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六十年迟归路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qh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忠骨还乡
  屈原在《国殇》辞赋中写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颂扬那些为国捐躯者们的魂魄必定成为鬼域中的英雄。2011年9月,19具中国远征军遗骸归国,这意味着,那些在异国他乡飘荡多年的鬼雄们,终于有了一条回家的路。
  六十多年来,他们的尸骨为荒烟蔓草遮盖,他们的名字为时间所掩埋,而他们的魂魄却时刻都在寻找归家的路。一个甲子的时间,这条归家之路险阻且漫长。
  《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寻找阵亡将士遗骸,不仅仅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一种历史信念的践行,这种信念即是:生者必要得到哀悯,死者必要得到尊重。
  
  中国远征军阵亡官兵遗骸归来的这一刻,虽然晚了半个多世纪,虽然还没有上升为国家仪式,虽然还有一些小的瑕疵,但毕竟,这是中国军人海外遗骸回归的开始。
  在迎接忠魂回国的现场,一位名叫吴缘的中年男子抱着叔叔吴其璋的遗像来到现场。吴其璋,中国驻印军独立步兵一团少校连长,战死于密支那,尸骨无还。吴缘说,他期待着叔叔的遗骸也能早日回家。
  回望缅甸,还有约八万亡灵期待这一时刻的到来。
  
  被毁掉的墓地
  第一次寻访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墓地,是在2008年4月,那时我刚刚开始采访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幸存老兵,许多老兵向我提起那些兄弟们的墓地时,都一脸茫然。
  很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清明节,我早早地去集市上买了一束菊花,在密支那云南同乡会会长李心远的带领下,来到一个叫三英里的地方。
  “这里就是。”李心远指着眼前一块荒地告诉我。荒地蒿草丛生,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这里?”我有些疑惑,没有墓碑,总该有个土堆呀;没有土堆,荒草总该有人清理吧!
  在后来的介绍中,我才得知,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墓地尽数被毁。密支那的华侨艾元昌说,他亲眼看到这些墓地被毁掉,“骨头扔得到处都是。”
  同样在西保,墓地附近的住户隆冬也亲眼看到墓地被毁时的情况,“骨头被挖出来丢掉了。”那时户隆冬只有5岁,根据年龄估算,墓地被毁掉大概是在1957年左右。
  而这并不是中国远征军墓地的第一次劫难。八莫的华侨赵田福说,远征军阵亡将士在八莫的墓地被毁掉后,当地华侨将遗骨收起来,重新安葬在八莫往北两英里的地方,并修了一个纪念碑,“后来排华事件发生后,这个纪念碑又被毁掉了。”
  今年3月,我们在八莫找到了这个只剩下半块的纪念碑。扒开荒草,隐约可以分辨出墓碑上的字“八师抗日阵亡将士公墓”,还原被毁掉的部分,应该是“新三十八师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台湾的资料记载,孙立人得知新38师在缅甸的墓地被毁掉后,仰天长叹,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到后山上给这些缅甸的孤魂野鬼烧纸纪念。
   “那是中国人的灵魂没有得到安息”
  在密支那,至少有三个驻印军的墓地,分别是第14师、新30师、第50师。
  我第一次去的密支那三英里的墓地,就是新30师阵亡将士的墓地,这里有很大一部分被密支那第二中学占据,校园的门卫同样说,以前建学校时,发现很多尸骨。今年3月,我再一次去这里时发现,原先荒芜的那片空地,已盖起了新房子,主人说,在挖地基时,就挖出了许多尸骨。今年9月份迎接回国的19具遗骸,就有10具是在这里找到的。
  密支那的另一个墓地位于恩仁区第五组,这里的住户多比由说,“下雨的时候,这里经常能听到打仗的声音,能听到很多人在喊,还有枪炮的声音。”多比由的多个邻居,也都提到同样的说法,“那是你们中国人,他们的灵魂没有得到安息,你们应该把他们迁走安葬,或者请和尚为他们念经。”
  那是一场发生在雨季的战争。
  有很多年长的华侨,还清楚地记得第50师阵亡将士纪念碑上师长潘裕昆的题词:壮气冠河山,青史长留忠勇迹;英魂昭日月,黄土难埋敌忾心。
  第50师的墓地所在地,现在已经是密支那第二小学,校长是一个缅族中年妇女,名叫海开努,她告诉我,她是1990年到这个学校,盖一个小房子时,发现了很多的尸骨,后来学校的学生就经常因各种意外受伤,北面的高埂上,经常会有汽车翻下来,她认为是惊动了亡灵,就请和尚来念经,之后就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了。
  密支那的老兵李光钿就居住在第二小学旁边,几年前在后院里种菜时,就挖出过骨头和子弹。
  自从在院子里挖出过骨头后,李光钿把菜园子改成了花园,种了满园的玫瑰,五颜六色。
  
  “二战时,中国胜利了,但在战后,日本是胜利国”
  在缅甸,和毁掉的中国远征军墓地形成对比的是,日本人在这里修建了无数的纪念碑和慰灵塔。
  密支那有一个著名的“招魂之碑”,修建于一个卧佛寺里。这个寺庙由日本人捐建,在缅甸这个佛教国家,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招魂之碑”碑文上说,在密支那,3400名士兵像樱花凋落那样英勇地战死了,水上源藏少将自杀,他的名字将永远活在历史之中,“战争虽然失败了,我们将永远铭记日本军人为国家所作出的牺牲……”
  而“招魂之碑”上使用的石头总数正好3400块,与日军在密支那阵亡人数相同。
  这种“煞费苦心”的纪念,在缅甸还有很多。在实皆省的自敢山上,在日本人捐建的一个佛像手中,端着一个牌位,我用长焦拉近了看,上面竟然写着“独立辎重兵第二联队战殁者之灵”。而在另一个巨大的佛塔底部,密密麻麻地刻着每一个阵亡者的名字。
  在自敢山上,我们还发现一个碑,上面写着“台湾同胞战殁英灵纪念碑”。二战时,时被日本殖民的台湾,有许多人从军。看着这个碑,我们内心五味杂陈。
  在密支那的一个十字路口,有一个日本人修建的慰灵塔,塔顶上的钟表是来自日本的西铁城。
  居住在十字路口东南角的华侨陈国胜说,大约二十年前,有几个日本和尚找到他的母亲,说是准备在路口修建一个塔,但他们家门口三棵高大的椰子树挡了风水,希望能砍掉,作为交换,对方给了一台照相机和一台录音机。没想到,等修好后,才发现是一个慰灵塔,“母亲至今还很内疚。”
  慰灵塔修好后,陈国胜每年都会看到有大批的日本人来这里鞠躬。后来,他又重新在家门口种了三棵树。
  看着日本人一批一批地在家门口祭祀亡灵,陈国胜心里时常会有些酸酸的味道。这种酸酸的味道,在我们重返缅甸的过程中,不时会涌上心头。
  在仰光,专门有一个日本人墓地,里面修建了无数的纪念碑,其中在骑兵第55联队的纪念碑旁边,立了一个小的马魂碑。为死去的战马立碑,在自敢山上也有,有一个碑文里,有纪念763匹军马的字样。
  其实在仰光的日本人墓地,更让我感到酸酸的是,这里不时会看到背着双肩包的日本青年,一脸虔诚。
  “二战时,中国胜利了,但在战后,日本是胜利国。”居住在密支那的老兵杨子臣多次对我感叹。
  杨子臣近年来一直牵头呼吁重修中国远征军墓地,但一直没有结果。今年3月27日,杨子臣最终抱憾而去。
   铭记每一个为国死去的人
  今年2月,我和戈叔亚、邓康延、常博、高飞、黄睿等再次前往缅甸,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这也是我第10次前往缅甸了。
  我们第一站到达仰光郊外的盟军墓地,这座墓地由英联邦战争墓地委员会管理。在其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英国国家一级财政拨款机构,其宗旨是“每一个死去的人,都应该被用真名和墓碑或纪念碑铭记”。
  这座墓地的负责人奥斯卡见到我们一行,非常惊讶地上前询问:“你们是韩国人?日本人?”当得知我们来自中国时,他又问:“中国台湾?”确认是来自中国大陆后,他又问:“是来缅甸旅游的,还是中国石油的投资人?或者来缅甸做宝石、木材生意?”
  “我们是来缅甸寻找老兵的。”
  “真的吗?”奥斯卡惊讶地说,“中国人来这里寻找老兵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想,是不是你们比较健忘?”
  那一刻,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无地自容。
  根据网站介绍,英联邦战争墓地委员会创建于1917年,是应英国贵族费边•韦尔倡议成立的非政府组织。它管理2500座墓地,其中葬有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170万英联邦战士。该机构总部的信息服务部门有三十多名员工,专门维护档案资料,向咨询的公众提供信息。2010年,委员会回复了2.6万封问询信件、邮件和电话,约两百万人访问其官网。
  其中仰光的这个墓地有6347座墓穴,“有英国本土,澳大利亚、印度、刚果等9个派兵到缅甸作战的英联邦军队。”
  英国前首相安东尼•艾登的儿子西门•艾登就是在缅甸战场上牺牲的一名空军,也安葬在这个墓地。奥斯卡带我们来到他的墓碑前,让人惊讶的是,从墓碑上,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位首相的儿子。奥斯卡解释说,“在战场上,每一个士兵,都是为了他的国家和人民在战斗,他们的牺牲都是平等的。”
  正在向我们讲解时,奥斯卡突然激动地说,“你们知道吗?这里还安葬了很多来自中国的士兵。”随后他带我们一一寻找那些标注着“China”的墓碑,总共找到了三十多个,“你看,他们都死于1944年的春天。你们知道吗?安葬在这个墓地的士兵,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来自他们国家的人或者他们的亲人来看望,但是这些中国士兵,从来没有人来看过,或者你们不知道他们安葬在这里?”
  奥斯卡说,他还知道有五个来自中国云南的挑夫也安葬在这里,“他们牺牲的时候,表现了和军人一样的英勇,我们没有办法找到他们的家人,甚至没有办法知道他们的名字,只能把他们安葬在这里,给他们军人一样的尊敬。”
  在奥斯卡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这些无名英雄的墓碑,在本应刻着姓名的地方,写着一句:KNOWN UNTO GOD(他的一切上帝知道)。
  
   中国军人海外遗骸回国行动终于开始
  今年2月的缅甸之行,我们的重点是对缅甸的幸存老兵和墓地情况做一次全面的普查,除过对幸存老兵进行经济上的帮助之外,还希望能搞清楚当地墓地的情况,以便为将来的重建以及迎接遗骸回国做一些准备。
  从缅甸回到云南后,云南省委统战部部长黄毅约见我们,了解此次考察情况。当我们提出应该尽快迎接中国远征军遗骸回国时,黄毅部长立马拍板,今年就做。因为这件事情牵扯太多的外交和政治因素,在分析了缅甸的现实情况后,我们建议,应该先由民间组织试探性地牵头来做,官方在背后给予强力支持。这一建议也得到采纳。
  半年之后的9月13日,由云南省侨联、云南省黄埔同学会主办的“忠魂归国”活动终于启动,六十多年前阵亡在缅甸的19具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分别从云南的瑞丽和腾冲口岸回国。19具遗骸分别寻获于密支那的原30师墓地和西保的原50师墓地。
  参与遗骸寻找的一位华侨说,在密支那的原30师墓地寻找遗骸时,还发现了一个军用水壶,水壶里面还有半壶的水。
  迎接海外遗骸回国,这对大陆还是第一次,加之政治和历史的原因,这个活动在策划初期就有很多争论。比如在讨论遗骸回国时应该覆盖什么旗帜时,就有很多种说法。最终二战史研究专家章东磐等人力争,盖上当年的新一军军旗,这也成为这个活动的一个亮点。
  虽然还有很多的不如意,但毕竟,这是中国军人海外遗骸回国的开始。
  
   “我们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遗忘”
  在接幸存老兵以及遗骸回家的过程上,不时会有人告诉我,这是国家应该去做的事。针对这样的质疑,我都会解释,这是国家和公众都应该去做的事,谁都不能缺席。
  在缅甸,考察了众多日本人修建的纪念碑之后发现,这些碑更多的,是来自民间人士的捐建,有退伍老兵组织、企业以及个人等,虽然其中也能找到一些官方给予强力支持的痕迹,此外仰光的盟军墓地,虽然其管理机构英联邦战争墓地委员会是政府拨款,但其却是一个非政府组织。
  “老兵回家”活动虽然也是一个草根的公益活动,但一直都有官方的支持。三年多来,我们帮助三十多位流落缅甸、云南等地的老兵找一失散约七十年的亲人,并寻找资助接他们回家探亲。我和多位朋友已于近日申请成立基金会,我们的基金会有一个设想,就是建立一个无名抗战英雄墓地,寻找散落在全国以及海外的无名抗战英雄遗骸,将他们归葬,每一个遗骸都有一个墓碑,虽然一时无法确定他们的姓名、找到他们的家人,但我们会留取DNA样本以及寻获地的详细资料,为找到他们的亲人留下一丝机会。这些都离不开官方的支持。
  在看过缅甸的日本人墓地和盟军墓地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对待英雄的理念上,还有很多差距,我们对个体和生命的尊重,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向曾经的敌人或者盟友学习。
  在缅甸,被毁掉的,不仅仅是中国远征军的墓地,还有对这段历史的记忆。生活在曼德勒的老兵张富鳞曾跟随部队败走野人山,想起那些死在原始森林中的早已化作泥土的数万名兄弟,他常常老泪纵横,“我们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遗忘。”
  
其他文献
原捷克斯洛伐克是东欧的一个小国,但却是一个先进的汽车工业国。代表该国的两大汽车工厂是“斯柯达”和“太脱拉”(太脱拉是该国最高山的山名)。太脱拉汽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
高效课堂教学是指,在40-45分钟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学更为有效,使学生获得最大学习收益。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高效课堂教学,应该由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对学
雷震奉命到上海逼民社党与会中午12点,雷震直奔南京机场。他登上飞机时,几乎所有的旅客都对他瞪着眼,并面带怒色。为了等他,这架飞机将起飞时间推迟了三十分钟,故乘客都有意
一、供求变化的一般性波动和自然周期这些年来,在我国理论界中有一种看法,似乎中国存在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有的人认为我国农业存在周期性波动,大约每十年大波动一次;有的
1916年6月6日,“洪宪皇帝”袁世凯在国人的唾骂声中死后,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了北京政府。1918年3月,段祺瑞指使徐树铮、曾毓隽、王揖唐等亲信在北京安福胡同组织安福俱乐部,
1976年9月9日零点10分。毛泽东心脏停止跳动。5小时后,中南海,毛泽东住地会议厅。华国锋正注视江青,同坐的还有几位政治局委员。江青正尝试将议题引向对邓小平的批判,遭到多
本产品是一种检测工具,主要用于仓储行业。其显著特点有:探头前端尖突,整体呈圆柱律状,易于安装,操作使用方便,内衬钢环骨架,坚固耐用;测水传感器呈平行疏状铺设在探头的圆柱形外表面
在一节课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了一节课的重要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学生与老师的积极配合,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提问,无形中学生成了这节课的主体。这也是新课改精神的重
这对师生的决裂是必然的。罗孝全希望把原汁原味的“上帝之道”完整地诠释给洪秀全,而洪秀全要以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来领会和改造基督教;一个希冀在东方建立一个基督教王国,一个则要建立一个“天下万郭人民归朕管”的人间天堂。    1862年1月20日,罗孝全匆匆逃离南京城。  这座从前的大都市,如今在寒冬的笼罩下,到处是兵变和火灾之后的景象,尤其是城东和城中地区,一眼望去尽是废墟。城里除了药铺没有其他商业,寂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