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wtzw0n9c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成人,我们时常会困惑:面对孩子,为什么道理讲了一堆,规矩立了不少,奖也奖了,罚也罚了,还是无法彻底改变孩子的某些态度和行为?为什么孩子还是会不断地重复一些行为,哪怕他知道这是不对的?到底是孩子真的“天生如此”“本性難移”,还是我们不会教,或者是教不好?
  要改变他们,除非先改变我们对待他们的方法。我们要将关心点从成绩转到孩子的感受与内心需求,只有这样,平等和尊重才有可能发生。

以同理心与学生沟通


  庄子曾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就是告诉我们,不仅需要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听。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指暂时放下听话者的想法、感受、体会,去听一听对方所表达的,在未深入明白对方所说的一切以前,暂缓做任何判断、贴标签、辩解或下结论。
  多数人只有在他们觉得被理解与接纳的时候,情绪才有可能放松,理性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在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纠纷时,我们不妨先暂时停止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任何未经求证的判断,先去听一听孩子们的看法与感受,探索一下事情的真正原因,这样孩子才会感到被尊重。当我们全然地用同理心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后,我们的建议、要求或方法才会有效。
  有一次上课,学生小雨突然哭起来跟我说,同桌小浩把她的书撕破了,这时小浩也急忙说是小雨先动手撕他的书。
  我看两人之间的纠纷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为了不耽误课堂教学,我就对他们说:“现在大家都要上课,但是我答应你们,下课后一定帮你们处理,可以吗?”两人都点点头。
  我见小雨还在哭,似乎还有点情绪,便又对小雨说:“我知道你现在心里不舒服,你可以有情绪,这是被允许的,所以如果实在忍不住,你可以继续哭。但是为了不影响大家上课,你尽量不哭出声来,可以吗?等你情绪平复些了,就继续上课,好吗?”小雨点头答应。
  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没有再关注他们,小雨也马上调整好状态,继续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了。
  课后处理这个纠纷时,我不仅询问事情发生的经过,还问了两个孩子当时的感受,并帮他们表达出更确切的感受。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们自己的情绪被看到,只有被看到、被听到的情绪才能真正被释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听到对方的感受,在清楚地接收到对方的感受后,他们才能更了解和理解对方,才不会产生对抗的情绪,从而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恰当。
  在两个孩子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我发现他们从最初停留在表面的生气,慢慢深入到愤怒之下更深层次的难过和伤心。当他们的感受被表达出来以后,情绪渐渐平静了,理智也逐渐回归,便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并主动道歉了。
  这场纠纷被成功地解决了,但处理的过程并不是特别直接和顺利。如果在处理纠纷时,能更直接地让两个孩子互相表达感受,而不是由教师在中间转述和复述,也许这件事会处理得更有效率,效果会更好。

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孩子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模仿。大人的任何行为,都会起示范的作用。在学校里,教师就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作为孩子的模仿对象,我们更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用真实的自我表达、努力的自我实践来给予孩子榜样的力量。
  有一次在讲授“ball”这个英语单词时,我想起教室后面正好有个足球可以拿来当道具,于是就对坐在后排的学生说:“请后面的同学帮我递一下球。”
  学生都非常热心和积极,有几个学生都跑过去抢着帮我拿球。在他们争抢的过程中,球砸到了女生小然的桌子,把她的书砸破了。
  面对这样的场面,刚开始我有点生气,很想批评学生,但我马上意识到,由于我最开始并没有指明请谁帮我拿球,结果导致这件事的发生,我是有责任的。
  于是,我先向小然道歉,其他学生也在我的鼓励下走到小然跟前向她道歉。
  接下来,我在班上重申了课堂规则和安全意识,此后再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
  身教与言教的分离就是一种“欺骗”,大人的“以身作则”“真心交流”则是解除孩子们痛苦与愤怒的妙方。因此,我先表达自己的愧疚和歉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一方面是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孩子们会有样学样;另一方面,如果他们的老师都不能身体力行,而只会在言语上教育他们,那么即使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他们的内心也是充满愤怒和沮丧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老师没有言行一致。

让学生自己学会表达和沟通


  有一次课间,小铭跑到办公室来告诉我,他并没有招惹同学小盛,而小盛却不知道什么原因打了他一下。
  我问他:“你觉得你被他无缘无故打了一下,你是什么感受?”
  他说:“很疼。”
  我又问:“嗯,你很疼,心里一定也不舒服吧?”他点点头。
  我想,他一定是觉得特别委屈了,才会特意跑来办公室找我诉苦。于是,我让他把小盛也叫过来。
  小盛来了之后,我并没有询问小盛发生了什么,而是让两个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
  事情不到一分钟就解决了,两个小朋友也都不难过了。
  试想,如果是由我去询问小盛发生了什么,哪怕语气再温和,小盛会不会也有被质问的委屈感?如果我告诉小盛,他把小铭打疼了,告诉他下次不能用这种方式,并让他给小铭道歉,那么即使他道歉了,会不会也不那么心甘情愿?同样,面对不够真心的道歉,小铭也许不会全然地真正地接受。相反,我只是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让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两个孩子都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因此他们很开放地面对了问题。当他们自己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时,一定也更加自信了。
  在成人的眼中,孩子们属于“弱势群体”,没有经济能力,认知能力也比较弱,都想要帮助他们,结果却剥夺了他们尝试的机会。自我无法独立,成就感就会仰赖外界的“施舍”,自我价值与认同就会模糊与混乱,一旦面对挫折,就会焦虑与担心。
  因此,在处理纠纷时,与其去帮助孩子解决,不如引导他们自己去合理沟通。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清楚、明确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想法与需要,以便让别人了解他;同时,他也必须听一听对方的感受、想法与需要,也就是对方的回馈,让对方澄清一下自己的观点。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情绪,他们才有可能把握它、控制它;了解他人的感受,他们才能够深入地理解他人。如此,才能避免误会或猜测,孩子之间才会相互信任。
  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善良,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智慧得多。当他们“执着不愿听从教诲”时,只是因为他们心里有创伤,伤口没有被看到而已。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 陈建军
其他文献
不知为什么,近段时间班里告状的学生越来越多。  镜头一  下课了,我收拾好课本刚走出教室,班里的“告状大王”周嘉慧快步跟了出来,悄悄对我说:“老师,老师,刚才上课时我看到我的同桌王征宇一直在玩橡皮,我不让他玩,他不听。我还看见田东阳对着别人做鬼脸,周佳佑用笔画前面同学的衣服……”“好了好了,老师知道了,我一会儿去批评他们!”我不耐烦地打断了她的话。  镜头二  星期二上午,连上两节课的我早已口干舌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既是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它从专业、品德两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了深刻地阐释,是师范院校多年来培养教师的信条,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队伍的要求。许多的老师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成长起来的。“要想给人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专业知识是开展教学的前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修养是从事教育的根本。教师面对的是孩子,是学生,是富有生命力的人,因此,德艺双馨,是教师存
在网室内进行蜜蜂和壁蜂的棉花不育系授粉试验,调查不育系的田间农艺性状、室内考种性状和产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壁蜂授粉的空果枝数高于蜜蜂授粉,蜜蜂授粉在铃数上高于
以鲜食葡萄极早蜜为试材,探讨了不同浓度水杨酸对葡萄果实有机酸含量的影响。葡萄盛花20,40,70,100 d后喷施不同浓度(0,1,3,5 mmol/L)的水杨酸,采用HPLC法测定果实中有机酸含量
根据油气资源预测类比法建立标准区的原则,选择了勘探程度较高、含油层系相同的潜江凹陷拖市油气聚集区作为评价荆州油气聚集区的类比标准区。在27项成油气地质参数中优选出21
“老师,小天今天乱扔垃圾了。”“老师,娜娜下课时在我身上打了一巴掌。”……小孩子好像总有无穷无尽的状要告。老师如果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地处理,会很累,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对小孩子习惯的培养也不好。  我更倾向于把这种现象理解为是孩子的一种主动沟通。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告状也是一种资源。所以,每天的晨会课,是我为孩子搭建的一个倾诉平台,或者说是一个资源利用的平台。  我让孩子把每天发现的、想要反映的人和
1.油分.指烟叶内含碳水化合物等物质所反映出的油润、丰满两个概念的总合.2.油润.烟叶在适当含水量情况下,眼看有油润和枯燥,手摸有柔软和硬脆的感觉.分:油润、尚油润、稍油
期刊
在现代社会,政府规制机构是有别于传统机构的新兴力量,无论在权力来源、组织机构、运作方式等上都呈现出特殊性。我国规制机构在制度设计与实践中,困境与希望并存,具有现实的可能
作为德育主阵地之一的主题班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影响甚大。开好主题班会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班主任要开好主题班会,让班会发挥应有的作用。理想的主题班会应
活动背景  当前,班上不少学生缺乏对理想的具体认识,理想定位模糊或不切实际,有的有了明确的理想但缺少积极具体的行动。针对这一现象,我召开了班委会,商讨了这一班会的主题和实施方案。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理想和现实的概念。  2.懂得确立理想要考虑到现实情况。  3.学会分析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激发实现理想的动力。  4.學会化整为零,脚踏实地努力实现一个个小目标。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