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孩子在作文中存在的现象及原因进行阐述,制订了有力的措施,让孩子真实地表达。
关键词:孩子;作文;真实表达 2014年5月,我县进行了一次小学作文教学摸底活动。我抽取一所城关小学五年级的作文进行分析(当时作文题目是《我的——》),发现其中存在几种现象。
现象一:在比赛的作品中,全班75%的学生写《我的妈妈(爸爸)》,且内容大多是自己生病时,爸妈如何照顾自己;下雨天,爸妈送伞等题材。
现象二:有近25%的学生选写人物新颖,如《我的榜样》《我的台湾同胞》等,写得不错,但许多话都是从报刊、电视中抄来的,结尾时一定要加上“点睛”之笔,尽管有些道理,但显得牵强;有的一遇到困难,就引用长辈或教师的“语录”,经过思想斗争,终于战胜困难,佳作中似曾相识的作品极多。
所抽取的这些学生属于教学质量较好的城区学生,他们尚且如此,可见当前小学生作文中的那种编、造、抄,说“假、大、空”的话,用成人语、政治话的情况可见一斑,学生的作文缺乏真实的表达。
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追根溯源,主要有:
1.教師缺乏作文整体教学观,以为作文教学只是单纯的写作技术训练,局限于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使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定作知识的容器,课堂成了加工标准作文的作坊。这就忽视了把作文与生活、与做人、与各种学习联系起来,割裂了作文教学与社会认识、生活经验、思考过程的协调性。
2.认识上的偏颇,把学生作文要求等同于作文创作。学生不敢写实事、说实话,怕老师认为“思想不够健康、立意不够深刻、构思不够巧妙”。
3.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囿于教学成绩评比,作文竞赛名次,渴望早出人才,快出新产品,东拼西凑,有的参赛作品或发表的作品甚至是老师或家长代为反复修改,到成品时已面目全非,不知有几处是出自孩子之手。因此成人味十足,失去原有的童真、童趣稚拙朴实之美。
4.学生生活单调,家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活动少,该做的没能做,该玩的没得玩,缺乏充实的生活积累。再加上社会各类作文选泛滥,干扰了学生正常的思考作文活动,很多学生没有领悟到别人作文中隐藏的深层次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奥妙,而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套文、抄文,依葫芦画瓢的结果使作文成了空话、假话、大话的滋生地。
不良的教风、学风、文风,使学生害怕作文,为了应付而东拼西凑。
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病源,即可以制订有力的措施,让孩子真实地表达。
一、转变作文教学的观念是让孩子真实表达的关键
1.把作文看成是一件“平常”事。叶圣陶说:学习作文,必须根据经验,从实际生活里流注出来,那才合乎所以要作文的本意。作文也是孩子求知、好奇、尊重、竞争的需要,他们心里觉得有表达的需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就顺着自然的途径去写,写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见闻、感想或是想象,心中怎么想,笔就怎么写,作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2.作文是“无定法”的事。作文无非是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决定形式。“世间如果有所谓作文方法也不过是顺着说话,想心里的规律加以说明而已。”作文时,得先让学生确定内容,有了内容再考虑如何表达,怎样组句、组段、完篇。决不存在“老三段”的死板形式而框住了内容,成了新一代的“八股文”。
二、明确训练目标,不拔高要求,是让孩子真实表达的前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地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说写作时只要让学生把身边的事,围绕一个意思,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可有的教师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不由自主地偏离了作文的要求,一到作文课,他们就大讲作文技巧,搞得学生只能按部就班,缩手缩脚,不知自己写的东西是否符合高超的作文技巧,若长期以“立意深刻、语言优美、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来要求学生只能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因为,儿童认识事物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习作水平也只能逐步提高,决不能用成人标准来衡量学生,那是违反儿童年龄特点的,成人的语言也绝表达不了孩子的童心、童真、童趣、童语,要允许儿童用自己特有的语言来表达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拓展生活空间,丰富生活内容,积累作文素材是让孩子真实表达的根本出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让我们的学生到语言的活水源头去旅行。”因此必须丰富学生的生活,才能够提供给他们更好的习作素材,充实作文内容。
要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及社会公益活动。节假日随家长上街购物了解市场行情,利用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带领学生郊游,感受大自然的神秘和美妙,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工厂、机关,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和特产,并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随着学生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生活内容的丰富,文章的内容形式才会多种多样:有看到听到的,有书报上读到的,有亲身经历的。作文不仅有内容,而且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表达真情实感,“有米下锅炊得香”,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实的表达。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教师进修学校)
关键词:孩子;作文;真实表达 2014年5月,我县进行了一次小学作文教学摸底活动。我抽取一所城关小学五年级的作文进行分析(当时作文题目是《我的——》),发现其中存在几种现象。
现象一:在比赛的作品中,全班75%的学生写《我的妈妈(爸爸)》,且内容大多是自己生病时,爸妈如何照顾自己;下雨天,爸妈送伞等题材。
现象二:有近25%的学生选写人物新颖,如《我的榜样》《我的台湾同胞》等,写得不错,但许多话都是从报刊、电视中抄来的,结尾时一定要加上“点睛”之笔,尽管有些道理,但显得牵强;有的一遇到困难,就引用长辈或教师的“语录”,经过思想斗争,终于战胜困难,佳作中似曾相识的作品极多。
所抽取的这些学生属于教学质量较好的城区学生,他们尚且如此,可见当前小学生作文中的那种编、造、抄,说“假、大、空”的话,用成人语、政治话的情况可见一斑,学生的作文缺乏真实的表达。
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追根溯源,主要有:
1.教師缺乏作文整体教学观,以为作文教学只是单纯的写作技术训练,局限于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使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定作知识的容器,课堂成了加工标准作文的作坊。这就忽视了把作文与生活、与做人、与各种学习联系起来,割裂了作文教学与社会认识、生活经验、思考过程的协调性。
2.认识上的偏颇,把学生作文要求等同于作文创作。学生不敢写实事、说实话,怕老师认为“思想不够健康、立意不够深刻、构思不够巧妙”。
3.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囿于教学成绩评比,作文竞赛名次,渴望早出人才,快出新产品,东拼西凑,有的参赛作品或发表的作品甚至是老师或家长代为反复修改,到成品时已面目全非,不知有几处是出自孩子之手。因此成人味十足,失去原有的童真、童趣稚拙朴实之美。
4.学生生活单调,家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活动少,该做的没能做,该玩的没得玩,缺乏充实的生活积累。再加上社会各类作文选泛滥,干扰了学生正常的思考作文活动,很多学生没有领悟到别人作文中隐藏的深层次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奥妙,而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套文、抄文,依葫芦画瓢的结果使作文成了空话、假话、大话的滋生地。
不良的教风、学风、文风,使学生害怕作文,为了应付而东拼西凑。
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病源,即可以制订有力的措施,让孩子真实地表达。
一、转变作文教学的观念是让孩子真实表达的关键
1.把作文看成是一件“平常”事。叶圣陶说:学习作文,必须根据经验,从实际生活里流注出来,那才合乎所以要作文的本意。作文也是孩子求知、好奇、尊重、竞争的需要,他们心里觉得有表达的需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就顺着自然的途径去写,写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见闻、感想或是想象,心中怎么想,笔就怎么写,作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2.作文是“无定法”的事。作文无非是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决定形式。“世间如果有所谓作文方法也不过是顺着说话,想心里的规律加以说明而已。”作文时,得先让学生确定内容,有了内容再考虑如何表达,怎样组句、组段、完篇。决不存在“老三段”的死板形式而框住了内容,成了新一代的“八股文”。
二、明确训练目标,不拔高要求,是让孩子真实表达的前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地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说写作时只要让学生把身边的事,围绕一个意思,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可有的教师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不由自主地偏离了作文的要求,一到作文课,他们就大讲作文技巧,搞得学生只能按部就班,缩手缩脚,不知自己写的东西是否符合高超的作文技巧,若长期以“立意深刻、语言优美、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来要求学生只能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因为,儿童认识事物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习作水平也只能逐步提高,决不能用成人标准来衡量学生,那是违反儿童年龄特点的,成人的语言也绝表达不了孩子的童心、童真、童趣、童语,要允许儿童用自己特有的语言来表达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拓展生活空间,丰富生活内容,积累作文素材是让孩子真实表达的根本出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让我们的学生到语言的活水源头去旅行。”因此必须丰富学生的生活,才能够提供给他们更好的习作素材,充实作文内容。
要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及社会公益活动。节假日随家长上街购物了解市场行情,利用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带领学生郊游,感受大自然的神秘和美妙,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工厂、机关,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和特产,并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随着学生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生活内容的丰富,文章的内容形式才会多种多样:有看到听到的,有书报上读到的,有亲身经历的。作文不仅有内容,而且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表达真情实感,“有米下锅炊得香”,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实的表达。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