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性甲状腺损伤的诊治

来源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闭合性甲状腺损伤临床少见,2006年2月至2012年6月兖矿集团公司第三医院收治5例,现就其临床特点及诊疗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42.3(21 ~53)岁.右侧3例,左侧1例,双侧1例.因车祸小树干击伤1例,矿山事故断绳击伤4例.均未合并其他部位损伤.伤后平均入院时间3.5(3~7)h.伤后均无昏迷,于伤后平均2.3(2~3)h,口唇轻到中度紫绀,明显吸气性呼吸困难. 关键词:甲状腺;闭合性损伤

其他文献
1 病例资料男,41岁,于2009年1月因心悸与胸闷数周就诊于当地医院,病史回顾中提示患者此前已有明显多汗、乏力与消瘦等症状,体检证实存在心房纤颤.甲状腺功能检查: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24.08(2.8 ~7.1)pmol/L、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75.73 (12~22) p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7.26 (0.27 ~4.2) μIU/ml,诊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
21-羟化酶缺乏(21-hydroxylase deficiency,21-OHD)是引起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21-羟化酶部分或完全缺乏,使皮质醇合成减少,反馈性的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持续大量分泌,导致肾上腺皮质增生和(或)睾丸
目的 探讨Galectin-3和Cyclin D1在良、恶性甲状腺肿块中的表达及鉴别价值.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A组)、65例甲状腺乳头癌(B组)及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C组)石蜡标本中Galectin-3蛋白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B组中Galectin-3的阳性率为83.03%(54/65),显著高于A组的19.35%(6/31)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已跃居部分城市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1].目前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术方式仍以改良根治术为主[2].本研究将同期收入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刀组与电刀组行乳腺癌保乳术或改良根治术,观察2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探讨超声刀在乳腺癌改良手术中的优势.关键词:乳腺癌;超声刀;电刀
甲状腺肿瘤、结节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等是一类常见病,外科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甲状腺外科手术在省、市、县级医院已普遍开展.但由于各级医院技术设备和医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甲状腺疾病外科治疗不规范,导致再次手术率(26.4%~40.0%)和手术并发症显著增加.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eal nerve,RLN)是甲状腺手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喉返神经损伤(recurre
期刊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和沿海城市,乳腺癌亦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随着早期检测技术及更有效的辅助治疗及靶向治疗的进步,许多国家乳腺癌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然而手术、化疗、放疗及生物免疫治疗等传统治疗方法,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乳腺癌复发、转移和治疗耐药等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乳腺癌中存在有干细胞特性的一组亚群,即乳腺癌干细胞。由于乳腺癌干细胞对传统治疗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alpha,HIF-1α)、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在糖尿病合并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12例乳腺癌组织中HIF-1α、Glut-1
由《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主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承办的2013年重庆肝胆外科新技术学习班将于2013年10月19日~20日召开。组委会欢迎普通外科、肝胆胰外科及微创外科同仁参会。本次会议授予重庆市I级继续教育学分10分(学分证书需付费)。
期刊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主要病因为甲状旁腺腺瘤、甲状旁腺增生和甲状旁腺癌等。常规甲状旁腺手术需探查双侧颈部所有的甲状旁腺,这样虽保证了手术的彻底性,但也有创伤较大和易引起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缺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病因80%为单个甲状旁腺病变引起,在手术前超声或同位素检查准确定位的前提下,采用较小手术切口切除病变的甲状旁腺是可行的,现报道如下。
2011年7月Karakas等[1]首次报道了2例经口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标志着这项新术式从过去的动物研究、尸体研究等基础阶段进入了临床实践.尽管首次报道中出现了1例舌下神经一过性损伤的并发症,但对该术式的研究趋势并未减弱.该手术从临床上完成第1例到目前不足1年的时间里,检索的相关文献已超过7篇.我国学者也做了相关的解剖学基础研究[2],并在2011年12月分别由广州华侨医院王存川教授等和厦门大学
期刊