脸,疑惑得到了证实,起伏感增强了片子的吸引力。
  2.“细思慢想”的摇镜头
  第十集《宝藏》片头的结尾处运用了一个摇镜头。片头前部分交代了历史背景:彭德怀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接到指示,要求他们取得甘凉地区丰富的油源,之后相接了一个白雪茫茫、山峦起伏的玉门油田所在地的摇镜头,这个缓慢的摇镜头仿佛一个人静静地站在远处,追溯和想象着这里曾经上演的传奇。这也让观众内心升起悬念:如此环境下是怎样找到油源并顺利开采的?这里会发生什么故事?
  3.“风驰电掣”的跟镜头
  第一集《使者》片头对宦官的跟拍展现了悬念式片头的魅力。在宦官送符节的路上,对其背影和侧面进行跟拍,通过表现镜头与宦官之间快速移动的竹帘和纱幔,观众能感受到宦官脚下生风的步速,也能感受到气氛的紧张和威严。观众仿佛正置身于宦官身边,与他一起奔跑,由此增加了代入感和期待心理。
  五、有声与无声的悬念建构
  音响构筑了纪录片的立体效果和画面的动态性,可以形成良好的听觉感受。《河西走廊》的片头,各种音响贯穿前后,为其增添了“有声”的生机与活力。例如第五集《造像》片头中,鸟儿轻快的啁啾、和尚爬山时手杖拄地的“咚咚”声,第六集《丝路》片头骏马悲凉的长嘶、骆驼扬尘的蹄声、侍女倒酒的流动之声等。而我们同样看到,《河西走廊》片头中,人物对话的默声也是贯穿始终,只见人物念念有词,却不知他们在说些什么。
  这种对音响的生动运用和人物对话默声的混合正是一种高超的技巧,也是悬念式片头的体现。例如第三集《驿站》片头,先是响起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嗒嗒声),置啬夫闻声而起,快速下楼(脚踩在木板上的“咔咔”声),见到长安城来的邮差,二人简单对话(默声)后,置啬夫将其带到客堂(众役卒的嘈杂喧闹声),安排值班役卒给邮差准备早餐,更换马匹(置啬夫与役卒对话的默声),接着又响起黎明的风声(呜呜声)和远处驻屯部队营区的犬吠声(汪汪声),然后场景切换为置啬夫与负责检验公文的小卒的对话(默声)……这种音响的丰富多彩让观众如临其境,并产生联想。毕竟历史与当今时代有明显的时空隔阂,没有必要将场景表现得太过具体。这种环境“有声”与人物言语“无声”的混合运用给观众平添了一层雾里看花的美感,既模糊又清晰,既缺失又丰富,刺激着观众边看边想,从而深深坠入其中。
其他文献
自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贺州市探索推行“党员圩日”制度,并在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山镇下坝山村先行试点,总结试点成功经验后摄制了专题片《下坝山村:以“党员圩日”为抓手 推进“三会一课”常态化》供全市基层党支部学习参考。“党员圩日”制度即将每月6日固定为“圩日”时间,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心设计主题,以党支部或党小组为单位,以支委会、党小组会、党员大会或党课等形式组织党员集中开展党组织生活。贺
期刊
为有效应对未来汛期可能出现的台风暴雨天气对远教站点设备安全的影响,近日,金湖县远程办对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及网络线路、配电房、播放设备等设施再次进行了安全检查,并对梳理出来的问题和隐患立即进行整改和落实,同时强化值班制度,对雷雨事故应急预案、远教设备损坏等安全防范制度做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确保防雨防雷工作有章可循。县远程办还组织开展了防台风防雷雨安全知识培训,对台风暴雨天气期间的设备运行、事故处理、人员
期刊
今年以来,阿勒泰地区坚持以学为基、以用为本,扎实开展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一讲二训三评”主题活动。其中,“基层党组织书记讲远程”活动督促了各级党组织书记利用远程教育站点及平台推动党建工作,提高了基层党组织书记学远程、用远程、管远程的工作积极性;远程教育集中轮训和经常性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干部服务群众、推进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提高了基层党员干部、农牧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致富能力;远教示范点
期刊
千载嘉兴,物阜民丰,人文荟萃。在这个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嘉兴各级党员干部践行服务宗旨,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了党的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此次由嘉兴市委组织部策划组织的“纪念建党95周年,重走一大路”采访活动中,笔者有幸与全国党刊的同仁们一道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学习嘉兴党建先进经验,采访中的所见所闻都让人由衷地要为之点赞。  扬起资源整合之帆  党的建设,是做好一
期刊
说到日常采购,还是家门口有个超市最便捷。而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的各个社区里,却有着一种“另类”的超市——“远教超市”。宣化区立足“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一远教服务宗旨,将远教站点打造成了服务党员群众的便民站。  打造“五星级”站点,  把“超市”开到家门口  “IPTV远教终端的功能太强大了,不管啥课件在里面都能找到,而且网速特别快,一点都不卡。”大仓盖镇羊房堡村站点管理员、大学生村
期刊
佛经里有言:“一花一世界,刹那成永恒。”这句话不仅反映了佛教的世界观,也阐明了微观与宏观、瞬间与永恒在某种意义上的同一性。在文艺作品中,这一玄妙的逻辑关系体现得更加清晰。一滴水虽小,但它能映射一个世界的倒影;一首诗虽短,却往往道尽了世间的情感和哲理。所以,在文艺的世界里,宏大的主题并不一定要用宏大叙事才能反映,有时微观叙事更具直指人心、洞悉世界的作用。这一艺术规律近年来也开始被党教片创作者所重视,
期刊
作为一名党教制片人,我曾一次次扛着摄像机去零距离接触优秀党员,用镜头记录下他们可歌可泣的一幕幕。这一幕幕影像,都定格成为永久的印象,渲染着我的精神底色,让我不断成长。因此说,每一次拍摄,固然是任务,但也是机缘,更是财富——回首过去,盘点所获,拍摄《我的抗战岁月》时与矫立卿老人的紧密接触,无疑就是一笔最珍贵的财富。  说起拍摄矫立卿,起因纯属一次“偶然”。去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我跟拍部
期刊
阿尔泰山的巍峨山色渲染出坚守责任的敬业情怀,额尔齐斯河的清秀水波荡漾着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在新疆阿勒泰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用对边疆人民的炽热情怀,以远程教育为如椽巨笔,在这美丽的土地上挥洒出一幅远教惠民的时代画卷。这支团队,就是新疆阿勒泰地区远程教育管理中心。  “掌舵手”张培军  二十五载岁月匆匆,求落实学用服务走遍民居毡房;半生奉献足迹长长,为寻访党员典型踏遍田野牧场。中心主任张培军可是一名地
期刊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底线,也是党教片的生命。对于党教片而言,真实是指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在党教宣传片中,党教人物片与其他艺术作品相比,在真实性上要求更为严苛,来不得半点虚构,只有真实的人物典型才具有持久的感召力。党教人物宣传一旦失真,不仅会严重损害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声誉,甚至会对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起到反作用。因此,党教人物宣传必须保证真实,无论是新闻人物还是史料人物,都应
期刊
作为革命老区,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一直将抗战时期的革命精神延续至今。尤其是随着远教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县远教办创新工作方法,构建起了功能一体、整体联动、实时高效的远教网络工作机制,力促学用成果转化,有效增强了农村党员教育的实效。  乡土人才领学  “县里组织的远教专家服务团来到合作社后,不光教给俺们一些甜瓜、葡萄的种植技术,还现场指导一些种植中出现的常见问题,真是帮了我大忙了!”孟村回族自治县宋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