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君子题材在中国壁画创作中的文化意蕴

来源 :躬耕·文化精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e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壁画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的文化相互依托、相互映衬。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四君子”题材自古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常被用来表示以德为美的载体,并且对中国文人的人格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四君子;以德比美;时代精神;文化意蕴
  一、传统四君子题材的来源及发展史
  “四君子”是指中国传统花鸟画创作中,对冬梅、幽兰、青竹、雅菊四种草木题材的美称,是我国绘画艺术中所用的专门术语,被作为花鸟画的一个普遍题材。宋元时期一个著名的画家吴镇,在“岁寒三友”的基础上添加了兰花,成就了“四君子”。“四君子”之说来源于陈继儒的《梅兰竹菊四谱》,《芥子园画传》中专门设立了梅花、兰花、竹子、菊花四科,这时才真正地确立了“四君子”题材。其实除了冬梅、幽兰、青竹、雅菊这些花卉植物在自身的生长特色上,有一种优雅婉转的形式美外,还与人的代名词“君子”的品质交融在一起;古代文人儒士常用“四君子”来表现其纯洁、正直、虚心而有气节的品格,表达自己清雅脱俗的品质意趣;借此抒情,不必有所顾忌或与人争执,从而深深激发了人们对四君子美好品质的向往与靠拢,具有间接的教育作用。
  四君子画在元代逐渐流行起来,古代文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具有正义清高、愤世嫉俗的品质,在当时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他们长期的心理积郁需要寻求某种途径加以宣泄,而梅兰竹菊四君子具有与他们所相似的精神品质,因此古代文人便经常借用这些植物,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梅兰竹菊四君子便在这时期逐渐流行起来。
  二、“四君子”题材在中国壁画创作中所体现的文化意蕴
  四君子在中国绘画创作中所体现的人格美
  “花欲言,鸟欲语”,是对中国花鸟画在艺术上人格化表现的表达。中国人在欣赏花卉时,除了欣赏其本身的外表物理属性外,更注重的是将花卉的内在生长品性赋予象征意义,从而找到美感;象征是人们反映主体内心的感情和活动的一种表达方式,将某个具体的载体物赋予其独特的含义,表达其情感和精神。中国把花分成品级并加以表现,其中梅花是仙品,兰花是高品、菊花是逸品、桃花是华品、杏花是贵品、莲花是静品。古人曰“诗言志、画言志”,四君子以其清雅恬淡的品质为千代世人所爱,成为一个人品格品性的文化象征、文人的风尚。
  到了近代,王庆生先生、胡淑青女士、田世光先生、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人创作了许多雄健磅礴的好作品。其中吴昌硕是历代众多画菊高手中,与当代绘画技巧及审美意趣比较贴近的一位,他画的菊花技法纯熟、品种繁多,每个角度都散发着一种饱满蓬勃的生机。另外,他独有的金石气笔墨,将菊花凌霜孤傲、坚毅不屈的精神风貌,表现的酣畅淋漓。“四君子”是人格美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由此“四君子”人格化的教育作用是不容轻视的。
  (一)画梅讲“清”:凌寒独放、风骨翩翩
  梅花有“清友”、“清客”之谓。梅花自古深受人们喜爱,有冠之“花魁”的美称。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花,具有不畏风霜、临危不惧的精神。人们常说道,梅花是仙品,表明了梅花脱俗、不沾污气的品格,因此人们常常会咏梅言志、借梅寄情。古往今来,有诗人借梅抒情,有画家借梅抒怀,他们都是在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阐释着对梅花的深情热爱。
  著名的墨梅画家王冕著有“万蕊千花自成一家”。他称自己为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花千蕊万朵,充满了生气和笔情墨趣,作品有《墨梅卷》、《梅先生传》等。北京故宫博物馆所藏的《墨梅卷》,纯用水墨渲染而不施颜色,真实地再现了梅花洁净素雅的气质,传达了古代文人骚客冷清孑立的感情。其中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就是借梅花以自喻其坚贞自守、鄙视流俗、不甘心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的高尚情操。
  (二)画兰讲“幽”:幽香清丽、风姿秀雅
  兰,生长于幽谷无人的地方,仅那一股淡淡的幽香就令人回味无穷,它具有一种不求闻名、隐居幽山的高雅情操。兰花花朵高洁淡雅、清丽脱俗,它的叶子疏密有致,不仅四季常青,而且优雅飘逸。随着它随风摇曳的身姿以及耐人回味的幽香,正与我们中国文化的内敛和含蓄产生共鸣。《友兰轩记》中写道兰有三善:“国香一也,幽居二也,不以无人而不芳三也。夫国香则美至矣,幽居则祈于人薄矣,不以无人而无芳则守固而存益深矣。三者君子之德具矣。”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古代文人爱兰画兰的缘由。
  画家郑板桥非常看重深入到大自然中写生并深切体会,为了更仔细的研究兰花的生长状态、更简便的欣赏他们生动逼真的形态,曾亲手种植兰花,为了体会天然状态下的幽兰所独有的纯美气质,到了三春过后,郑板桥便将其移植到野山之中,任由它们顺其自然的生长,因此他喜欢画野兰花,他画的野兰花不经裁剪却有着天然的美,他的野兰花也最为著名。
  (三)画竹讲“雅”:高风亮节、风姿挺拔
  竹,不曾出土先有节,宁折不弯。竹子春夏秋冬四季长青,代表着其坚硬的生命力;竹子的空心代表了其谦虚的品格;竹枝弯而不折表现出其坚韧不拔的精神;竹的坚忍不拔、干净朴素是中国文人人格追寻的目标。竹、兰清香,不落凡俗,清代郑板桥画兰竹主张师法自然,对传统绘画主张“学七抛三”,不拘泥于古法,在绘画技法上强调“意在笔先”,提出了经典传世的不朽名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画竹要“成竹在胸”。
  (四)画菊讲“淡”:婉转迂回、清淡优雅
  菊,传说中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含义。菊花是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到了深秋百花纷谢、万木枯萎时,只有菊花能够顶霜竞放,具有极旺盛的生命力。它分别经过冬天、春天、夏天的孕育、沐浴和积累,迸发出无尽的光辉,把深秋点缀的不是春光而胜似春光。如果说梅花是报春的第一枝,那么菊花就是这一年的压轴好戏。菊花有其奇异的鉴赏价值,它那千姿百态的花姿、鲜艳的姿态、清爽典雅的香气为世人所沉醉。
  三、“四君子”的文化意蕴所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艺术和人生是相通的,中国人就在梅兰竹菊四种花卉中找到了与其自身品格相一致的地方,它对中国文人的人格修养有着深远影响。君子作为传统文人在为人处事方面至高无上的标准,文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时候,大多是通过传情或托物咏志的方式来传达内心情感,这時候就需要合适的对象来起到传达的作用。
  四君子题材能够长期成熟的发展。现代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人们大多已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乐,故像“四君子”这样,具有丰硕的文化意蕴精神的事物,理应受到世人的青睐与支持;四君子题材在中国画创作中的文化意蕴更是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理应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深思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梅兰竹菊绘画艺术》,张勇,远方出版社,2006
  [2]《中国画》,梁江,王照宇,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
  [3]《中国绘画艺术论》,彭修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4]《中国美术史简编》,贺西林,赵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常晶晶(1993--),女,汉,河南,在读研究生,单位: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壁画。
其他文献
1  我没读过《荆棘鸟》,但能够揣想得到,那应是一章不会使人快乐的文字。就像读“交交黄鸟,止于棘”,这是《诗经》里的句子,黄鸟之所以啼得凄苦,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故事发生。枣树倒是常有,我家院子里就有几棵。其中一棵稍显壮实,刚栽下的次年就结下厚厚的枣子。于是家人就特别关爱那棵枣树,时不时地给它施肥,喷一些类似于催生剂的药……后来那棵枣树就很是不妙,逐渐地开始变异,不再像一棵枣树,倒更像是一棵枝繁叶
期刊
初中学历史,高中也学历史,上高校时,我学的经济专业不学历史了,但对历史还是念念不忘。现在人过半百,又时常翻起历史书来了。  读了很多史书,几乎是毫无见解的时间、人物、事件堆砌史书全部页面。唯独翻开吕思勉的这部《中国通史》,标新立异的布局,才有让人耳目一新感觉。  作者用洋洋洒洒四十二万言,上下两卷本的《中国通史》,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纵横数千里的历史,做了一个完整的梳理。  当意犹未尽阅读完这部煌煌
期刊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很是在意地看了看“猗嗟”这个词的注解,标准解释为赞叹声:哎哟(这人长得太好看了)。可还是觉得差了那么点儿意思,在我的印象里,赞叹声干嘛要平白无故就给配上一个“犬”字旁?比如同样是感叹句的“嗟呼”,就颇有声情并茂的
期刊
刘震云每有新作面世,在阅读界都会掀起一个波澜,也会引起我这普通读者的持续关注和阅读。  读完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想对刘震云这样的邻居大哥谝几句。  读刘震云的书,与其说读,倒不如说“听”更恰切。因为,面前摊开他的书,只觉得他坐在面前,慢腔细语地给我说起了瞎话(俺河南把讲故事叫“说瞎话”)。  听完瞎话,自然有感而发。他总是以轻松、幽默、诙谐的笔触,去刻画人物叙述事件。读者获得心理愉悦的同时,
期刊
南丁先生与我莫逆之交。于工作先生是《小小说选刊》顾问,长期担任多种小小说奖项的评委,是中国当代小小说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多次参与全国小小说的研讨活动的指导。论私交有师生之谊,28年来,诸多教诲,令我受益甚多。惊闻南丁先先仙世,惊愕之下,悲从中来,泪洒衣襟.  南丁本名何南丁。生于1931年,安徽蚌埠人。著有短篇小说集《检验工叶英》、《在海上》、《被告》及中短篇小说集《尾巴》等。曾任河南省文联主席、党
期刊
《陶渊明传》有萧统、晋书、宋史三个版本,仔细核对,没找到“学仕”字样,但对其为官经历,都略有记述。学仕的说法,在他《饮酒》诗里,是有明确言及的:“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学仕”是陶渊明的谦虚说法。为生活所迫,不得已时,才勉强学着去当官,很显然,如果不是饿肚子,他事先就没这个打算。  探讨陶渊明出世入仕前因后果,还得从他祖上说起。  陶渊明出生在浔阳郡柴桑县一个叫上京里的地方。寒门出身的曾祖
期刊
我的破书架上,置放着两套《皇天后土》,一套是广西漓江出版社的版本,一套是河南文艺出版社的版本,它们占据着书架最为显要醒目的位置。无庸置疑,在我为数不多的近千卷藏书中,《皇天后土》最受宠爱。  《皇天后土》之所以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备受我的青睐,倒不是因为它出自“南阳作家群”的领军人物、首届张衡文艺奖的得主周同宾之手,也不是因为它曾经荣膺过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散文奖,而是因为它真实、真诚、真切地再现了
期刊
豫东平原,无论如何贫瘠,都乐于匀出一些麦粒和草籽来,用它们喂养飞翔的鸟类,它们躲在贫寒处,寂寞地看着故乡,看着走进和走出的人。  斑鸠  《诗经·卫风》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平原上的斑鸠一下子就被戴上了一顶国风的帽子。我想,故乡的斑鸠一定是从豫西渡过淇水而来,流放在豫东平原上,它们心安理得住了下来。  斑鸠穿着麻褐色的衣服,它飞的时候,尾巴张开,呈现三角形状。斑鸠的头,总是灵
期刊
一直都想知道为什么这个年龄的我们会有那么多的忧伤,那么多的痛苦。我们应该是简單透明的孩子,有着单纯的笑容,有着透澈的眼神。可是我们所拥有的却截然相反。这到底是我们故作深沉,太做作,还是这原本就是最真实的我们?  每天走相同的路,见相同的人,唱重复的歌,就这样日复一日,不肯改变最初的习惯,旧的东西让我有安全感,保留原有的秉性。这样不管经过多少年,走过多少春夏秋冬,曾经的朋友是否依然记得你,我这样固执
期刊
估计用一本书也写不老胡这人前半生的传奇经历。他读职高,后来去高考,数学接近满分;在他老家开了个台球室,然后变成了那儿最大的ktv赚了很多钱,最后又在一个月内转卖散尽家财;北漂的时候建了个地下室乐队,啥乐器都玩儿;爱户外旅行,差点儿被雪崩埋了,也差点儿从海拔五千以上的山口的滚落悬崖……总之,他的前三十年逍遥又嚣张,就像是打仗——紧锣密鼓轰轰烈烈,破人心弦。  可谁又能想到三十岁之后的他又如何了——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